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3年精选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3年精选1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守好“三农”基本盘至关重要、不容有失。
党中央认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
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
做好2023年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要坚持以国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强化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等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
一、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一)全力抓好粮食生产。
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要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
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开展吨粮田创建。
推动南方省份发展多熟制粮食生产,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再生稻。
支持开展小麦“一喷三防”。
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
继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稳定稻谷补贴,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
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规模。
逐步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
实施好优质粮食工程。
鼓励发展粮食订单生产,实现优质优价。
严防“割青毁粮”。
严格省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
推动出台粮食安全保障法。
(二)加力扩种大豆油料。
深入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
扎实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支持东北、黄淮海地区开展粮豆轮作,稳步开发利用盐碱地种植大豆。
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实施好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
统筹油菜综合性扶持措施,推行稻油轮作,大力开发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
支持木本油料发展,实施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落实油茶扩种和低产低效林改造任务。
深入实施饲用豆粕减量替代行动。
(三)发展现代设施农业。
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
加快发展水稻集中育秧中心和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
加快粮食烘干、农产品产地冷藏、冷链物流设施建设。
集中连片推进老旧蔬菜设施改造提升。
推进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和水产养殖池塘改造升级。
在保护生态和不增加用水总量前提下,探索科学利用戈壁、沙漠等发展设施农业。
加强田间地头渠系与灌区骨干工程连接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支持重点区域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推进黄河流域农业深度节水控水。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高效节水旱作农业。
强化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加快实施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和小型水库安全监测。
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九)强化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研究开展新一轮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农业气候区划工作。
优化完善农业气象观测设施站网布局,分区域、分灾种发布农业气象灾害信息。
加强旱涝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和农业生产防灾救灾保障。
健全基层动植物疫病虫害监测预警网络。
抓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常态化防控和重点人兽共患病源头防控。
提升重点区域森林草原火灾综合防控水平。
三、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十)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坚持产业需求导向,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前沿技术突破。
支持农业领域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加强农业基础性长期性观测实验站(点)建设。
完善农业科技领域基础研究稳定支持机制。
(十一)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完成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
构建开放协作、共享应用的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评价机制。
全面实施生物育种重大项目,扎实推进国家育种联合攻关和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加快培育高产高油大豆、短生育期油菜、耐盐碱作物等新品种。
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有序扩大试点范围,规范种植管理。
(十二)加快先进农机研发推广。
加紧研发大型智能农机装备、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和园艺机械。
支持北斗智能监测终端及辅助驾驶系统集成应用。
完善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探索与作业量挂钩的补贴办法,地方要履行法定支出责任。
(十三)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加快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技术推广应用,推进水肥一体化,建立健全秸秆、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收集利用处理体系。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和观测试验基地建设。
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
加强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
强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
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监测制度。
出台生态保护补偿条例。
严格执行休禁渔期制度,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巩固退捕渔民安置保障成果。
持续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科学实施农村河湖综合整治。
加强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改造。
加大草原保护修复力度。
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落实相关补助政策。
严厉打击非法引入外来物种行为,实施重大危害入侵物种防控攻坚行动,加强“异宠”交易与放生规范管理。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新能源汽车和绿色智能家电下乡。
(十九)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继续支持创建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支持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
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
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
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推动乡村民宿提质升级。
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鼓励发展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模式,建设农副产品直播电商基地。
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
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
(二十)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
完善县乡村产业空间布局,提升县城产业承载和配套服务功能,增强重点镇集聚功能。
实施“一县一业”强县富民工程。
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向县域梯度转移,支持大中城市在周边县域布局关联产业和配套企业。
支持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农高区托管联办县域产业园区。
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二十一)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强化各项稳岗纾困政策落实,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稳岗倾斜力度,稳定农民工就业。
促进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
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测预警机制。
维护好超龄农民工就业权益。
加快完善灵活就业人员权益保障制度。
加强返乡入乡创业园、农村创业孵化实训基地等建设。
在政府投资重点工程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推广以工代赈,适当提高劳务报酬发放比例。
(二十二)促进农业经营增效。
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支持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合作社根据发展需要办企业,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共同增收。
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大力发展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鼓励区域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提质增效、营销增效。
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总结地方“小田并大田”等经验,探索在农民自愿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逐步解决细碎化问题。
完善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加强资本下乡引入、使用、退出的全过程监管。
健全社会资本通过流转取得土地经营权的资格审查、项目审核和风险防范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坚持为农服务和政事分开、社企分开,持续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
(二十三)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扎实搞好确权,稳步推进赋权,有序实现活权,让农民更多分享改革红利。
研究制定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指导意见。
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切实摸清底数,加快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加强规范管理,妥善化解历史遗留问题,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
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探索建立兼顾国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利益的土地增值收益有效调节机制。
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
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构建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监管体系。
深化农村社会工作服务。
加快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推广日间照料、互助养老、探访关爱、老年食堂等养老服务。
实施农村妇女素质提升计划,加强农村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健全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关心关爱精神障碍人员。
八、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
(二十八)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突出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责任,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全面培训提高乡镇、村班子领导乡村振兴能力。
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强化派出单位联村帮扶。
开展乡村振兴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整治。
持续开展市县巡察,推动基层纪检监察组织和村务监督委员会有效衔接,强化对村干部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
对农村党员分期分批开展集中培训。
通过设岗定责等方式,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二十九)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强化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功能,压实县级责任,推动乡镇扩权赋能,夯实村级基础。
全面落实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包乡走村、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包村联户、村干部经常入户走访制度。
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
加强乡村法治教育和法律服务,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
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
推进农村扫黑除恶常态化。
开展打击整治农村赌博违法犯罪专项行动。
依法严厉打击侵害农村妇女儿童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
完善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接诉即办等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
深化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组织开展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
(三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继续在乡村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
深化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等建设,支持乡村自办群众性文化活动。
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深入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
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制定移风易俗规范,强化村规民约约束作用,党员、干部带头示范,扎实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
推进农村丧葬习俗改革。
九、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
(三十一)健全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
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压实地方政府投入责任。
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
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振兴项目纳入地方政府债券支持范围。
支持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
健全政府投资与金融、社会投入联动机制,鼓励将符合条件的项目打捆打包按规定由市场主体实施,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按市场化原则更多投向农业农村。
用好再贷款再贴现、差别化存款准备金、差异化金融监管和考核评估等政策,推动金融机构增加乡村振兴相关领域贷款投放,重点保障粮食安全信贷资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