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篇,希望大家喜欢。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教法、德育渗透点)

知识与能力:

1、感受高尔基平易近人,关心青少年的优良品质。

2、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3、培养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入手,以读体会课文思想感情。

2、能抓住重点句段反复朗读,品读重点词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高尔基平易近人,关心青少年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感受高尔基平易近人,关心青少年的优良品质

2、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3、培养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挂图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初步弄清“意外”包含哪些方面

4、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1、初步感受高尔基平易近人,关心青少年的品质

2、继续培养爱读书,读好书的兴趣,逐步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意外的事情,你们有吗?学生交流

今天咱们要和一起去经历她小时候的一次意外。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个人、小组等)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指名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2—12自然段

1.自由读第2-12自然段

2.读后自主,思考:文中哪些事情让作者意外?

①陌生人主动搭话,碰到钉子后仍不放弃。

师: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这个人就是《童年》的作者,苏联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让我们揣摩一下高尔基当时的内心。为什么他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FFKJ、Net要主动和作者搭活,在碰到钉子后仍然不停地追问呢?

启发学生结合作者看书的急切心情和剧院这个特殊的场所来思考。体会高尔基对青少年的关心。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不同的情感。

②在作者大声哭了起来的时候,陌生人安慰“我”。

1、听写词语。

彬彬有礼岳飞暖人心“冒失鬼”讨人嫌

避免纠纷减少矛盾安慰师傅

2、师巡回了解学生听写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重点字词的点拨、反馈。

(如:慰、嫌的书写指导以及“师傅”和“师父”的书写区别)

二、自读课文,整体入手。

(看看课文围绕着“礼貌”讲了哪几个故事?)

三、精读故事,领悟礼貌。

(一)精读感悟故事一。

1、整体读。

(课文用三个小故事来进一步说明讲礼貌的好处。我们先来读读《说岳全传》中的一个故事。)

2、知故事:指导对话朗读,理解重点词句。

(1)抓“吼”指导朗读牛皋的话。

(2)评价:眼前看见了怎样的牛皋?这时候你心里的感受是什么?

(3)引读:所以老人—

(4)同法读评岳飞的言行。

3、明道理。

(1)通过岳飞和牛皋的不同表现,联系我校校本课程《弟子规》进

行诵读。(这正如《弟子规》所说的:)

(2)古人有训,大家也感受到了。这正如俗语所说:“礼到人心暖,

无礼讨人嫌”(相机理解“俗语”)

4、小结课文用事例来说理的表达方式。

(先讲故事,后说道理。)

(二)举一反三,读悟故事二、故事三。

(我们继续往下读,看看下面的两个故事讲了怎样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

1、精读感悟故事二。

(1)整体读。

(2)知故事:

重点指导朗读、评价小朋友道歉的话“对不起,把您的裙子弄脏了。”(象不象小朋友的道歉?)

(3)明道理:

小朋友用他的行动和语言取得了女青年的原谅,这是因为小朋

友做到了—(礼貌待人)。引读:因为礼貌待人所以、;所以说礼貌待人可以。

2、精读感悟故事三。

(1)整体读。

(2)知故事:重点指导朗读、评价总理安慰朱师傅的话。感受总理

语言的文雅、和气、宽容。

(3)明道理。

(4)质疑解疑。结合生活例子理解“思想情操、文化修养”。

3、总结感受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式。

(先讲故事,后说道理。)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介绍黄道婆。(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3.教师设置悬念,导读: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初步了解黄道婆的经历和事迹。那么,课文讲述了黄道婆的什么事情?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自读课文。

二、提纲导路,合作学习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和同学交流读写生字上的注意之处。

2.勾画下列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歌谣虐待劳累憔悴效率花卉赢得

举目无亲衣食无忧应运而生百感交集

3.标注自然段序号,思考:课文讲述了黄道婆什么事情?留给我们什么印象?

三、检查反馈,理清条理

1.检查生字词语。

⑴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认读。

⑵全班齐读。

⑶教师:这一课生字较多,而且有些字比较难写,你能不能给大家提个醒?(指名说)教师强调“虐、悴、赢”的写法。

⑷指名逐段读课文,了解课文通读情况。

2.指名反馈词语的理解。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应运而生:指适应时机而产生。

举目无亲:比喻单身在外,人地生疏。

百感交集:各种感触交织在一起。形容感触很多,心情复杂。

3.指名反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讲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的纺织革新家黄道婆传授棉纺技术,革新棉纺工具,为父老乡亲们造福的事。黄道婆是一位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人。

4.教师:你们是怎么把课文分成四个意义段的?

第一段(1):讲一首民谣所唱的“黄道婆”指的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棉神”黄道婆。

第二段(2~4):讲黄道婆无法忍受公婆与丈夫的虐待,逃到了海南岛的崖州,并向当地的黎族百姓学习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由于她思念家乡,在老年的时候,她回到了故乡。

第三段(5、6):在家乡,黄道婆无私地传授棉纺技术、革新棉纺工具,为父老乡亲们造福。

第四段(7):黄道婆去世后,人们建造了“先棉祠”来纪念她,北京的国家博物馆还陈列着她的塑像和松江布,以供后人瞻仰。

四、初识人物,鼓励探究

1.指名说说黄道婆留给我们的印象。(黄道婆:勇于反抗、热爱家乡、勇于创新、无私奉献。)

2.教师:人物的性格及特点是由事情展现出来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作者是怎样刻画黄道婆的性格特征的?

3.小组合作探究。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还初步交流了自己对黄道婆的认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探究黄道婆是如何传授棉纺技术,革新棉纺工具,为父老乡亲们造福的。

六、作业设计

1.比一比,组成词。

州()谣()效()虐()筒()籽()

洲()遥()郊()虚()桐()仔()

2.补充词语。

欲哭无()百感交()()目无亲()名全国衣食无()衣衫()()面容()()图案()()色彩()()

能透过一件件小事就看到人物的内心,那是很了不起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练练这样的本领。

二、选定“熟悉”的人。

与这个人打过叫道,共同做过或经历过一些事情。不仅有直接的了解还有部分的简介了解。

1、学生选定一个熟悉的人,回忆有关她的一切事情,然后对他的性格特点用一个到两个词语进行概括。

2、交流:用一件事情来说明他的性格品质特点。

要求:事情要典型。

3、指导学生用多件事来写人物。

注意:几件事不能互相矛盾。两件事可以以概括描写和具体描写相结合,即先概括交代一些事例,再具体记叙一两件事。

4、学习用对比的方法来写人物。

A、同一个人的前后变化比。

B、对一个人的认识前后比,突出品质。

C、一个人同另一个人比,以突出其中一个人。

5、人物的性格特点突出的方法,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方面来变现。

三、草拟片段:用具体的事例来突出人物的特点。

评价: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自从接触作文教学以来,我一直为批阅作文而感到“痛苦”。这痛苦一方面缘自高强度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另一方面则是自己花了大量的时间面对的却是大量不尽人意的作文。曾想,如果批阅的是优秀作文,那感觉应是春风拂面,何等的身心舒爽啊!遗憾的是,我很少进入这样的佳境。于是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学,总结得失利弊,寻求解决方略,以减轻自身的“痛苦”,现归纳为以下几小点,供大家指点。

1、教学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大部分学生没有感受到写作的愉快,他们的阅读量很小,写作基础较差。

2、社会方面的原因

学生在课堂学习写作,是通过社会各种渠道接受有关写作的信息。可是,学生是“家庭——学校”两点一线,又不参加劳动,生活积累较差。所以,学生的选材范围窄,语言空洞无物。

尤其是学生写同类型的作文较多后,再写,他们的选材范围就只有那么一点大了,写这篇文章是这个题材,写那篇文章还是这个题材,只是作文的题目不同而已。

所以我深切地觉得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有赖于多读多背,运用语言文字,写作能力的的形成,也需多读多背,课内多读,课外也需多读多背。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朗读训练。要求正确朗读好词句篇,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还要适当增加背诵的量。通过读、背使学生把课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提起笔来就不会难了。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2、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进一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3、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内容,理解全文中心句,认识孔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特点。

4、帮助学生认识“瑜、曰、吾、晌、嘱、擂”;会写“曹、瞒、吾、嘱、勿、诈、擂、呐”;理解“妒忌、军令状、迟延、调用、奇谋、神机妙算、欣然而立、军中无戏言”等词语。

5、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把对名著《三国演义》的认识加深、扩大。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阅读《三国演义》中有关孔明借箭的内容资料。

2、查阅搜集介绍诸葛亮及故事中人物的文章或相关资料。

3、船模型及相关的演示材料。

教学安排:两课时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