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返乡人员疫情防控方案最新范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返乡人员疫情防控方案最新1

为进一步做好来(返)文昌市人员的管理,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经文昌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研究,自2022年12月5日1时起,对省外来(返)文昌市人员管理措施进行调整:

一、对7日内有新疆,青海西宁,内蒙古呼和浩特,重庆,北京朝阳区、通州区、海淀区、东城区、昌平区、丰台区、西城区、大兴区、顺义区、石景山区,辽宁沈阳、大连,宁夏固原、银川,天津滨海新区、东丽区,吉林松原、长春,陕西西安、榆林,江苏苏州、南京,黑龙江哈尔滨,河北,山东济南、临沂、青岛,河南郑州,四川成都,山西大同、太原、忻州、朔州、吕梁,湖北武汉,湖南长沙,贵州贵阳,云南昆明、曲靖,广西来宾、南宁,广东广州、深圳、东莞、揭阳,安徽池州等地区旅居史的来(返)文昌市人员,抵文昌市后第一时间向单位、社区、村(居)委会或所住宿宾馆、酒店报备,落实3天居家隔离(不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实行集中隔离)和2天严格居家(住宿宾馆、酒店)健康监测措施,期间第1、3、5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抵琼后第7天再开展一次核酸检测;居家健康监测期间除采集核酸外不外出,谢绝访客。

居家隔离期间赋红码、居家健康监测期间赋黄码。

管理期限自抵琼之日开始算,不足5天的填平补齐。

二、对7日内有北京(除以上区域外),西藏,黑龙江齐齐哈尔、绥化、黑河,山东菏泽、潍坊、淄博,陕西安康、咸阳,天津静海区,江苏连云港,山西晋中、临汾、阳泉、晋城,贵州毕节,甘肃兰州,浙江杭州,云南大理、昭通,广东汕头、湛江、梅州、茂名、清远、肇庆、中山、佛山等地区旅居史的来(返)文昌市人员,抵文昌市后第一时间向单位、社区、村(居)委会或所住宿宾馆、酒店报备,落实3天严格居家(住宿宾馆、酒店)健康监测,除采集核酸外不外出,谢绝访客,期间实施3天3检(不包括落地检);居家健康监测期间赋黄码管理。

完成居家健康监测后进行自我健康监测至抵琼满5天,建议第5天再做一次核酸,自我健康监测期间不聚集、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

管理期限自抵琼之日开始算,不足5天的填平补齐。

三、对7天内有低风险区旅居史的来(返)文昌市人员,抵文昌市后第一时间向单位、社区、村(居)委会或所住宿宾馆、酒店报备,落实3天严格居家(住宿宾馆、酒店)健康监测,期间实施3天2检(不含落地检)。

四、其他省外来(返)文昌市人员在落实“落地检”的基础上,实行“3天2检”(间隔24小时以上)。

五、倡导所有来(返)文昌市人员第一时间进行落地检。

六、请广大市民继续增强疫情防范意识,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出入公共场所配合落实测温、扫地点码工作,尽早全程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七、上述疫情地区名单根据疫情形势动态调整,如现行防疫政策与之冲突,以此通告为准,未尽事宜另行告知。

返乡人员疫情防控方案最新2

一、提升疫情防控能力

(一)提升人员能力

1.流行病学调查能力。

各区、县(市)至少建立2支县级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小分队。

县域医共体牵头单位统筹人员技术力量,下沉基层,要求每个乡、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不少于1支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小分队,并加强人员梯队建设,储备相应机动力量。

每支小分队至少包括3名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同时具备核酸采样能力和消杀能力。

2.采样和核酸检测能力。

各区、县(市)要按照3天内完成辖区内人口最多镇街常住人口全员核酸检测的目标要求,配置充足的检测人员和设施设备。

按照辖区常住人口,每万人至少配备10名采样人员,采样人员统一经过规范性培训(要求统一通过鼻咽拭子采集上呼吸道标本)合格后方可上岗,并录入检测人员名录库。

每个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至少组建2支核酸检测队伍,每组不少于3人,成员均应具有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工作经历并取得生物安全上岗证,主要人员具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培训合格证,确保能够熟练检测、及时报告结果并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实验室必须为二级以上生物安全实验室,通过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室间质评考核并已在浙江省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管理信息网备案。

医疗机构和第三方检测机构按照《医疗机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工作手册(试行第二版)》执行。

市、县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掌握辖区内具备核酸检测能力的所有机构情况,并定期对其检测能力进行核查,对其检测质量进行质控评价。

3.环境消毒队伍能力。

依托各地疾控中心和社会消毒服务机构足量配备环境消毒队伍,其中疾控中心人员主要承担环境消毒工作的技术指导,社会消毒服务机构受委托承担具体消毒工作。

环境消毒队伍主要负责对感染者行动轨迹场所进行终末消毒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等高风险场所消毒工作。

各类公共场所、企事业单位、医疗机构、学校、村社的常规日常消毒工作按照主体责任由各单位落实,辖区疾控中心负责培训和技术指导。

4.村社防控力量。

建立村社网格化管理专班,由1名镇街干部、1名村社干部、1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1名基层民警、若干网格员和志愿者等组成,压实基层网格责任,落实摸底排查、重点人员健康管理、社区封闭管理、健康教育、环境卫生整治、居民日常生活保障等措施,配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应急处置等工作。

(二)加强物资准备

1.防控物资供应保障。

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及集中隔离点按照满足30天满负荷运转的需要,确定医疗防疫、实验室检测、消毒等物资品种数量并加强实物储备和合同储备,同时统筹考虑其他疾病防控需要。

2.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

市、县两级明确专人负责隔离场所的征用、调配及日常管理工作。

出现任一情况的确定为黄色管控区域: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1—2人;自疫情中风险地区所在县(市、区)、高风险地区所在地市返乡1—4人;完成14天集中隔离后,继续实施“7+7”管控措施的入境人员1—2人;在国内从事高风险职业人员1—10人;其他普通省外返乡人员20—29人。

黄色管控区域内的人员管控、核酸检测按照“来绍返乡人员健康管理”相关要求执行;落实好常态化防控工作,加强人群聚集性活动疫情防控,活动期间均要求戴好口罩。

管控区内入境人员,来自疫情中风险地区所在县(市、区)、高风险地区所在地市返乡人员,高风险职业人员在日常健康监测期间禁止参加各类聚集性活动。

3.蓝色管控区域及管理要求。

以社区(村)为单位,14天内普通省外返乡人员1—19人的,确定为蓝色管控区域。

落实好常态化防控工作,加强其他普通返乡人员健康监测工作。

(三)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1.疫情监测。

各地要落实早发现、早报告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落实发热病人首诊负责制,及时开展核酸检测。

检测机构要在6小时内反馈结果,阳性结果立即报送属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防控办,阳性病例应重新采样,样本立即送市疾控中心复核。

定点医疗机构应当在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诊断后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县域医共体、城市医联体牵头单位要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及个体诊所医务人员对新冠肺炎病例的发现、报告意识,做好人员信息登记和报告工作,加强对发热、干咳、咽痛等呼吸道症状病例的监测;加强宣传,引导出现发热症状的人员及时到当地发热门诊就诊。

2.重点人群、重点物品和环境核酸检测。

将区、县(市)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医疗机构(包括区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个体诊所)工作人员、基层网格员、农村需排查和协查人员等纳入“应检尽检”范围,每周开展核酸检测。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在县级疾控中心指导下,按照中心村为主、行政村全覆盖的原则,加强对农村地区重点人群、重点物品和环境的主动采样工作,2021年1—3月期间要求各镇街每周采集不少于30份样本(不包括医疗卫生单位“应检尽检”数量)。

以春节返乡人员、入境人员、来自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地市人员、农贸市场工作人员,以及近期参加过婚礼、葬礼、集会等活动的人员为重点,定期入户进行核酸检测;对来自高风险地区所在地市或中风险地区所在县(市、区)冷链食品或其他物品,以及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村民活动室、棋牌室、休闲娱乐室、公共卫生间、民宿、餐馆、养老院、农贸市场、宗教场所等,每周进行采样检测,留样时间7天以上。

3.重点场所防控。

镇街、村社应积极落实“五有一网格”要求,督促辖区内企业和学校等单位落实主体责任,严格做好辖区内企业、风景区、民宿、餐馆、文化室、养老院、学校、幼儿园、农贸市场等人员聚集场所的日常防控和健康监测等工作,并储备必要的防护物资。

提倡红事缓办、白事简办,减少不必要的聚集性活动。

针对节日期间农村地区和城乡接合部人口流动大、防控能力相对薄弱、管控难度较大、疫情传播风险高等特点,加强人员排查和健康管理工作,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细落实。

适时对疫情传播风险和趋势进行评估研判,及时向社会发布健康提示。

三、果断处置疫情

(一)快速响应。

镇街、村社发现疫情后应立即上报区、县(市)防控办,并积极配合做好应对工作。

感染者在临时隔离点隔离,并在2小时内完成转运。

区、县(市)防控办迅速组织调派疫情分析、流行病学调查、核酸检测、医疗救治、环境消杀、社区防控等工作队伍开展疫情防控,做好集中隔离、定点医疗机构救治等应对工作。

发现疫情波及范围扩大或存在输出风险时,及时提高响应等级、扩大防控区域、加大防控力度、封闭管控相应区域。

镇街、村社和基层医务人员要积极配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感染来源追踪、涉疫人员管控和小区、村落封闭管控等工作。

(二)疫点管控。

疫情发生后,各地防控办应根据流调情况科学划定风险等级区域,管控区域范围可精准划至最小单元(如居民小区、楼栋、自然村组等),依法依规按程序报批后采取交通管制、停工停业停学等措施。

规范设置进村社检疫点,落实出入人员测温、询问、登记、扫码及物品消毒等措施,并提前做好隔离期间居民的物资供应和医疗卫生保障工作。

镇街、村社协助将新发现的核酸检测阳性者转运到定点医院进行规范治疗。

(三)流行病学调查溯源。

按照传统流行病学调查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核酸检测、临床诊治相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与实验室比对相结合,查人与查物、查环境相结合,境内与境外相结合的原则,迅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溯源。

镇街、村社配合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开展相关工作,迅速掌握病例的接触史、暴露史及活动轨迹,争取最短时间判定、追踪管理密切接触者,确定疫情波及范围。

发现传播来源暂时不明的疫情,及早报告市疾控中心,组织精干力量深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符合要求的标本开展基因测序;对聚集性疫情重点调查病例间的流行病学联系,分析传播链和危险因素;结合现场及实验室等多源数据,分析感染来源。

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在24小时内完成。

(四)快速核酸筛查。

根据人群可能感染的风险高低,按照密切接触者、重点人群、全体居民的顺序依次开展核酸检测筛查,科学精准扩大核酸检测范围,及时发现和有效管控潜在的感染者,必要时组织开展多次核酸筛查;除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进行核酸检测外,必要时可增加血清学检测,排除潜在风险。

对感染者生产、生活可能污染的环境、物品等开展核酸检测,防止由物及人的感染风险。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