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于卫生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范本,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卫生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范本1

为进一步全面提高我院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的识别、处置能力和报告意识,使食源性异常病例能够早发现、早诊治,避免健康危害,保护公众健康,结合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监测目的

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的目的是通过对个案病例信息的采集、汇总和分析以及病原学检验,了解重要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及时发现食源性疾病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线索,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和食品安全隐患的早期识别、预警与防控能力。

二、监测对象

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病例、异常病例,重点关注婴幼儿、中小学生、孕产妇等病例,由定型包装食品引起的病例,以及发生在餐饮服务单位的病例,聚集性病例,以及重症和死亡病例等。

1.感染性病例:出现腹泻,可伴有腹痛、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的病例,也包括怀疑由食品引起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症状的病例。

2.中毒性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并具有生物性、化学性或有毒动植物性等因素引起的相关中毒症状病例,如水产品相关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农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毒蘑菇中毒、菜豆中毒、肉毒毒素中毒、米酵菌酸中毒、河鲀毒素中毒等。

3.异常病例:与食品相关,但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等无法做出明确病因诊断的就诊病例。

三、监测内容

(一)食源性疾病病例。

临床医生负责病例信息的采集,填写食物中毒事件报告

1.食物中毒,即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

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2.因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损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二)、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1、针对难以解释的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或事件,涵盖范围是可能与食品有关并且具有以下一个或数个特征的一些疾病/事件:

(1)疾病的临床表现(如症状、体征、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及病程)和流行病学特征(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和地区分布等)与现有的诊疗经验和专业判断明显不符,用现有的临床专业知识和经验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2)病情/健康损害严重或导致死亡,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3)同一医疗机构接诊的类似病例数异常增多,超过既往水平且不能得到合理解释;

(4)存在上述一个或数个特征,且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

(5)疑似食源性异常健康事件是由一个以上的个案组成。

2.本监测中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不是临床上的“疑难杂症”,以下情况不属于本次监测的范畴:

(1)国家法定传染病;

(2)与食品不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四、报告流程

1.监测对象到医院就诊,临床医生发现符合本报告系统定义的、可能与食品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2.医生填写纸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并上报至公共卫生科。

3.公共卫生科专管人员搜集和汇总报告卡。

4.医院领导小组组织医院内部会诊,确诊是否为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5.公共卫生科专管人员将会诊确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上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且附上该患者全部病历的复印件。

6.医院领导小组应当立即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汇报,协助区卫生行政部门立即组织包括临床、流行病学和食品卫生学等领域的相关专家进行会诊确认,会诊专家组的决定为最终结果。

五、组织机构与职责

1、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XXX

副组长:XXX

成员:XXX

职责:1、协调监测工作;2、负责院内会诊;3、组织医生培训;4、全面落实方案;5、后勤安全保障。

办公室设在公共卫生科,职责:负责搜集和汇总报告卡、网络上报及日常工作。

六、监测要求

医院领导高度重视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的重要性,并将监测的目的,内容、意义和工作流程等传达到每一位医护人员,动员医护人员积极参与,并密切配合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该项工作。要求参加监测的医务人员:

(1)深刻领会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的工作内涵,积极参加当地组织的与监测工作相关的培训;

(2)具备完成监测工作所必须的丰富临床工作经验;

(3)责任心强,工作细致,在日常接诊过程中一旦发现符合定义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应及时填写纸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4)报告卡填写时字迹清晰规范,内容完整准确。

卫生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范本2

1.概述

食源性疾病(Foodbornediseases)是指通过食物和饮用水而引起的各种疾病。这种疾病具有传染性、易发生爆发性、感染范围广等特点,已成为全球卫生和社会问题。在我国,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较高,给社会带来了不小的卫生、经济和法律风险。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国家食品安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对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防控工作。本文将对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2.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机制

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防控工作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机制,包括立法、组织管理、人员培训、信息采集和综合评估等方面。

(1)立法

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防控工作首先需要有法律作为保障。各级政府应积极制定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确保食品生产、流通、销售等各环节的质量安全,遏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2)组织管理

监测和防控食源性疾病需要建立一个多部门、协同作战的工作机制。各级政府应当出台具体措施,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和协作方式,对发生食源性疾病的地区和场所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食源性疾病风险隐患。

(3)人员培训

对从事食品行业工作、从事食源性疾病监测和防控工作的人员,应定期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他们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和意识,增强做好食源性疾病监测和防控工作的能力和素质。

(4)信息采集

食源性疾病监测和防控的关键是对食品相关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分析和评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建立信息采集和分析系统,收集、整合和分析相关数据,及时掌握食品安全风险情况,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处理。

(5)综合评估

在采集和分析食品相关信息的基础上,需要对信息进行较为全面、深入、客观地评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建立科学、严谨的食源性疾病风险评估机制,以综合评估结果为基础,制定科学的监测和防控策略。

3.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1)建立食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

建立食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对食品企业的质量管理、生产工艺、卫生状况等信息进行全面、实时、准确的采集和监管。建立食品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对符合标准的食品企业给予奖励和优惠政策,对不符合标准的食品企业采取惩戒措施和限制行政措施。

(2)建立食源性疾病分级管理制度

按照食源性疾病的流行情况、危害程度和防控难度,建立食源性疾病分级管理制度。对于高危和中高危食源性疾病,采取典型案例分析、重点监测等措施进行强化监测和防控。对于低风险的食源性疾病,在不影响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减少检测和监测次数。

(3)建立“一票否决”机制

对于发现存在安全风险的食品,应当采取强制下架、停产、查封等措施。由食品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对食品进行严格检测和抽样化验,确保其符合安全标准。对于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应当立即下架处理,并依法追究生产、销售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4)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

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渠道,加强食源性疾病集中爆发防控的倡导和宣传工作,增加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知识,提高维护个人和社会的食品安全责任感和能力。

(5)完善应急处置体系

完善食源性疾病应急处置体系,规范应急预案和处置程序,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提高反应速度和效率。对于发生重大食源性疾病的地区和场所,应当及时向公众发布相关信息和预警信息,做好危害防控。

4.总结

食源性疾病监测和防控工作是维护食品安全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完善的食源性疾病风险管理机制,在法律规范、组织管理、信息采集、综合评估、食品企业管理等方面严格监管,切实履行食品安全管理职责,确保人民群众吃得放心、用得安心。

卫生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范本3

为了进一步提高对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的监测预警能力,加强对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数据的收集、报告和管理,建立起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信息管理平台,落实预防为主、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处置的原则,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机构及职责

成立天愿医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刘汉云

副组长:杨帆高汉武

下面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于卫生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范本,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卫生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范本1

为进一步全面提高我院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的识别、处置能力和报告意识,使食源性异常病例能够早发现、早诊治,避免健康危害,保护公众健康,结合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监测目的

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的目的是通过对个案病例信息的采集、汇总和分析以及病原学检验,了解重要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及时发现食源性疾病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线索,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和食品安全隐患的早期识别、预警与防控能力。

二、监测对象

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病例、异常病例,重点关注婴幼儿、中小学生、孕产妇等病例,由定型包装食品引起的病例,以及发生在餐饮服务单位的病例,聚集性病例,以及重症和死亡病例等。

1.感染性病例:出现腹泻,可伴有腹痛、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的病例,也包括怀疑由食品引起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症状的病例。

2.中毒性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并具有生物性、化学性或有毒动植物性等因素引起的相关中毒症状病例,如水产品相关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农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毒蘑菇中毒、菜豆中毒、肉毒毒素中毒、米酵菌酸中毒、河鲀毒素中毒等。

3.异常病例:与食品相关,但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等无法做出明确病因诊断的就诊病例。

三、监测内容

(一)食源性疾病病例。

临床医生负责病例信息的采集,填写食物中毒事件报告卡

1.食物中毒,即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

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2.因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损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二)、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1、针对难以解释的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或事件,涵盖范围是可能与食品有关并且具有以下一个或数个特征的一些疾病/事件:

(1)疾病的临床表现(如症状、体征、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及病程)和流行病学特征(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和地区分布等)与现有的诊疗经验和专业判断明显不符,用现有的临床专业知识和经验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2)病情/健康损害严重或导致死亡,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3)同一医疗机构接诊的类似病例数异常增多,超过既往水平且不能得到合理解释;

(4)存在上述一个或数个特征,且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

(5)疑似食源性异常健康事件是由一个以上的个案组成。

2.本监测中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不是临床上的“疑难杂症”,以下情况不属于本次监测的范畴:

(1)国家法定传染病;

(2)与食品不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四、报告流程

1.监测对象到医院就诊,临床医生发现符合本报告系统定义的、可能与食品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2.医生填写纸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并上报至公共卫生科。

3.公共卫生科专管人员搜集和汇总报告卡。

4.医院领导小组组织医院内部会诊,确诊是否为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5.公共卫生科专管人员将会诊确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上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且附上该患者全部病历的复印件。

6.医院领导小组应当立即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汇报,协助区卫生行政部门立即组织包括临床、流行病学和食品卫生学等领域的相关专家进行会诊确认,会诊专家组的决定为最终结果。

五、组织机构与职责

1、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XXX

副组长:XXX

成员:XXX

职责:1、协调监测工作;2、负责院内会诊;3、组织医生培训;4、全面落实方案;5、后勤安全保障。

办公室设在公共卫生科,职责:负责搜集和汇总报告卡、网络上报及日常工作。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