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11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及操作、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建立分数概念的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去寻求分数,能自己往下写分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成功感。
教学重、难点:
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初步建立几分之一分数的概念。
教学用具:
各类卡片图,各类折纸。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T:小朋友们,我们都知道在奥运赛场上有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在法庭上有公平、公正的大法官,在学校里老师又用公平、公正的方法来教育我们,你也想做一个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小法官和小老师吗?(想!)那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出示:小华、小丽两个小朋友。
a:出示6个大苹果,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要求学生说出平均分成两份,学生上去分好。)
b:出示四罐牛奶,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平均分成两份,学生分。)
c:出示两个汉堡,又该怎样来分?(齐分,学生上去分。)
(小结:我们都把它们进行了平均分板书。)
d:出示一个大饼,你能公平公正地来分一分吗?你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数来表示吗?
揭题:我们要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它叫做分数(板书)
(二)探究新知,不断摸索:
1.认识。
T:刚才我们把一个大饼通过平均分分成了两份,其中的一份我们就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这个分数就是。那怎么来书写呢?跟着老师一起写(学生举起手指一起写),先写──表示平均分,再写2表示把大饼平均分成了2份,再写1表示其中的一份,读作二分之一(齐读两遍,并举起手跟老师一起边演示边说:把大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教师拿起分好的大饼:左边这一份是整个大饼的,那右边这一份呢?(齐说:)
同桌活动:从信封中拿出各种折纸,你能折一折这些图形的吗?(请学生交流,注意语言的表达。)
T:老师也忍不住想来折一折了(拿起一个正方形的折纸,随便一折,将它剪下,举起一块说是。)(学生反对,强调没有平均分不能用分数来表示。)
T: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没有碰到过的例子?(学生交流。)
2.自己再想一个分数,把这个分数折出来,画出来。
请学生同桌合作,利用折纸,折出自己想出的一个分数,用画阴影部分的方法表示好,并请画得最快的几个小朋友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写上你所表示的分数。(教师选取部分,一起评价,并说说这个分数所表示的意思,注意学生语言的表达)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一口气来说一说:
2.用手势来判一判:
3.根据分数在图中涂阴影,仔细观察,比较一下这些分数的大小:
4.它是一个长方形,把它这样对半平分,再平分在每一块上涂上颜色,你知道每种颜色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吗?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今天,你收获了多少,能一起来分享吗?
2.课外,请你再去折一折,你还能折出多少分数来?
3.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三角形高的确定及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
一、找一找,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师:从这么多图形中的找到三角形,在生活中对三角形并不陌生,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特性。(板书:三角形的特性)
二、动手操作,构建概念
1.画一画,探索三角形的定义
(1)师:你们会画三角形吗?现在就在练习本上画一画吧。(学生画三角形)
(2)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对比、评价一下你们画的三角形。讨论: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3)师:同学们说了自己的想法,到底谁说的更准确呢?别着急,老师先请大家帮个忙,判断老师邀请来的图形朋友是不是三角形好吗?(出示下面图形)
(4)全班交流,说说这些图形哪些是三角形,为什么?
学生汇报预设:图①不是,因为它有四条边。图②不是,因为有一条边弯曲了,不是线段;图③不是,因为没有封闭起来;图④不是,有一条线段多出一部分了;图⑤是三角形;
(5)师: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需要哪些条件呢?引导学生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教师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重点讨论理解“三条线段”、“围成”。
2.自学课本,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师: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并在自己画的三角形里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指名说出三角形的边、顶点和角。
3.介绍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
师: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让学生给自己画的三角形标上字母,起个名字。
三、动手操作、学习三角形的高
1.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订校服。
2.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
师: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呢?课件出示
3.学画三角形的高。
师:现在同学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高,你会画三角形的高吗?
(1)学生在练习纸上画三角形的高。指名学生板演,并讲解画高的方法,教师适当给予点评。
(2)尝试在三角形上画出另外两条高。讨论:三角形有几组高和底?
(3)全班集体评价,总结三角形高的画法及注意事项。
4.巩固练习
师:请你选择一个喜欢的三角形,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教师选出几幅作品让学生集体评价。注意指导学生如何画直角三角形的高。
三、实验解疑,探索三角形的稳定性
1.联系生活,寻找三角形的特性
老师带来了一些图片,看看生活中的三角形。为什么这些地方要用到三角形呢?
板书:米(m)厘米(cm)毫米(mm)
请说一说它们之间的进率。
板书: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
下面的括号中填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课桌的长度约是100()上海环球金融中心492()
学校运动会比赛跑200()一枚一元硬币的厚度约是2()
(说明: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
3、师:国庆节,老师从上海出发到南京,指示牌显示距离南京还有268(?),后面应该是哪个长度单位呢?
4、揭示课题:用米、厘米都太短了。上海到南京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
板书:千米的认识
(说明:从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二、探究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
1、出示图片。
图1:路标。
图2:限速。
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小结:表示铁路、公路等比较长的距离时,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
板书:(公里)km
(二)新课展开:
1、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师:各位同学,请大家看运动场的跑到图,它的环形跑道一圈是200米,这样跑几圈刚好是1000米?(5圈)
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练一练:
2千米=()米(让学生说想法)
想:2千米就是2个1千米,即20xx米
5千米=()米
想:5千米就是5个1千米,即5000米
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
出示学校周边地图:这是我们学校周围的地图,从校门口出发,你认为走到哪里是1
千米呢?(学生讨论,交流,反馈)
(说明:以情激趣,使学生感到生边处处有数学,由抽象的“千米”形成正确的表象,从
而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三、练习巩固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让我们来做一些练习,看看同学们的掌握
情况。
1.填空
师:谁来解释一下呢?
5、总结归纳计算方法
6、共同归纳出:笔算除法时,应从被除数的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三、巩固强化
1、只小猴子拿着分到的桃子高高兴兴回家去,在路上碰到了智慧老人,智慧老人想考考它们,给它们带来了一组练习题,做对了就拿着桃子回家去,否则就留下桃子,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帮小猴子吗?(愿意)
2、出示55页练一练第一题(小猴回家)先估计,再计算。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过程,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
教学难点:
商中间、商末尾有0的处理方法及笔算的简便写法格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你们估一估商是几位数。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63÷3=603÷3=
二、探究新知
1、故事导入
师:这天孙大圣来到花果山,看到满山遍野都是仙桃,他想:这么多的仙桃,一定要带回去给猴子猴孙们尝尝,于是大圣手一挥,所有的桃子都进入大圣的手心里了。
2、被除数是0的除法。
师:现在,树上有多少个桃子?(0)
师:这时,有2只小猴子玩累了,来摘桃吃,你们说说平均每只小猴能分到几个桃子?(0)你是怎样做出来的?(0÷2=0)
师:又来了两只小猴子,这些猴子能分到多少个桃子呢?
(00÷4=0)
师:要是再来一只呢?(0.0÷5=0)刚刚是4只,那要是再来4只呢?(0.0÷8=0)
师:看到这两个算式,你还能说出类似的算式吗?同桌互说一个。
师:好,看到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0除以任何数都得0)
师:你真了不起,其他小朋友看到这个结论你又补充吗?(0除以任何不是0数都得0)
3、商中间有0的除法
师:这四个小猴子没吃到桃子闷闷不乐的回家了,大圣看到他们那么失望就拿出了408个桃子,谁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平均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
师:瞧,你提的问题和大圣的一样,真了不起!这道题你会做吗?你是怎样列式的?(408÷4=)结果是多少?(102)你是怎么算的?
重点引导学生用列竖式方法解答。
独立解决后,同教师板书对照,比较两个竖式不同之处,说说自己的观点。
师:咱们看看结果和口算、估算商的位数都一样吗?看来估算是可以检验我们计算结果的正确性的!
[师:你们都太了不起了,老师这有两道题你们有信心做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