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些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燃气安全知识培训内容4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欢迎阅读下载。

燃气安全知识培训内容1

一、煤气性质

1、煤气成份:常见煤气的成分见表1-1。

表1-1常见煤气的成分


2、煤气理化性质

表1-2常见煤气的性质


3、CO:无色无味,分子量28,比重0.97,重度1.25Kg/Nm3,

着火点约600℃,毒性极强。

4、空气:无色无味,成分主要为氮气(约79%)和氧气(21%)。

分子量约29,比重1。

空气中氧含量低于17%时,即可发生呼吸困难,低于10%时会引起昏迷,甚至死亡。

5、氧气:无色无味,分子量32,重度1.429Kg/Nm3

在氧气生产过程存在着氧气、氮气、氩气都可能产生中毒、窒息的危险。

1在常压下,吸入氧气浓度超过40%时,有可能发生氧中毒。

2吸入高浓度氮气时会产生窒息、中毒。

3高浓度氩气会使人窒息,当含氩量达75%会发生数分钟内死亡。

6、氮气:无色无味,分子量28,重度1.25Kg/Nm3;化学性质不活泼,不燃烧,空气中含量增加时会造成缺氧窒息。

7、压力、温度、热值基本概念

7.1压力:绝对压力、相对压力(表压力)

绝对压力=大气压+表压

1MPa≈106Pa≈10Kg/cm21mmH2O≈10Pa

7.2温度:绝对温度(K)、摄氏温度(℃)

开氏度=摄氏度+273

7.3热值:高热值、低热值

1Kcal=4.1868KJ

二、煤气中毒

1、有害气体

1.1单纯性窒息气体:如甲烷、二氧化碳、氩气、氮气等。

人体缺氧症状与空气中氧含量的关系


1.1.1天然气:甲烷含量在作业环境中的浓度达到10%以上时就会窒息;作业环境中丙烷浓度含量达到10%以上时,2~3分钟就会造成人体中毒死亡。

1.1.2二氧化碳:吸入人体内的量超过一定限度会引起窒息中毒。

重度中毒者中枢神经受到抑制会引起窒息死亡。

工业卫生允许二氧化碳浓度为9000mg/m3。

1.2化学性窒息气体:如一氧化碳、氰化氢等。

一氧化碳对人体危害程度


1.3刺激上呼吸道气体:如二氧化硫等。

1.4对中枢神经有损伤的气体:如汽油等。

2、一氧化碳中毒机理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煤气中含有较高的一氧化碳从煤气的生产到净化、回收、加压、输配、储存和使用及设备检修等,极易造成一氧化碳不同程度的中毒;既称为煤气中毒;甚至可导致死亡。

所以煤气中毒即是一氧化碳中毒,而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对呼吸道无刺激性气体。

它与血红蛋白结合能力大于氧与血红蛋白结合的200-300倍。

而碳氧血红蛋白不易分解,更不易排出体外,分解时却慢3000倍。

故使体内的血红蛋白便失去与氧结合能力。

即携氧能力。

因而造成急性组织的缺氧。

所以出现的煤气中毒分为轻、中、重的中毒症状。

3、煤气中毒表现

按照症状严重,通常分轻、中、重三级;按照中毒快慢分急性和慢性中毒。

(1)轻度中毒:头晕、眼花、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心悸、四肢无力等症状,血液中的碳氧血红蛋白在10-20%。

(2)中度中毒:轻度中毒逐渐加重,病人呈耆睡状态,并逐渐进入昏迷或出现虚脱,病人出现面色潮红,呼吸、脉搏加快可有抽搐、狂躁不安、大小便失禁,如抢救及时可能较快苏醒,一般不留后遗症。

血液中的碳氧血红蛋白在30-40%。

(3)重度中毒:昏迷程度加深,出现呼吸困难及潮式呼吸,四肢冰凉、血压下降、脉搏细弱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常因呼吸循环衰竭而危及生命。

并常伴有高热、脑水肿,此时血液中的碳氧血红蛋白在50%以上。

严重病例治疗后尚有可能遗留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精神失常;智力障碍;瘫痪失语等。

4、煤气中毒事故预防

(1)加强煤气安全管理,对于煤气作业人员,应进行生产操作及安全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准上岗工作。

制定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并确保实施。

(2)从生产设施的密闭式入手,提高系统的自动化程度,

防止和减少一氧化碳在生产环境中形成危及人的健康与安全的浓度。

(3)加强对生产环境的一氧化碳浓度监测和警报(煤气生产、使用单位的操作岗位,煤气操作室和重点区域应设置一氧化碳监测报警装置及醒目的安全警示标牌,报警装置应定期校验),一氧化碳最高浓度不允许超过30mg/m3(24ppm)。

(4)设备或管道检修时,首先要把设备或管道内煤气吹扫干净;新建或大修的煤气设备及管道要进行强度或气密性试验。

(5)在煤气区域工作,须2人以上,并要携带便携式CO报警仪。

一旦发生煤气泄漏,则要站在上风侧监视,严禁任何人进入危险区,同时立即通知有关单位处理。

(6)建立煤气中毒事故的抢救和急救体制,配备必要的防护器具和急救器材,如CO监测仪、空气呼吸器等,平时要经常检查,确保器具有效。

佩戴时,也须认真检查,尤其注意不准在煤气危害区摘掉口罩、鼻卡或面具。

进入高浓度一氧化碳环境中工作时,一定要戴好防毒面具,并有足够的监护和抢救措施。

5、工作环境一氧化碳含量及允许工作的时间


1PPm=1.25mg/m3

6、煤气中毒事故抢救

煤气中毒事故的现场与一般事故发生后的现场不同,爆炸、坍塌、机械事故等发生后现场不保持原有的危险状态,而中毒事故发生后现场一般保持原有的危险状态。

所以,进行中毒事故现场抢救时,救护人员首先应做好个人自身的防护。

(1)将中毒者迅速及时地救出煤气危险区域,抬到空气新鲜的地方,解除一切阻碍呼吸的衣物,并注意保暖。

抢救场所应保持清静、通风,并指派专人维持秩序。

(2)中毒轻微者,如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可直接送往附近卫生所急救。

(3)中毒较重者,如出现失去知觉、口吐白沫等症状,应通知煤气防护站和附近卫生所赶到现场急救。

(4)中毒者已停止呼吸,应在现场立即做人工呼吸并使用苏生器,同时通知煤气防护站和附近卫生所赶到现场抢救。

(5)中毒者未恢复知觉前,不得用急救车送往较远医院急救,就近送往医院抢救时,途中应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并应有医务人员护送。

(6)有条件的企业应设高压氧仓,对煤气中毒者进行抢救和治疗。

三、煤气着火

1、燃烧的条件:有可燃物质、助燃物质、火源。

上述三个条件在燃烧过程中缺一不可,统称燃烧三要素。

三者共同作用才能发生燃烧。

2、煤气着火事故预防

(1)保证煤气设施的严密性,发现煤气泄漏及时处理。

应经常检查:阀芯、法兰、膨胀器、焊缝口、计量导管、铸铁管接头、排水槽、煤气柜与活塞间、风机轴头、蝶阀轴头等。

(2)煤气设施要有良好的接地装置,对接地线要定期检查测试。

(3)严格执行煤气设施和煤气区域动火作业的管理制度,应事先办理动火证,应有防火措施,并经安全部门检查确认,按规定的要求、时间、地点动火。

(4)应尽量避免带煤气(指作业时有煤气泄出)作业,如必须进行则应在降低压力的状况下进行,并必须使用铜制工具。

(5)带煤气作业地点附近的裸露高温管道,应做绝热处理。

(6)煤气设施附近不准堆放易燃易爆物品。

3煤气着火事故处理

煤气设施着火时,处理正确,能迅速灭火;若处理错误,则可能造成爆炸事故。

灭火时,应设法降低煤气压力或局部停止使用煤气;往着火的设施内通入大量的蒸汽或氮气;保护周围设施不被烧红或烧坏。

(1)由于设施不严密而轻微泄漏引起的着火,可用湿泥、湿麻袋等堵住着火处,待火熄灭后再按有关规定补好泄漏处。

(2)煤气管道着火,管道直径在100mm以下者可直接切断煤气灭火;管道直径大于100mm者应逐渐降低煤气压力,但煤气压力不得低于49-98Pa,以防回火。

煤气压力下降后引起的管道着火,可用黄泥、湿麻袋、石棉布等堵灭、捂灭,也可用蒸汽或灭火器扑灭。

在通风不良的场所,煤气压力降低以前不要灭火,否则,灭火后煤气仍大量泄漏,会形成爆炸性气体,遇烧红的设施或火花,可能引起爆炸。

(11.3.1煤气设施着火时,应逐渐降低煤气压力,通入大量蒸汽或氮气,但设施内煤气压力最低不得小于1OOpa(10.2mmH20)。不应突然关闭煤气闸阀或封水封,以防回火爆炸。直径小于或等于100mm的煤气管道起火,可直接关闭煤气阀门灭火。)

(3)煤气设施内沉积物(如萘、焦油、硫化铁等)着火时,可将设施的人孔、放散管等一切与大气相通的附属孔关闭,使其隔绝空气自燃灭火;同时应通入蒸汽或氮气。

但灭火后不要立即停送蒸汽或氮气,以防设施内沉积物自燃引起爆炸。

(4)煤气设施已烧红时,不得用水骤然冷却,以防煤气设施急剧收缩造成变形断裂而泄漏出煤气。

(5)煤气阀、水封、压力表、蒸汽或氮气管头等,应有专人控制操作。

(11.3.2煤气隔断装置、压力表或蒸汽、氮气接头,应有专人控制操作。)

(6)火警解除后恢复通气前,应仔细检查,保证管道设施完好并进行置换操作后才允许通气。

应该注意的是,如果扑灭了火焰,煤气不经过燃烧直接外泄,则危险区域的作业人员可能会发生中毒事故,处理不当还可能发生煤气爆炸事故。

所以处理煤气燃烧事故,应由事故单位、消防队和煤气防护站共同组成临时指挥机构,以便统一指挥;应设立警戒范围,灭火人员要作好自我防护准备;对已被烧伤的病人,不可盲目处理创面,应由医务人员处理,并及时送医院诊治。

四、煤气爆炸

1、煤气爆炸的条件:

煤气爆炸是煤气燃烧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瞬间(几千分之一秒内)发生的燃烧过程。

煤气爆炸通常需要三个必备条件:

(1)是在一个有限的空间或容器内

(2)有助燃剂(空气或氧气)和煤气混合,浓度达到爆炸极限范围内

(3)要有明火、电火或达到煤气燃点以上的高温。

注:大多数有机气体与空气的混合物,其爆炸延滞时间约0.04~0.2秒,一些快速气体爆炸气体,如氢气、乙炔、乙烯等的爆炸延滞时间较短,一般小于0.02秒;通常煤气爆炸的冲击力会以每秒7000~10000米的速度传播。

下面这些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燃气安全知识培训内容4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欢迎阅读下载。

燃气安全知识培训内容1

一、煤气性质

1、煤气成份:常见煤气的成分见表1-1。

表1-1常见煤气的成分


2、煤气理化性质

表1-2常见煤气的性质


3、CO:无色无味,分子量28,比重0.97,重度1.25Kg/Nm3,

着火点约600℃,毒性极强。

4、空气:无色无味,成分主要为氮气(约79%)和氧气(21%)。

分子量约29,比重1。

空气中氧含量低于17%时,即可发生呼吸困难,低于10%时会引起昏迷,甚至死亡。

5、氧气:无色无味,分子量32,重度1.429Kg/Nm3

在氧气生产过程存在着氧气、氮气、氩气都可能产生中毒、窒息的危险。

1在常压下,吸入氧气浓度超过40%时,有可能发生氧中毒。

2吸入高浓度氮气时会产生窒息、中毒。

3高浓度氩气会使人窒息,当含氩量达75%会发生数分钟内死亡。

6、氮气:无色无味,分子量28,重度1.25Kg/Nm3;化学性质不活泼,不燃烧,空气中含量增加时会造成缺氧窒息。

7、压力、温度、热值基本概念

7.1压力:绝对压力、相对压力(表压力)

绝对压力=大气压+表压

1MPa≈106Pa≈10Kg/cm21mmH2O≈10Pa

7.2温度:绝对温度(K)、摄氏温度(℃)

开氏度=摄氏度+273

7.3热值:高热值、低热值

1Kcal=4.1868KJ

二、煤气中毒

1、有害气体

1.1单纯性窒息气体:如甲烷、二氧化碳、氩气、氮气等。

人体缺氧症状与空气中氧含量的关系


1.1.1天然气:甲烷含量在作业环境中的浓度达到10%以上时就会窒息;作业环境中丙烷浓度含量达到10%以上时,2~3分钟就会造成人体中毒死亡。

1.1.2二氧化碳:吸入人体内的量超过一定限度会引起窒息中毒。

重度中毒者中枢神经受到抑制会引起窒息死亡。

工业卫生允许二氧化碳浓度为9000mg/m3。

1.2化学性窒息气体:如一氧化碳、氰化氢等。

一氧化碳对人体危害程度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