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有关地理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有关地理优秀教学设计篇1
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要求“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基于这一理念,本课时通过学习“欧盟”这一案例,让学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献计献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欧洲西部地区的范围、位置,在地图上找到主要国家及首都,认识本区重要的地理环境特征。
2.学会运用地图、统计图表说明欧盟在本区内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在了解欧盟的基础上,认识到经济上联合的优势,以及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教学重点:
欧盟在欧洲西部的作用及在世界经济、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对欧盟的学习,使学生从欧洲西部区域联合发展的成功经验中获得启示。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分组搜集有关“袖珍国”和欧盟的资料。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004年是“中法文化年”,系列活动于2004年10月10日在中国拉开帷幕,到2005年7月结束,为期近一年。出示一组幻灯片:故宫午门前音乐会光彩的舞台,法兰西巡逻兵飞行表演,法国印象派画展之阿尔弗莱德·西斯莱《莫瑞桥》,法国艺术、烟火表演等精美图片,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同法国的密切关系。
法国位于欧洲西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欧洲西部。
课堂活动一:走进欧洲西部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洲西部在世界中的位置”,高亮度显示欧洲西部。
学生:查图分析欧洲西部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
欧洲西部位于亚欧大陆西部,西临大西洋,北临北冰洋,南隔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纬度位置:中纬度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洲西部”,认识欧洲西部海岸线曲折,大陆轮廓破碎,多半岛、岛屿、内海、边缘海。
学生:查阅“欧洲西部地形”图;分组查找欧洲西部的主要半岛、岛屿、内海、边缘海和海峡。
学生:派代表点击课件,师生共同点评。
点击“英吉利海峡”位置,
教师:出示“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图片,播放事先录制好的录音。
“英吉利海峡位于英国和法国之间,沟通了北海与大西洋,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线之一。为了减轻英吉利海峡的运输负担,英法之间在英吉利海峡最窄处,修建了被誉为‘世纪工程’的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隧道于1994年5月6日正式竣工通车,从此,天堑变通途,大大方便了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联系。从伦敦到巴黎的列车,运行时间从原来的5小时(依靠轮渡),缩短为3小时。”
(过渡)欧洲西部总面积约500万平方千米,占欧洲的一半左右,也相当于我国面积的1/2,但这里却分布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上国家密度较大的地区之一。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洲西部政区”图,认识欧洲西部的国家。
学生:查找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4国及其首都名称。
教师:点击课件,明确4国的位置及首都名称。
介绍:面积最大的国家是法国,与我国四川省面积差不多;经济最发达的是德国,与我国云南省面积相当;最大岛国英国,与我国陕西省面积差不多等等。
总结:欧洲西部大多数国家面积不大,并且出现了一些神奇的“袖珍国”。
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袖珍国”图片及资料,相互交流。回顾以前学习的世界四大稠密区及发达国家。
小结: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经济发达等突出的地理特征。
(过渡)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经济发达,便利的水陆运输条件,使欧洲西部各国之间,贸易往来和人员流动十分频繁,发达国家间的竞争与联合不可避免。在长期的竞争与联合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欧洲联盟(欧盟)。
课堂活动二:了解欧盟。
【引入新课】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
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板书】1地球是一个十分接近圆球体的不规则球体
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板书】2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书】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讨论】(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
(1)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球面上绘着地图,地图上标有南北极和经纬度,颜色、符号、文字、表示陆地、山脉、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4)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板书】三、地轴和两极
【教师演示】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指导学生转动自己的小型地球仪,让学生领会“一轴两点”并领会地球上东西方向的确定。
【板书】
四、经线和纬线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的线称为什么线?(经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称为什么线?(纬线)
(2)观察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圆?
(3)所有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4)纬线自成纬线圈,那么,经线如何组成一个经线圈?
(5)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以后,代表发言,全班总结。
【板书】五、经度和纬度
继续观察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经线?学生说有无数条。为了区别出每一条经线,人们给经线规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经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到0度和180度经线,由0度经线向东西各划分出180度。分别称为东经度和西经度。观察0度和18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同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哪一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大?哪一个小?(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线组成的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小)。
【教师讲解】国际上习惯用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组成的经线圈,将地球分成东西两个半球。
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找到赤道,由赤道向南向北各划分90度,分别成为南纬和北纬。观察课本“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图,说出它们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根据自己学校所在的纬度,说出它大致位于哪个纬度带。观察课本“南、北半球的划分”图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图,南、北美洲和南极洲在哪个半球?亚洲主要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中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东西半球中哪个半球的海洋面积大?
有关地理优秀教学设计篇3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城市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上一节,教材把城市是作为一个点,从宏观上讲解城市的区位因素,而本节把城市作为一个区域,从微观上剖析城市的内部结构。重点在于分析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形成原因。
二、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引入]
问题抢答: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高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低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中国在哪一个大洲吗?
──对,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大洲──亚洲。
[新课导入]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的对象将由上学期通观全球,转向距离我们周边的世界越来越近的地理环境,从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区,再具体到某一国家。
应从哪里入手来认识一个大洲或地区呢?
[情景提问]比如,我想去某一个同学家拜访,可不认识,你能为我描述以一下你的家庭住址吗?
[归纳、确认]在这里,同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我描述──1.你家门牌号码多少?2.你家周围有什么明显的地物标志?3.你家的房子有什么特征,如:有多大?有多高?
其实,认识一个大洲,也和认识别人的家庭一样,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
[副板书]在哪里──地理位置
[承转]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其实这和描述同学家的住址也是一样的:亚洲所在的街区就是他在世界半球中的位置;亚洲的的门牌号码就是其经纬度;亚洲的邻居就是他周边的大洲和大洋。
[活动]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
[教师利用“亚洲地形”挂图进行确认]
[副板书]
①最北:81°N;最南:11°3′S;
②最东:169°40′W;最西:26°3′E
3.读图6.2、6.3,你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小组讨论]
[启发引导]
[size=+0]
1.计算
a.跨纬度数(约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温、热三带)
b.地球上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110千米,则亚洲南北距离(10120千米)
c.跨经度数(约164°,大部分在东半球)
d.比较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
2.读图6.3《七大洲面积比较》,亚洲面积是多少,相当于几个欧洲和南极洲面积之和?
(三个欧洲和一个南极洲面积之和)
[板书]
1.跨纬度最大(跨寒、温、热带)
2.东西距离最大
3.面积最大(4400万平方千米)
有关地理优秀教学设计篇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