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疫情期间比赛的防控措施精选5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欢迎阅读下载。
疫情期间比赛的防控措施1
为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控策略,切实巩固疫情防控良好形势,保障广大参赛者和裁判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确保此次赛事活动安全、健康地开展,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相关要求,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赛前准备
(一)参赛人员需自备个人防疫用品,如口罩、便携式速干消毒剂、纸巾、手套。
(二)参赛人员出发参赛前需先行在家自测体温,超过37.3℃需向指导教师报告。
(三)参赛人员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需全程佩戴口罩、注意社交距离,抵达赛场后需及时洗手消毒。
(四)参赛入场选手及裁判员之间注意保持距离,并在参赛期间全程佩戴口罩。
二、赛场疫情防控
(一)通风消毒,比赛前,按相关防疫规定对赛场、门道、门把手、桌椅、场地等进行全面消毒通风。
(二)设立体温监测点,在赛场入口,设置体温监测点,实施“逢进必检原则”,体温超过37.3℃者拒绝入场。
三、应急处置
(一)赛前检测,参赛者及裁判如出现身体不适,立即告知赛场疫情防控小组,由疫情防控小组上报防疫机构,并采取相应的临时隔离措施。
(二)竞赛期间,如参赛者及裁判如出现身体不适,立即告知赛场疫情防控小组,由疫情防控小组上报防疫机构,并采取相应的临时隔离措施。
(三)设置消防巡逻小组应对赛场消防突发情况。
疫情期间比赛的防控措施2
按照体育总局《科学有序恢复体育赛事和活动推动体育行业复工复产工作方案》(体办字〔2022〕102号)、xx省体育局与xx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下发的《关于做好2022年全省青少年体育竞赛及活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x体发〔2022〕19号),结合《成都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做好我市新冠肺炎疫情分区分级防控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有关事宜的通知》(成冠肺防指〔2022〕88号)等相关文件要求,为加强赛事期间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防范,及时做好疫情发生的救援处置工作,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目标
(一)实施“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策略,及时有效的采取各种预防措施,依法、科学、规范统一防控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确保参赛人员、裁判及工作人员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各参赛人员、裁判及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疫情严峻性、复杂性,高度重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等传染病防控工作,按照管理原则,关注疫情变化,加强疾病宣传,及时启动预案,落实防控措施,全力做好防控工作,坚决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二、总体防疫要求
(一)全面检测,不留死角。
所有来蓉参赛人员、教练员、裁判员、技术官员抵达赛区报到时需提供近7天核酸检测阴性报告、7天体温情况正常表、近14天无中高风险区旅行史承诺,经过测体温、出示健康绿码后方可进行报到,所有人员到达赛区后须统一再次进行核酸检测,检测完成后进入各自房间隔离,待检测结果为阴性后解除隔离,并发放绿色证件。
未完成以上程序的,一律不允许报到参赛。
(二)封闭管理,严格管控。
所有获得绿证的参赛人员、教练员、裁判员、技术官员入住的酒店,采用全封闭或半封闭隔离方式进行管理。
所有绿证人员禁止私自外出、严禁无防护方式接触黄证人员及其他与赛事无关人员,除比赛中、就餐时除外,其余时间在公共场所必须全程佩戴防护物品(口罩)。
(三)空场比赛,确保安全。
本次全国射箭锦标赛(室外)预计480人参赛,赛期7天,所有比赛均为空场比赛,不接待观众现场观看,仅在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等平台对外播报比赛赛况。
(四)全程监管,无缝保障。
聘请新都区控中心相关专家全程指导,设置隔离区,并和新都区人民医院建立突发事件绿色通道。
如遇受伤、体温异常等突发事件,可立即与医院形成无缝对接。
三、组织管理赛事疫情防控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由新都区分管副区长及本次赛事总局射运中心相关负责人任组长,副组长由区文体旅游局、
区公安分局、区卫健局、区交通运输局、成都市射击运动学校主要负责人担任。
下设现场抢救组、医疗保障组、警戒保卫组、通信及交通保障组。
各工作组成员由成都市射击运动学校、新都区文体旅局、新都区公安分局、新都区卫健局、新都区交通运输局、各代表队领队等相关部门以及酒店(桂湖国际大酒店、川视宾馆等)负责人组成。
(一)赛事疫情防控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职责1.全面指导疫情防控应急救援工作;
2.落实上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关于疫情防控应急工作的重要指令;
3.审定对外发布和上报的事件信息;
(二)赛事疫情防控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各工作组,分别职责为:1.现场抢救组负责按现场救援方案确定的各项救援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减少事故损失。
四、赛事中管理
1.人员申报。
参赛所有人员报到时,须填写参赛运动队健康安全承诺书(附件)。
禁止14天内有重点疫区旅行、生活史或有相关症状的人员参加,并收集留存信息。
2.体温监测。
对进出的所有人员进行体温和症状监测,观众需持健康码、通过监测后观赛。
发现体温≥37.3C或有咳嗽、乏力、呼吸道等症状要及时报告,立即采取隔离观察。
3.合理布局。
对入口人员进行分流,降低人员密度,避免单个区域内人流量过大,减少不必要的交流和聚集。
避免近距离接触,交谈保持1米以上距离。
4.健康教育。
通过多种方式对参赛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含观众)进行健康教育,做好个人消毒和个人预防工作。
5.科学消毒。
配备专职消毒人员,于赛前及赛后对人员聚集的场地进行全面消毒,做好消毒记录。
加强对比赛场地、候场区、休息室、卫生间、垃圾堆放等区域以及栏杆、门把手、座椅扶手、电梯按钮、自动扶梯扶手等经常接触部位消毒,每日应当不少于3次。
6.垃圾清理。
产生的垃圾及时处理,垃圾筒及垃圾点周围无散落垃圾,无超时超量堆放。
7.用餐管理。
提倡分散就餐和错峰就餐,采取有效的分流措施,避免人员密集和聚餐活动。
参赛人员和工作人员按分批次、分桌就餐或采取送餐至各自场所分开就餐。
8.卫生间管理。
保持空气流通。
确保洗手盆、地漏等水封隔离效果。
保持地面、墙壁清洁,洗手池无污垢,便池无粪便污物积累。
9.现场管理。
所有废弃物品均需投入垃圾桶、垃圾袋内,注意保护环境。
完赛人员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有序离开赛事区域,避免聚集,所有人员全面清空后,对赛事区域全面清洁和消毒。
五、疫情应急处理
(一)设置应急区域。
在赛事承办场地设立临时隔离区,当出现发热、乏力、干咳等可疑症状人员时,及时到该区域进行暂时隔离,再按照相关规定处理。
(二)加强健康监测。
工作人员在岗期间注意自身健康状况监测报告,做好个人防护。
(三)应对发热或呼吸道等症状人员。
对出现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的人员应要求及时佩戴口罩,实施临时隔离观察,立即安排就近发热门诊就医。
其他人员做好自身防护。
(四)应对疑似或确诊病例。
当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时,须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并送定点医院就诊,配合做好密切接触人员的判定、追踪和管理。
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对其比赛活动场所及使用的物品进行消毒处理。
六、加强人员培训
各赛事承办单位确定专人负责疫情防控工作,并参加当地疾控中心组织的疫情防控卫生员培训,掌握消毒操作规程和疫情防控基本要求,提升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