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集中隔离点出现阳性处置预案4篇,希望大家喜欢。
集中隔离点出现阳性处置预案1
一、尽早转运核酸检测阳性人员
1.接到被观察人员核酸检测阳性的通知,XX(临时xx)封闭隔离点,严禁人员进入。
2.阳性人员在转运前继续待在原隔离房间,立即行核酸检测对核酸结果进行复核确定。
3.复核确定后2小时内将阳性人员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
二、排查集中隔离点交叉感染风险
1.指挥部组织专业人员认真调查核实是否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
2.调查人员在12小时内启动排查工作,重点调查集中隔离点日常管理流程、阳性人员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期间活动情况、与其他人员接触情况。
3.对可能存在流行病学关联的人员在24小时内完成核酸筛查。
4.在消毒之前对隔离场所的公共环境和相关人员的房间进行环境采样检测。
三、管控风险人员
1.通过调查人员判定,不存在交叉感染,无需划定风险人员;存在交叉感染风险人员按密切接触者管理,需重新完成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2.若明确造成交叉感染的风险因素已排除,经过专业评估后可在原集中隔离点继续开展集中隔离医学观察;若造成交叉感染的风险因素在原集中隔离点难以消除或在短期内难以判定,应将相关风险人员转移至其他集中隔离点。
四、开展终末消毒
按照终末消毒标准,由疾控中心派出专业人员对集中隔离点内被污染的区域、核酸检测阳性人员居住房间、高频触摸的物体表面、室内空气全面消杀,居住房间暂时封闭。
消毒后进行消毒过程及消毒效果评价。
五、加强集中隔离点的改造和管理
指挥部对集中隔离点发生交叉感染的原因进行认真分析,抓好问题整改。
集中隔离点出现阳性处置预案2
为进一步做好院内发现新冠病毒感染者者后,能够及时、有序、精准、快速、高效处置,最大程度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坚持“及时发现、精准封控、快速高效、防止扩散”的原则,严格执行区域封闭、人员转运、后勤保障、隐患排查、终末消杀等防控措施,规范开展应急处置,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在门急诊、住院等诊疗活动和核酸检测“应检尽检”工作中,发现新冠病毒感染者立即启动该预案。
一、病例发现上报
(1)PCR实验室检测人员发现阳性标本立即电话通知上报我院疫情防控专班,同时上报分管领导。
报告该患者基本信息及核酸检测结果及CT值。
疫情防控专班立即通知患者所在病区(诊室)工作人员、各相关职能科室医务科、护理部、院感公卫、物业监管、器械科、总务科等。
公共卫生科于2小时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2)防控专班将基本情况立即上报至县卫生健康局,同时通知县疾控中心,复采双份标本,一份我院复检,一份疾控中心复检。
双检测结果阳性。
二、应急处置
院内领导小组立即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相关职能科室和院感专职人员,启动疫情防控应急预案。
按照“一隔二控四摸排五同时”的原则,统筹协调,同步组织。
(1)隔离或转运感染者。
根据患者病情需要立即将新冠病毒感染者就地隔离或转运至隔离病房,指导患者正确进行个人防护,同时由县疫情防控指挥部由负压救护车将新冠病毒感染者转运至新肺炎定点医院接受进一步诊疗。
(2)划定封控范围,进行人员管控。
上报县卫健局,组织疾控部门到达现场,根据感染者活动轨迹,进行分析评估,精准划定门急诊、病区封控范围。
就地做好同期留观、患者、家属、医务人员等封控范围人员的隔离管控。
对已离开医院的重点人群员,第一时间报告辖区疾控中心。
划定封控范围前,除紧急诊断、治疗外,全院全员就地隔离,暂停人员流调、物资流通。
演练脚本
为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院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依法、科学、规范、有效地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和救治工作,强化全院应急处置意识,检验医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接诊、隔离、疫情报告、收治、个人防护及消杀等能力,根据上级卫生健康主管部门有关文件精神及国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相关要求,制定本演练脚本。
一、演练时间
2022年5月6日15:00-16:00
二、演练地点
医院门诊大厅、发热门诊、感染病房
三、参演人员
总指挥:丁超
副总指挥:姜涛
参演部门:医务处、护理部、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党委、院长办公室、门诊部、宣传科、国资处、后勤管理处、保卫处、感染科、急诊科、呼吸内科、儿科、消化内科、药学部、检验科、放射科(具体参演人员详见各个模拟场景安排)。
四、演练内容
(一)应急防控的反应能力。
(二)应急医疗队的反应能力。
(三)个人防护能力。
五、演练过程安排
(一)2022年5月6日,所有参演人员15:00在门诊大厅集合点名。
强调本次演练的背景、意义、主要程序及主要职能部门的职责,参演人员各自就位、各司其职。
(二)15:00总指挥宣布演练开始。
(三)具体环节:本环节以现场追踪的方式进行,主要查看预检分诊、接诊流程、会诊、流行病学调查、现场采样、登记报告、消毒隔离及医务人员自身防护、药械物资储备、设备维护、后勤保障等。
1.模拟场景1——接诊
15:10,一名成年男性病人,因干咳到医院就诊。
(1)门诊大厅门口体温检测点工作人员发现患者健康码异常,体温异常,将患者引导至发热预检分诊处。
(2)发热预检分诊处护士为患者测量体温。
经测量体温>38℃。
(3)15:15,发热预检分诊护士为患者佩戴口罩;查看健康码为黄码,简单询问病史和个人情况(患者来自中风险区),做好登记,沿专用路线引导其到发热门诊。
路线:门诊大厅发热门诊
(4)发热门诊预检护士在二级防护下再次测量体温为38.5℃,询问患者一般情况,来自何处,是何职业,流行病学史等,认真登记,由接诊护士引导至候诊区,严格按照一米线保持距离,按顺序进入诊室就诊。
(5)15:20,发热门诊医生二级防护下,询问病史并查体:发热、干咳和全身乏力等症状1天;体温38.5℃,精神可,结膜充血,双肺可闻及湿罗音。
医生追问患者流行病学史:是否来自疫区,有无疫区来客密切接触史?经询问患者系中风险区来滨人员。
发热门诊医生开具血常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生化及胸部CT申请单;发热门诊护士立即遵医嘱给患者抽血,鼻咽拭子采样,通知临床支持中心标本送检标本。
并指引患者至进发热患者CT室检查。
(6)检查完毕,护士将患者引导至隔离留观室单间隔离观察。
2.模拟场景2——报告、会诊、流调、采样
(1)15:40,发热门诊医师根据血常规白细胞及淋巴细胞减少、肺部CT示肺外带多发磨玻璃影,结合流行病学史,初步诊断患者为“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医生及时向公共卫生科、医务处报告疫情。
接到报告,公共卫生科立即按程序向惠民县县区CDC报告;医务处立即向惠民县卫健局报告。
两部门同时报告主管院领导。
公共卫生接电话及报告人员:xx/xx
(2)医务处工作人员立即组织院内专家组成员院内会诊,同时医院核酸检测结果回示新冠病毒核酸阴性。
但根据病历资料及相关检查结果,不能排除新冠肺炎,专家组同意“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诊断,书写会诊意见,医务处盖章。
(3)公共卫生2小时内网络直报疑似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