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医务人员感染新冠肺炎的处置流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医务人员感染新冠肺炎的处置流程1
为评估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的风险及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降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风险,保障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参照原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第十三条、《WST 511-2016经空气传播疾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制订我院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一、可疑暴露及职业暴露定义
可疑暴露是指暴露于新型冠状病毒检测阳性的患者及其周围物品和环境,且暴露时未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及有关工作人员在从事医疗、护理及相关工作的过程中,意外被某种传染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或被含传染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有被感染的可能。
二、新冠肺炎职业暴露应急管理部门及职责
(一)职业暴露应急管理部门
1、预防保健科为职业暴露的归口管理部门。
2、应急管理部门由预防保健科、院感办、医务部、护理部、党院办、感染性疾病科、检验科、康复心理科、后勤总务科等部门组成。
(二)各部门职责
1、院内专家会诊组人员由预防保健科、院感办、医务部、护理部、感染性疾病科、康复心理科等部门专家组成。
职责:(1)对本院新冠肺炎职业暴露进行定性,判断新冠肺炎职业暴露是否成立。
(2)对职业暴露的风险级别进行评估。
(3)提出新冠肺炎职业暴露的处理措施。
(4)对新冠肺炎职业暴露者进行心理干预。
2、预防保健科(1)全面负责职业暴露的各项协调及管理工作。
(2)组织院内专家组会诊,负责职业暴露者的管理及日常评估。
(3)建立工作人员职业暴露个人档案,做好职业暴露后的感染监测、预防用药等记录。
(4)对暴露者进行简单的心理评估,如发现有心理问题,由心理科专家组成员负责。
(5)对职业损伤和各类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统计、总结、分析原因,并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
(6)负责向人力资源部报送暴露者隔离期间的考勤。
3、院内感染控制办公室(1)负责组织全院有关专业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培训。
(2)定期对各部门职业安全防护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开展职业暴露后预防处理工作。
(3)建议适宜的个人防护用品及安全工具。
4、医务部监督指导医师和医技人员严格执行安全注射、职业安全防护。
5、护理部监督指导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安全注射及职业安全防护。
6、党院办根据专家意见确定隔离的地点,对需要隔离的暴露者准备隔离病房,协调后勤总务科配备相关物资。
7、检验科完成对接触者和接触源的血源性病原体及其他相关检测,结果及时通知医务部、预防保健科及专家组。
8、感染性疾病科根据专家组会诊意见对暴露者实施用药方案。
9、康复心理科对新冠肺炎职业暴露者进行心理评估和疏导。
10、后勤总务科保障暴露者隔离区域的正常运行。
三、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一)现场处理
1、针刺伤现场处理
(1)快速脱去两层手套,进行锐器伤伤口紧急处理。
①用流动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
②如有伤口,从近心端向远心端将伤口周围血液挤出,再用流动水冲洗。
③用75%酒精或碘伏消毒伤口,并包扎。
(2)到缓冲区重新戴手套,按标准脱卸程序脱去防护用品。
辨认出疑为或诊断病毒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时,依法实行隔绝或者掌控传播措施,并按照规定对患者的护送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实行医学观察及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不具备抢救能力的,及时将患者诊疗至具有抢救能力的医疗机构用药。
(八)加强患者教育。
医疗机构应当积极开展就诊患者及其陪同人员的教育,使其了解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护知识,指导其正确洗手、咳嗽礼仪、医学观察和居家隔离等。
(九)强化病毒感染肆虐管理。
严苛全面落实医疗机构病毒感染防治与掌控的各项规章制度,最大限度减少病毒感染肆虐的风险。
进一步增强敏感性,一旦出现新型冠状病毒病毒感染疑为肆虐或肆虐,医疗机构必须按照规定及时报告,并依据有关标准和流程,启动应急预案,协调搞好调查处理工作。
(十)加强医疗废物管理。
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确诊或疑似患者产生的医疗废物,纳入感染性医疗废物管理,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有关规定,进行规范处置。
二、重点部门管理
(一)发热门诊。
1、咳嗽门诊建筑布局和工作流程应合乎《医院隔绝技术规范》等有关建议。
2、留观室或抢救室加强通风;如使用机械通风,应当控制气流方向,由清洁侧流向污染侧。
3、搭载符合要求、数量充裕的医务人员防护用品,咳嗽门诊出入口应建有速干手消毒剂等手卫生设施。
4、医务人员开展诊疗工作应当执行标准预防。
要正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戴口罩前和摘口罩后应当进行洗手或手卫生消毒。
进出发热门诊和留观病房,严格按照《医务人员穿脱防护用品的流程》要求,正确穿脱防护用品。
5、医务人员应掌控新型冠状病毒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特征,按照用药规范展开患者筛查,对疑为或诊断患者立即实行隔绝措施并及时报告。
6、患者转出后按《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进行终末处理。
7、医疗机构应为患者及护送人员提供更多口罩并指导其恰当配戴。
(二)急诊。
1、全面落实预检分诊制度,鼓励咳嗽患者至咳嗽门诊求诊,制订并健全重症患者的办理手续、抢救应急预案并严格执行。
2、合理设置隔离区域,满足疑似或确诊患者就地隔离和救治的需要。
3、医务人员严格执行预防措施,搞好个人防水和用药环境的管理。
实行门诊气管插管等感染性职业曝露风险较低的用药措施时,应按照接治诊断患者的建议实行预防措施。
4、诊疗区域应当保持良好的通风并定时清洁消毒。
5、实行设置等候区等有效率措施,防止人群涌入。
(三)普通病区(房)。
1、应设置应急隔绝病室,用作疑为或诊断患者的隔绝与抢救,创建有关工作制度及流程,配有充裕的应付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消毒和防护用品。
2、病区(房)内发现疑似或确诊患者,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按规范要求实施及时有效隔离、救治和转诊。
3、疑为或诊断患者宜专人用药与护理,管制毫无关系医务人员的进出,原则上不探望;有条件的可以征用在负压病房。
4、不具备救治条件的非定点医院,应当及时转到有隔离和救治能力的定点医院。
等候转诊期间对患者采取有效的隔离和救治措施。
5、患者办理手续后按《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对其碰触环境展开终末处置。
(四)收治疑似或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的病区(房)。
1、建筑布局和工作流程应合乎《医院隔绝技术规范》等有关建议,并搭载符合要求、数量最合适的医务人员防护用品。
设置负压病区(房)的医疗机构应按有关建议实行规范管理。
2、对疑似或确诊患者应当及时采取隔离措施,疑似患者和确诊患者应当分开安置;疑似患者进行单间隔离,经病原学确诊的患者可以同室安置。
3、在实行标准防治的基础上,实行碰触隔绝、飞沫隔绝和空气隔绝等措施。
具体措施包含:
二、预警机制
1、加强培训。
医院和科室应加强人员新冠肺炎相关知识培训,使其熟练掌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防控知识、方法与技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避免感染扩散。
2、加强医院感染监测。
各科室感控小组应按规定对科室工作人员、病员和家属常规开展新冠肺炎监测,发现疑似或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时,应当按照有关要求及时报告、处置。
3、医院感染预警及处理。
科室一旦发生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即刻按医院感染暴发启动一级预警,立即报告医务部和医院感染管理科,做好就地隔离工作,由医院感染管理科请示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批准启动封闭楼层的隔离应急处置预案;全院内部通报同时上报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三、封闭楼层的隔离应急处置预案
(一)处置工作原则
处置过程实行调查与控制措施同步进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积极采取措施,防止新冠肺炎医院感染暴发的扩大化。
(二)组织领导和职责
1、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党委书记
副组长:主管副院长其他副院长
成员:医院感染管理科、医务部、护理部、公卫科、检验科、药学部、设备科、总务科、保卫科等负责人、发生新冠肺炎病例科室主任及护士长。
职责:
①负责统一领导和指挥,组织、协调封闭楼层等应急处置工作。
②对新冠肺炎院内感染事件成立与否做出最终判断。
③决定本预案是否启动和是否终止。
④研究并制定新冠肺炎院感事件时的楼层封闭式隔离控制措施。
⑤负责对外信息发布。
⑥按规定向卫健局及疾控中心报告。
2、医疗救治领导小组
组长:分管医疗副院长
副组长:医务部长
成员:新冠肺炎诊疗院内专家组、各科室主任、发生科室医生。
职责:
①负责对疑似病例进行会诊、讨论,有关的标本采集,明确诊断并积极进行救治或转运。
②负责对本预案的启动及终止提出建议。
③调度各科医疗卫生技术力量,保障发生科室其他病员救治工作开展。
④负责病人分流转运及转运途中医疗监护,做好发生科室其他病员和家属集中隔离解释和情绪疏导,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
⑤根据事态发展及调查结果完善诊疗方案。
3、流调及消杀小组
组长:公卫科长
小组成员:公卫科其他成员、感染发生科室主任及护士长、消杀人员。
职责:
①负责组织或协助市疾控中心对新冠肺炎疑似或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包括对感染病例基本信息、发病与就诊、危险因素与暴露史、密切接触者、实验室检测等信息进行调查、收集、整理和报告,发现和管理密切接触者。
②指导消杀人员正确实施消杀工作。
4、院感防控小组
组长:医院感染管理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