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方案和措施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下载。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方案和措施1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滚滚而来的老龄化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特别是近年来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减弱,家庭结构出现了小型化、高龄化的趋势,“四二一”家庭比例逐年上升。
日益减弱的家庭养老、政府有限的财力和不断增长的老龄人口都显现出社会化养老的需求增大,养老机构产业化经营势在必行。
一、养老机构产业化发展的方向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需求使人产生消费的动机和行为,进而刺激供给的变化,促进产业结构的变革。
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有其特殊性:一是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老化和疾病的原因,饮食起居需要人照顾,不同身体状况和疾病要求是多样性的,有些情况家人和保姆是不能照顾到位的,需要有较专业医护人员和营养师才能护理好。
二是由于家庭经济状况和住房条件的原因,有些家庭没有能力请保姆,即是请了保姆也不一定能够满足特殊护理老年人的要求。
如果老年人出现疾病同样会影响子女的工作和学习,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上相对养老机构的医疗护理成本会更高。
三是从老年人的心理来看,老年人不愿意被子女“囚禁”在家里,孤独的生活会使其感到痛苦。
老年人不愿意被人“遗弃”,如果子女将其送到条件较差,或是交通不便远离城市的养老机构,有些老年人容易产生自残、自杀的倾向。
那么,养老机构将沿着怎样的方向发展呢?根据上述对老年人养老的需求分析,养老机构产业化发展的三个基本方向:
1、大力发展规模经营。
规模经营可以充分发挥人财物的集中优势,容易在公众中形成良好的信誉度和公信力。
目前我国尚未对养老机构的规模大小形成较为统一的等级划分标准,但就一般民众心理认同而言,养老机构的床位数在200张以下的为小规模,床位数在200-500张之间的为中等规模,床位数在500张以上的为大型养老机构。
我认为规模经营就是发展大型养老机构。
那么,为什么要把规模经营作为养老机构发展的方向呢?理由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建筑设计规范。
目前我国已有的大型养老机构一般都能按照建设部、民政部联合颁布的《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和施工,较为科学合理的考虑了消防、通风、内部无障碍交通等问题,以及卧具、饮食、娱乐、医疗等功能配套。
(2)医疗护理上的优势较为明显。
由于大型养老机构具有规模优势,较为容易吸引一些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医疗人员加盟,从而提高了医疗护理的服务水准。
特别是对那些有多种疾病的高龄老年人,可以使之有医疗保障的安全感。
(3)休闲环境较好。
大型养老机构在规划设计时,一般都会结合自有土地、空间的实际情况,建设一些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场所,种植一些花草树木,以营造一个幽雅休闲的环境。
而这一切又都是老年人,特别城市中生活的老年人和子女最为关注的。
2、创立养老机构的品牌效应。
品牌创立一般是以规模经营为背景和前提条件的。
只有具有规模优势和良好信誉,才能创立和提升品牌的形象。
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的品牌意识还比较弱。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养老机构中仅有广州市良典养老院在国家商标局注册了“良典”及其标识。
为什么养老行业也要向品牌经营过渡呢?一方面在大众消费心理中存在一种崇尚品牌,信任有良好形象的品牌倾向。
另一方面,当品牌在消费者心理产生归属感以后,有利于推进品牌的规模扩张和连锁经营,进而促进养老机构的产业化进程,形成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养老集团。
这样不仅可以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养老条件和环境,同时可以引导养老消费市场更趋于合理,抑制乱收费和服务不到位的现象。
有利于解决子女的后顾之忧,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
3、完善养老机构的配套功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改善,原有的一些规模小、起居生活条件差、医疗护理不到位,以赡养孤寡老人、生活困难老人为主的敬老院等养老机构模式,已不能满足老年人养老的消费需要。
取而代之的必然是有医疗护理专业、膳食结构科学合理、文娱活动丰富、休闲环境幽雅、子女探望交通便利的养老机构。
因此,完善养老机构的配套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养老机构配套功能完善的重点在两个方面:
这就是养老机构在产业化进程的写照,是产业化进程中的融资难点问题。
3、医护人才引进难
大型养老机构的服务重点是医疗护理服务,而要引进有经验的、中高级专业医护人员难度较大。
在医院有一套较为完整的专业技术职称晋升机制,如果某位专业医护人员到养老院的医疗康复室工作,要想从初级职称向中高级职称晋升,这几乎是不可能。
因此,大型养老机构不仅不能吸引专业医护人员加盟,也很难培养出自己的医护队伍。
例如,广州市良典养老院引进一名主任医师出任院长,由于医疗卫生体制管理的原因,只得被迫辞去公职,放弃近30年的工龄和相应的福利待遇。
4、经营风险大。
随着人们的法律意识的逐步增强,粗放式的医疗护理已经不适合养老机构规模经营的发展需要。
由于大型养老机构的企业规模较大,人们认为其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赔偿能力,因此对于医疗护理过程中的失误和不当,老年人的子女往往不容易包涵和谅解,甚至有意将矛盾激化,向医疗事故纠纷的法律程序方面推进,最终导致养老机构的赔偿。
当然人们法律意识增强有其积极一面,但养老机构由于医疗条件、人员素质的原因往往处于弱势状态。
从主观角度来看,大型养老机构都愿意开办与之规模相配套的老年病医院,但卫生部门的规章制度、审批程序等并不能予以支持,客观上加大了大型养老机构的经营风险。
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利用目前国家民政部政策在运营模式上既有公建公营的,又有公建民营和民办公助的。
有利因素采用租赁,自建在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地区开办。
投资微型社区养老院,床位约为30张,成本
月人力成本:16000元
杂项:10000元
收益
收入:35000元
纯利:约10000元
小型家庭养老院模式。
即开办者利用自有住房,在照料自家老人的同时,招收社区老人养老。
小型家庭养老院床位设置一般为6~15张,由开办者家庭成员为老人服务。
日托养老模式。
即“朝至夕归”式养老,功能设施与托儿所相近,多数由街道或社区兴办,内设活动室、休息室、餐厅及老年课堂等设施,老人白天集中活动,中午供应饭食,晚上各自回家。
全市现有各类托老所近30家。
居家养老模式。
即由政府组织失业人员进行养老技能培训,通过购买公益服务的形式提供养护员补贴,安排到特困老人家中提供养老服务。
货币化养老模式。
即政府出资为特困老人发放养老服务补贴。
选择居家养老,政府每月发放“代币券”,由特困老人凭券自主选择居家养老服务项目。
选择机构养老,老人可在全市范围内选择养老机构,用养老金(低保金、房屋租金等)作养老费,差额部分由政府补贴和养老院减免。
暖巢管家养老模式。
即为空巢老人配备管家,负责老人日常生活照料、身体健康监护、生活用品代购配送、健康咨询、休闲娱乐等,有2台专门的配送车和52名专业人员,登门为老人服务。
目前接受服务的老人有732户、8500人次。
异地互动养老模式。
即老人在当地养老机构或中介机构登记,由养老机构或中介机构联系到外地养老机构养老。
养老助教模式。
即发挥国内外老年高级知识分子的作用,为其提供养老服务的同时,发挥知识技能特长。
信息化养老模式。
即把信息化手段融入养老服务中,提高养老服务效率。
发展家庭养老床位,支持专业养老服务机构拓展居家上门服务。
鼓励连锁化大型养老服务机构集中运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扶持培养一批以照护为主、辐射社区周边、兼顾上门服务的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加快构建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到2025年,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服务专业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
推动机构养老服务提质增效。
坚持公办养老机构兜底保障功能,在满足特困供养人员集中供养需求的前提下,优先保障经济困难的失能、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老年人服务需求。
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加大土地、用房、财政、金融、人才等政策支持力度,盘活存量资源,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探索多样化经营模式,提升服务质量。
优化养老机构床位2025结构,不断提高照护能力。
到年,全省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55低于虬建立部门协同、各司其职的综合监管体制,健全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加强养老服务质量管理,促进养老机构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完善农村养老服务网络。
将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服务供给纳入乡村振兴规划,完善县、乡、村三级衔接的养老服务网络,促进农村养老服务提质升级。
继续实施县乡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推动特困供养机构和失能照护机构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
鼓励建设村级幸福院等养老服务设施,支持发展互助养老模式,健全老年人巡访、特殊困难老年人定期探访制度,建立互助养老志愿服务队伍。
四、提高老年社会参与水平
践行积极老龄观。
通过主题宣讲、媒体宣传等形式,倡导全社会树立积极老龄观,积极看待老龄社会、老年人和老年生活,营造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环境;引导广大老年人树立终身发展理念,保持健康心态和进取精神,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实现人生价值。
加强老年人科教资源建设,增加老年人科普资源供给,推进科普内容适老化,开展形式多样、精准多元的老年科普活动,提升老年人科学素质。
加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
创造老有所为的良好环境、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支持老年人依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兴办社会公益事业,鼓励老年人参与社区治理、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支持有能力的老年人在农村就业创业。
建立老年人才信息库,鼓励专业技术领域人才合理延长工作年限,为有劳动意愿的老年人提供政策咨询、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
推动用人单位与受聘老年人依法签订书面协议,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
推动基层老年协会、老年体育协会、老年科技协会等涉老组织规范化建设,促进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发展老年志愿服务。
扶持培育各类为老服务志愿组织,广泛开展各类为老志愿服务活动,为老年人提供生活、健康、文化科普、精神慰藉、法律援助、智能技术培训等服务。
推进“银发人才库”建设,支持老年人发挥经验、知识、技能方面的优势和“传帮带”作用,积极参与社会治安、基层公共事务、矛盾纠纷调解、科教文化宣传、关心教育下一代和公益慈善等活动,贡献智慧力量、服务人民群众、助力改革发展。
鼓励引导“五老”人员(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劳模)广泛开展志愿服务行动,鼓励低龄、健康老年人积极参与“银龄互助”活动,为高龄、失能、残疾等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日常探视、生活照护、健康、精神慰藉和应急救助等服务。
建立志愿服务激励评价机制,推动志愿服务规范化、常态化、专业化发展。
五、基本原则
整合各方资源,完善制度体系,提升精准施策能力。
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共建共享,融合发展。
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全民行动,构建社会、家庭、个人共同参与、各尽其责的基本格局,确保老年人依法共享发展成果。
大力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巩固家庭养老基础地位,促进养老、健康、文化、旅游、体育、教育、金融、地产等融合发展,建设共建共享的老年友好型社会。
创新引领,科技助力。
把科技创新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推进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快为老服务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提升老龄工作信息化、科学化水平。
统筹兼顾,积极推进。
加强政策统筹,促进不同部门老龄政策、老龄政策与其他公共政策衔接协调;加强资源统筹,实现对人才、资本、土地、科技等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为老服务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城乡统筹,着力补齐农村、基层服务短板,推进老年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统筹,全面提升整体发展水平。
六、发展基础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全省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待遇水平逐步提高,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商业养老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快速发展。
三是养老服务体系不断L417完善。
全省各类养老设施达万个,建设省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试点个,实施敬老院安全、清洁、温暖、文化、医疗康复“五大工程”,兜底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迅速,机构养老服务稳步发展,普80惠养老专项行动启动实施,农村养老服务模式不断创新。
建立并落实岁以上老人高龄津贴制度,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特困人员给予护理补贴。
大家好,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方案和措施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下载。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方案和措施1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滚滚而来的老龄化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特别是近年来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减弱,家庭结构出现了小型化、高龄化的趋势,“四二一”家庭比例逐年上升。
日益减弱的家庭养老、政府有限的财力和不断增长的老龄人口都显现出社会化养老的需求增大,养老机构产业化经营势在必行。
一、养老机构产业化发展的方向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需求使人产生消费的动机和行为,进而刺激供给的变化,促进产业结构的变革。
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有其特殊性:一是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老化和疾病的原因,饮食起居需要人照顾,不同身体状况和疾病要求是多样性的,有些情况家人和保姆是不能照顾到位的,需要有较专业医护人员和营养师才能护理好。
二是由于家庭经济状况和住房条件的原因,有些家庭没有能力请保姆,即是请了保姆也不一定能够满足特殊护理老年人的要求。
如果老年人出现疾病同样会影响子女的工作和学习,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上相对养老机构的医疗护理成本会更高。
三是从老年人的心理来看,老年人不愿意被子女“囚禁”在家里,孤独的生活会使其感到痛苦。
老年人不愿意被人“遗弃”,如果子女将其送到条件较差,或是交通不便远离城市的养老机构,有些老年人容易产生自残、自杀的倾向。
那么,养老机构将沿着怎样的方向发展呢?根据上述对老年人养老的需求分析,养老机构产业化发展的三个基本方向:
1、大力发展规模经营。
规模经营可以充分发挥人财物的集中优势,容易在公众中形成良好的信誉度和公信力。
目前我国尚未对养老机构的规模大小形成较为统一的等级划分标准,但就一般民众心理认同而言,养老机构的床位数在200张以下的为小规模,床位数在200-500张之间的为中等规模,床位数在500张以上的为大型养老机构。
我认为规模经营就是发展大型养老机构。
那么,为什么要把规模经营作为养老机构发展的方向呢?理由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建筑设计规范。
目前我国已有的大型养老机构一般都能按照建设部、民政部联合颁布的《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和施工,较为科学合理的考虑了消防、通风、内部无障碍交通等问题,以及卧具、饮食、娱乐、医疗等功能配套。
(2)医疗护理上的优势较为明显。
由于大型养老机构具有规模优势,较为容易吸引一些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医疗人员加盟,从而提高了医疗护理的服务水准。
特别是对那些有多种疾病的高龄老年人,可以使之有医疗保障的安全感。
(3)休闲环境较好。
大型养老机构在规划设计时,一般都会结合自有土地、空间的实际情况,建设一些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场所,种植一些花草树木,以营造一个幽雅休闲的环境。
而这一切又都是老年人,特别城市中生活的老年人和子女最为关注的。
2、创立养老机构的品牌效应。
品牌创立一般是以规模经营为背景和前提条件的。
只有具有规模优势和良好信誉,才能创立和提升品牌的形象。
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的品牌意识还比较弱。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养老机构中仅有广州市良典养老院在国家商标局注册了“良典”及其标识。
为什么养老行业也要向品牌经营过渡呢?一方面在大众消费心理中存在一种崇尚品牌,信任有良好形象的品牌倾向。
另一方面,当品牌在消费者心理产生归属感以后,有利于推进品牌的规模扩张和连锁经营,进而促进养老机构的产业化进程,形成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养老集团。
这样不仅可以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养老条件和环境,同时可以引导养老消费市场更趋于合理,抑制乱收费和服务不到位的现象。
有利于解决子女的后顾之忧,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
3、完善养老机构的配套功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改善,原有的一些规模小、起居生活条件差、医疗护理不到位,以赡养孤寡老人、生活困难老人为主的敬老院等养老机构模式,已不能满足老年人养老的消费需要。
取而代之的必然是有医疗护理专业、膳食结构科学合理、文娱活动丰富、休闲环境幽雅、子女探望交通便利的养老机构。
因此,完善养老机构的配套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养老机构配套功能完善的重点在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