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办公区防疫应急措施最新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办公区防疫应急措施1
一、开展预防性消毒
1、加强室内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使用空调系统的单位,要定期对空调滤网清洗消毒。
可浸泡于有效氯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或200mg/L的二氧化氯消毒液,作用10min~30min,作用完毕,用清水冲净晾干后使用。
3、保持良好环境卫生,废弃口罩等垃圾放入专门垃圾箱,及时清理各种垃圾。
4、定期对门把手、开关、电梯按钮、楼梯扶手、座椅表面及扶手等人员经常接触的部位和地面进行清洁消毒。
可采用有效氯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进行喷洒或擦拭消毒。
垃圾箱、卫生间等可采用有效氯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进行喷洒消毒。
小型物体表面,如电梯按钮、门把手等也可用75%的酒精擦拭。
5、对职工食堂、厨房的餐饮具、厨具等进行预防性消毒。
餐饮具可用煮沸、蒸汽、紫外线消毒柜或使用有效氯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消毒,再用清水将残留消毒剂洗净,控干保存备用。
二、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
1、做好口罩、洗手液、消毒剂等防疫物资储备,制定应急工作预案,落实单位主体责任,加强人员健康培训。
2、工作人员疫苗接种做到应接尽接,接种疫苗后仍需注意个人防护。
建立工作人员健康监测制度,每日对工作人员健康状况进行登记,如出现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
3、对进入的办公人员和服务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和核验健康码,体温和健康码正常者方可进入。
4、确保有效通风换气。
温度适宜时,尽量采用自然通风加强室内空气流通。
如使用集中空调,应在开启前检查设备,确保运行正常,确保新风取风口与排风口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对冷却塔等进行清洗,保持新风口清洁;运行过程中以最大新风量运行,加强对冷却水、冷凝水等卫生管理,定期对送风口等设备和部件进行清洗、消毒或更换。
5、做好电梯、公共卫生间等公用设备设施和门把手等高频接触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
6、保持公共区域和办公区域环境整洁,及时清理垃圾。
7、公共卫生间要配备足够的洗手液,保证水龙头等供水设施正常工作;有条件时可在门厅、电梯口等处配备速干手消毒剂或感应式手消毒设备。
8、注意个人卫生,及时进行手卫生。
避免用未清洁的手触摸口、眼、鼻,打喷嚏、咳嗽时用纸巾遮住口鼻或采用肘臂遮挡等。
9、办公人员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防护等级口罩;服务人员工作期间,全程戴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级别口罩,口罩弄湿或弄脏后,及时更换。
10、食堂错时、错峰用餐或提供打包服务。
11、通过海报、电子屏和宣传栏等加强新冠肺炎防控知识宣传。
12.当出现感染者时进行终末消毒。
三、工作人员做好自我防护
1、每日进行自我健康监测,出现发热、咳嗽等可疑症状时,须报告单位并及时就医。
应接种疫苗,接种疫苗后仍需注意个人防护。
2、适度运动,保证睡眠充足。
3、注意个人卫生,及时进行手卫生,避免用未清洁的手触摸口、眼、鼻,打喷嚏、咳嗽时用纸巾遮住口、鼻或采用肘臂遮挡等。
4、加强工作和生活场所清洁消毒和通风换气。
5、工作期间建议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防护等级口罩。
口罩弄湿或弄脏后,及时更换。
6、错时、错峰用餐。
7、患有呼吸道疾病期间,尽量减少外出,如需外出,应正确佩戴口罩,做好手卫生。
(五)地下车库。
地下车库的地面应当保持清洁。
停车取卡按键等人员经常接触部位每日消毒应当不少于3次。
(六)会议室、办公室、多功能厅。
1.保持办公区环境清洁,建议每日通风3次,每次20~30分钟,通风时注意保暖。
2.工作人员应当佩戴口罩,交谈时保持1米以上距离。
3.减少开会频次和会议时长,会议期间温度适宜时应当开窗或开门。
建议采用网络视频会议等方式。
(七)餐厅餐饮场所(区域)、食堂和茶水间。
1.保持空气流通,以清洁为主,预防性消毒为辅。
2.采取有效的分流措施,鼓励打包和外卖,避免人员密集和聚餐活动。
3.餐厅每日消毒1次。
(八)卫生间。
1.加强空气流通。
确保洗手盆、地漏等水封隔离效果。
2.每日随时进行卫生清洁,保持地面、墙壁清洁,洗手池无污垢,便池无粪便污物积累。
3.物品表面消毒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剂对公共台面、洗手池、门把手和卫生洁具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干净。
三、疫情应对
(一)设置应急区域。
可在办公场所或公共场所内设立应急区域;当出现疑似症状人员时,及时到该区域进行暂时隔离,再按照相关规定处理。
(二)加强健康监测。
员工在岗期间注意自身健康状况监测,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做好自我管理。
经营单位应当合理安排员工轮休。
(三)出现疑似病例应对。
当员工出现发热、乏力、干咳等可疑症状时,要及时安排就近就医,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对其工作活动场所及使用的物品进行消毒处理。
经营场所须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对密切接触者开展排查,实施隔离观察。
办公区防疫应急措施3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应急预案,预案内容如下:
一、成立应急小组
公司成立疫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并制定出科学、可行的工作方案和应急方案,明确各操作环节上的处理步骤、处理方法和具体责任。
小组成员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及公司全体职工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全体职工的预防控制传染病等疫情知识的教育,加强健康防护、知识教育,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要求员工在认真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注意个人的健康防护。
对于发烧、咳嗽的员工,及时发现并建议其及时诊断出病因,进行休息治疗,痊愈后再上班工作。
公司所有办公场所,按照领导小组和卫生防疫部门公布的有关预防措施和要求,搞好各项卫生防疫工作。
二、主要职责
7.井工矿防控管理。
按照采矿、掘进等不同工序作业特点,采取错时上下班制,合理分流,有效避免人员集中出入井。
分时段、分批次乘坐罐笼、人车、架空乘人装置(猴车)和无轨胶轮车等运输工具,罐笼、人车和无轨胶轮车设定乘坐人数上限并分散乘坐,架空乘人装置(猴车)加大间距。
缩短班前会时间,会议室保证通风良好,参会人员必须佩戴口罩,增大座位间隔。
采矿过程中如打眼、支护、瓦斯抽采等作业应当避免人员聚集,工作面回风侧应当尽量减少作业人员数量和工作时间。
合理组织安排班中餐,确保分时段、分区域、分批次就餐。
在安全允许的条件下,使用有效的消毒剂(禁止使用酒精)每天定时对主要通风机、局部通风机、巷道路面、硐室和运输工具进行消毒处理。
井下作业前应当对频繁接触的设备设施和劳动工具等进行消毒。
出井口设置洗手池,配备必要的洗消用品。
人员出井交还的矿灯、自救器、人员定位卡等应当消毒后再归还。
更衣洗澡分时段、分批次进行,应当使用淋浴,洗澡时增加与其他人距离,洗澡更衣后尽快离开。
8.露天矿防控管理。
穿孔、装载、运输作业优先使用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带空调驾驶室的设备,司机换岗时应当对驾驶室进行消毒处理。
车辆进出时,门卫室值班员和司机应当避免不必要的接触。
9.其他矿山开采防控管理。
针对有多人操作的设备,应当定时对操作按钮、把手等人员接触频次高的物体或部件表面进行消毒,允许佩戴手套操作的岗位,员工尽量佩戴手套进行操作。
(二)制造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企业。
10.厂区出入口登记与管理。
对进出厂区的员工进行体温检测,发现体温异常人员立即将其转移至临时隔离区域,并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置。
加强外来人员登记与管理,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外来人员进入;确需进入厂区的,需询问单位、健康状况、接触疫情发生地区人员等情况,体温检测符合要求并佩戴口罩,方可入厂。
11.工作场所清洁和消毒。
保持工作环境整洁卫生,定期消毒。
做好工作场所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应当对操作按钮、把手等人员接触频次高的物体或部件表面定时消毒。
操作岗位允许佩戴手套的,员工尽量佩戴手套进行操作。
12.工作场所通风换气。
工作场所应当加强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在工艺允许的情况下首选自然通风,在自然通风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辅以机械通风。
采用机械通风的厂房,应当保证充足的新风输入,人均新风量应当≥30m3/h。
使用中央空调通风时,要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办公场所和公共场所空调通风系统运行管理指南》对空调系统进行管理,定期对空调系统进行清洗,对空调回风口过滤网进行消毒。
采用全新风模式时关闭回风系统。
(三)建筑施工企业。
13.实施封闭式管理。
对建筑施工项目严格实施全封闭式管理,实行进出场登记和体温检测,24小时设岗。
生活区远离工地的工程项目,鼓励专车接送员工。
14.减少人员聚集。
控制活动单元人数,分散开展班前教育、技术交底等活动。
优化工序衔接,控制施工现场不同作业队伍人员流动,减少人员聚集。
15.优化施工工艺。
应当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实现“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
施工设备、试验器具等应当由专人使用,原则上“一人一机”,轮流使用的,要做好消毒处理。
四、公共区域疫情防控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