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希望大家喜欢,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1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不是口号,不是概念,而是要落实到具体工程项目上,体现到真金白银的支持上。

具体的说,要聚焦六个关键:

一是聚焦“高位推动”,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进一步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

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选派优秀干部到乡村建设各个领域,培养一支“一懂两爱”三农工作队伍。

坚持规划先行、示范推动、梯次推进、久久为功,注重保持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打造承载乡情的土味现代化乡村。

二是聚焦“有效衔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5年过渡期内,坚持“四个不摘”。

政策上,在保持主要扶持政策稳定的基础上,对现有帮扶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分类优化调整,推进特惠政策向普惠政策转变;队伍上,总体稳定,保持现有帮扶格局,继续派驻乡村振兴工作队,强化激励保障措施,让他们下得来、留得住、上得去;机制上,构建防止返贫的政策体系,健全返贫监测和考核评估,完善农村社保和救助扶持机制,推动精准扶贫、脱贫摘帽向精准巩固、全面提升转变。

三是聚焦“科技支撑”,大力提升农业竞争力。

严守耕地红线,坚决遏制各类耕地“非农化”“非粮化”。

以高标准农田、智慧农业等为重点,加快农业科技攻关,着力攻克粮食生产“卡脖子”技术,打好种业翻身仗。

四是聚焦“提质增效”,加快发展乡村产业。

要紧紧扭住产业这个根本,实现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有”到“优”的转变,这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深入实际、摸清实情,研究问题、破解难题,扭住不放、一抓到底。

要精准选择产业,抓好教育培训,做好技术服务,统筹资金筹措,优化组织方式,深化产销对接,完善利益联结,进一步提升抓乡村产业发展的精准度和实效性,因地制宜促进乡村产业加快发展,增强乡村造血功能。

在“特”字做文章,发挥区域特色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扶持一批品质优、影响广的“土字号”“乡字号”。

在“精”字上下功夫,大力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

在“融”字上出实招,加快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纵向延伸产业链条,横向拓展产业功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和生产体系,培育多元化乡村产业业态。

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发展导向,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科学有效的产业发展之路。

五是聚焦“凝心聚力”,全面推进乡村建设。

要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放在新型城镇化、县城经济发展的全局中谋划设计,统筹考虑城镇和乡村发展,加强农村水、电、路、气、网等薄弱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补齐基础设施这个短板。

以“三大革命”“三大行动”为重点,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持续建设美丽乡村。

以配套学校、医院、图书馆、超市等设施为重点,推进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建设。

以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推动教育、文化、医疗、保障、养老等资源向农村倾斜,实现公共服务资源在县域内优化配置。

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为重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始终强化改革创新这个动力,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业农村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六是聚焦“标本兼顾”,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先保障乡村建设资金需求,不断提高土地出让收入分配给农村的占比,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共同投入。

优先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需求,注重盘活农村建设用地。

牢牢把握人才这个关键,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放放在首要位置,广开门路“引”、任人唯贤“造”、多措并举“育”、提高保障“留”,进一步健全乡村人才工作机制,完善乡村人才培养、引进、管理、使用、流动、激励等政策体系,打通城乡人才培养交流上升通道,引导各类人才回流农村投身乡村建设。

总之,通过上下共同努力,推动“产业扶贫”向“产业兴旺”升级,“村庄整洁”向“生态宜居”提升,“陈规陋习”向“乡风文明”转变,以“接地气创新”促进“治理有效”,“保障基本生活”向“生活富裕”迈进,走出一条低成本、可持续的乡村振兴之路,打造成为产业强、生态美、乡风好、治理优、百姓富的幸福新农村!

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2

为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的新期待,高水平打造“xxx”,我镇将开展“全民动手共同缔造xx美丽家园”市容环境整治主题活动(以下简称主题活动),动员广大群众参与xx美丽家园建设,共同缔造美好环境,提升城市品质,现结合实际制定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城市管理在推动绿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政府主导、辖区实施、市民参与,推进城市环境“平面”“立面”一体化整治,全域打造城市特色亮点,持续深化“大城三管”及“马路办公”,把我区建设成为xx东南xx区城镇群高质量发展的牵引城市。

二、工作任务

(一)提升“平面”环境品质。

2、完善机制。

主题活动要结合“马路办公”、“门前三包”、“五长制”等管理机制,推动健全市容环境管理、坡坎崖绿化维护等长效机制,持续巩固整治成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注重统筹协调。

按照政府主导、辖区实施、市民参与原则,推动部门协作,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形成工作合力。

镇规划建设环保办负责活动统筹协调指导,各有关科室要主动作为,认真履职,切实起到组织落实、协调督办作用,推进主题活动顺利实施。

(二)开展督导考核,强化结果运用。

狠抓工作落实,攻坚克难、开拓创新,以抓铁留痕和钉钉子精神,将一张蓝图绘到底,确保主题活动有力有效。

镇党委政府成立暗访组,定期对整治工作进行评估,并结合文明科室、文明社区等创建工作强化情况通报和结果运用,对工作推进不力的单位进行通报。

(三)组织宣传报道,及时报送情况。

以宣传带动整治,促进形成共治共享氛围,加速实现全民动手共同参与。

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3

为贯彻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在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中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的指导意见》(建村〔20xx〕xx号),有序推进我省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结合《xx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x办字〔20xx〕xx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结合我省正在大力推进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以农村自然村为基本单元,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为工作载体,广泛深入开展“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共同缔造”活动,建设“整洁、舒适、安全、美丽”的农村人居环境,使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具体、更加充实、更可持续。

二、工作内容

一是住房城乡建设、农业农村部门指导乡镇和村民委员会、村民理事会,通过座谈走访、入户调研等方式,开展基层协商、了解群众需求,共谋人居环境突出问题解决方案;二是住房城乡建设、农业农村部门指导乡镇和村民委员会、村民理事会共同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动员各方贡献力量,共建美好人居环境;三是农业农村、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指导乡镇和村民委员会、村民理事会,通过商议拟定居民公约、村规民约并监督执行,共管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成果;四是在县级党委、政府领导下,住房城乡建设、农业农村等部门共同建立“共同缔造”活动评价机制,定期不定期听取群众意见反馈,共评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实效;五是通过发动群众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共享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工作成果。

三、组织协调

(一)明确工作载体。

在农村自然村以人居环境整治等为载体,从危房改造、垃圾污水治理、改水、改厨、改厕、改圈、美化村容村貌、保护传统村落等工作入手,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

注意发挥村民主体作用,从房前屋后的小事实事和长效管护的点点滴滴做起。

(二)加强组织领导。

住房城乡建设厅会同农业农村厅研究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开展督促指导,协调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积极参与,确保有关工作落到实处。

有关县(市、区)建立由住房城乡建设、农业农村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在项目申报、资金安排上倾斜支持“共同缔造”活动试点村庄。

乡镇作为工作主体,具体推进“共同缔造”活动试点工作。

村民委员会、村民理事会积极开展民主协商和发动群众投工投劳,支持“共同缔造”活动试点工作。

xx月xx日前,设区市要将年度工作计划报住房城乡建设厅备案。

(三)确定试点名单。

根据各设区市推荐,在全省选择31个农村自然村开展“共同缔造”活动试点,各试点村要因地制宜确定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的具体切入点,探索创新理念思路、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不断总结试点经验。

(四)做好培训宣传。

加强对住房城乡建设、农业农村系统及乡镇、农村干部培训,帮助尽快掌握、灵活运用“共同缔造”的理念和方法。

及时发现、总结和宣传“共同缔造”活动中涌现出来的鲜活经验及乡镇、农村干部和带头人的典型,形成广大群众关心、支持和参与氛围。

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4

为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根据住建部及市县相关文件精神,现就xx村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

以群众身边、房前屋后的环境整治为切入点。

广泛开展“共同缔造活动”。

建设宜居的生态环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切实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