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下册数学公开课教案通用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下册数学公开课教案1
一、注意生活化抽象到数学化,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共同特点
1、对于圆柱物体的认识(教材P10),圆锥物体的认识(教材P23),不容忽视,这一环节是生活化的具体表现,再从生活化的物体抽象到数学化的图形,这又是数学化的具体运用,是知识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
(图略)
2、抽象出具体的图形后,再让学生观察并说说这些图形的共同特点,更好地认识圆柱(或圆锥)的特征。避免知识形成的片面化。
二、注意计算公式的直观推导,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
知识的形成比结果更重要。这也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
1、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让学生用二张长方形纸和一张正方形纸分别围成一个圆柱体。将围成的圆柱体的其中二个沿着高剪开,另一具斜着剪开。然后展开,让学生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可能得到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圆柱的侧面展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圆柱的侧面展开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2、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圆柱等分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圆柱的底面积,这个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所以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圆柱等分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体的长就是就是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r),这个长方体的宽就是圆柱的底面半径(r),这个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所以圆柱的体积=r r h=r h
3、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同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让学生用水量一量,观察,讨论与交流以下问题。
同底等高,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倍。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从而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因为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所以圆锥体积=1/3底面积高
=1/3Sh=1/3r h
三、注意用字母表示已知条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这一举动既是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也是为中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学实践证明,这一举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也可以为学生选择恰当的计算公式服务,同时又可避免学生对条件丢三落四,真是一举多得。
例:一个铁皮水桶,高是28厘米,底面直径是20厘米,做这个水桶需要多少铁皮?这个水桶的体积是多少?
已知h=28厘米,d=20厘米,r=10厘米,
S表=dh+r
V柱=r h
四、注意计算公式的书写要求,让学生更好的进行中小衔接
学生升上中学后,不论是数学、物理、化学匀需要书写计算公式。因此作为中、小学衔接,就应该这样做,要求学生带计算公式计算,养成良好习惯,为中学学习奠基。计算中并要求学生保留,既与中学衔接,又减轻学生计算的负担。
例:一个铁皮水桶,高是28厘米,底面直径是20厘米,做这个水桶需要多少铁皮?这个水桶的体积是多少?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已知h=28厘米,d=20厘米,r=10厘米,S表=dh+r
=20xx+10
=560+100
=660(平方厘米)
五、注意由面到体的变化,提高学生平面到立体的认识
长方形的小旗是一个平面图形,它旋转后所得到的轨迹是一个圆柱体。三角形小旗也是一个平面图形,它旋转后所得轨迹是一个圆锥体。学生看平面图的数据后会求立体图的体积(或表面积),可以提高学生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认识。
学习难点:运用所学的比例或与其相关的知识解决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
学习准备:课件等。
学习过程:
环节预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你知道哪些自行车的种类?”
出示各种自行车的图片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先给出学生一个熟悉的生活场景,便于学生理解。
二、新知讲授(一)揭示课题
1.说一说你了解到的有关这两种自行车(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知识。
2.自行车里会有数学问题吗?想一想。
(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
1.提出问题:两种自行车,各蹬一圈。能走多远?引出学生对自行车里的数学的研究。
2.分析问题
(1)学生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方案一:直接测量,但是误差较大。
方案二:根据车轮的周长乘以后车轮转的圈数,来计算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
(2)讨论: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
前齿轮转的圈数×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转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
3.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数据并求解。
(1)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
(2)分组收集所需要的数据,带入上述模式,求出答案。
4.汇报结果。各小组展示并解释本组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在比较结果。
(三)研究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1.提出问题: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1)了解变速自行车的结构。(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
(2)根据这个结构,可以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2.分析问题,求解,汇报。
3.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得最远?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问题。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合作、解决问题等一系列学习过程,逐步培养自己的合作探索精神,更加善于在生活中进行学习。
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融入到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当中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巩固应用1、已知:前齿轮齿数为:26,后齿轮齿数为:16,车轮直径为:66cm。问:①你能算出蹬一圈,它能走多远?②小红家距离学校大约500米,从家到学校至少要蹬多少圈?
共两题学生进行思考、解答。通过习题的演练,让学生将知识点进一步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当中。
四、课堂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思考并回答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六年级下册数学公开课教案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教学准备:教师与学生每人带一个圆柱,教师给学生每4人小组发一个纸制的圆柱。每位学生准备好制作圆柱的材料。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并理解长与宽与圆柱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