大家好,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疫情疫区返回人员管控方案4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欢迎阅读下载。

疫情疫区返回人员管控方案1

一、人员管控方式

1.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县(市、区)滞留或14天内有该区域旅居史的人员,尽量劝返。

必须来返的须落实14天集中隔离。

2.阳性病例所在县(市、区)滞留或14天内有该区域旅居史的人员,尽量劝返。

必须来返的严格落实14天居家隔离。

3.疫情严重地区(有高、中风险地区)所在地市的其他低风险县(市、区)返来人员,凭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返县,返县后须落实14天居家健康监测。

二、集中隔离

密接、次密接、境外返回人员、中高风险地区及其所在县(市、区)滞留或14天内有该区域旅居史的人员均须采取集中隔离管控措施。

三、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管理措施和要求

1.包联人员负责居家隔离医学观察人员管理工作,建立台账,及时发放《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告知书》和《解除居家隔离告知书》,全程落实“五包一”责任制。

2.居家隔离医学观察人员严格实行“1人1户、足不出户”,尽量选择相对独立的居所,不与其他住户共用中央空调。

通过安装智能门磁报警设备以及手机实时定位等方式,严禁外出,杜绝探访,除专业人员外禁止入内。

3.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期间实行赋健康码黄码管理。

不具备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条件的,实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4.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期间,第1、4、7、10、14天分别进行1次核酸检测,医务人员上门采样。

5.居家隔离医学观察人员每日早、晚须分别进行1次自我健康监测和体温测量,按要求每日在村(社区)工作群进行健康监测打卡、报告结果。

6.居家隔离医学观察人员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第一时间向包联人员报告,接报人员负责向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报告,明确专人负责,使用负压救护车将其“点对点”闭环转运至指定医疗机构排查诊治。

7.居家隔离医学观察人员患有基础疾病的,属地医疗卫生机构负责做好药品保障。

因基础疾病或其他疾病确需外出就医的,须经包联人员和属地防疫办批准,安排负压救护车,在专业人员指导下严格做好个人防护,“点对点”闭环转运至指定医疗机构就医。

8.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房间内配备体温计、纸巾、口罩、一次性手套等个人防护和消毒用品及带盖垃圾桶。

9.居家隔离医学观察人员要遵守相关防疫规定,将使用过的口罩、手套及生活垃圾装入塑料袋,消毒后扎紧塑料袋,或放入专用垃圾桶,由管理人员统一收集,按医疗垃圾处置。

10.对居家隔离医学观察人员居住的楼层过道、楼梯等场所每日至少消毒1次、清理1次垃圾,必要时随时清理。

四、居家健康监测措施管理措施和要求

1.居家健康监测人员实行1人1室,与其他同住人员保持安全距离,做到分餐分住分生活用品,戴口罩、勤洗手、勤消毒、勤通风、一米间距。

2.居家健康监测期间,第1、7、14天分别进行1次核酸检测,由村(社区)管理人员负责组织分时段有序采样;也可在严格做好个人防护前提下,自行到指定核酸检测点检测。

3.居家健康监测人员每日早、晚进行1次自我健康监测和体温测量,在村(社区)工作群进行体温监测打卡、报告结果。

4.居家健康监测期间非必要不外出,确需外出须报包联人员同意,做好个人防护,佩戴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每4小时更换一次;不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得出入人员密集公共场所,不得参加聚餐、聚会等聚集性活动,不得前往网吧、电影院、健身房、棋牌室、KTV等密闭、半密闭场所;如实记录行动轨迹、接触人员等信息,及时将信息报包联人员。

5.居家健康监测人员及其共同居住者,如患基础疾病或其他疾病确需外出就医,须向包联人员报告,在严格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到指定医疗机构就医。

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时,参照居家隔离医学观察人员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6.生活垃圾处置及其它卫生防疫要求参照居家隔离医学观察人员管理要求执行。

疫情疫区返回人员管控方案2

为全力防范疫情通过人员“返岗”流入和扩散,巩固全市疫情防控工作阶段性成果,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确保全体干部职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现结合疫情防控形势和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做好全市机关和事业“返岗”人员科学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X疫情防指〔20xx〕X号)《关于印发全市机关和事业单位“返岗”人员科学防控实施细则的通知》(X疫情防指〔20xx〕X号)文件精神为指导,严格落实市委市政府防控工作部署,坚持“群防群控、稳防稳控、常防常控”,做到“外控源头防输入、内断传播防蔓延、中建机制强督导”,为“返岗”人员提供安全健康工作环境。

二、工作目标

各单位落实市疫情防控指挥部“返岗”人员防控措施得力;

机关疫情防控工作机构建立,责任明确,功能健全;

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完善;

大家好,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疫情疫区返回人员管控方案4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欢迎阅读下载。

疫情疫区返回人员管控方案1

一、人员管控方式

1.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县(市、区)滞留或14天内有该区域旅居史的人员,尽量劝返。

必须来返的须落实14天集中隔离。

2.阳性病例所在县(市、区)滞留或14天内有该区域旅居史的人员,尽量劝返。

必须来返的严格落实14天居家隔离。

3.疫情严重地区(有高、中风险地区)所在地市的其他低风险县(市、区)返来人员,凭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返县,返县后须落实14天居家健康监测。

二、集中隔离

密接、次密接、境外返回人员、中高风险地区及其所在县(市、区)滞留或14天内有该区域旅居史的人员均须采取集中隔离管控措施。

三、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管理措施和要求

1.包联人员负责居家隔离医学观察人员管理工作,建立台账,及时发放《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告知书》和《解除居家隔离告知书》,全程落实“五包一”责任制。

2.居家隔离医学观察人员严格实行“1人1户、足不出户”,尽量选择相对独立的居所,不与其他住户共用中央空调。

通过安装智能门磁报警设备以及手机实时定位等方式,严禁外出,杜绝探访,除专业人员外禁止入内。

3.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期间实行赋健康码黄码管理。

不具备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条件的,实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4.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期间,第1、4、7、10、14天分别进行1次核酸检测,医务人员上门采样。

5.居家隔离医学观察人员每日早、晚须分别进行1次自我健康监测和体温测量,按要求每日在村(社区)工作群进行健康监测打卡、报告结果。

6.居家隔离医学观察人员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第一时间向包联人员报告,接报人员负责向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报告,明确专人负责,使用负压救护车将其“点对点”闭环转运至指定医疗机构排查诊治。

7.居家隔离医学观察人员患有基础疾病的,属地医疗卫生机构负责做好药品保障。

因基础疾病或其他疾病确需外出就医的,须经包联人员和属地防疫办批准,安排负压救护车,在专业人员指导下严格做好个人防护,“点对点”闭环转运至指定医疗机构就医。

8.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房间内配备体温计、纸巾、口罩、一次性手套等个人防护和消毒用品及带盖垃圾桶。

9.居家隔离医学观察人员要遵守相关防疫规定,将使用过的口罩、手套及生活垃圾装入塑料袋,消毒后扎紧塑料袋,或放入专用垃圾桶,由管理人员统一收集,按医疗垃圾处置。

10.对居家隔离医学观察人员居住的楼层过道、楼梯等场所每日至少消毒1次、清理1次垃圾,必要时随时清理。

四、居家健康监测措施管理措施和要求

1.居家健康监测人员实行1人1室,与其他同住人员保持安全距离,做到分餐分住分生活用品,戴口罩、勤洗手、勤消毒、勤通风、一米间距。

2.居家健康监测期间,第1、7、14天分别进行1次核酸检测,由村(社区)管理人员负责组织分时段有序采样;也可在严格做好个人防护前提下,自行到指定核酸检测点检测。

3.居家健康监测人员每日早、晚进行1次自我健康监测和体温测量,在村(社区)工作群进行体温监测打卡、报告结果。

4.居家健康监测期间非必要不外出,确需外出须报包联人员同意,做好个人防护,佩戴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每4小时更换一次;不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得出入人员密集公共场所,不得参加聚餐、聚会等聚集性活动,不得前往网吧、电影院、健身房、棋牌室、KTV等密闭、半密闭场所;如实记录行动轨迹、接触人员等信息,及时将信息报包联人员。

5.居家健康监测人员及其共同居住者,如患基础疾病或其他疾病确需外出就医,须向包联人员报告,在严格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到指定医疗机构就医。

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时,参照居家隔离医学观察人员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6.生活垃圾处置及其它卫生防疫要求参照居家隔离医学观察人员管理要求执行。

疫情疫区返回人员管控方案2

为全力防范疫情通过人员“返岗”流入和扩散,巩固全市疫情防控工作阶段性成果,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确保全体干部职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现结合疫情防控形势和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做好全市机关和事业“返岗”人员科学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X疫情防指〔20xx〕X号)《关于印发全市机关和事业单位“返岗”人员科学防控实施细则的通知》(X疫情防指〔20xx〕X号)文件精神为指导,严格落实市委市政府防控工作部署,坚持“群防群控、稳防稳控、常防常控”,做到“外控源头防输入、内断传播防蔓延、中建机制强督导”,为“返岗”人员提供安全健康工作环境。

二、工作目标

各单位落实市疫情防控指挥部“返岗”人员防控措施得力;

机关疫情防控工作机构建立,责任明确,功能健全;

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完善;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