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整理了关于疫情期间心理危机干预方案,一起来看看吧。
疫情期间心理危机干预方案1
在这个特殊的假期,每一位学生不仅要面对严峻疫情所带来的心理冲击,还要应对在线学习的挑战。
复学以后,如何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学生的心理“复位”,是摆在所有学校和每一位心理健康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
一、组织机构
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学校专兼职心理老师、行政人员和班主任共同参与、制定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计划并明确分工和职责。
复学后建立三级预防机制,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三个方面协同开展,系统推进。
二、紧抓契机,开展生命教育辅导
不经历生死,难以真正理解生命的可贵和价值。
在这次抗疫战争中,无数医护人员、民警、防控人员和志愿者,冒着生命危险,奋战抗击在一线,成为最美“逆行者”,生动体现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切都深深感动着包括所有学生在内的全国人民的心。
经历过这样的全民战疫之后,学生对生与死的体验深刻,这正是引导学生思考、探寻人生意义的窗口期,是青少年学生人生意义辅导的大课堂。
通过开展有关生命意义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中小学生探索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价值,珍爱生命,将生命中的爱和潜能充分展现出来。
三、营造积极心态,提升防疫抗疫的正能量
传染病疫情迅速蔓延和发展的不确定性,给广大中小学生带来了恐慌情绪。
当前,中小学生的积极心态对自身健康和疫情防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积极平和的心态可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增强对病毒的抵抗力。
研究表明,情绪状态可以直接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情绪低落、忧郁,会导致免疫功能的下降。
相反,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会提升免疫系统的能力。
另一方面,积极心态可以使人提高警惕,做到自觉防护,阻断病毒的传播,携手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并以班级为单位开展重大疫情危机下心理调节活动主题班会,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心态,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增强防疫抗疫的正能量。
四、个别和团体辅导相结合
抗疫情期间,学生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部分学生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紧张、焦虑、恐惧、忧郁、丧失兴趣、敌对、自卑和失眠等。
因此,迫切需要精准分析,实施个性化的心理辅导。
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包括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
五、排摸重点,开展危机干预
复学前期,通过班会活动、课堂观察、谈话、问卷等各种渠道全面了解学生的身心状况。
只有早发现,早干预,才能帮助学生迅速摆脱困扰,克服心理障碍,恢复心理健康。
对个别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或发现其他需要转介的情况,应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其他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或医学心理诊治部门,并建立跟踪反馈制度。
开展心理辅导必须遵循职业伦理规范,在学生知情自愿的基础上进行,严格遵循保密原则,保护学生隐私。
疫情期间心理危机干预方案2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学生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件精神,进⼀步完善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作,有效地对学生心理危机进行⼲预,提⾼学生心理健康⽔平,预防校园突发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维护校园稳定,特制订本预案。
⼀、总则
(⼀)⼲预⽬的
1、通过心理危机教育和宣传,加强学生对危机的了解与认识,提⾼学生承受挫折的能⼒,为应对危机做好准备。
2、通过心理辅导等⽀持性⼲预,协助处于危机中的、学生把握现状,重新认识危机事件,尽快恢复心理平衡,顺利度过危机,并掌握有效的危机应对策略。
3、通过提供适时的介⼊帮助防⽌⾃伤、⾃杀或攻击行为等过激行为。
4、通过构建心理危机⼲预体系,做到心理困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应对,减少和尽量避免危机对学校正常⼯作的影响。
5、通过积极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学生成长营造健康氛围,努⼒提⾼学生的心理健康⽔平,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
(⼆)⼲预原则
1、预防为主的原则。
学生发现危机情况,周围同学应⽴即向班主任报告,班主任在采取必要措施并迅速赶往现场的同时向校心理健康中心和系部分管领导报告,系部分管领导⽴即向学校职能部门的主管领导报告,职能部门主管领导视危机严重程度酌情向学校分管领导及时汇报。
(三)即时监护
各系有关职能部门⽴即派专⼈对危机学生进行24小时监护,保护学生的⽣命安全。
(四)通知家长
在实施监护的同时,各系应以最快的速度通知家长来校,如果家长确实⽆法尽快赶到学校,在家长以传真、电话等⽅式的授权下,对学生采取治疗措施。
(五)进行阻控
对于有可能造成危机扩⼤或激化的⼈、物、情境等,进行必要的消除或隔绝。
对于学校可调控的可能引发其他学生心理危机的刺激物,各系部应协助校心理健康中心及时阻断。
(六)事故处理
当学生⾃伤或伤害他⼈事故发⽣后,学生⼯作主管部门负责现场的指挥协调;安保处负责保护现场,配合有关单位对当事⼈实施⽣命救护,协助有关部门对事故进行调查取证,配合各系部对学生进行安全监护;校医务室负责对当事⼈实施紧急救治,或配合相关⼈员护送⾄就近医院救治;心理健康中心负责制定心理救助⽅案,实施心理救助,稳定当事⼈情绪。
(七)成因分析
事故处理结束后,心理健康中心负责事件的成因分析,对事前征兆、事发状态、事中⼲预、事后疏导等情况认真梳理,尤其对那些行之有效、操作性强的⼿段和措施认真总结,以备今后参考。
四、加强心理危机⼲预⼈员队伍建设
危机⼲预⼯作者可以分为专业⼈员与相关⼈员。
专业⼈员⼀般指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员、社会⼯作者等。
相关⼈员包括学生⼯作者、教师、相关职能部门。
危机⼲预需要在校心理健康中心统⼀指导下,各个相关部门密切协作,以保证心理危机⼲预成效。
1、加强相应的投⼊,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以专职心理辅导⼈员为⾻⼲,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的心理健康教育⼯作队伍。
⼀旦遇到灾难性或重⼤的心理创伤事件时,有能⼒向需要这些服务的学生及其家属提供紧急服务。
同时,也要加⼤对心理社团和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训⼒度。
2、危机⼲预是⼀项专业性强、要求⾼的⼯作,专、兼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作的教师必须经过系统培训,能恪守职业道德,不断提⾼专业⽔平。
应该要重视专、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以不断提⾼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作以及危机⼲预⼯作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法。
3、要定期对从事学生⼯作的教师、班主任及学生⼲部等进行心理健康⽅⾯的业务培训,提⾼他们对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心理危机⼲预能⼒及心理健康知识素养。
疫情期间心理危机干预方案3
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中小学生⾯临着越来越多的⽣活压⼒、升学压⼒、⼈际关系压⼒、⽣理烦恼等,因⽽容易产⽣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不断出现各类心理危机事件,为了能够及时⼲预、处理,⼒争排除或减小危机带来各种负⾯影响,维护学生安全和校园和谐稳定,特制定此预案。
⼀、学生心理健康危机事件的界定
学生心理健康危机事件这⾥特别界定为“因学生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因素导致的,对个体或群体的⽣命安全构成危险与威胁的事件,或引发学生个体或群体的阳性精神症状的事件”。
⽐如:因个体⽣活事件导致学生情绪失控,妄想同学、⽼师等要害他,⽽产⽣不能⾃控的⾃杀或伤害他⼈的想法;或者如“⽕灾”、“地震”等社会性灾难事件导致的群体性严重恐慌,以致威胁公共安全等。
⼆、学生心理健康预警等级的划分
学生心理健康的危机程度,根据事件的性质、程度及可能的后果,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
⼀级预警:事件当事⼈出现严重精神病性症状(严重妄想、幻觉、躁狂等情绪失控、严重缺乏⾃知能⼒、严重抑郁等),危及他⼈或⾃⾝的⽣命安全,出现伤害行为,且伤害行为尚未结束;或者出现群体性严重恐慌,以致威胁公共安全等。
⼆级预警:事件当事⼈表现出明显的精神症状,或⾔语中流露出有⾃伤或攻击他⼈的倾向,且有⼀定的诱发事件和动机,但尚未有伤害行为的具体实施计划和未出现伤害行为。
三级预警:事件当事⼈有严重的心理适应问题,伴随⼀些精神症状,但尚有⾃知能⼒,⼀定程度上愿意寻求帮助,或已在相关医院接受治疗和辅导,并能坚持服药。
三、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排查评估
排查⼯作是心理健康教育⼯作的⼀项常规⼯作,可以有效的发现和识别学生当中的⾼危⼈群,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早发现、早⼲预,早治疗,防患于未然。
各年级应每⽉⼀次组织班主任、学生会以及班级心理委员⼴泛深⼊学生,通过关心⾝边每⼀位学生的心理行为状况,及时发现可能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并上报学年级汇总。
各年级应会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对排查出的情况进行评估,共同制定“⼀对⼀”个性化帮扶⽅案,实施分级⼲预。
对于常见发展性心理困扰学生,各年级要选派富有心理健康知识的⽼师和班主任约谈辅导;对于有障碍性心理问题学生,应及时转介到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对于处于心理健康三个预警等级状态的学生,启动该预警等级对应的处理程序。
排查⼯作应重点关注以下情况:(1)日常⼯作中确定的重点关注学生;(2)患严重⾝体疾病,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或就业困难的学生;(3)因各种原因受处分、留级、休学后复学、经常旷课或联系不上的学生;(4)迷恋上⽹或养成其它不良习惯的学生;(5)遭遇突发事件或家⼈、⾝边同学遭遇突发事件的学生;(6)⼈际关系失调或个⼈感情受挫后出现心理、行为异常的学生;(7)适应不良,如学习适应、⽣活适应、⾃我适应、交往适应等问题,导致心理、行为异常的学生;(8)患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仍在校坚持学习的学生;(9)既往有轻⽣倾向或家族中有轻⽣倾向的学生;(10)因其他各种问题,如家庭不和睦、性格孤僻、性困扰、对社会现象存在困惑等等,出现心理、行为异常的学生。
四、预警处理办法及程序
5、学校心理辅导员对当事⼈进行心理⼲预。
6、对当事⼈所在班级的同学进行情绪处理和心理疏导,及时消除该⽣对其他学生带来的消极暗⽰等负⾯影响,以帮助当事⼈获得⽀持性的环境。
7、加强对当事⼈危机后的安全保护和心理平复⼯作,防⽌意外事故的再次发⽣,帮助其健康成长。
(⼆)对其他心理异常问题的应急或⼲预
1、如发现学生出现⽐较突出的心理问题,班主任应及时向学校德育处报告。
2、由校心理辅导员对当事⼈进行诊断咨询,做出初步判断,提出处理办法;各班班主任和班⼲部,应积极配合心理辅导⼈员的意见,帮助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3、对于超出辅导⼈员能⼒和专业的学生,应及时转介到相关医疗机构。
4、经专业医疗机构诊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并需要治疗时,班主任⽴即通知当事⼈的家长或监护⼈,按照各校学生学籍管理的有关条例处理;如果在治疗期间需要陪读的学生,学生家长应陪读,并与学校签订责任书。
5、因精神问题需要休学的学生,学校要与其家长或监护⼈签订相关协议。
6、因精神问题治愈⽽复学的学生,要出⽰当地专业医疗机构的治疗证明,并到指定的专业医疗机构复诊,经学校签字同意后,办理复学⼿续。
7、对康复期间的学生学校应主动积极地提供心理咨询,防⽌意外事故的再次发⽣。
8、班主任应与学生家长或监护⼈定期保持沟通。
9、对该学生所在班级的同学有针对性的进行团体或个体辅导,以获得帮助当事⼈健康发展的⽀持性环境。
疫情期间心理危机干预方案5
为有效减轻疫情所致的人员心理伤害,加强人文关怀和跟踪帮扶,建立全员覆盖、全程疏导的心理健康服务队伍,科学有序地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工作,确保队伍稳定,特制定本指南。
一、心理危机人员分级及心理评估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响人员心理危机状况分为四级,干预重点应当从第一级人群开始,逐步扩展,一般性宣传教育要覆盖到第四级人员。
第一级人群:住院治疗的新型肺炎确诊患者;
第二级人群:居家、驻站隔离的疑似患者(密切接触者),到医院就诊的发热患者;
第三级人群:参加地方疫情处置和灭火救援行动人员、疫区前置执勤人员;
第四级人群:受疫情防控措施影响的普通人员。
评估目标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识别区分重点人群与普通人群,第一级、二级、三级人群为重点人群,第四级人群为普通人群;对重点人群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综合应用干预技术,个体化的针对目前问题提供帮助;对一般人群进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掌握心理自助方法,构建疫情期间指战员心理自助网络,提供心理服务。
二、心理危机干预模式
心理危机干预包括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心理社会转变模式,平衡模式侧重于恢复人员的心理平衡,主要采取倾听的方式,帮助宣泄自身的痛苦,稳定情绪,走出极端心理误区;认知模式侧重于改变人员错误的认知,帮助认识到自身认知中否定自我和扭曲的观点是错误的,获得积极的、肯定的信息和认知;心理社会转变模式侧重于改变人员在社会、环境中遭遇的困境,帮助受助者从同事、家人、朋友等得到帮助,最终使自身能够面对疫情。
三种模式各有侧重,从不同方面对个体进行危机干预,三者有机结合,全方位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效果更好,干预更全面。
三、不同人群的心理危机干预要点
(一)第一级人群:住院治疗的新型肺炎确诊患者
心态:麻木、否认、愤怒、恐惧、焦虑、抑郁、失望、抱怨、失眠、攻击、孤独等。
干预措施:
1.以提供正面的心理支持为主,帮助患者建立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积极配合医院的精神卫生、心理健康专家、医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2.理解患者出现的情绪反应属于正常的应激反应,强调隔离手段不仅是为了更好地观察治疗,同时是保护亲人和社会安全的方式,解释隔离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鼓励树立积极恢复的信心;
3.协助与外界亲人沟通,转达信息;
4.积极鼓励患者配合治疗的所有行为。
原则:支持、安慰为主,注意情感交流,稳定患者情绪,增强治疗信心。
(二)第二级人群:居家、驻站隔离的疑似患者(密切接触者),到医院就诊的发热患者
心态:恐慌、不安、孤独、无助、抑郁、悲观、愤怒、紧张,侥幸心理,被他人疏远躲避的压力、委屈、羞耻感或不重视疾病等。
干预措施:
1.协助被隔离人员了解真实可靠的信息与知识,取信科学和医学权威资料;
2.鼓励积极配合治疗和隔离措施,健康饮食和作息,多进行读书、听音乐、利用现代通讯手段沟通及其他日常活动;
3.鼓励面对现实,接纳隔离处境,了解自己的反应,寻找逆境中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