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公共场所踩踏事件应急预案范文4篇,希望大家喜欢。

公共场所踩踏事件应急预案范文1

为有效应对公共场所突发性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特制定以下安全应急预案

一、组织机构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xx各直属单位主管领导

办公室设在安保处。

二、应急预案

(一)踩踏事故应急预案

一旦发生踩踏事故,要立刻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对群众造成的伤害。

1.启动应急预案。

踩踏事故发生后,要立即启动相关安全预案。

迅速拨打120、110电话呼救,抢救受伤人员。

在规定时间内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同时做好伤亡者家人的工作。

2.快速疏导现场人员。

要利用一切有效手段快速疏导现场人员,让群众尽快疏散到安全地点,禁止无关人员滞留现场,防止有人故意制造恐慌气氛,避免再次发生事故。

3.紧急救护伤者。

在专业医务人员到达之前,要抓紧时间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自救和互救。

4.如何进行现场急救。

当群众受伤后,在事发现场应积极采取正确有效的救助措施,为救治伤者赢得时间。

(1)大量出血不止的处置。

受伤者被伤及较大的动、静脉血管,流血不止时,必须立刻采取止血措施。

常见的止血方法有加压包扎止血法和指压止血法。

加压包扎止血法是用干净、消过毒的厚纱布覆盖在伤口,用手直接在敷料上施压,然后用绷带、三角巾缠绕住纱布,以便持续止血。

指压止血法是用手指压住出血伤口的上方(近心端),阻断血流,达到止血的目的。

(2)发生骨折的处置。

发生骨折后,应设法固定骨折部位,防止发生位移。

固定时,应针对骨折部位采取不同的方式,可用木板、木棍加捆绑的方式固定骨折部位。

受伤者发生骨折无大量出血,且事故发生地离医院较近时,可让受伤者原地不动,等待医生救助。

(3)呼吸与心跳停止的处置。

对呼吸与心跳停止的伤者,应采取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压的办法进行抢救。

人工心肺复苏需要接受专门的训练,才能在现场救助他人时使用。

受伤者呼吸与心跳停止时,正确及时的现场救护可挽救其生命。

(二)消防应急预案

1.发现火灾(爆炸)时,应立即向119报警,报警人员在报警时应同时说清着火(爆炸)地点、部位、燃烧物品、火灾状况等。

2.立即向领导小组汇报,通知单位内部义务消防员及医疗人员及时赶到现场,参加救火行动。

3.全体在场工作人员、义务消防员必须立即加入扑救火灾行动。

在现场领导指挥下,疏散救护工作要有条不紊,责任到人,由各安全员负责进行引导护送,向安全区疏散,同时要查清现场是否有遗漏人员。

4.派人员查看火情,掌握火势发展情况,随时向119指挥中心通报火情,根据火情切断电源、可燃性气体源,依据需要拨打112救援电话,指挥义务消防队和增援人员灭火抢救、伤员,疏散物资,及时控制火势蔓延。

(2)严禁人员进出,加强事故地点保卫、巡逻工作。

(3)等待公安部门派人排爆并协助其工作。

(4)对查出的易燃、易爆、危险品及管制刀具、枪械一律进行严格登记,对收缴的要造册登记,妥善保管。

4.投毒应急预案

(1)如发现是邮寄毒品,应立即报告领导小组,同时,集中所有可能接触到毒品的人在某特定区域,加以保护,等待公安等有关部门前来检查、检验,同时提供相应的证据。

(2)如发现是放置的毒品,应立即保护好现场,严禁他人进出,同时报告领导小组,请求公安等相关部门前来解决。

(3)如毒源蔓延,立即疏散人员至安全地点集中。

(4)如是食物投毒,且已发现中毒,同时启动食物中毒预案。

(五)游客溺水应急预案

1.当有游客不慎冰面落水后,保安人员应迅速利用对讲报告出事地点,并按日常演练展开施救。

2.救护者应镇静,尽可能脱去衣裤,尤其要脱去鞋靴,迅速游到溺水者附近。

对筋疲力尽的溺水者,救护者可从头部接近。

对神志清醒的溺水者,救护者应从背后接近,用一只手从背后抱住溺水者的头颈,另一只手抓住溺水者的手臂游向岸边。

如救护者游泳技术不熟练,则最好携带救生圈、木板或用小船进行救护,或投下绳索、竹竿等,使溺水者握住再拖带上岸。

救援时要注意,防止被溺水者紧抱缠身而双双发生危险。

如被抱住,不要相互拖拉,应放手自沉,使溺水者手松开,再进行救护。

3.溺水者被救上岸后,如需医疗救助,立即拨打120或附件医院急诊电话请求医疗急救,同时,若具备救援常识,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医疗急救:立即清除溺水者口鼻淤泥、杂草、呕吐物等,并打开气道,给予吸氧。

进行控水处理(倒水),即迅速将患者放在救护者屈膝的大腿上,头部向下,随即按压背部,迫使吸入呼吸道和胄内的水流出,时间不宜过长(1分钟即够)。

现场进行心肺复苏。

施救同时报告领导小组。

4.若溺水者较多,或救援困难,在施救的同时,应立即拨打110及119召集外援。

(六)特种设备遇险应急预案

1.在运营过程中突然停电,工作人员应及时关闭电源开关,注视游客动态,安抚游客,待设备停稳后,对游客做好解释工作,引导游客离场,待恢复供电后重新试车2次,确定设备正常后方可继续营业。

2.在运营中个别游客感到不适、惊慌,工作人员要及时按“急停”键,并安慰游客,待机停稳后,工作人员应迅速帮游客解开安全带离开现场,如有必要,送医务室并检查其它游客情况,若一切正常,才能重新开机。

3.在运营中出现不按安全规定的行为,工作人员应立即向其劝说制止,如无效应立即按急停,待船停稳后,对违反安全规定的游客要礼貌、耐心地进行教育,指出危险性所在,待其接受后才能再次参加游乐。

4.在运营中发生恶劣天气变化,工作人员应对游客做好解释,待机停稳后,引导游客到安全地方躲雨,待天气好转后,继续营业。

5.在运营中出现机械故障,若可自行排除,应立即由专业维修人员排除;若无力排除,应立即报告领导小组,报告质量监督部门,拨打110、120、119救援电话,同时立即取出设备相关技术资料。

救援的同时应对设备上的游客进行心理疏导,以免情绪激动采取过激行为,造成更大事故隐患。

6.救援过程中,应封锁场地,除救援人员及车辆外,清除任何可能影响施救的因素。

(七)动物逃逸应急预案

1.第一时间报告领导小组,引导无关人员沿安全线路疏散,同时通知动物园应急救援分队展开行动。

2.若明确动物逃逸区域,采取下列方法,物理抓捕:准备足够套绳和套网,在指定的几个点,发现目标后立即套捕;化学抓捕:根据实际情况,启用“枪支”,由专业人员进行麻醉枪麻醉抓捕;食物抓捕:准备足够量的喜食食物,设置抓捕点,引诱逃逸动物来食。

3.若动物逃逸区域不明确,应立即通知友邻单位及公安机关协助抓捕,同时,通过各类媒体向社会发布信息,进行安全提醒。

公共场所踩踏事件应急预案范文2

为有效处置我街道辖区内发生的人员密集场所突发事件,建立统一指挥、职责明确、反应迅速、处置有力的应急处置体系,提高政府应对人员密集场所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最大限度降低人员密集场所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正常经济社会秩序,保障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则

(一)适用范围

人员密集场所主要是指:设置有同一时间内聚集人数超过50人的公共活动场所的建筑。

新消防法(20xx版)第七十三条:(四)人员密集场所,是指公众聚集场所,医院的门诊楼、病房楼、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和集体宿舍、养老院、福利院、托儿所、幼儿园、公共图书馆的阅览室、公共展览馆、博物馆的展示厅、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加工车间和员工集体宿舍、旅游、宗教活动场所等。

(二)工作原则

主要任务是做好下情上传和上情下达,确保信息及时传递;核实、统计和上报灾情;综合整理有关文字材料,协助做好对外联络等日常工作。

应急物资与经费保障组。

由街道经济服务办、社区建设办等部门组成。

主要任务是组织、调集和运送救灾、抗灾物资(食品、药品、日用品等)、救援设备、器材等及时到位;保障应急经费及时足额到位;征用或租用必要应急物资、设备、房屋和场地等工作。

生活保障组。

由街道社区建设办负责。

主要任务是做好现场抢救人员,指挥部领导及其各小组工作人员必需的食宿等日常生活保障工作。

调查与评估组。

由街道监察部门、安委办、派出所、消防、交警等有关部门组成。

主要任务是及时、准确查清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原因和责任,写出调查报告,并对负有责任的单位与个人提出处理意见;对人员密集场所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情况进行客观评估,并写出损失评估报告。

社会动员组。

由街道社区建设办、综合治理办、社区居委会负责。

主要任务是根据指挥部的决定,及时动员和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志愿者人员参与辅助性的工作;组织力量做好稳定民心等工作;向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征用或征收应急救援物资、设备、设施,并出具征用或征收凭据。

善后工作组。

由派出所、街道社区建设办、司法所、红十字会等部门组成。

主要任务是调拨和发放救灾款物,保证群众的基本生活,遇难者遗体的临时保管;勘察现场,快速理赔;开展心理救援等工作。

三、人员密集场所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发布和报告

(一)预测

街道办事处各部门、各社区居委会要加强人员密集场所突发事件监测预报体系建设,建立常规数据监测、风险分析制度,提高预测、预报准确性,发现可能引发的重特大人员密集场所突发事件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应先采取有效的预防和防范措施,要及时向上级报告。

(二)预警与发布

根据街道各部门职责的分工,人员密集场所突发事故的预警发布,分别由街道安监站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员密集场所突发卫生事件的预警发布,分别由街道综治办与城市管理办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预警发布,分别由派出所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级别的原则、条件和发布程序,及时、全面、准确的发布预警信息。

(三)报告

1.街道各部门、各社区居委会接到有关重特大紧急情况的报告后,应在15分钟内向街道值班室报告,并向相关部门通报。

2.街道值班室接到有关重特大紧急情况的报告后,应立即向带班领导报告;同时分别向街道的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报告。

需向省、市、区报告的重特大人员密集场所突发事件,应当在1小时内向区政府总值班室报告。

3.特大人员密集场所突发事件发生后,街道办事处、事发地社区居委会和有关单位主要领导赶到现场后,要在第一时间迅速、准确、全面地向上级政府和部门动态报告现场情况。

首报(第一时间报告)紧急情况,可先对其基本事实(即发生的时间、地点、性质、情况、结果)作客观、简明的报告,然后再及时、准确、深入续报详细的情况。

4.重特大人员密集场所突发事件发生后,涉及或影响到行政区域外的问题,各相关部门要主动对外进行联系,通报人员密集场所突发事件的有关情况,协助做好有关善后事宜工作;涉及到港澳台或外籍人员伤亡、失踪、被困,或者可能影响到境外,需要向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有关机构或有关国家进行通报时,由省涉外部门、省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按相关的专项应急预案和有关文件要求进行处置,必要时由省政府对外进行联系。

如有需要国际社会援助的,要按国家有关规定和程序进行。

四、人员密集场所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

(一)预警响应

预警警报发布后,发布预警的部门应坚持二十四小时值班,密切关注事态发展趋势,及时向街道报送最新动态,向社会发布最新消息。

各社区居委会和有关部门接到预警警报后,按应急预案或应急机构的要求,做好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防范工作,及时向上级政府及主管部门报告当前存在的突出困难、安全隐患和应急措施落实等情况。

预警解除。

有关情况证明不可能发生人员密集场所突发事件时,发布预警警报的部门应当立即宣布解除警报。

各部门解除已采取的有关措施,迅速组织恢复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

(二)现场处置

紧急情况发生后,街道办事处负责迅速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并将处置情况及事态发展情况及时报市110指挥中心和区政府总值班室;各社区、各有关部门应根据职责分工,提出有效处置方案,并牵头组织、协调紧急情况的处置。

对于重特大人员密集场所突发事件,应视情况成立现场指挥机构,进行靠前指挥,并成立相应处置小组(如:现场施救、外围警戒、卫生救护、后勤保障、新闻协调等)。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