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案的编写是必不可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高一年级语文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借鉴。
高一年级语文教案模板精选1
【教学⽬标】
1、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以及对联的发展历史。
2、品味对联的形式与内容美,尝试写作⼀些简单的对联。
3、提⾼学⽣的语⽂素养,培养学⽣对传统⽂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把握对联的特点,如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教学难点】
尝试拟写对联
【教学⽅法】
赏析法、讨论法、合作学习
【教学时数】
⼀课时
【教学过程】
⼀、课堂导⼊: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个谜:两姊妹,⼀般长;同打扮,各梳妆;满⾯红光,年年报吉祥!那么你们猜谜底是什么呢?确切点说是春联。春联也是对联的⼀种,我们对它并不陌⽣,⼤年三⼗,家家贴对联,户户挂对联,商场卖对联,春晚看对联,但是,我们对对联⼜有多少真正的了解呢?什么是对联?它有什么基本特点?如何写作张贴?以及如何尝试写作简单的对联?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让我们⼀起进⼊这对联的奇妙世界来探索!
⼆、整体认知:
(⼀)对联的含义:
对联⼴义上属于诗的范畴,它是书写或是均、镌刻并且悬挂于门壁、楹柱或其他器物上的⼀种中华民族特有的⽂学形式,也是⼀种最短的⽂字表达形式,可以说,⼀副好的对联就是⼀⾸好诗。它是⽤上下两联形式相对、内容相关的语句结构⽽组成的⼀种汉语⾔艺术和装饰艺术,是社会⽣活的⾼度凝练和艺术化的反映。
正所谓对联是:对地对天,天地有情皆可对;联古联今,古今⽆事不成联!
(⼆)对联的起源:
《宋史·世家·西蜀》记载:后蜀主孟昶令学⼠⾟寅逊题桃符板,“昶以其⾮公,⾃命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般认为,这就是我国最早的春联。⽽正式提出春联这个名称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帝王的提倡,使春联⽇盛,并流传⾄今,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部分。
(三)对联的特点:
1、对仗⼯整:
对仗是指词句的对偶,具体要求为:
(1)字数相等。
(2)词性相同。
(3)结构⼀致。
(4)内容相关或相反。
2、平仄协调:上联末尾的⼀字⽤仄声,下联末尾⼀字⽤平声。即仄起平落。
对联的书写和张贴:上下联竖⾏书写,从上到下。张贴时,⾯对⼤门,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四)对联的分类:
1、就上下联的语义关系,对联可以分为正对、反对、串对这三类:
(1)正对:亦叫同类对、并列式,就是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为关联,互为补充,说明是⼀个⽅⾯的意思,但⼆者⼜和谐的处在统⼀的意境中。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苦寒来。
(2)反对:上下联的内容相反,或相对称,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使对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从⽽给⼈以深刻的映像。如鲁迅先⽣借以⾃勉的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为孺⼦⽜。
(3)串对:亦叫⾛马对、流⽔对,即上下联意思相承,把⼀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上下联紧相连接。上下联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换新天。
2、根据对联的功⽤,⼜可以将对联分为以下类别:
(1)名胜联:为装饰名胜古迹⽽题写的对联
如:秦皇岛市姜⼥庙对联:海⽔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三、活动资料呈现,辅助解读“峥蝶岁⽉”的相关内容。
1._在长沙学习、⼯作期间,常与蔡和森等⾰命青年在橘⼦洲头散步、游泳、畅谈天下⼤事。
2.1911~1925年,_在长沙从事的主要⾰命活动有:
组织了湖南学⽣联合会、新民学会
开办了平民夜校、⽂化书社
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谭延闿、赵恒惕等军阀的活动
创办《湘江评论》,成⽴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信息整合利⽤辅助:
1.呼应“百侣曾游”。
2.呼应“挥斥⽅遒”、“激扬⽂字”、“粪⼟当年万户侯”等“峥嵘岁⽉”,也为“到中流击⽔,浪遏飞⾈”作了诠释。“万户侯”、“中流击⽔”没必要字字落实,但寓意要清晰。
四、⼩结
背景决定⼼境,⼼境决定物象,物象传递情意。读诗词必须知⼈论世,利⽤相关资料去解读诗境,品悟诗情。这是鉴赏的基本素质。
教学设计三
[教学⽬标]
同“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朗诵⽐赛活动,“我最欣赏”的品味活动,“我们缺什么”研讨活动。
[教学过程]
⼀、朗诵⽐赛活动
预课:要求每个同学反复诵读课⽂,读得⾳准语畅。
学课:分组交流,⼈⼈有诵读展⽰机会,互相带动。先⾏分组齐诵,培育团队意识,提⾼整体能⼒。⽼师评点,评出优胜组,予以⿎励。后⾏个⼈诵读,每组推选的,全组帮助设计停顿、重⾳、表情等,集体评出个⼈,予以表扬。
⼆、“我最欣赏”的品味活动
要求:选出你欣赏的某个词、某⼀句、某⼏句,说明为什么,写成书⾯稿。相同的不可重复,突出“我认为”。基本同意的,可以补充;不同意的,提倡争鸣。教师在互动中做好指导与协调,确保活动有序有质有效。
形式:课前发布,⾃荐主持,课堂以对话形式展开。教师全程监控。课后可由课代表汇总个⼈发⾔张贴在墙报“学习
栏”内,继续品评。
备要:参见“教学设计⼀”中“重点品悟”相关点及其鉴赏思路,重在思路对,不求刻板照对现有结论;教师相机点拨,适时调控。
三、“我们缺什么”研讨活动
要求:⼈教版、苏教版不约⽽同将《沁园春·长沙》作为⾼⼀语⽂第⼀课,显然有所期许。我们正处于风华正茂、书⽣意⽓的年龄,与_他们那个时代的⾰命青年相⽐,我们究竟缺什么?请在整体理解把握词作内容的基础上,谈⾃⼰的体会。理解有困难的,教师及时扶助。
形式:可⽤现场讨论形式,先分组让每个同学有发⾔机会,后由各组推荐者全班展⽰,教师欣赏、引导、调剂。可⽤随笔形式,将⾃⼰的想法以书⾯表达出来,教师评点展⽰,促进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备考:当今青年不乏理想与执着追求,但通常定位在个⼈发展上,缺少当年⾰命青年以天下为⼰任的博⼤胸怀与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当今青年图稳求安,优柔寡断,缺少当年⾰命青年英勇⽆畏的豪壮果敢;当今青年谈吐作⽂,少刚性多柔性,缺少当年⾰命青年深远⽽雄奇的思想⽓魄,急需补钙。从成长来看,少年⼤志,⼀⽣⼤为;少年⽆⼤志,⼀⽣难作为。_等⽼⼀辈⾰命家后来的丰功伟业,正是基于他们年轻时的壮志激励。
“江⼭代有才⼈出,各领风_数百年。”当今时代同样需要“中流击⽔”、中流砥柱型的英豪,知识青年更应敢为⼈先⽴⼤志、成英豪,从进⼊⾼⼀开始早起步,踏实奋进,渐强渐升,以不辜负时代的重托,民族的期盼。
【相关链接】
1.《沁园春》词牌
沁园:东汉明帝沁⽔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相传《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篇13句,四平韵;下篇12句,五平韵。
2.“挥斥”的化⽤
《庄⼦·天⼦⽅》⽈:“夫⾄⼈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极,神⽓不变。”_“挥斥⽅遒”巧妙化⽤于其中“⾃由奔放”的意蕴,⽤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由奔放的胸怀。
3.古诗词的语序变动
古典诗词受格律的制约,常破句(改变原有句序)重组。如《沁园春·长沙》起始“独⽴寒秋,湘江北去,橘⼦洲头”,正常句序当为:寒秋(我)独⽴橘⼦洲头,(望)北去湘江(流⽔)。因为词作押ou韵,故将“橘⼦洲头”后置作韵脚;为使前后⾳韵谐和,前两句也随之倒置,于是形成作品中的语序。古诗词语序的变动和省略,虽然破坏了⼀般的语法规律,却增强了美的韵律和特有的情趣,只是要学会品悟。
4.物性与情志的暗谐
在传统⽂化中,景物本⾝的特质被赋予了特定的⽂化内涵,散发着情的信息,即景语皆情语。如松、菊、梅、⽵、兰等,多⽤来表达⾼洁情操;沙漠、古道、落⽇、寒风、冷⾬等,多⽤于传递孤独惆愁;杨柳、⾈船、长亭、关⼭等,多⽤作挥写离别之苦;⾼⼭、奔流、上天、⼈海等,多⽤于歌咏豪情壮志;清风、明⽉、泉溪、花草等,多藉以抒发闲情逸致。如此等等,要有意识地积累,⽂化底蕴丰厚了,古诗词鉴赏的底⼦就厚了。如“杨柳岸,晓风残⽉”之所以,是因为“杨柳”(寓有离别)、“晓⽉”(寓有凄寒)、“残⽉”(寓有孤独)营造了“伤离别”的浓浓情意。
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⑦左右。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⑧。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句解:选定此房的原因。〕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⑨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⑩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句解:作者这样热爱绿色,让伙计感到非常惊奇。〕
段解:作者因为窗外有常春藤而选择了此房居住。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句解: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句解: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段解:“我”怀着喜悦与满足的心情选择了这狭小而潮湿的房间是因为有一绺(liǔ)青藤为伴,不再孤独,陌生的“我”与绿叶“对话”,忘记了不快;象征生命、希望、快乐的绿色滋润“我”那颗等焦了的心。这一部分为下文写“囚绿”作了充分铺垫。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漂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段解:绿色让“我”快活地度过两个月,让“我”感悟到了绿色对处在逆境者的重要性。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段解:观赏常春藤伸须展叶,变青变老、雨中摆舞,“我”感到慰安与希望。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段解:为了这绿色装饰简陋的房间,抚平抑郁的心情,点燃心灵的希望,“我”自私地囚住了这绿色藤的两枝柔条。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句解:作者酷爱绿色是有渊源的。〕段解:“囚绿”后,绿色枝条旺盛地生长景象,给“我”带来了空前的喜悦。
可是在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句解:由“绿色”到“绿友”,称呼的变化体现了作者感情的变化。〕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句解:对“绿友”爱之深,恼之切。〕
段解:“绿色”固执地向阳方向生长,辜负了“我”的爱抚与善意,损害了“我”的自尊心。恼恨后,我决定仍囚住它。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句解:“魔念”是指作者自私自利的心灵。〕
段解:青藤失去阳光后嫩黄、细瘦、娇弱,“我”虽然产生了恻隐之心,但魔念占了上风,我仍不肯放绿。
第二部分(8~11):囚绿。作者着(zhuó)意表现他囚绿的固执和青藤不甘被囚的执著。
我是原打算七月尾就回南京去的。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
段解:作者原先打算七月末回南京离开北平时,恢复青藤的自由。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句解:点明写作背景。〕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句解:发自内心的对自由、光明的呼唤。〕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句解:祝愿天下向往光明和自由的人得到永久幸福。〕
段解:第三部分(12~13段):放绿。作者“放绿”的同时是呼唤自由与光明。点出了文章的主题。
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
段解:本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思绿。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高一年级语文教案模板精选4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认识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3.掌握“以”“其”等虚词的用法,以及词类活用和一词多议的词语。
4.背诵全文,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1.“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既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力求讲得透辟一点。
2.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串讲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
3.凡是要学生辨析、积累的实词和虚词,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义和作用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经出现过的意义和用法,使之反复巩固,温故知新。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初中时我们学过《醉翁亭记》,“记”即游记,代表一种文体。作者一般借记游而进行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像《醉翁亭记》,作者借写山水之景,而表现了“醉能同其乐”和“太守之乐其乐”的与民同乐的观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游褒禅山记》同样也借记游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那么,作者表述了怎样的观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作家作品及文章写作背景。
1.关于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9),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
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又是一位诗文大家,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间有情韵深婉之作。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得”:①能够。“不得极夫游之乐”。②心得、收获。“往往有得”。③融洽。“与公甚相得”。④得到,获得。“某得八焉”。(③、④均《王忠肃公翱事》)
(3)“夷”:①平坦。“夷以近”。②铲平、削平。“今操蔓夷大难”(《赤壁之战》)。③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一种蔑称。“南抚夷越”。(《隆中对》)
(4)“相”:①帮助、辅佐,读。“无物以相之”。②宰相、丞相,读。“操虽托名汉相”(《赤壁之战》)③互相,读。“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
2.古今异义:
“非常”:本文义为“不寻常”、“非同一般”,是两个词。如:“非常之观”。不同于现代汉语表程度的副词。
3.虚词:
“以”:作介词用:①因、由于。“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用来、拿。“无物以相之”。作连词用,相当于“而”:①表并列。“险以远”。②表承接。“由山以上”。
4.句子:
(1)“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双重否定句,强调“志”的重要。(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中间省略了“而不至”之类的话,翻译时要补出,否则意思不连贯。
(二)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本段着重写什么?
提示: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
2.这一段可分几层意思?你对作者在文中所说的道理如何评价?
提示:五层意思: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首先要有志,虽然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这对于我们治学、处事、创业都有很大启发。
三、讲读第4段。
(一)指名朗读、口译。
重点掌握如下词、句:
1.一词多义:
(1)“悲”:①感叹、叹惜。“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②悲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③哀怜。“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捕蛇者说》)(2)“胜”:①尽。“何可胜道也哉”。②能承担,禁得起,。“沛公不胜杯构”(《鸿门宴》)。③优美的,。“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④胜利,。“终不能加胜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词性活用:
(1)“谬”:弄错,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世之谬其传……”
(2)“传”:流传下来的文字,动词活用为名词。“后世之谬其传……”
(二)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生发出来的?
提示: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头脑的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摒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逻辑十分严密。
四、讲析第5段。
这一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思考: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
五、问题讨论。
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试从①过渡衔接;②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③游山与治学处世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
提示: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②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与之俱出”;“可讥”和“人咎”;“在己为有侮”和“悔其随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③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六、全班齐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文后练习一、二、四题。
高一年级语文教案模板精选5
教学目标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案的编写是必不可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高一年级语文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借鉴。
高一年级语文教案模板精选1
【教学⽬标】
1、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以及对联的发展历史。
2、品味对联的形式与内容美,尝试写作⼀些简单的对联。
3、提⾼学⽣的语⽂素养,培养学⽣对传统⽂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把握对联的特点,如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教学难点】
尝试拟写对联
【教学⽅法】
赏析法、讨论法、合作学习
【教学时数】
⼀课时
【教学过程】
⼀、课堂导⼊: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个谜:两姊妹,⼀般长;同打扮,各梳妆;满⾯红光,年年报吉祥!那么你们猜谜底是什么呢?确切点说是春联。春联也是对联的⼀种,我们对它并不陌⽣,⼤年三⼗,家家贴对联,户户挂对联,商场卖对联,春晚看对联,但是,我们对对联⼜有多少真正的了解呢?什么是对联?它有什么基本特点?如何写作张贴?以及如何尝试写作简单的对联?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让我们⼀起进⼊这对联的奇妙世界来探索!
⼆、整体认知:
(⼀)对联的含义:
对联⼴义上属于诗的范畴,它是书写或是均、镌刻并且悬挂于门壁、楹柱或其他器物上的⼀种中华民族特有的⽂学形式,也是⼀种最短的⽂字表达形式,可以说,⼀副好的对联就是⼀⾸好诗。它是⽤上下两联形式相对、内容相关的语句结构⽽组成的⼀种汉语⾔艺术和装饰艺术,是社会⽣活的⾼度凝练和艺术化的反映。
正所谓对联是:对地对天,天地有情皆可对;联古联今,古今⽆事不成联!
(⼆)对联的起源:
《宋史·世家·西蜀》记载:后蜀主孟昶令学⼠⾟寅逊题桃符板,“昶以其⾮公,⾃命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般认为,这就是我国最早的春联。⽽正式提出春联这个名称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帝王的提倡,使春联⽇盛,并流传⾄今,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部分。
(三)对联的特点:
1、对仗⼯整:
对仗是指词句的对偶,具体要求为:
(1)字数相等。
(2)词性相同。
(3)结构⼀致。
(4)内容相关或相反。
2、平仄协调:上联末尾的⼀字⽤仄声,下联末尾⼀字⽤平声。即仄起平落。
对联的书写和张贴:上下联竖⾏书写,从上到下。张贴时,⾯对⼤门,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四)对联的分类:
1、就上下联的语义关系,对联可以分为正对、反对、串对这三类:
(1)正对:亦叫同类对、并列式,就是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为关联,互为补充,说明是⼀个⽅⾯的意思,但⼆者⼜和谐的处在统⼀的意境中。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苦寒来。
(2)反对:上下联的内容相反,或相对称,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使对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从⽽给⼈以深刻的映像。如鲁迅先⽣借以⾃勉的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为孺⼦⽜。
(3)串对:亦叫⾛马对、流⽔对,即上下联意思相承,把⼀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上下联紧相连接。上下联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换新天。
2、根据对联的功⽤,⼜可以将对联分为以下类别:
(1)名胜联:为装饰名胜古迹⽽题写的对联
如:秦皇岛市姜⼥庙对联:海⽔朝,朝朝朝,朝朝朝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