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些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食源性疾病培训内容知识4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欢迎阅读下载。
1、食源性疾病包括三个要素:
1播疾病的媒介——食物;
2致病因子——食物中的病原体
③临床特征——急性中毒性或感染性表现
(二)食物中毒(Foodpoisoning)
2、原因:①致病性微生物;②有毒化学物质混入食物,并达到中毒剂量;③食品本身在一定条件下含有有毒成分(如:木薯、河豚鱼、马铃薯);④误食(如:毒蕈、桐油)
3、分类:①细菌性食物中毒;②有毒动植物中毒;③化学性食物中毒;④真菌毒素和霉变食品中毒;
4、发病特点√
①潜伏期短,病势急,很快形成发病高峰,可以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病人。
②有三个相同点:相同的食物;基本相似的临床症状;相同的进食地点
③没有流行余波
④引起中毒的食物是在正常数量。人与人之间无直接传染。
食物中毒的流行病特点
①发病的季节性特点:5到10月
②地区性特点:
③食物中毒原因分布特点
④食物中毒病死率特点:较低
⑤食物中毒发生场所分布特点
二、细菌性食物中毒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特点:
①发生比重大;②引起中毒的食品以动物性食物多见;③有明显季节性,多发季节在5月~10月;④病死率较低(肉毒中毒除外);⑤发生规律:先是食品被污染→微生物在食物中大量繁殖→食前加热不彻底;
(二)沙门菌食物中毒
1、病原学特点:沙门菌属在外界的生活能力较强,最适的生长繁殖温度为20~30℃。
水中可生存2~3周,在粪便中可生存2~3个月。耐冷耐寒。不耐热,60℃15~30分钟或100℃数分钟即被杀灭。
2、流行病学特点
①好发季节:6~9月
②好发食品:主要为动物性食品,特别是畜肉类及其制品
③食品中沙门菌的来源:家畜、家禽的生前感染和宰后污染;未经彻底消毒的鲜奶;禽蛋在经泄殖腔排出时蛋壳表面被污染;熟制食品生熟交叉污染;
3、临床表现
前驱症状:恶心、头痛、发热、面色苍白、发冷
胃肠炎症状:呕吐、腹泻、腹痛、黄绿色水样便、发热38℃~40℃
急救治疗:补液、纠正电解质平衡、重症者可以给予抗菌素
4、预防措施√
①防污染:牲畜进行兽医卫生检验;宰场注意防止宰后污染;加强肉类食品在储藏、运输、加工、烹调和销售等环节的卫生管理
②控制细菌繁殖
低温环境:目的是使细菌不要繁殖达到10万的数量。20℃以上细菌可大量繁殖
储存时间:尽快食用,缩短储存时间
③杀灭病原体
(二)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1、病原学特点:副溶血性弧菌在含盐3%~4%的食物中才能生长良好,无盐条件下不生长,故也称嗜盐菌。
不耐热,56℃加热5分钟或90℃加热1分钟可将其杀灭。(对热敏感)
不耐酸,1%食醋处理5分钟可杀灭之。(对酸敏感)
在淡水中生存期较短,只活2天,海水中可生存47天以上。(嗜盐)
抵抗力弱,但繁殖快,只要温度(30~37℃)适宜,含有一定盐量的食物,而且pH(7.4~8.2)合适,则可以在3~4小时内大量繁殖,引起食物中毒。
副溶血性弧菌能使人或家兔的红细胞发生溶血,使血琼脂培养基上出现β溶血带,称为“神奈川试验”阳性。
引起食物中毒的副溶血性弧菌90%神奈川试验阳性。神奈川试验阳性菌感染能力强,通常在感染人体后12个小时内出现是食物中毒现象。
副溶血性弧菌能否被检出,与海水的温度有关,只有温度上升到19~20℃时,这种弧菌的数量才能达到可被检出的水平。
2、流行病学特点:7~9月是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好发食品主要是海产品,其中以墨鱼、带鱼、虾、蟹最为多见(墨鱼的带菌率可达93%,其次为盐渍食品)
3、中毒机制:感染型中毒(大量活菌引起)是主要的
毒素型中毒(肠毒素引起)是次要的
4、临床表现:阵发性绞痛,开始有腹泻、腹痛(不是开始呕吐)
洗肉水样血水便,持续一段时间后为脓血便
5、预防措施:同样应抓住防止污染、控制繁殖、杀灭病原菌三个环节。
如果是经煮食物,有足够的时间应该没问题
贮存于冰箱中海产品在食用前必须彻底加热
凉拌食物要清洗干净后置于食醋中浸泡10分钟或在100℃沸水中漂烫几分钟
(三)李斯特菌食物中毒
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是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它能致病和产生毒素。
耐冷、耐碱、耐盐、不耐酸、不耐热(59℃10分钟死亡)
好发食品主要为乳及乳制品、肉类制品,特别是在冰箱中保存时间过长的上述食品
特有的中毒表现:脑膜炎、败血症、孕妇流产和死胎
对冰箱冷藏的熟肉制品及直接入口的方便食品、牛奶等,食用前应彻底加热
(四)大肠杆菌和变形杆菌食物中毒
1、大肠杆菌食物中毒
大肠杆菌是大肠埃希氏菌的俗称。
大肠埃希氏菌中只有少数菌株能直接引起肠道感染,最为严重的就是出血性(致死性)结肠炎。其主要的血清型是O157。
典型的症状是:以明显腹泻和血性腹泻开始,第二、三天可能会大量出血而成为所谓的“全血性大便”。
O157的特点:耐低温,-20℃仍能存活;耐酸,pH3~4仍能繁殖;毒力强,只要有几十个细菌侵入体内就能使人致病(普通的大肠杆菌数量即使达90~150亿也不会致病)
由于O157大肠杆菌对热十分敏感,75℃以上1分钟即被杀灭。因此,提倡熟食是预防O157出血性结肠炎的最好办法。
另外,应注意严格消毒食具,生熟食砧板、菜刀要分开,抹布和洗碗布不能混用,并且应经常消毒;生熟肉在冰箱里不要混放,隔夜饭菜从冰箱取出后要经翻煮才可进食。
大肠杆菌和变形杆菌食物中毒都属于感染型中毒。
2、变形杆菌食物中毒
在烹调过程中,生熟交叉污染和熟后污染的食品在20℃以上高温下放置时间较长时,可使变形杆菌大量繁殖。如果食用前未经回锅加热,则极易引起食物中毒。
由于变形杆菌不分解蛋白质,可以使被污染的食物感官性状没有改变,这正是最让人麻痹大意丧失警惕的危险之处。
(五)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中毒型(毒素型)食物中毒。)
1、病原学特点:葡萄球菌的抵抗力较强,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食物中毒的的常见菌种。病原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外毒素,其中与致病有关的是肠毒素,50%以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产生肠毒素。
肠毒素耐热性极强,100℃30分钟也不被破坏。
2、流行病学特点: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空气、水、土壤、皮肤、鼻腔都可找到,关键是给予一定的繁殖条件。健康人带菌率达20%~30%,若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上感)者,鼻腔的带菌率为83%。
好发食品:肉、蛋、奶及其制品
3、中毒机制:是毒素型中毒,主要是肠毒素作用于人体双侧的迷走神经的内脏支,引起呕吐反应。
4、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2~4小时,最短为1小时,有的甚至15分钟,最长6小时。
表现为突然恶心、剧烈呕吐、上腹部剧烈疼痛。
5、预防措施
①关键是冷藏:4~6℃的情况下,一般不产生毒素。
②贮藏食物时间不能过长
③食品从业人员应遵守制度和注意个人卫生
挤奶后,牛奶尽可能在1小时内冷却到10℃以下。因为奶牛若患了乳腺炎、乳房炎,金葡菌污染了牛奶后,时间长了,巴氏消毒也没用。
患有化脓性皮肤病的人应暂时调离工作岗位
(六)肉毒梭菌食物中毒(外毒素引起)
1、病原: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简称“肉毒梭菌”,是一种厌氧菌。
产生的外毒素称肉毒毒素,是毒性最强的毒素,其最小致死量(MLD)为0.0001μg/kg。
肉毒梭菌的芽孢抵抗力强,耐高温、耐寒冷、耐干燥,沙漠可生存,冰天雪地也可过冬,干燥存活300多天。干热180℃、5~15分钟或湿热100℃、5小时才可杀灭之。
但肉毒毒素不耐热,只需100℃、10~20分钟则可灭活,甚至全部杀灭(可芽孢不易被杀灭,所以也很危险)。
2、中毒机制:主要是阻断神经-肌肉传导。
抑制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从而阻断神经-肌肉传导。
临床表现与毒素量有关,量越多,潜伏期越短。潜伏期越短,则病死率越高。
3、临床表现:第一个主诉是:看不清东西,视力模糊,眼睑下垂,产生复视。
主要侵犯颅神经,随后出现上升性麻痹,四肢瘫痪,步态不稳,头下垂,声音嘶哑,呼吸麻痹死亡。
4、治疗:1:4000的高锰酸钾(PP)液洗胃,用以氧化毒素。
只要确诊,一定要用多价的抗毒血清(抗肉毒血清)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但要作皮试,过敏者要进行脱敏(少量多次)。
5、预防:①消毒杀菌都要彻底(洗干净);②加工时防污染(特别是堆放的食物);③一定要加热;
中毒食品:肉类:见于新疆,一大批牛被宰后,皮袋装起来埋到牛粪堆(高度厌氧)
豆制品:见于小家小户制作
(七)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往往由于吃剩饭引起。病原是蜡样芽孢杆菌,其不耐热,加热至100℃,只需20分钟可杀灭。室温30~37℃,繁殖相当迅速。
引起食物中毒的菌量标志——1.8×107个/克食物
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分类:
1、单纯蜡样芽孢杆菌:不产生肠毒素,是活菌引起食物中毒
2、产生肠毒素蜡样芽孢杆菌:
①致呕吐综合征(耐热):致呕吐的菌,以呕吐为主,潜伏期短
②致腹泻综合征(不耐热):致腹泻的菌,以腹泻为主,潜伏期长
预防措施:防止污染,食品低温保藏
三、有毒动植物中毒
1、河豚鱼中毒:河豚鱼本身有一种河豚毒素。
河豚毒素微溶于水,对热、盐腌、日晒较稳定。但pH7以上或pH3以下,即偏碱或偏酸,可以把毒素分解、破坏,不过实用意义不大,因为食物不能太酸或太碱。
河豚鱼的毒性具有两大特征:第一大特征是随着季节的变化其毒性有明显的变化,在产卵期(12月至下一年的6月或2~5月)中,毒性最强。这个时期正好是味道最鲜美的时期。第二大特征是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即使是同一鱼群,同一鱼种的个体间,其毒性也不一样,另外,人对河豚毒素的耐受也存在个体差异。
河豚毒素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阻断神经-肌肉之间的传导,毒素吸收后可以引起神经末梢和神经中枢麻痹。
往往先侵犯感觉神经,以后侵犯运动神经,最后侵犯脑干、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死于呼吸麻痹。
临床表现:发病急而剧烈。潜伏期短,10分钟~3小时(3分钟~5小时),开始手指、舌、口有麻木感或针刺疼痛,后引起胃肠道症状,随后上肢麻痹,站不稳,瘫痪,死亡前血压明显下降。
症状轻重与下列因素有关:①胃内容充盈度;②摄入毒素的数量;③毒素毒性大小;
④是否及时催吐或洗胃;
3、麻痹性贝类中毒:主要是藻类毒素引起的。
毒性:主要阻断神经和骨骼肌之间的传导,高浓度时对心肌和平滑肌都有作用。其基本原理与河豚毒素同。
临床表现:潜伏期短,数分钟至半小时。开始舌、口唇、四肢麻木,继而腿、臂和颈部麻木,然后运动失调,最后引起呼吸肌麻痹死亡。
若24小时内不死亡,则表示已渡过险关,一般不留后遗症。
预防:每当海洋出现赤潮时(好发时间是7月~10月),应检验贝类,若超过卫生标准,必须全部封锁,不得捕食贝类——这是预防的根本措施。
将贝类的肝脏和胰脏去除,再制罐头,可以去毒80%。
4、毒蕈中毒
中毒原因:多为误食。
①原浆毒毒蕈中毒
原浆毒:能够使身体大部分器官发生细胞变性的毒物,称之。
毒蕈类的原浆毒主要是毒肽类。
临床表现:原浆毒引起的症状有很大的特点,分为6期:a.潜伏期;b.胃肠炎期;c.假愈期;d.内脏损害期;e.神经症状期;f.恢复期;
潜伏期:10~24小时,是抢救病人的关键,而且从潜伏期可知道是否迟发型,迟发型的毒蕈中毒九死一生。潜伏期长的毒蕈中毒提示要引起重视。√
胃肠炎期:泻、吐,一般的胃肠症状,以呕吐为主,重者,类霍乱型腹泻、脱水。
假愈期:软弱无力,表面虽然没事,只是无力,但实际上此时毒肽类急剧作用内脏(肝、肾、脑),千万不能大意。
内脏损害期:一旦从假愈期进入到内脏损害期,大多数人必死无疑。
所以,此期应护肝,尿液可观察肾功能的变化,也应密切留意。
精神症状期:又称神经症状期
恢复期:
②神经毒毒蕈中毒:是速发型中毒,潜伏期10分钟至几小时,没有那么危险。
③溶血毒毒蕈中毒:引起和产生黄疸。
④胃肠毒毒蕈中毒:引起胃肠症状。
急救、治疗:一定要洗胃,尽快排出毒物,用1:4000的PP洗胃,目的是氧化毒素。
二巯基丙磺酸钠肌注5~7天,用于假愈期,目的是打断吲哚环中的硫醚键,保护其他的巯基;护肝治疗。
预防:①要鉴别、识别有毒无毒的蕈种;②有毒无毒的蕈类,识别方法很多
鲜艳,多有毒;与大蒜一同煮,变黑者有毒;吹得响,无毒;把蕈的盖部和杆部间折断,放在一张白纸上,经一夜后,有孢子印者有毒;
五、化学性食物中毒
1、亚硝酸盐中毒
中毒机理:高铁血红蛋白所引起的组织缺氧。达到20%高铁血红蛋白就出现症状,引起中毒反应。
症状:唇、指甲、皮肤青紫,头晕头痛,嗜睡、呼吸衰竭死亡。
特效解毒剂:美兰
2、锌中毒
原因:白(镀锌)铁皮容器盛装液体食物。如用镀锌铁桶装半斤牛奶只需放置40小时,锌就可高达264mg(成人一次摄入中毒量为80~100mg),足以中毒。
表现:潜伏期短,几分钟到一小时,消化道刺激症状(恶心呕吐、轻度腹泻腹痛)、嘴有异味感(金属味)。
预防:加强容器的管理
六、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
1、食物中毒的报告
发病经过
下面这些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食源性疾病培训内容知识4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欢迎阅读下载。
1、食源性疾病包括三个要素:
1播疾病的媒介——食物;
2致病因子——食物中的病原体
③临床特征——急性中毒性或感染性表现
(二)食物中毒(Foodpoisoning)
2、原因:①致病性微生物;②有毒化学物质混入食物,并达到中毒剂量;③食品本身在一定条件下含有有毒成分(如:木薯、河豚鱼、马铃薯);④误食(如:毒蕈、桐油)
3、分类:①细菌性食物中毒;②有毒动植物中毒;③化学性食物中毒;④真菌毒素和霉变食品中毒;
4、发病特点√
①潜伏期短,病势急,很快形成发病高峰,可以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病人。
②有三个相同点:相同的食物;基本相似的临床症状;相同的进食地点
③没有流行余波
④引起中毒的食物是在正常数量。人与人之间无直接传染。
食物中毒的流行病特点
①发病的季节性特点:5到10月
②地区性特点:
③食物中毒原因分布特点
④食物中毒病死率特点:较低
⑤食物中毒发生场所分布特点
二、细菌性食物中毒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特点:
①发生比重大;②引起中毒的食品以动物性食物多见;③有明显季节性,多发季节在5月~10月;④病死率较低(肉毒中毒除外);⑤发生规律:先是食品被污染→微生物在食物中大量繁殖→食前加热不彻底;
(二)沙门菌食物中毒
1、病原学特点:沙门菌属在外界的生活能力较强,最适的生长繁殖温度为20~30℃。
水中可生存2~3周,在粪便中可生存2~3个月。耐冷耐寒。不耐热,60℃15~30分钟或100℃数分钟即被杀灭。
2、流行病学特点
①好发季节:6~9月
②好发食品:主要为动物性食品,特别是畜肉类及其制品
③食品中沙门菌的来源:家畜、家禽的生前感染和宰后污染;未经彻底消毒的鲜奶;禽蛋在经泄殖腔排出时蛋壳表面被污染;熟制食品生熟交叉污染;
3、临床表现
前驱症状:恶心、头痛、发热、面色苍白、发冷
胃肠炎症状:呕吐、腹泻、腹痛、黄绿色水样便、发热38℃~40℃
急救治疗:补液、纠正电解质平衡、重症者可以给予抗菌素
4、预防措施√
①防污染:牲畜进行兽医卫生检验;宰场注意防止宰后污染;加强肉类食品在储藏、运输、加工、烹调和销售等环节的卫生管理
②控制细菌繁殖
低温环境:目的是使细菌不要繁殖达到10万的数量。20℃以上细菌可大量繁殖
储存时间:尽快食用,缩短储存时间
③杀灭病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