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完成了需要及时进行总结,下面小编整理了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总结,欢迎阅读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总结篇1

为深入贯彻落实酒泉市卫生健康委等8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印发《酒泉市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方案》的通知精神,推进社区医养结合发展,切实提升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结合我区实际,总结如下:

一、工作目标

依托符合条件的医疗卫生、养老等乡镇(街道)社区服务机构,有效利用现有资源,提升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推动基层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有机衔接,切实满足老年人健康和养老服务需求。

二、工作重点

(一)提升医疗和养老服务能力

1.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护理功能,增加护理康复床位,推动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上门医疗和护理服务,依托医疗卫生机构为社区居家高龄、重病、失能失智等行动不便或确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上门巡诊等居家医疗服务。

2.提升健康服务和管理水平。

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要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综合、连续、动态的老年人健康管理档案,整合老年人健康体检信息,优化老年人健康体检项目,提升健康评估和健康指导能力。

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和传染病防控,全面开展以老年人为重点人群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做到慢病有管理、疾病早发现、小病能处理、大病易转诊,为老年人提供规范的医疗和健康服务。

3.做实医养结合与失能老年人评估指导。

依托老年人健康服务信息平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要为65岁及以上居家老年人每年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即开展两次医养结合服务,一次免费体检、一次中医药体质辨识服务。

并为失能老年人每年提供至少一次综合评估与健康指导,内容包含血压测量、末梢血糖检测、康复指导、护理技能、保健咨询、营养改善指导等6个方面。

到2022年底,全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5%,医养结合服务率达到85%以上、失能老年人健康指导率达到100%,80%以上的综合医院、养护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建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

4.加强老年健康教育。

结合每年开展的老年健康宣传周活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院健教所和医养结合机构在老年群体中广泛开展营养膳食、运动健身、心理健康、伤害预防、疾病预防、合理用药、健康护理、生命教育和中医养生保健等健康教育活动,积极开展老年健康素养提升和老年健康促进活动,促进老年人形成健康生活方式。

区融媒体中心要科学、准确地开展老年健康知识的公益宣传。

5.开展失能失智老人长期照护服务。

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具备提供长期照护服务能力的医养结合机构、农村敬老院、社会福利院等养老服务机构,为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集中供养的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长期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料服务。

引导社会力量举办连锁化、集团化经营的相关医疗机构,为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照护服务。

6.强化医养服务衔接。

探索多元化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丰富医养结合服务内容。

按照方便就近、互惠互利的原则,整合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推动养老机构与周边医疗机构开展医养签约合作,实现医疗和养老资源紧密衔接、融合发展。

辖区内供养老年人年平均达到100人以上的养老机构要内设医疗机构,为入住老年人提供伴随医疗服务。

暂无条件设置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要主动与就近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签订医疗合作协议,有序建立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机制,为入住老年人定期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按照协议提供疾病诊疗、医疗护理等医疗卫生服务。

到2022年底,区属所有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绿色通道,所有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二)发挥中医药作用。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依托中医馆发挥中医药在老年病、慢性病管理和康复中的独特作用,开展融合中医特色的老年人养生保健、医疗、康复、护理等服务。

积极创建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机构。

推动全区各级各类养老机构与中医医疗机构合作,发挥中医药在老年健康服务中的独特作用,发展以中医药健康养生、保健康复为主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诊疗、康复服务能力,发展适用于基层、社区的小型化、专业化的中医康复设备和康复适宜技术,扩大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康复服务范围,推动中医康复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在养老服务机构中提供中医药特色康复服务。

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能够按照中医药技术操作规范为老年人开展6类10项以上的中医药适宜技术。

加强中医药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为老年人和慢病患者提供中医诊疗、中医健康辨识与评估、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中医药健康管理率。

到2022年底,实现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覆盖率达到70%。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鼓励医护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同时具备医疗卫生资质和养老服务能力的医疗卫生机构或养老机构)执业,支持医务人员参与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扩大服务队伍。

对在养老机构举办的医疗机构中工作的医务人员,可参照执行基层医务人员相关激励政策,在职称评定方面享受同等待遇。

建立村医参与健康养老服务激励制。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所有养老机构、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管理人员、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护理员等人员队伍能力建设,加大培养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四)提升信息化水平。

利用老年健康服务信息系统、医养结合服务动态监测平台及失能老年人数据库,打造覆盖家庭、社区和机构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网络。

发挥“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护理服务”“互联网+养老服务”作用,充分利用现有专业医护资源,为居家失能或高龄老年人,提供日间护理、居家护理、家庭病床等服务。

各乡镇、街道(社区)要积极引进相关企业,充分利用5G、人工智能和可穿戴设备,探索开展远程实时查看、实时定位、健康监测、紧急救助等服务。

搭建养老资源整合的服务管理平台,为老年人开通家政预约、购物购药、健康管理、就医挂号、绿色转诊等多项网上服务功能。

逐步扩大老龄健康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试点,使老年人在基层医养结合机构即可获得远程诊疗指导、在线复诊等服务。

严格执行网络安全和健康医疗数据保密规定,保障老年人个人信息安全。

(五)改善设施条件。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或养老机构等可利用现有资源,内部改扩建一批社区(乡镇)医养结合服务设施,重点为失能、慢性病、高龄、残疾等老年人提供以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安宁疗护为主,兼顾日常生活照料的医养结合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利用现有资源提供养老服务的,涉及建设、消防、食品安全、卫生防疫等有关条件,在确保符合相关技术标准和安全的前提下,可依据已有资质直接进行登记备案。

新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可建设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设施,新建和改扩建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设施内的养老服务区应设置在独立建筑或建筑分区内,严格实行分区管理,按规定配备消防设施器材。

三、工作要求

各相关单位按照筹备启动、组织实施、总结评估、持续推进四个步骤开展工作。

(一)筹备启动。

各相关部门结合各自实际制定提升社区医养结合能力的具体措施,细化任务指标,明确年度工作计划、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行动计划得到有效落实。

(二)组织实施。

各相关单位按照方案要求开展工作,并做好对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工作的指导、督促和监督管理。

探索完善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政策措施、服务模式、衔接机制、人才培养等内容,创新经验做法。

充分发挥社区医养结合试点示范机构辐射带动作用,到2022年底,肃州区春光养老院建成省级社区医养结合试点示范机构,促进社区医养结合工作整体快速发展。

(三)总结评估。

区发改局、民政局、财政局、住建局、消防救援大队、医保局、残联对开展工作进行自我评估总结,并于每年11月10日前,向区卫生健康局报送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工作情况及进展成效。

区卫生健康局将会同民政等部门加大指导力度,加强交流总结,宣传推广好经验好做法,推动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取得成效。

(四)持续推进。

根据情况逐步深入推进,将提升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作为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重要任务常抓不懈,切实满足老年人健康和养老服务需求。

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总结篇2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农村独生子女不断增多,导致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问题尤为突出。

医院不能养老,传统的养老机构又不方便及时就医,不少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一旦患病,便时常往返于医院和养老机构间,不但耽误了老人的治疗,同时也增加了不少家庭的负担。

为解决这一困难,我院结合与镇办敬老院较近为契机,积极探索施行医养结合这一新模式,养老机构负责老人的传统生活护理等,卫生院则提供健康检查、疾病诊治、大病康复等医疗康复保健服务,除了能盘活闲置医疗资源,对养老机构的未来发展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让公益性体现得更为充分。

现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1、为每位入住老人进行每年一次全面健康体检;

2、为每位入住老人建立规范化健康档案;

4、根据需要可不定期为老人上门医疗技术服务和中医技术服务;

5、为入住老人根据季节变化提供医疗、康复、护理等技术指导和健康教育活动;

6、为老人就医开通绿色通道,优先在卫生院就诊、检查、住院等医疗服务;

7、对所有入住老人提供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各项优惠活动;可到卫生院进行预约挂号或办理转诊手续,使入住老人能优先接待、优先检查、优先安排入院、优先安排手术等服务。

二、存在的问题

1、受现有的医、养体制和机制制约,医养难“结合”。

现有的体制和机制是民政系统“管养老不医护”,而卫生医疗系统则是“管医疗不养老”,养老和医护两张皮,经费专列,专款专用,治病的“医保钱”只能花在医院,老年人在养老机构中就医费用,则无法在医保报销。

3、大多机构养老医护专业人才缺乏,专业水平有限,加上医疗设备简单,只能进行一般医护处理,不能进行专业医疗和急病抢救服务。

工作完成了需要及时进行总结,下面小编整理了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总结,欢迎阅读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总结篇1

为深入贯彻落实酒泉市卫生健康委等8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印发《酒泉市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方案》的通知精神,推进社区医养结合发展,切实提升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结合我区实际,总结如下:

一、工作目标

依托符合条件的医疗卫生、养老等乡镇(街道)社区服务机构,有效利用现有资源,提升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推动基层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有机衔接,切实满足老年人健康和养老服务需求。

二、工作重点

(一)提升医疗和养老服务能力

1.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护理功能,增加护理康复床位,推动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上门医疗和护理服务,依托医疗卫生机构为社区居家高龄、重病、失能失智等行动不便或确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上门巡诊等居家医疗服务。

2.提升健康服务和管理水平。

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要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综合、连续、动态的老年人健康管理档案,整合老年人健康体检信息,优化老年人健康体检项目,提升健康评估和健康指导能力。

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和传染病防控,全面开展以老年人为重点人群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做到慢病有管理、疾病早发现、小病能处理、大病易转诊,为老年人提供规范的医疗和健康服务。

3.做实医养结合与失能老年人评估指导。

依托老年人健康服务信息平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要为65岁及以上居家老年人每年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即开展两次医养结合服务,一次免费体检、一次中医药体质辨识服务。

并为失能老年人每年提供至少一次综合评估与健康指导,内容包含血压测量、末梢血糖检测、康复指导、护理技能、保健咨询、营养改善指导等6个方面。

到2022年底,全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5%,医养结合服务率达到85%以上、失能老年人健康指导率达到100%,80%以上的综合医院、养护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建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

4.加强老年健康教育。

结合每年开展的老年健康宣传周活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院健教所和医养结合机构在老年群体中广泛开展营养膳食、运动健身、心理健康、伤害预防、疾病预防、合理用药、健康护理、生命教育和中医养生保健等健康教育活动,积极开展老年健康素养提升和老年健康促进活动,促进老年人形成健康生活方式。

区融媒体中心要科学、准确地开展老年健康知识的公益宣传。

5.开展失能失智老人长期照护服务。

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具备提供长期照护服务能力的医养结合机构、农村敬老院、社会福利院等养老服务机构,为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集中供养的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长期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料服务。

引导社会力量举办连锁化、集团化经营的相关医疗机构,为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照护服务。

6.强化医养服务衔接。

探索多元化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丰富医养结合服务内容。

按照方便就近、互惠互利的原则,整合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推动养老机构与周边医疗机构开展医养签约合作,实现医疗和养老资源紧密衔接、融合发展。

辖区内供养老年人年平均达到100人以上的养老机构要内设医疗机构,为入住老年人提供伴随医疗服务。

暂无条件设置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要主动与就近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签订医疗合作协议,有序建立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机制,为入住老年人定期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按照协议提供疾病诊疗、医疗护理等医疗卫生服务。

到2022年底,区属所有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绿色通道,所有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二)发挥中医药作用。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依托中医馆发挥中医药在老年病、慢性病管理和康复中的独特作用,开展融合中医特色的老年人养生保健、医疗、康复、护理等服务。

积极创建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机构。

推动全区各级各类养老机构与中医医疗机构合作,发挥中医药在老年健康服务中的独特作用,发展以中医药健康养生、保健康复为主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诊疗、康复服务能力,发展适用于基层、社区的小型化、专业化的中医康复设备和康复适宜技术,扩大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康复服务范围,推动中医康复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在养老服务机构中提供中医药特色康复服务。

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能够按照中医药技术操作规范为老年人开展6类10项以上的中医药适宜技术。

加强中医药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为老年人和慢病患者提供中医诊疗、中医健康辨识与评估、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中医药健康管理率。

到2022年底,实现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覆盖率达到70%。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鼓励医护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同时具备医疗卫生资质和养老服务能力的医疗卫生机构或养老机构)执业,支持医务人员参与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扩大服务队伍。

对在养老机构举办的医疗机构中工作的医务人员,可参照执行基层医务人员相关激励政策,在职称评定方面享受同等待遇。

建立村医参与健康养老服务激励制。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所有养老机构、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管理人员、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护理员等人员队伍能力建设,加大培养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