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学校高温应急培训演练方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为加强应对高温天气的综合指挥能力,保证高温预报发布后,迅速全面地做好高温防暑工作,避免学生受到高温伤害,提高紧急救援反应速度和协调水平,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本预案。
本预案适用范围为因高温天气而引起各类灾害事件的预防、应急工作
一、主要责任人:
二、主要执行人:
三、应急小组成员:
1.应急响应组:XX
2.应急防预组:XX校医
3.应急善后组:XX
四、学校突发传染病防治应急处置流程
(一)预防原则,统一指挥(执行人:XX)
1.预防和处置校园突发性高温中暑时间工作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置
2.根据高温中暑发生的具体情况,由组织体系统一指挥和处置,在危急情况下,遵循生命高于一切的准则,采取一切必要手段,把中暑事件的危害降到最低点。
(二)应急救援处置(应急响应组)
1.遭遇高温天气灾害事件,领导小组应立即按此预案展开工作。
2.高温天气灾害发生后,校长办公室立即召集领导小组成员讨论、研究、部署、指挥抢险救灾工作。
3.一旦发生师生中暑事故,立即拨打110、120,专人保持与医护救治人员联系。学校医疗组立即展开第一时间降温防暑处理,领导小组立即组织人员和车辆随时待命,情况危急时直接送中暑人员前往医院救治。
4.应急分队成员保持校园通道畅通,保证救援车辆顺利进入校园救助。
(三)应急防预控制(应急防预组)
1.防暑应急行动
接到上级或者气象部门高温预警后,领导小组立即进入临战状态,召开会议,宣布进入临高温预警期,布置防高温工作。全体教职工应该做好应对高温天气的准备工作。
2.正常降温防暑工作
全面安排部署抗高温防暑工作;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知识竞赛、主题班会等方法,加强对高温防暑方法的知识宣传,切实提高广大师生的防范意识。
为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置由高温气象条件引发的中暑事件,保障学校全体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正常教学秩序,我校特制定此预案。
一、事件分级
依据气象条件、高温中暑事件的发生情况及其发展趋势,将高温中暑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一般(Ⅳ级)四级。发生高温中暑事件,达不到Ⅳ级标准的,原则上不列入突发公共事件范畴。
1、特别重大高温中暑事件(Ⅰ级),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a.、24小时内,1个县(市)区域内报告中暑患者300人以上(含300人),或有10例以上(含10例)死亡病例发生;
b.、卫生行政部门和气象行政主管机构共同认定的其他情形。
2、重大高温中暑事件(Ⅱ级),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a。、24小时内,1个县(市)区域内报告中暑患者150人至299人,或有4至9例死亡病例发生;
b、省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气象行政主管机构共同认定的其他情形。
3、较大高温中暑事件(Ⅲ级),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a、24小时内,1个县(市)区域内报告中暑患者100人至149人,或有1至3例死亡病例发生;
b、地市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气象行政主管机构共同认定的其他情形。
4、一般高温中暑事件(Ⅳ级),指符合下列情形的:
24小时内,1个县(市)区域内报告中暑患者30人至99人。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增强防范高温中暑事件的意识,切实做好人员、技术、物资等应急储备工作,准备足够的防中暑药品.
2、部门联动,分级响应。一旦发现高温中暑气象条件或高温中暑事件的苗头,要根据高温中暑事件的预警级别,做好校内高温中暑事件的监测预警。
3、加强管理,规范有序.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编制有针对性的制定高温中暑事件应急预案,确保及时、规范、有序地处置高温中暑事件.
4、依靠科技,依靠群众.提高高温中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对师生进行相关的健康知识宣传,强化防范意识,提高自救和互救能力。
三、具体措施
1、高温中暑事件的责任报告人
学校全体教师均为责任报告人。
2、高温中暑事件的报告程序
高温中暑事件发生时,要在当日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3、高温中暑事件的预测、预警
建立高温中暑事件预测、预警机制。根据上级气象行政主管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开展高温中暑事件的预测分析,确定预警发布的级别.
四、预警处置措施
1、一级预警(红色预警)
高温中暑事件级别达到Ⅰ级,且高温中暑气象预报级别达“极易发生中暑”,高温天气还有持续或加重趋势的。
a、积极主动地开展高温中暑病例的报告工作,及早发现病例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b、强化防暑降温知识宣传;
2、二级预警(橙色预警)
a、进一步加强对高温中暑病例的报告工作;
b、进一步加大宣传防暑降温知识的力度,强化全体社会公众防控高温中暑的意识;
3、三级预警(黄色预警)
高温中暑事件级别达到Ⅲ级,且高温中暑气象预报级别达“较易发生中暑”以上,高温天气还有持续或加重趋势的。
a、加强对高温中暑病例的报告工作;
b、开展多种形式的防暑降温知识宣传,强化师生的高温中暑防控意识;
4、四级预警(蓝色预警)
a、开展高温中暑病例的报告工作;
b、开展防暑降温知识宣传,增强师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学校各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能,积极做好高温中暑事件的应急准备工作,确保事件发生后快速响应、科学处置,共同应对高温气象条件引发的高温中暑事件。
2、物资保障
后勤要做好高温中暑防控药品等物资的储备工作。
3、通讯与信息保障
保障信息通讯的通畅,保证事件应急响应的信息能够及时上通下达。
4、宣传教育
学校要利用广播、班会等形式宣传防暑降温知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六、名词术语
中暑:在本预案中,中暑是指由高温气象条件直接引起人员出现轻症中暑或重症中暑的临床症状,并能排除普通感冒、急性胃肠炎等疾病引起的相关症状,可以考虑诊断。
轻症中暑,临床表现为头昏、头痛、面色潮红、口渴、大量出汗、全身疲乏、心悸、脉搏快速、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升高至38.5℃以上。
重症中暑,包括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种类型,也可出现混合型。其中:
热射病(包括日射病)亦称中暑性高热,其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以上,疾病早期大量出汗,继之"无汗”,可伴有皮肤干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
以下内容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学校高温应急培训演练方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为加强应对高温天气的综合指挥能力,保证高温预报发布后,迅速全面地做好高温防暑工作,避免学生受到高温伤害,提高紧急救援反应速度和协调水平,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本预案。
本预案适用范围为因高温天气而引起各类灾害事件的预防、应急工作
一、主要责任人:
二、主要执行人:
三、应急小组成员:
1.应急响应组:XX
2.应急防预组:XX校医
3.应急善后组:XX
四、学校突发传染病防治应急处置流程
(一)预防原则,统一指挥(执行人:XX)
1.预防和处置校园突发性高温中暑时间工作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置
2.根据高温中暑发生的具体情况,由组织体系统一指挥和处置,在危急情况下,遵循生命高于一切的准则,采取一切必要手段,把中暑事件的危害降到最低点。
(二)应急救援处置(应急响应组)
1.遭遇高温天气灾害事件,领导小组应立即按此预案展开工作。
2.高温天气灾害发生后,校长办公室立即召集领导小组成员讨论、研究、部署、指挥抢险救灾工作。
3.一旦发生师生中暑事故,立即拨打110、120,专人保持与医护救治人员联系。学校医疗组立即展开第一时间降温防暑处理,领导小组立即组织人员和车辆随时待命,情况危急时直接送中暑人员前往医院救治。
4.应急分队成员保持校园通道畅通,保证救援车辆顺利进入校园救助。
(三)应急防预控制(应急防预组)
1.防暑应急行动
接到上级或者气象部门高温预警后,领导小组立即进入临战状态,召开会议,宣布进入临高温预警期,布置防高温工作。全体教职工应该做好应对高温天气的准备工作。
2.正常降温防暑工作
全面安排部署抗高温防暑工作;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知识竞赛、主题班会等方法,加强对高温防暑方法的知识宣传,切实提高广大师生的防范意识。
为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置由高温气象条件引发的中暑事件,保障学校全体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正常教学秩序,我校特制定此预案。
一、事件分级
依据气象条件、高温中暑事件的发生情况及其发展趋势,将高温中暑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一般(Ⅳ级)四级。发生高温中暑事件,达不到Ⅳ级标准的,原则上不列入突发公共事件范畴。
1、特别重大高温中暑事件(Ⅰ级),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a.、24小时内,1个县(市)区域内报告中暑患者300人以上(含300人),或有10例以上(含10例)死亡病例发生;
b.、卫生行政部门和气象行政主管机构共同认定的其他情形。
2、重大高温中暑事件(Ⅱ级),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a。、24小时内,1个县(市)区域内报告中暑患者150人至299人,或有4至9例死亡病例发生;
b、省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气象行政主管机构共同认定的其他情形。
3、较大高温中暑事件(Ⅲ级),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a、24小时内,1个县(市)区域内报告中暑患者100人至149人,或有1至3例死亡病例发生;
b、地市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气象行政主管机构共同认定的其他情形。
4、一般高温中暑事件(Ⅳ级),指符合下列情形的:
24小时内,1个县(市)区域内报告中暑患者30人至99人。
二、工作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