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医养结合工作总结及下一步工作打算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下载。

医养结合工作总结及下一步工作打算1

尊敬的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渭源县中医院全体职工对各位领导在百忙之中来我院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地欢迎!对各位领导长期以来给予我院工作的关心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渭源县中医院医养结合工作进展情况简要汇报如下,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医院基本情况

医院创建于19XX年6月,是一所集医疗、康复、预防、保健、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二级甲等中医医院。

医院占地面积80亩,建筑面积30829.39平方米。

医院编制床位350张,实际开放床位400张,设8个职能科室、23个临床医技科室和8个住院病区。

核定人员编制54人,现有职工281人(在编128人,临聘153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正高级1人,副高级9人),中级职称32人;硕士研究生1人,本科58人,大专92人。

现有甘肃省基层名中医1名,定西市名中医3名,市县级拔尖人才、领军人才2名,五级师承县级指导老师4名。

医院拥有0.35T核磁、西门子螺旋CT、飞利浦彩超、奥林巴斯腹腔镜、鼻胃镜、碎石机、500mA双床双球管X光机、DR、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先进医疗设备50多台-1-(件)。

年共诊治门诊病人126433人(次),住院病人9895人(次)。

年1-9月份共诊治门诊病人99328人(次),住院病人9458人(次),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4.20%、31.01%。

人均门诊费用86.30元,人均住院费用2768.79元。

二、医养结合工作进展情况

今年以来,我院被确定为全市医养结合工作试点单位,医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通过多种途径加快推进医养结合试点工作。

一是为了加强对推进医养结合工作组织领导,成立了由院长任组长,分管副院长任副组长的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推进医养结合日常工作。

医院将推进医养结合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纳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规划。

二是为了使我院医养结合工作高起点、高标准推进,近日,我院组织相关负责人到兰州市城关区康乐医院参观学_医养结合试点工作,学_借鉴兄弟医院在医养结合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并动员全院力量积极开展工作,为推进医养结合试点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三是为了推进医养结合工作有序推进,我院成立了老年病科,为老年人开通预约就诊等便利的绿色通道,开展急诊急救、预约就诊、中医养生保健、健康知识咨询、健康档案管理等服务,确保老年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

四是医院积极筹措资金,逐步建立老年人康复训练室、文体娱乐室、老年人餐厅等硬件设施,并围绕老年人预防保健、医疗-2-卫生、康复护理、生活照料、精神抚慰等需求,购进安全有效的康复辅具、日常照护、文化娱乐等老年人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努力为老年人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健康养老服务。

五是加大对医养结合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折页,电子屏幕或打造宣传长廊和宣传一条街,让全社会都了解实行医养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怎么样开展医养结合工作,开展医养结合的社会意义等,让更多的人支持医养结合工作。

六是突出中医特色养老服务。

大力宣传中医养生治疗、保健、康复知识、理念,探索多种中医药医养结合服务形式,积极组织开发药膳在老年群体中的推广和应用,探索建立"食养(疗)"、"药养(疗)"、"水养(疗)"、"沙养(疗)"、"文养(疗)"等中医药特色养生、养老模式。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人员编制严重不足。

随着医保覆盖面持续扩大,医养结合工作的开展,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根本无法满足正常医疗养老需求,我院编制54人,实有正式人员128人,临聘人员153人。

我院编制床位350张,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床医比1:1.5核定,目前尚缺编制471人,受编制限制,正式人员在职称晋升中缺岗严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务人员积极性。

二是人员严重不足。

临床医护人员严重短缺,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医护比例失调,中医执业人员不足,尤其缺乏临床骨干医师和养老护理人员。

三-3-是养老服务硬件设施不健全。

由于医院搬迁后,资金筹措困难,医养结合硬件设施还不到位。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

努力争取国家和省、市、县各级部门的支持和帮助,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积极配置医养结合工作硬件设施。

二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采取多种形式引进医院急缺人才,合理配置医养结合工作科室人员结构,进一步加强人才梯队建设。

同时,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办法,加强院内人员的培养力度,努力提高医务人员养老护理综合服务水平。

三是进一步完善便民就医措施。

在原有便民措施基础上,通过患者调查、参观学_、考察等方式进一步增加、完善、改进便民措施,并加大老年人绿色通道便民措施的资金投入,让老年人就医养老更方便、快捷。

第三,失能老人和慢性病患者快速增加,2021年我国已经有超过3700万失能老人和超过1亿慢性病老人。

2021年,我国失能老年人将持续增长到的4200万,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2900万,空巢和独居老年人1.18亿。

面对这些趋势,中国的养老服务急迫需要一轮快速机构化出现。

过去一代的老年人护理很大程度上依赖家庭,那时因为我们还有人口红利,可现在这正在快速消失。

独生子女结构导致下来的老龄化不可能依赖家庭成员,必须依靠专业机构。

这个市场蛋糕会快速膨胀。

未来的养老服务可能成为基础医疗的重要部分,具备医疗服务能力。

核心问题是:老年人的医疗需求大但支付能力有限,养老医疗服务的核心支付方式是什么?机构又通过什么途径来赚钱?支付方问题仍然依赖医保对养老医疗保障的提高。

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老年人医疗都是很难商业化的,大部分要靠政府支持。

而对于中国这样本来自费就很高的国家,老年人本身支付能力有限,加上4-2-1家庭结构导致每个子女分摊到4个老人身上的经济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养老和医疗结合的服务未来离不开政府支持。

无疑这个缺口也很大,必须要靠更大的投入才能实现。

民营资本在医养结合服务上机会很大,但到底怎么赚钱?首先收入的主体不应该是药品,老年人的医疗需求有很多模糊点,也最容易形成滥用。

对内设医疗机构在药品分开上的控制措施是保证服务安全和质量的关键,也是医保费用不会失控的前提。

而且,这类医疗机构的规模不会太大,也很难具备老年人慢性病和护理的用药需求,因此把药品拨给第三方是关键。

机构盈利的关键在服务费用。

这里分为两块,一是医疗服务费用,二是护理费用。

这一方面取决于医保对服务费用到底有多大支持。

养老服务要机构化,服务费用的提高在所难免,再加上中国未来劳动人口萎缩,会形成一轮医疗服务人才荒,养老上更是如此。

供小于求将导致服务费用上涨,如果可以控制好药品的合理运用,在老年人用药这一块上抽掉滥用药和药品价格虚高导致的额外成本,完全有可能把这部分不合理开支弥补到服务费和护理费上,增加医保为养老医疗服务的覆盖范围。

另一块则是可以部分商业化的服务。

随着长期护理险的推出,对于承接护理服务的机构来说,商业化的机会是存在的。

由于中国的长期护理险主要以政府主导,采取医保资金划拨、财政补贴和个人缴纳三部分组成资金池,这有助于在长期建成一个覆盖面较广的保障体系。

长期护理险的体系建立后,有主整个老年人群分摊风险,让老年人不至于因为贫穷或者子女无力照顾而得不到护理。

但是这样的保障所需要配套的是严格的管理防止滥用。

护理可以说是必须的,但也很容易滋生欺诈骗保,如果要建立这样的风险防控,就必须在风险基金赔付的时候严格核准护理的必须性,这有待于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电子病历网络,形成老年人健康档案,并打通基金管理方、医保、养老医疗机构。

这个工程的最大困难可能不是风险防控的设计,而是这些不同机构之间的信息互通,以及防止欺诈的措施。

养老和医疗结合以及机构化养老已经是中国的必然趋势。

对于投资养老的民营机构,这股机构化浪潮带来的机会很多,包括服务机构的设立,信息化数据互通,人才培训等几个方面。

但养老医疗是一个需要政策引导的行业。

开放医保,进行政府补贴只是开头,养老医疗很容易被滥用,也很容易滋生猫腻和骗保,因此严格的成本监管是市场健康发展的必须。

只有在产品上进行严格管理,才能让真正的核心价值——服务,获得更多的医保支持,同时让服务者获得合理的回报。

这样才能促进市场良性循环,把盘子做大。

从医疗服务的产业流程上来看,民营资本在养老医疗上的机会分为服务、信息和产品三个方面。

中国的养老机构本就稀缺,具备医疗服务能力的更是少之又少,把养老当床位卖是非常粗犷的发展模式,未来的机会更多是养老医疗机构,更注重其医疗属性。

正因为现在的民营养老机构把自己定位为床位和住点,关心的是是否可以得到土地、水电煤等方面的优惠,而各地落实力度不同,要推进民营化养老机构的发展就很难。

而养老医疗则不同,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量大而且持续,如果政府可以支持医保支付,服务费可能成为养老医疗的主要收入来源。

这里的前提是医保对服务费用的定价能够合理地反应服务者的劳动价值。

未来我们将持续面临劳动力不足,供少于求将逼迫市场调整服务价格,尤其在养老服务上,目前的劳动力成本被严重低估,服务者没有动力。

未来机构化的同时,人力成本也会快速上涨,如果医保的覆盖比例不能反应这种价格变动,养老医疗就很难做起来。

相比定位地产项目的投资者,在医疗服务产业布局的民营资本进入养老医疗可能会更有利,他们可以将基础医疗资源嫁接在养老服务上,甚至建立一个平台,让养老机构选择需要哪种服务包,比如专业康复、定期坐诊、慢性病管理、远程医疗等。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