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隔离点阳性房间终末消毒措施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隔离点阳性房间终末消毒措施1
01
应定时开窗通风,并根据气候条件适当调节开窗时间;使用空调系统通风时,应选择分体空调,如使用集中空调,保证空调运行正常,加大新风量,全空气系统关闭回风。
02
每天对走道、楼梯等场所进行1次消毒,至少清理1次垃圾,必要时及时清理。
隔离期间房间和卫生间可由隔离人员自行消毒。
对临时设置的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要进一步强化消毒措施,增加消毒频次。
03
加强隔离医学观察点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做好生活保障。
04
严格按照标准做好隔离场所医疗废弃物的处置和粪便污水的消毒处理,有效降低疾病的传播风险。
05
物品、家具表面等可能被污染的表面每天消毒2次,受唾液、痰液等污染随时消毒。
消毒时用有效氯为500mg/L-1000mg/L含氯消毒液、75%酒精或其他可用于表面消毒的消毒剂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后清水擦净。
06
餐具首选煮沸消毒15分钟,也可用250mg/L-500mg/L含氯消毒液溶液浸泡15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净。
07
拖布和抹布等卫生用具应当按房间分区专用,使用后以1000mg/L含氯消毒液进行浸泡消毒,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冲净,晾干存放。
08
单人隔离使用的厕所每天消毒1次。
便池及周边可用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
厕所门把手、水龙头等手经常接触的部位,可用有效氯为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或其他可用于表面消毒的消毒剂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后清水擦净。
09
出现病例的房间、设施及物品在疾控部门指导下由专业人员进行终末消毒及评估。
10
解除隔离观察转出后的房间、设施及物品,由观察点工作人员进行清洁和消毒。
11
隔离场所所有垃圾包括观察对象餐盒、生活垃圾等均应当装入黄色医用垃圾处理袋内,按医疗垃圾要求,每日集中回收至隔离点垃圾贮存站。
隔离场所贮存垃圾可根据实际贮存量每2-3天由医疗废物处置单位用专车进行回收处置,并做好日期、数量、交接双方签名登记工作。
注意事项:
集中观察点工作人员工作期间应当做好个人防护,穿戴一次性工作帽、医用外科口罩、工作服、一次性手套,与被隔离对象保持1米以上距离。
如转运病人或因其他工作需要与被隔离对象近距离接触时,应当佩戴N95口罩。
工作后注意洗手和消毒。
医护人员要加强对现场消毒人员培训,确保现场消毒人员能够正确进行个人防护、消毒剂配制、手卫生,规范开展消毒操作。
保洁或消毒人员在配制消毒液时,应当穿戴医用外科口罩、乳胶手套、护目镜或防护面屏、工作服等。
所有工作人员应做好健康监测和定期核酸检测。
隔离点阳性房间终末消毒措施2
一、消毒前准备
接到消毒任务后提前进行现场信息收集,提前了解消毒地点、消毒对象,消毒面积等信息,在出发前检查所需消毒工具、消毒药械和防护用品,做好准备工作。
擦拭消毒时要按照“S”形或“Z”字形左右或上下往返擦拭,并确保擦拭力度足够;
②空气超低容量/气溶胶喷雾器要设置好流量和时间,确保消毒剂量足够;
③浸泡消毒要使用干净容器,确保消毒物品被完全浸没并加盖。
确保消毒作用时间足够。
对于评估为风险大但不能消毒的环境和物品,可采用密闭封存或静置等方式妥善处理,确保达到无害化。
十、消毒的重点区域
(一)室内环境:重点对其接触的环境和物体表面进行消毒,如卧室、卫生间、餐厅、厨房、客厅的环境和物品。
包括:室内空气,地面、墙壁等环境表面,桌、椅等家具表面,玩具,电器特别是冰箱及其冷冻食品,开关、门把手等高频接触部位,使用的餐(饮)具、衣服、被褥等生活用品等。
(二)室外环境:电梯、走廊楼梯、厕所、垃圾箱、下水道口、自来水龙头、缸水和井水等进行消毒。
确保病例活动过的重点场所和物品全覆盖。
有明显污染物的区域可适当加大消毒剂使用浓度。
十一、消毒后处置
疫点消毒工作完毕后
①消毒工具表面要用消毒剂进行擦洗或喷洒消毒。
②对消毒人员穿着的工作服、防护眼镜、胶靴等进行喷洒消毒后脱下。
③可回收的工作服将其污染面向内卷在一起,放在专用消毒袋中带回消毒。
④患者生活垃圾与脱卸的一次性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按医疗废物处理。
规范使用双层黄色医疗废物收集袋封装后消毒,按照常规处置流程进行处置。
脱防护服时人员要保持适当距离,并互相监督提醒,动作一定要轻柔,避免接触污染面,脱卸防护用品的每一步均应进行手消毒,所有防护用品全部脱完后再次洗手/手消毒,换上外科口罩。
脱掉防护后远离被污染区域并及时消毒。
十二、消毒后采样评价
消毒作用时间后,必要时由检验人员对不同消毒对象进行消毒后采样并及时带回送检。
进入污染区前采样人员须做好个人防护,并在采样过程中始终保持无菌操作,确保规范采样,结果准确。
十三、填写消毒工作记录
终末消毒工作结束后及时进行现场消毒过程评价并填写终末消毒记录表。
链接:现场消毒过程评价之终末消毒过程记录表填写
十四、通风、清水擦拭
离开前,叮嘱病家在达到消毒作用时间后及时开窗通风30min,然后人员方可进入并及时用清水擦拭去除消毒剂残留。
隔离点阳性房间终末消毒措施3
各集中隔离点相关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根据上级有关要求,结合我市疫情防控实际情况,现将《关于进一步做好集中隔离点新冠肺炎病毒环境消杀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文件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确保我市集中隔离点环境消杀工作规范有序。
一、压实工作职责
各集中隔离点相关单位要充分认清环境消杀工作对疫情防控的重要意义,坚决扛起环境消杀工作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工作体系,统筹推进消杀队伍建设、物资保障、技术培训、消杀实施等工作。
严格落实隔离点管控措施,确保隔离点设置标准落实到位、工作规范落实到位、人员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切实将环境消杀各项工作抓细抓实、抓出成效。
二、突出工作重点
聚焦集中隔离点医疗废物消杀、隔离场所消杀工作,并按照“一批一消毒”的原则,在集中隔离对象解除隔离或转出后,及时对其房间等涉及各个环节进行消毒并及时清运每日医疗废弃物和生活垃圾。
三、工作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各集中隔离点相关单位要成立工作专班,落实主体责任,做好隔离场所消杀、医疗废物消杀应急处理工作,并将每日工作动态上报行业主管部门,确保医疗废物、生活垃圾处置安全、高效和环境消杀彻底、规范。
(二)加强物资保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隔离点阳性房间终末消毒措施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隔离点阳性房间终末消毒措施1
01
应定时开窗通风,并根据气候条件适当调节开窗时间;使用空调系统通风时,应选择分体空调,如使用集中空调,保证空调运行正常,加大新风量,全空气系统关闭回风。
02
每天对走道、楼梯等场所进行1次消毒,至少清理1次垃圾,必要时及时清理。
隔离期间房间和卫生间可由隔离人员自行消毒。
对临时设置的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要进一步强化消毒措施,增加消毒频次。
03
加强隔离医学观察点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做好生活保障。
04
严格按照标准做好隔离场所医疗废弃物的处置和粪便污水的消毒处理,有效降低疾病的传播风险。
05
物品、家具表面等可能被污染的表面每天消毒2次,受唾液、痰液等污染随时消毒。
消毒时用有效氯为500mg/L-1000mg/L含氯消毒液、75%酒精或其他可用于表面消毒的消毒剂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后清水擦净。
06
餐具首选煮沸消毒15分钟,也可用250mg/L-500mg/L含氯消毒液溶液浸泡15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净。
07
拖布和抹布等卫生用具应当按房间分区专用,使用后以1000mg/L含氯消毒液进行浸泡消毒,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冲净,晾干存放。
08
单人隔离使用的厕所每天消毒1次。
便池及周边可用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
厕所门把手、水龙头等手经常接触的部位,可用有效氯为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或其他可用于表面消毒的消毒剂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后清水擦净。
09
出现病例的房间、设施及物品在疾控部门指导下由专业人员进行终末消毒及评估。
10
解除隔离观察转出后的房间、设施及物品,由观察点工作人员进行清洁和消毒。
11
隔离场所所有垃圾包括观察对象餐盒、生活垃圾等均应当装入黄色医用垃圾处理袋内,按医疗垃圾要求,每日集中回收至隔离点垃圾贮存站。
隔离场所贮存垃圾可根据实际贮存量每2-3天由医疗废物处置单位用专车进行回收处置,并做好日期、数量、交接双方签名登记工作。
注意事项:
集中观察点工作人员工作期间应当做好个人防护,穿戴一次性工作帽、医用外科口罩、工作服、一次性手套,与被隔离对象保持1米以上距离。
如转运病人或因其他工作需要与被隔离对象近距离接触时,应当佩戴N95口罩。
工作后注意洗手和消毒。
医护人员要加强对现场消毒人员培训,确保现场消毒人员能够正确进行个人防护、消毒剂配制、手卫生,规范开展消毒操作。
保洁或消毒人员在配制消毒液时,应当穿戴医用外科口罩、乳胶手套、护目镜或防护面屏、工作服等。
所有工作人员应做好健康监测和定期核酸检测。
隔离点阳性房间终末消毒措施2
一、消毒前准备
接到消毒任务后提前进行现场信息收集,提前了解消毒地点、消毒对象,消毒面积等信息,在出发前检查所需消毒工具、消毒药械和防护用品,做好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