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5月31日世界无烟日宣传资料4篇,希望大家喜欢。

5月31日世界无烟日宣传资料1

1、烟草的健康危害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压倒一切的科学证据表明,烟草的使用与日益蔓延全球的死亡和疾病流行高度相关。

烟草是导致人们失能和早死的主要原因。

90年代初,每年全世界就有300万人死于吸烟。

在欧洲近50万人;在美国近43万人死于吸烟有关的疾病(占死亡总数的1/6)。

在常吸烟者中,有1/4以上的人会发生早死。

WHO总干事Brundtland博士最近指出,全世界的统计资料表明,全世界每年死于烟草的人数将由1998年的400万人上升到2030年的1千万人,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因疟疾、母婴疾病和结核病造成死亡的总和,而其中70%的死亡是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1990年,烟草归因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1/6,到2020年,这个比例将上升到1/3。

中国近年的调查结果证明,全国每年近80万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

例如与吸烟有关的肺癌死亡率,平均每年以4.5%的速度急速上升。

在中国25万人吸烟与死亡率前瞻性研究中发现,在1992~1995年间这个队列中已有8688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死亡率为9.9‰。

在40岁以上的中国人群中,吸烟导致的死亡已经达到总死亡人数的12%。

因此,即使中国目前还未到达吸烟相关疾病死亡率上升的高峰期,烟草已经成为了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

有关研究还证明,开始吸烟的年龄越早,吸烟带来的危险性越大。

在城市人口中,吸烟者的死亡率相对危险性已经达到2.0。

吸烟造成死亡的疾病主要有肺癌,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疾病。

按照中国人群目前的吸烟水平预测,到2000年,死于吸烟的人数将为100万,到2025年为200万,到2050年为300万。

如果中国人的吸烟行为不发生改变,到下一世纪,目前0~29岁的男性中将有300万人成为吸烟者,其中至少有100万人将死于吸烟,而有一半是在35~69岁这个年龄段死去的。

2、中国人群的吸烟行为

1996年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在卫生部、中国吸烟与健康协会及全国爱卫委领导下组织的中国人群吸烟率及相关行为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①中国人群吸烟行为自1984年以来已经发生了改变,1996年男性吸烟率为66.9%,女性吸烟率为4.2%,总人群吸烟率为37.6%(在文化程度低的人群中吸烟率更高,达到40%)。

据此估计,目前中国15岁以上人群中有3.2亿烟民,男性3亿,女性2000万。

与1984年相比,1996年中国人群的吸烟率上升了5%,在40岁以前的年青人中上升趋势尤其明显,开始吸烟年龄的平均年龄也从22岁提前到19岁,烟民中每人每日平均吸烟量从13支增加到15支。

有90%以上的人群都在公共场所吸烟。

②烟民中愿意戒烟的比例很低,打算戒烟,正在戒烟,或曾经戒烟又失败的三种人加起来才仅有吸烟者的1/3。

而且戒烟率与复吸率几乎相等,戒烟的'成功比例很低。

大多戒烟者还都是在已经患病后才被迫戒烟的。

③被动吸烟的比例在不吸烟人群中很高,达一半以上(53.5%),可以估计在中国15岁以上的人群中,已经有近3亿人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

其中有71.25%的人是在家中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尤其是妇女和儿童。

④目前中国人对烟草对健康的危害认识很低,有70%的人都认为吸烟仅有轻度危害、甚至说没有危害或根本不知道有危害;只有40%的人了解吸烟者较非吸烟者更易患肺癌;只有4%的人知道吸烟者较非吸烟者更易患冠心病。

在农村或低教育水平的人群中,认识更差。

更难以理解的是在中国医生和教师中,竟然有近一半(40%~50%)的人都认为吸烟仅有轻度危害或没有危害。

更有80%的医生和90%的教师都不知道吸烟者易患冠心病〔5〕。

3、控烟策略

由于烟草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控烟已经成为全世界密切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WHO新任总干事Brundtland博士在1998年提出,今后WHO的两大工作重点之一就是控制与吸烟有关的慢性病,并要把控烟重点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她在1998年5月发表的就职演说中坚决表示:“我是一个医生,我相信科学和证据。

我现在要说:烟草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不应该为烟草商作广告,不应该支持烟草工业,不应该美化烟草。

”但是迄今为止,虽然控烟在很多发达国家已经收到了显著成效,在发展中国家,控烟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我国前卫生部长陈敏章在1997年第十届世界烟草或健康大会上指出:中国控烟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目前烟草危害仍然十分严重。

因此如何根据我国国情制定正确的控烟策略并有效地组织实施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

3.1总策略控烟的总策略可以按渥太华公章提出的健康促进五大策略(或称为五大行动领域)来进行设计,即包括制定公共卫生政策,建立支持环境,加强社区行动,发展个人技能及调整卫生服务方向这几方面。

当然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具体策略可能有所不同侧重。

下表是有关专家提出的控烟策略,这些策略分为立法,教育及信息传播和组织全国范围的控烟项目三大类,虽然还属于一般策略,但它仍然比较具体、详细地比较了各类策略的效果、成本大小及实施时可能碰到来自烟草公司的阻力,因此可供优先采取策略时参考。

3.2针对不同目标人群的干预策略在具体实施控烟策略时需要强调的是要明确干预措施的目标人群,才能确定干预重点,制定针对性强的干预措施。

当前中国控烟策略的目标人群主要是三类人群,即青少年,被动吸烟者(尤其是妇女儿童)和吸烟者。

针对这三类不同的目标人群,又可以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重点干预措施。

例如,1998年世界戒烟日的主题“在无烟环境中成长”,就是针对预防青少年吸烟提出的。

5月31日戒烟这天,我国卫生部长张文康也在健康报上发表文章:“培养健康的年青一代”,他号召把在青少年中摒弃烟草的危害作为培养健康的年青一代的必要措施。

约有80%的常吸烟者都是在18岁前的青少年时期开始吸第一口烟的。

在14、15岁的少年儿童中也常有吸烟行为发生〔2〕,有证据表明,开始吸烟年龄越早,就越难戒掉,越容易成为重度吸烟者。

由于青少年处于十分发达的烟草工业的包围之中,他们对广告宣传、有烟草商赞助的各种文体活动等市场营销活动的易感性,再加上家长、教师等成年人和同伴的榜样作用影响,他们对烟草具有高度的可获得性和可接受性。

有研究证明,在四个常吸烟的青少年中,至少有三个都曾经采取过戒烟行动,但都未能成功。

因此,预防青少年吸烟一直是全球控烟策略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这方面的策略及措施也比较多。

按照渥太华*章提出的五大策略,可以把这些策略分为以下几大方面:

3.2.1制定公共政策如制定禁止向学生及儿童等未成年人出售香烟的政策。

此类政策在很多国家都已经严格地实施了。

为减少香烟对青少年的恶劣影响,禁止或限制烟草广告,特别是限制那些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的借赞助体育和文化活动为名而精心策划的烟草广告也是一种值得积极倡导的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政策,当然这种政策也会遭到烟草商的强烈抵制。

3.2.2创造支持环境这包括在学校、家庭和社区环境中开展的预防烟草对青少年影响的各种活动。

例如结合建立健康促进学校的活动和健康促进家庭,保证儿童和青少年在一个无烟的环境中生活、学习和游戏。

3.2.3加强社区行为青少年的行为不仅仅受学校老师同学的影响,健康行为的养成还必须得到家庭和社区成员多方面的积极支持配合。

因此预防青少年吸烟项目必须有学校、家庭和社区的联合行动。

3.2.4发展个人技能主要是通过健康教育活动,让青少年掌握自觉抵制吸第一口烟的诱惑,并能避免被动吸烟的有关知识和技能。

3.2.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例如结合卫生服务体制改革,利用创建健康促进学校的机遇制定和贯彻预防青少年吸烟的综合措施等。

1999年世界控烟日的主题是提倡戒烟。

这项策略是针对吸烟者的。

帮助吸烟者戒烟的策略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戒烟者不仅能减少患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和各种癌症的危险,避免早死,延长寿命;对他的家庭成员,特别是母亲和儿童减少被动吸烟的危险,也带来很大益处。

戒烟还有很明显的经济效益。

关于戒烟的策略在发达国家已经研究得比较多,不少国家已经组织各方面专家,针对这类人群制定了比较好的戒烟指南,这类指南中一般都提出了十分详细、可操作性很强的实用策略。

例如在美国健康及人类服务部和疾病控制中心开发的戒烟指南中关于戒烟的一般策略中就包括以下内容:如何正确使用尼古丁替代物;如何设计动员吸烟者尽快采取戒烟行动的方案;如何预防戒烟者的复吸;如何帮助戒烟者克服戒烟过程中体重增加的问题等等。

我国的国情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异,当然不能不顾实际情况地生搬硬套这类指南中提出的各种具体措施。

根据我国1996年中国人群吸烟行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在我国的吸烟者中还完全没有戒烟的打算的比例还相当大(占吸烟者的2/3),所以现阶段的当务之急还是通过各种途径展开全民健康教育及宣传动员活动,让吸烟者和他们的亲友、同事等社会关系充分认识烟草的危害,劝告吸烟者尽早加入戒烟的行列。

当然对那些已经打算或已经开始戒烟的人们,也应当由戒烟专家,社区初级保健医生和健康教育工作者等给他们足够的关心和正确指导,帮助他们戒烟成功,防止复吸发生。

5月31日世界无烟日宣传资料2

世界无烟日是世界卫生组织在1987年创立的,现在每年的5月31日就是世界无烟日。

第一个世界无烟日是1988年4月7日。

自1989年起,世界无烟日改为每年的5月31日。

世界无烟日的意义是宣扬不吸烟的理念。

而每年皆会有一个中心主题,表示一个在该年在关于烟草和不吸烟方面特别值得关注的话题。

世界各地都会为响应而在当日举办不同类型的宣传活动。

开展无烟日活动旨在提醒世人吸烟有害健康,呼吁全世界吸烟者主动放弃吸烟,号召所有烟草生产者、销售者和整个国际社会一起行动,投身到反吸烟运动中去,为人类创造一个无烟草的环境。

吸烟的六大误区

1.“过滤嘴”香烟危害轻:虽然,过滤嘴香烟可以去除烟中的煤焦油,减少患肺癌的可能性,但其并不能排除吸入一氧化碳(这是导致心脏麻痹的主要毒素)。

且由于抽过滤嘴香烟比没有过滤嘴的香烟需要花费更大的力气,必然吸入更多的一氧化碳。

抽过滤嘴香烟的人患心脏病的机会相对增加。

2.吸烟不影响服药:烟草中的化学物质能与许多药物的有效成分发生作用,产生新的有害物质,减弱治疗效果。

因此,服药期间不宜吸烟。

3.借烟消愁:心情不好时,吸烟会削弱人体免疫力,从而诱发一些慢性病的发生。

心情越是不好,越是过量吸烟,吸入的有害物质就越多,人体功能就受损越大,恶性循环。

4.雪茄烟安全:雪茄烟草比香烟烟草纯得多,烟雾在口腔内留存时深入血管的尼古丁和其他毒素浓度很大,所以,吸一支雪茄犹如吸一包烟。

5.吸烟提神:吸烟能够“提神”,是因为尼古丁被吸入8秒钟后即可到达脑部,初期会引起中枢神经的强烈兴奋,但随后出现抑制作用,此时人的体温下降,心跳减慢,同时吸入其它有毒物质,会对人体造成更大的损害。

吸烟提神无异于饮鸠止渴。

6.吸烟减肥:尽管烟碱使机体中最大的产热“脏器”褐色脂肪组织的产热能力亢进,提高全身代谢,从而引起体重减轻。

然而,烟草烟雾中有多种致癌物质,多种损伤心血管系统的物质,因此,吸烟减肥,得不偿失。

吸烟的危害

香烟中含有1400多种成分。

吸烟时产生的烟雾里有40多种致癌物质,其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尼古丁、一氧化碳和多种金属化合物。

一支烟所含的尼古丁就足以杀死一只小白鼠。

香烟烟雾中的一氧化碳同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大240~300倍,严重地削弱了红细胞的携氧能力,使血液凝结加快,容易引起心肌梗塞、中风、心肌缺氧等心血管疾病。

更严重的是,吸烟者还严重妨碍他人健康。

对男性来说,烟草中尼古丁有抑制性激素分泌及杀伤精子的作用。

同时烟草毒素可阻碍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大大降低了妇女的受孕机会。

对女性来说:烟草更易影响生理,会出现月经紊乱、流产、绝经提前等症状,并使绝经后的骨质疏松症状更加严重。

烟草问题已经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关注。

2003年5月21日,在日内瓦举行的世界卫生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192个成员国一致通过了第一个限制烟草的全球性条约——《烟草控制框架公约》。

《公约》要求各国应该以法律形式禁止误导性的烟草广告,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香烟,在香烟盒上标明“吸烟危害健康”的警示。

有关医学研究表明,吸烟是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多种疾患的危害因素,吸烟已成为继高血压之后的第二号全球杀手。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500万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

长期吸烟者的肺癌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10倍至20倍,喉癌发病率高6至10倍,冠心病发病率高2至3倍,循环系统发病率高3倍,气管类发病率高2至8倍。

被动吸烟的危害更大,每天平均1小时的被动吸烟就足以破坏动脉血管。

一些与吸烟者共同生活的人,患肺癌的几率比常人多出6倍。

在中国被动吸烟的受害者主要是妇女和儿童,尽管她们自己并不吸烟,但经常在家庭、公共场所遭受他人吸烟的危害。

中国约有3.5亿吸烟者。

2002年,中国男性吸烟率为66%,女性吸烟率为3.08%。

中国烟民正趋于低龄化,青少年吸烟人数高达5000万。

香烟中含有1400多种成分。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5月31日世界无烟日宣传资料4篇,希望大家喜欢。

5月31日世界无烟日宣传资料1

1、烟草的健康危害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压倒一切的科学证据表明,烟草的使用与日益蔓延全球的死亡和疾病流行高度相关。

烟草是导致人们失能和早死的主要原因。

90年代初,每年全世界就有300万人死于吸烟。

在欧洲近50万人;在美国近43万人死于吸烟有关的疾病(占死亡总数的1/6)。

在常吸烟者中,有1/4以上的人会发生早死。

WHO总干事Brundtland博士最近指出,全世界的统计资料表明,全世界每年死于烟草的人数将由1998年的400万人上升到2030年的1千万人,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因疟疾、母婴疾病和结核病造成死亡的总和,而其中70%的死亡是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1990年,烟草归因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1/6,到2020年,这个比例将上升到1/3。

中国近年的调查结果证明,全国每年近80万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

例如与吸烟有关的肺癌死亡率,平均每年以4.5%的速度急速上升。

在中国25万人吸烟与死亡率前瞻性研究中发现,在1992~1995年间这个队列中已有8688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死亡率为9.9‰。

在40岁以上的中国人群中,吸烟导致的死亡已经达到总死亡人数的12%。

因此,即使中国目前还未到达吸烟相关疾病死亡率上升的高峰期,烟草已经成为了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

有关研究还证明,开始吸烟的年龄越早,吸烟带来的危险性越大。

在城市人口中,吸烟者的死亡率相对危险性已经达到2.0。

吸烟造成死亡的疾病主要有肺癌,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疾病。

按照中国人群目前的吸烟水平预测,到2000年,死于吸烟的人数将为100万,到2025年为200万,到2050年为300万。

如果中国人的吸烟行为不发生改变,到下一世纪,目前0~29岁的男性中将有300万人成为吸烟者,其中至少有100万人将死于吸烟,而有一半是在35~69岁这个年龄段死去的。

2、中国人群的吸烟行为

1996年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在卫生部、中国吸烟与健康协会及全国爱卫委领导下组织的中国人群吸烟率及相关行为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①中国人群吸烟行为自1984年以来已经发生了改变,1996年男性吸烟率为66.9%,女性吸烟率为4.2%,总人群吸烟率为37.6%(在文化程度低的人群中吸烟率更高,达到40%)。

据此估计,目前中国15岁以上人群中有3.2亿烟民,男性3亿,女性2000万。

与1984年相比,1996年中国人群的吸烟率上升了5%,在40岁以前的年青人中上升趋势尤其明显,开始吸烟年龄的平均年龄也从22岁提前到19岁,烟民中每人每日平均吸烟量从13支增加到15支。

有90%以上的人群都在公共场所吸烟。

②烟民中愿意戒烟的比例很低,打算戒烟,正在戒烟,或曾经戒烟又失败的三种人加起来才仅有吸烟者的1/3。

而且戒烟率与复吸率几乎相等,戒烟的'成功比例很低。

大多戒烟者还都是在已经患病后才被迫戒烟的。

③被动吸烟的比例在不吸烟人群中很高,达一半以上(53.5%),可以估计在中国15岁以上的人群中,已经有近3亿人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

其中有71.25%的人是在家中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尤其是妇女和儿童。

④目前中国人对烟草对健康的危害认识很低,有70%的人都认为吸烟仅有轻度危害、甚至说没有危害或根本不知道有危害;只有40%的人了解吸烟者较非吸烟者更易患肺癌;只有4%的人知道吸烟者较非吸烟者更易患冠心病。

在农村或低教育水平的人群中,认识更差。

更难以理解的是在中国医生和教师中,竟然有近一半(40%~50%)的人都认为吸烟仅有轻度危害或没有危害。

更有80%的医生和90%的教师都不知道吸烟者易患冠心病〔5〕。

3、控烟策略

由于烟草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控烟已经成为全世界密切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WHO新任总干事Brundtland博士在1998年提出,今后WHO的两大工作重点之一就是控制与吸烟有关的慢性病,并要把控烟重点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她在1998年5月发表的就职演说中坚决表示:“我是一个医生,我相信科学和证据。

我现在要说:烟草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