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疫情期间线上线下教学衔接方案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疫情期间线上线下教学衔接方案1
教育行政及教研层面
1.以县为主,做好学科教学衔接方案。
加强监督,及时了解学校线上教学动态和进度,指导学校做好线下与线上教学工作衔接。
2.建立线上学习资源库,方便教师查找已学内容,学生能随时回看,自主学习,查漏补缺。
3.掌握学校开学教学衔接状况,发现典型,为其他学校提供借鉴。
组织线下与线上混合教学模式研讨,将线上教学作为线下教学的有益补充。
学校管理层面
4.根据学校问卷星调查、学生作业状况、参与率、学生座谈等,全面了解本校学生线上学习情况,了解学情,制定学校线下与线上教学衔接方案。
5.制订并优化学校教学计划和学科教学计划及课程安排表,合理安排教学进度,防止因赶教学进度加重学生课业负担。
6.全员掌握,针对学情做好集体补学和个体补学计划。
摸清未参与线上学习的学生对象与人数,制订切实可行的补学方案。
“线上教学”期间已经完成的作业(如课堂作业本),不能要求学生重新做一次。
7.开学前,把“线下与线上教学衔接”作为校本教研的重心,认真制订学校开学后的教学衔接计划。
指导教师要结合线上作业反馈和在线答疑情况,做好统计分析,做到线上与线下教学衔接“一学科一方案”。
8.利用平台数据、调查问卷、访谈交流、各学科任课教师反馈的作业等数据表扬“居家学习”优秀学生。
对全体学生进行一次视力检查,提出针对性的视力保护措施。
教师教学层面
9.加强班级管理,各学科任课教师形成合力,充分结合疫情的课程资源,上好开学第一课,做好始业教育。
10.把握教学节奏,开学后不可因学习周期短、学习任务重就急于进行新课教学。
要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让学生尽快从居家学习转换到正常的校园学习状态,以最佳状态进入线下学习。
11.各学科要梳理线上教学内容,结合班级实际精准分析学情,对学生在线学习质量进行诊断性评估(不能简单窄化为纸笔测试的手段)。
结合作业情况发现问题,调整教学内容,重新制订学科学期教学计划。
不主张开学后,各学科任教教师对线上教学内容进行重讲。
12.制订针对性的学科补学计划,对学生学习上的共性问题,要专题备课,实行集体补学。
对学生个别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回看线上教学视频,自主复习、针对性练习等办法进行解决。
个别学生要实行一对一的个别化辅导工作。
学生和家长层面
13.开学前,孩子要在家长的指导下,按照正常复学后的作息时间管理自己的居家生活,整理线上学习情况。
14.开学后,家长要严格控制学生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防止孩子对电子产品形成依赖,保护孩子的视力。
15.家长要积极与班主任、任课教师取得联系,反馈孩子居家学生生活状况,合力做好孩子开学后学习与生活的适应。
初中线上线下教学衔接建议
教研层面
1.通过课堂检测、问卷调查及访谈等及时了解本县区线上教学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结合线上教学进度,指导本学科教师做好线下线上教学的衔接工作,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衔接等。
2.建立线上学习资源库,并对其进行精选,形成线上教学精品资料库,并提供给本学科教师使用,以便学生结合实际选择性回看,以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查漏补缺,温故知新。
3.提炼线上教学、线上教研的工作经验,并将这些经验与本县区教师分享。
在线下教学的起始阶段,引导本县区教师有选择地使用这些工作经验,以便教师、学生能从线上教学顺利地过渡到线下教学。
学校管理层面
4.对本校的线上教学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调查,以准确把握线上教学的目标达成情况,及时了解线上教学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问题解决策略,帮助师生解决问题,巩固和提升线上教学效果。
会举例说明人类生活离不开水,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使用和制作简易的古代测量仪器模型,如日晷、沙漏等。
2.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的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知道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知道测量距离和时间的常用方法。
知道用速度的大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知道自行车、火车、飞机等常用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
能举例并描述生活中常见物体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运动方式。
比较不同的运动,举例说明各种运动形式和特征。
在制作过山车模型的过程中及完成后能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3.像蚕一样,动物都要经历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不同动物从生到死经历的时间不同,具体过程也不同。
动物有卵生和胎生等不同的繁殖方式。
动物都能繁殖后代,使他们得以世代相传。
动物和植物以及其所生活的环境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
动物生存需要空气、水、温度和食物等适宜的条件。
四年级-1.“电”
2.“新的生命”
3.“食物”
4.“岩石和矿物”-1.“电”单元是从“什么是电”开始的。
学生体验静电,了解一点有关电荷的知识,组装简单电路、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会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导体绝缘体以及暗盒里面的连接。
学生形成关于电的初步概念,同时获得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2.“新的生命”单元是从“观察油菜花”引人的。
由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的系列观察活动,过渡到动物的卵、繁殖的观察和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得植物和动物如何繁殖新生命的认识,并形成关于生命的一系列发展性概念,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对生命的理解。
3.“食物”单元通过对一天中所吃食物的回忆和分类,引起学生对饮食的关注,了解食物中的营养,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发现自己在饮食中的不良习惯,并在生活中能科学、合理、均衡地饮食。
4.“岩石和矿物”单元是学生初次对构成地球固体物质的探究。
通过对岩石、矿物的观察、分类和描述,学生形成关于地球物质的一般性概念,并初步形成保护、开发和利用地球资源。
五年级-1.:五上“运动和力”单元拓展
2.“时间的测量”单元第1-6课
3.“沉和浮”单元
4.“地球的运动”单元-1.以运动和力单元中的重力、弹力、反冲力为核心概念,运用这些力,进行设计、制件、改进的STEM拓展课。
2.时间以不变的速度在延伸;时间可以借助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来计量;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计时工具越来越清确;计时工具准确性的提高要靠设计、材料等进行改进。
3.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时就上浮,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4.地球在自转,也在公转,证据不仅有来自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还有来自观察或实验的多种-现象;傅科摆是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恒星周年视差是证明地球公转的关键性证据;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有:昼夜交替现象,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看上去北极星不动等;在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形成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六年级-1.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2.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3.第三单元《宇宙》1-5课时-1.物质的变化有些是自然现象,但更多的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造成的,学生时刻可以在感受到物质的变化。
从是否产生了新物质的标准去区分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
2.物理变化指的是物质在形状、体积、状态等物理性质方面的变化,不产生新的物质;化学变化指的是物质在化学性质上的变化,即产生了新物质。
3.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