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一些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4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欢迎大家阅读和参考。
一、食源性疾病监测背景
食源性疾病是指由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是目前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危害较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食源性疾病致病因子多样,临床表现复杂,最为常见的是微生物和化学性有害物质导致的感染性疾病和急性中毒,近年来也发生过类似非法添加三聚氰胺的“问题奶粉”造成婴幼儿罹患肾结石这种潜在的、少见的健康损害事件。特别是一些新的食源性危害所致疾病,无法事先预测其所致危害及其临床表现特点。我院为山东省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承担着主动监测的任务,目的在于掌握我省主要食源性疾病的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及其变化趋势,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早期识别、预警与防控能力,为研究食源性疾病的流行规律、疾病负担、制定防控策略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二、调整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诊疗专家组。
1、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办公室设在公共卫生科,负责搜集和汇总疫情报告卡及日常工作并负责监测工作的综合协调,并设置专职管理员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临床重点科室设立疫情报告管理员,负责科室内部的组织协调管理、疫情监测报告:
儿科:
急诊科:
消化内科:
神经内科:
感染性疾病科:
2、诊疗专家(评估)组:
xx、xxx、xx、xxx
三、食源性疾病监测职责:
医疗机构监测职责包括:食源性疾病病例个案信息和标本的采集;标本的实验室监测;病例信息与标本(菌株)的报送;协助开展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可疑聚集性病例和暴发事件的报告。
四、食源性疾病监测分类:
(一)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
对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病例、异常病例进行监测。重点关注婴幼儿、中小学生、孕产妇等病例,由定性包装食品引起的病例、以及发生在餐饮服务单位的病例。
1、感染性病例:出现腹泻,可伴有腹痛、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的病例,也包括怀疑食物引起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症状的病例。
2、中毒性病例:具有生物性、化学性或有毒动植物等因素引起的相关中毒症状病例,如水产品相关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农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毒蘑菇中毒、菜豆中毒、肉毒毒素中毒、米酵菌酸中毒、河豚毒素中毒等。
3、异常病例: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等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就诊病例。
(二)食源性疾病事件监测
所有发病人数在2人及以上或出现死亡1人及以上的食源性疾病事件。
五、食源性疾病监测时间:
常年开展。
六、监测病例报告
(一)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报告
1.首诊医师负责病例信息的采集,应当在病例就诊后在48小时内直接登录医院公共卫生监测信息系统(HIS)填报或手工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并传递至公共卫生科;如发现有共同饮食史的疑似暴发事件时,应当立即报告公共卫生科(*******),公共卫生科接报告后在1小时内报告卫计局疾控股(*******),主要内容包括病例基本信息、临床症状与体征、初步诊断及饮食暴露史等。
2.公共卫生科专管人员每日汇总全院报告的病例信息,负责《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的收集、审核、填写和上报。
(二)、食源性疾病事件监测报告
1.首诊医师在日常诊疗中发现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时,应当立即向公共卫生科报告。
2.公共卫生科接到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要及时进行信息核实,确认为暴发的,在1小时内报告无棣县卫计局疾控股(*******)和无棣县疾控中心(*******)。
3.公共卫生科登记《医疗机构疑似食源性疾病事件信息报告登记表》,并2小时内上报,同时告知临床科室注意留存事件相关病例的生物标本;协助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样本采集等工作。
4.公共卫生科登陆“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业务应用平台”网络直报食源性疾病病例。
七、监测要求
食源性疾病病例报告是以医院为单位进行个案/事件的报告。在无棣县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开展食源性疾病病例的监测工作。临床科室负责人应高度重视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的重要性,并将监测的目的,内容、意义和工作流程等传达到每一位医护人员,动员医护人员积极参与,并密切配合公共卫生科进行该项工作。
1.对参加监测的医务人员的要求:
(1)深刻领会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工作内涵,积极参加公共卫生科组织的与监测工作相关的培训。
(2)具备完成监测工作所必须的丰富临床工作经验。
(3)责任心强,工作细致,在日常接诊过程中一旦发现符合定义的食源性疾病病例或异常病例,应及时填写纸质《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或通过HIS系统上报至公共卫生科。
(4)报告卡填写时字迹清晰规范,内容完整准确。
2.专人负责监测管理工作。由公共卫生科张淑香负责食源性疾病报告卡的搜集、报告、申请专家组进行院内会诊和与无棣县卫计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络等工作,并参加当地或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的业务培训,其具体任务是:
(1)每日至少一次向医院各科室了解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情况并收集、审核《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卡》,重点关注儿科、神经内科、感染性疾病科、消化内科以及急诊科等科室,通过公共卫生监测漏报查询系统浏览门诊和住院病例,对可能漏报的病例进行提醒。将审核通过的报告卡通过食源性疾病上传工具批量导入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2)组织院内会诊。如果发现有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事件的报告,应尽快组织院内专家会诊,并且在会诊结束后的2个工作日内,向无棣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交《食源性疾病病例报告卡》。
3.配合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当无棣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需要进行食源性疾病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时,我院应当积极配合,并且提供相应的诊疗记录。
一、监测目的
为全面提高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的识别、处置能力和报告意识,使食源性异常病例能够早发现、早诊治、早报告,避免更大的健康危害,保护公众健康。
二、监测内容与任务
(一)病例定义
1.食源性疾病病例: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的就诊病例。
2.食源性异常病例: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等无法做出明确病因诊断的就诊病例。
(二)监测对象
全院各科室所有符合病例定义的就诊病例,包括:
1.感染性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的感染性腹泻病人,临床表现为腹泻,可伴有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病例。
2.中毒性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并具有生物性、化学性或有毒动植物性等因素引起的相关中毒症状病例,如农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毒蘑菇中毒、菜豆中毒、真菌毒素中毒等。
3.异常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但无法明确病因诊断的病例。
(三)监测任务与奖惩措施
全年对符合病例定义的就诊病例进行监测报告,20xx年度全院年报病数不低于200例,按照各科室就诊病人情况进行任务分解。为保证20xx年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顺利完成,将本项工作纳入科室年终绩效考核。未能完成全年工作任务的,按每少一例扣罚20元进行惩处。同时参照医院传染病奖惩措施每上报一例食源性疾病给予临床医师10元的奖励。
三、信息报送流程
(一)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
临床医生在日常接诊工作中,识别、诊断食源性疾病病例,一般病例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报告卡》,并于48h内将报告卡上报至院感办。院感办负责审核报卡的填写,并于每日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直接报送监测信息。
(二)食源性异常病例信息
临床医生发现符合定义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后,应及时上报院感办,院感办上报医院领导组,领导组应组织专家会诊,确认后填写《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报告卡》报送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且附上该病例全部病历的复印件。
四、组织机构与职责
医院高度重视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为保证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成立由院长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院长具体负责,医务、院感、质控、临床各相关科室主任为成员的食源性疾病监测领导组:
组长:XXX
副组长:XXX、XXX
成员:XXX、XXX、XXX、XXX、XXX
领导组办公室设在院感办,XXX负责日常工作的开展和培训指导,及其他食源性疾病监测相关工作,XXX、XXX为办公室成员,协助本项工作的开展。
领导组职责:全面落实方案;协调监测工作;负责院内会诊;组织医生培训。
各临床科室职责:
1.科主任负责制,负责科内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开展,建议指定1名责任医生负责科内每日病例报告卡的收集、审核和登记、上报工作。
2.利用科室早会、主任查房、病例讨论等机会,经常开展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培训,提高临床医生及时报病的意识及识别与诊断食源性疾病的能力。
3.临床医生在日常接诊工作中,识别、诊断和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食源性疾病一般病例需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报告卡》。
今天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一些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4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欢迎大家阅读和参考。
一、食源性疾病监测背景
食源性疾病是指由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是目前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危害较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食源性疾病致病因子多样,临床表现复杂,最为常见的是微生物和化学性有害物质导致的感染性疾病和急性中毒,近年来也发生过类似非法添加三聚氰胺的“问题奶粉”造成婴幼儿罹患肾结石这种潜在的、少见的健康损害事件。特别是一些新的食源性危害所致疾病,无法事先预测其所致危害及其临床表现特点。我院为山东省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承担着主动监测的任务,目的在于掌握我省主要食源性疾病的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及其变化趋势,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早期识别、预警与防控能力,为研究食源性疾病的流行规律、疾病负担、制定防控策略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二、调整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诊疗专家组。
1、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办公室设在公共卫生科,负责搜集和汇总疫情报告卡及日常工作并负责监测工作的综合协调,并设置专职管理员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临床重点科室设立疫情报告管理员,负责科室内部的组织协调管理、疫情监测报告:
儿科:
急诊科:
消化内科:
神经内科:
感染性疾病科:
2、诊疗专家(评估)组:
xx、xxx、xx、xxx
三、食源性疾病监测职责:
医疗机构监测职责包括:食源性疾病病例个案信息和标本的采集;标本的实验室监测;病例信息与标本(菌株)的报送;协助开展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可疑聚集性病例和暴发事件的报告。
四、食源性疾病监测分类:
(一)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
对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病例、异常病例进行监测。重点关注婴幼儿、中小学生、孕产妇等病例,由定性包装食品引起的病例、以及发生在餐饮服务单位的病例。
1、感染性病例:出现腹泻,可伴有腹痛、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的病例,也包括怀疑食物引起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症状的病例。
2、中毒性病例:具有生物性、化学性或有毒动植物等因素引起的相关中毒症状病例,如水产品相关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农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毒蘑菇中毒、菜豆中毒、肉毒毒素中毒、米酵菌酸中毒、河豚毒素中毒等。
3、异常病例: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等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就诊病例。
(二)食源性疾病事件监测
所有发病人数在2人及以上或出现死亡1人及以上的食源性疾病事件。
五、食源性疾病监测时间:
常年开展。
六、监测病例报告
(一)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报告
1.首诊医师负责病例信息的采集,应当在病例就诊后在48小时内直接登录医院公共卫生监测信息系统(HIS)填报或手工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并传递至公共卫生科;如发现有共同饮食史的疑似暴发事件时,应当立即报告公共卫生科(*******),公共卫生科接报告后在1小时内报告卫计局疾控股(*******),主要内容包括病例基本信息、临床症状与体征、初步诊断及饮食暴露史等。
2.公共卫生科专管人员每日汇总全院报告的病例信息,负责《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的收集、审核、填写和上报。
(二)、食源性疾病事件监测报告
1.首诊医师在日常诊疗中发现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时,应当立即向公共卫生科报告。
2.公共卫生科接到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要及时进行信息核实,确认为暴发的,在1小时内报告无棣县卫计局疾控股(*******)和无棣县疾控中心(*******)。
3.公共卫生科登记《医疗机构疑似食源性疾病事件信息报告登记表》,并2小时内上报,同时告知临床科室注意留存事件相关病例的生物标本;协助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样本采集等工作。
4.公共卫生科登陆“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业务应用平台”网络直报食源性疾病病例。
七、监测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