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5篇,希望大家喜欢。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授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译文】

我幼年时候,就喜好读书,因为家里贫寒,没有办法买到书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阅,亲手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到时归还。遇到天寒,砚台里结成坚冰,手指头不能屈伸,(仍然坚持抄写)一点也不敢偷懒。抄写完,立刻送人家,从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别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所以能够读了许多书。

到了成年,更羡慕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又恐怕没有大师、名人来开导自己,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地方上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先辈是德高望重的人,学生挤满屋子,他说话态度从没有流露一点客气。我(毕恭毕敬地)站着侍候在先辈的左右,向他提出问题,询问道理,弯着腰,侧着耳朵专心地请教;有时遭到了斥责,态度越发恭敬,礼节越发周到,不敢回答一句话;等待他高兴了,就向他请教问题。所以我虽然很愚笨,还是得了知识,增长了见闻。

【阅读训练】

1.下面“以”的用法与另外三项不同的是()

A.无从致书以观B.计日以还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D.俯身倾耳以请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3.回答下列的问题。

①“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

②“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什么?

4.这则短文赞扬了宋濂怎样的精神?

答:

(九)师旷论学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②臣安敢戏其君

③孰与昧行乎④何不炳烛乎

2.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一○)程门立雪《宋史》

【原文】

译文:

②后名读书这斋曰“七录”

译文: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②名之者谁

③不能名其一处也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B.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也不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

5.张溥。之所以成为明末著名学者和文学家,从文中可以看出他从小在学习上就

(填四字短语),苦练基本功,因而练出了过硬的功夫,可见“”(用一句名言回答)

(一三)学弈

【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②非然也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为是其智弗若与

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夫战,勇气也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甚矣,汝之不惠D.莲,花之君子者也

3.翻译: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

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一四)李生论善学者

【原文】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这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译文】

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根据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恨,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去,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哪里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呢?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没有超过自己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2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离注音并释义。

①吾悉能志之音义②李生说之曰音义

③不应而还音义④迨年事蹉跎音义

2.与“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王生不说B.盍改之乎C.吾悉能志之D.才美不外见

3.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5篇,希望大家喜欢。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授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译文】

我幼年时候,就喜好读书,因为家里贫寒,没有办法买到书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阅,亲手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到时归还。遇到天寒,砚台里结成坚冰,手指头不能屈伸,(仍然坚持抄写)一点也不敢偷懒。抄写完,立刻送人家,从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别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所以能够读了许多书。

到了成年,更羡慕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又恐怕没有大师、名人来开导自己,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地方上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先辈是德高望重的人,学生挤满屋子,他说话态度从没有流露一点客气。我(毕恭毕敬地)站着侍候在先辈的左右,向他提出问题,询问道理,弯着腰,侧着耳朵专心地请教;有时遭到了斥责,态度越发恭敬,礼节越发周到,不敢回答一句话;等待他高兴了,就向他请教问题。所以我虽然很愚笨,还是得了知识,增长了见闻。

【阅读训练】

1.下面“以”的用法与另外三项不同的是()

A.无从致书以观B.计日以还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D.俯身倾耳以请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3.回答下列的问题。

①“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

②“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什么?

4.这则短文赞扬了宋濂怎样的精神?

答:

(九)师旷论学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②臣安敢戏其君

③孰与昧行乎④何不炳烛乎

2.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一○)程门立雪《宋史》

【原文】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