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地的疫情比较严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疫情防控方面的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疫情期间社区疫情防控措施1
1.制定社区疫情防控工作总体方案和突发疫情应对工作方案(明确责任主体、健全组织体系、细化防控措施)。
2.根据当地党委、政府统一部署、调配,储备防疫物资并组织应急演练。
3.落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实施网格化管理,责任落实到人。
4.社区工作人员每日进行健康监测,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可疑症状,及时就医排查,上岗前做好个人防护。
5.工作人员疫苗接种做到应接尽接,接种疫苗后仍需注意个人防护。
6.社区内办公区域、办事服务区域和室内公共活动区域加强通风换气。
7.保持社区环境清洁卫生,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垃圾点、公共厕所、电梯间等重点场所每日进行清洁后消毒。
8.减少社区居民聚集性活动。
9.通过海报、电子屏和宣传栏等加强新冠肺炎防控知识宣传,提高社区居民防范意识。
10.当出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时,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对相关场所进行终末消毒。
疫情期间社区疫情防控措施2
为指导社区科学有序开展疫情防控⼯作,规范处置突发的散发病例和聚集病例,采取及时、有效地防控措施,保障⼴⼤⼈民群众的⾝体健康和⽣命安全,有效遏制疫情扩散和蔓延,特制定本预案。
⼀、社区成⽴疫情应急领导⼩组,建⽴保障机制
各社区应成⽴由社区主任任领导⼩组组长、社区⼯作⼈员为组员的疫情应急⼯作⼩组,下设排查组、医疗保障、安全后勤保障、消毒组等职能⼩组,并明确职责分⼯。要建⽴疫情防控⼯作组织体系,以社区⼲部、社区卫⽣服务中⼼、基层公安民警为主的联防联控⼯作队伍,实施⽹格化、地毯式管理,责任落实到⼈,对社区楼栋、家庭全覆盖落实防控措施。
⼆、社区疫情划分
(⼀)出现散发病例
社区出现散发病例,是指在社区居民中,出现1例确诊病例,尚未出现续发病例。出现散发病例后,社区应提⾼监测防控⼒度,配合市疾控中⼼做好密切接触者的排查与管理,并做好消毒,在区卫健部门的指导下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出现2例及以上聚集性疫情
聚集性疫情,是指14天内在⼩范围(如⼀个家庭、⼀个单位等)发现2例及以上的确诊病例或⽆症状感染者,且存在因密切接触导致的⼈际传播的可能性,或因共同暴露感染的可能性。应由区疫情防控专家评估后采取相应管控措施。对有确诊或疑似病例的楼栋实施封闭管理,限制⼈员进出。对发⽣聚集性疫情的楼栋实施硬隔离。视疫情情况确定隔离范围。
三、疫点、疫区的划分
(⼀)疫点
如果社区出现散发病例,将病例可能污染的范围确定为疫点。原则上,病⼈发病前3天⾄隔离治疗前所到过的场所,病⼈停留时间超过1⼩时、空间较⼩且通风不良的场所,应列为疫点进⾏管理。疫点⼀般以⼀个或若⼲个住户、同⼀栋楼等为单位。
(⼆)疫区
如果出现了聚集性疫情,可根据《中华⼈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相关规定,将该社区确定为疫区。
四、应急处置措施
(⼀)散发病例
1.病例发现与报告。发现可疑病例时,应⽴即联系市120急救中⼼,由专⼈专车进⾏转送,将病例转送到辖区街道卫⽣医疗机构初步排查,有需要的送区定点留观医院诊治,诊断为疑似病例、确诊病例、⽆症状感染者后⽴即报告市疾控中⼼。
2.流⾏病学调查。协助市疾控中⼼开展流⾏病学调查、采样等⼯作。
3.接触者追踪管理。配合市疾控中⼼开展密切接触者筛查及流⾏病调查,对所有接触过病例或⽆症状感染者的⼈员进⾏调
查。根据属地管理原则,按照最新版新冠肺炎防控⽅案或有关最新⽂件要求进⾏密切接触者集中隔离医学观察。隔离期间⼀旦出现发热、咳嗽等疑似新冠肺炎症状时要及时送区定点留观医院排查、诊治。除密切接触者外,与病例曾接触过但不符合密切接触者判定原则的⼈员,判定为⼀般接触者。对⼀般接触者要做好登记,并进⾏健康风险告知,嘱其⼀旦出现发热、咳嗽等疑似新冠肺炎症状时要及时告知社区,并主动告知近期活动史,做好体温检测,佩戴⼝罩。所有配合市疾控中⼼开展流⾏病学调查的⼈员,应做好个⼈防护,佩戴医⽤外科⼝罩等。
4.疫点消毒及保洁。做好病例所在家庭、宿舍(公寓)等疫点、公共场所、电梯(扶梯)的清洁、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作。每⽇对社区办公室、会议室、厕所等公共场所及垃圾箱进⾏消毒。
5.疫点封锁及⽣活保障。按照区卫健部门的建议,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启动封闭式管理,因地制宜采取住宅、楼栋封锁等措施,严格限制⼈员进出,严格控制外来⼈员、车辆进⼊。适时适当调整⼯作安排,必要时采取停⼯停产等措施。
做好安全后勤保障⼯作,确保应急⼯作顺利开展。保障应急处置需要的设施、设备和物资供应。做好餐饮、⽣活饮⽤⽔安全等⽣活保障。加强巡查管控,及时停⽌群体性聚集活动,及时处置安全突发事件。
6.健康监测。社区⼯作⼈员负责社区居民健康监测与登记,做好居家隔离⼈员的健康监测⼯作。配合卫健部门做好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员的健康监测⼯作。每天保持与街道及相关部门进⾏信息沟通,及时上报最新情况。
7.健康宣教与⼼理疏导。疫情期间要做好舆情监测、⼼理健康引导和健康教育等⼯作。通过各种渠道宣传疫情防控知识。稳定社区居民的情绪,避免过度恐慌。
(⼆)1周内出现2例及以上聚集性病例
应⽴即报告街道疫情防控⼯作领导⼩组,同时由街道第⼀时间上报区疫情防控领导⼩组,由区疫情防控专家会同市疫情防控专家评估后采取相应管控措施。对发⽣聚集性疫情的楼宇、院落实施硬隔离。
五、响应终⽌
最近各地的疫情比较严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疫情防控方面的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疫情期间社区疫情防控措施1
1.制定社区疫情防控工作总体方案和突发疫情应对工作方案(明确责任主体、健全组织体系、细化防控措施)。
2.根据当地党委、政府统一部署、调配,储备防疫物资并组织应急演练。
3.落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实施网格化管理,责任落实到人。
4.社区工作人员每日进行健康监测,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可疑症状,及时就医排查,上岗前做好个人防护。
5.工作人员疫苗接种做到应接尽接,接种疫苗后仍需注意个人防护。
6.社区内办公区域、办事服务区域和室内公共活动区域加强通风换气。
7.保持社区环境清洁卫生,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垃圾点、公共厕所、电梯间等重点场所每日进行清洁后消毒。
8.减少社区居民聚集性活动。
9.通过海报、电子屏和宣传栏等加强新冠肺炎防控知识宣传,提高社区居民防范意识。
10.当出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时,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对相关场所进行终末消毒。
疫情期间社区疫情防控措施2
为指导社区科学有序开展疫情防控⼯作,规范处置突发的散发病例和聚集病例,采取及时、有效地防控措施,保障⼴⼤⼈民群众的⾝体健康和⽣命安全,有效遏制疫情扩散和蔓延,特制定本预案。
⼀、社区成⽴疫情应急领导⼩组,建⽴保障机制
各社区应成⽴由社区主任任领导⼩组组长、社区⼯作⼈员为组员的疫情应急⼯作⼩组,下设排查组、医疗保障、安全后勤保障、消毒组等职能⼩组,并明确职责分⼯。要建⽴疫情防控⼯作组织体系,以社区⼲部、社区卫⽣服务中⼼、基层公安民警为主的联防联控⼯作队伍,实施⽹格化、地毯式管理,责任落实到⼈,对社区楼栋、家庭全覆盖落实防控措施。
⼆、社区疫情划分
(⼀)出现散发病例
社区出现散发病例,是指在社区居民中,出现1例确诊病例,尚未出现续发病例。出现散发病例后,社区应提⾼监测防控⼒度,配合市疾控中⼼做好密切接触者的排查与管理,并做好消毒,在区卫健部门的指导下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出现2例及以上聚集性疫情
聚集性疫情,是指14天内在⼩范围(如⼀个家庭、⼀个单位等)发现2例及以上的确诊病例或⽆症状感染者,且存在因密切接触导致的⼈际传播的可能性,或因共同暴露感染的可能性。应由区疫情防控专家评估后采取相应管控措施。对有确诊或疑似病例的楼栋实施封闭管理,限制⼈员进出。对发⽣聚集性疫情的楼栋实施硬隔离。视疫情情况确定隔离范围。
三、疫点、疫区的划分
(⼀)疫点
如果社区出现散发病例,将病例可能污染的范围确定为疫点。原则上,病⼈发病前3天⾄隔离治疗前所到过的场所,病⼈停留时间超过1⼩时、空间较⼩且通风不良的场所,应列为疫点进⾏管理。疫点⼀般以⼀个或若⼲个住户、同⼀栋楼等为单位。
(⼆)疫区
如果出现了聚集性疫情,可根据《中华⼈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相关规定,将该社区确定为疫区。
四、应急处置措施
(⼀)散发病例
1.病例发现与报告。发现可疑病例时,应⽴即联系市120急救中⼼,由专⼈专车进⾏转送,将病例转送到辖区街道卫⽣医疗机构初步排查,有需要的送区定点留观医院诊治,诊断为疑似病例、确诊病例、⽆症状感染者后⽴即报告市疾控中⼼。
2.流⾏病学调查。协助市疾控中⼼开展流⾏病学调查、采样等⼯作。
3.接触者追踪管理。配合市疾控中⼼开展密切接触者筛查及流⾏病调查,对所有接触过病例或⽆症状感染者的⼈员进⾏调
查。根据属地管理原则,按照最新版新冠肺炎防控⽅案或有关最新⽂件要求进⾏密切接触者集中隔离医学观察。隔离期间⼀旦出现发热、咳嗽等疑似新冠肺炎症状时要及时送区定点留观医院排查、诊治。除密切接触者外,与病例曾接触过但不符合密切接触者判定原则的⼈员,判定为⼀般接触者。对⼀般接触者要做好登记,并进⾏健康风险告知,嘱其⼀旦出现发热、咳嗽等疑似新冠肺炎症状时要及时告知社区,并主动告知近期活动史,做好体温检测,佩戴⼝罩。所有配合市疾控中⼼开展流⾏病学调查的⼈员,应做好个⼈防护,佩戴医⽤外科⼝罩等。
4.疫点消毒及保洁。做好病例所在家庭、宿舍(公寓)等疫点、公共场所、电梯(扶梯)的清洁、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作。每⽇对社区办公室、会议室、厕所等公共场所及垃圾箱进⾏消毒。
5.疫点封锁及⽣活保障。按照区卫健部门的建议,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启动封闭式管理,因地制宜采取住宅、楼栋封锁等措施,严格限制⼈员进出,严格控制外来⼈员、车辆进⼊。适时适当调整⼯作安排,必要时采取停⼯停产等措施。
做好安全后勤保障⼯作,确保应急⼯作顺利开展。保障应急处置需要的设施、设备和物资供应。做好餐饮、⽣活饮⽤⽔安全等⽣活保障。加强巡查管控,及时停⽌群体性聚集活动,及时处置安全突发事件。
6.健康监测。社区⼯作⼈员负责社区居民健康监测与登记,做好居家隔离⼈员的健康监测⼯作。配合卫健部门做好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员的健康监测⼯作。每天保持与街道及相关部门进⾏信息沟通,及时上报最新情况。
7.健康宣教与⼼理疏导。疫情期间要做好舆情监测、⼼理健康引导和健康教育等⼯作。通过各种渠道宣传疫情防控知识。稳定社区居民的情绪,避免过度恐慌。
(⼆)1周内出现2例及以上聚集性病例
应⽴即报告街道疫情防控⼯作领导⼩组,同时由街道第⼀时间上报区疫情防控领导⼩组,由区疫情防控专家会同市疫情防控专家评估后采取相应管控措施。对发⽣聚集性疫情的楼宇、院落实施硬隔离。
五、响应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