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22五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2五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朗读诗歌并能背诵默写。

2、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内容。

3、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意境,理解内涵。

教学难点:

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时数:

1教时

教学方法:

边读边议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展示一轮圆月挂在夜空的画面,皓月当空,月色如银,如此美景,会勾起你无尽的遐想,今天且让我们跟着唐代诗人王建走进他的《十五夜望月》,感受他的思绪。

(二)揭示本课的环节及任务

今天我们的中心任务就是一个字——读,具体任务是:读顺、读义、读景、读情、读味、读韵。

(三)六步闯关

1、大声读——把诗歌读顺畅。学生自由读,小组内轮读,熟读成诵,毛遂自荐当堂背诵。

2、说读——读懂诗歌的意思。边读边说,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说出来。小组内轮流说,互相交流,派代表在全班发言。

3、默读——仔细阅读,摘录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用恰当的词语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

(银白的地面、熟睡的鸦雀、飘洒的冷露、芳香的桂花),抽查展示自学作业。

4、议读——体会诗中意境,理解作者感情。边读边议,小组互相讨论:(1)从以上景物描写概括诗歌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一幅安静、凄清的秋夜景色,为秋思创造伤感的氛围)(2)结合景物意境揣摩诗人在中秋之夜仰望夜空,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孤独寂寞,对家人、友人的深切思念),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5、品读——品析诗味。咬文嚼字,用比较换词法等品析诗中精美词句。小组互相讨论。

(1)诗人写望月,却没有写到月光,从何处体现?(“地白”:给人予积水空明、澄清清冷之感,从侧面突出了月色皎洁)

(2)“树栖鸦”从听觉还是视觉来写?写鸦雀有什么作用?(既是听觉也有视觉,烘托夜的寂静,衬托诗人内心的孤独)

(3)“冷露无声湿桂花”蕴含怎样的情感?(用寒意、清冷烘托诗人寂寞凄清的心理。)

(4)“落”换成“在”好吗?(“落”写出了愁思随着月光的泻落从上而下,富有动感,形象新颖)。小组充分讨论后,学生自由发言。

6、美读——读出诗歌的韵律。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感情基调、朗读语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

(四)课外延伸

收集有关咏月的诗歌。

板书设计:

景→境→情

银白的地面安静孤独寂寞

(皎洁的月色)凄清对亲人的

熟睡的鸦雀伤感的深切思念

飘洒的冷露秋色夜景

芳香的桂花

(借机行事)

③“……”仲先生说到这儿,哈哈大笑了。(智高胆大)

…………

(2)四人小组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交流评议。指导感情朗读。(抓住人物提示语)

教师借机表扬:同学们读得真不错,把仲先生的大智大勇表现得很充分。

(板书“大智大勇”)

3、对比

过渡语:应该说仲先生的人物形象已跃然纸上,但文章还用了不少的笔墨写了日本鬼子的言行,这是为什么呀?

(1)找出写日本鬼子言行的语句,说说你觉得日本鬼子怎样?

凶狠:杀气腾腾……

狡猾:“鬼子没吭……,不断查看……”

“既不走,也不查问,只是一边走,一边察看。”(板书隶书部分)

(2)读表结果的内容,问:你对文章为何写这部分内容是否已经恍然大悟了呢?

①情节安排上的需要。

②衬托(更显大智大勇)。

(3)分角色朗读体会。

过渡语:那我们可要把仲先生的沉着、大智大勇与日本鬼子的凶狠、狡猾同时也愚蠢之间的对比给体现出来。

三、小结

1、人物形象。

2、学法。

3、延伸

(1)学“写人”文章的方法——写“写人”文章的方法:把事情交代清楚,抓住人物言行、神态等是一种好方法。

(2)人物:课外可找有关介绍陈毅的文章去读读更深了解他。

四、作业布置

作业本5

板书:

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

仲先生(陈毅)大智大勇日本鬼子

一、成功之处

1、针对综合探究课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获取信息,自主分析史料,培育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突显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2、教学以有机结合的五个环节结合而成,把分散的人物主线,糅合成以人物简介、思想与反思为主线的整体,有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本课时内容。并通过补充典型史料,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把握本课时的重点难点,培育了学生史料分析的能力与史论结合的意识。

3、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高,兴致盎然,能积极思考,积极作答,对问题的思考深入且有自己的看法,这一探究课的特点是符合的。

二、不足之处

1、选择的史料多为文字资料,为尊重史实,基本保持文言风格,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部分字句难以解读,教师在史料解读方面的引导时间过多。

2、教学中学生提出部分颇有启发性的问题,如:“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难道不对吗?为什么同样是面临侵略日本却如此欢迎《海国图志》一书?,限于时间与教师思考深度,只能将这些问题延后解决,总觉得有遗憾。

2022五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要求会认的生字,会写14个生字,通过结合生活实际和讲述,了解“幔子、调度、水寨、擂鼓、呐喊、丞相、都督、军令状、翎毛、胶漆”等名词术语,结合课文,采用推测、换词等方式,了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支援、自有妙用”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才干、妒忌、神机妙算”等词语的意思。

2、练习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特征(反应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主要情节)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22五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2五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朗读诗歌并能背诵默写。

2、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内容。

3、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意境,理解内涵。

教学难点:

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时数:

1教时

教学方法:

边读边议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展示一轮圆月挂在夜空的画面,皓月当空,月色如银,如此美景,会勾起你无尽的遐想,今天且让我们跟着唐代诗人王建走进他的《十五夜望月》,感受他的思绪。

(二)揭示本课的环节及任务

今天我们的中心任务就是一个字——读,具体任务是:读顺、读义、读景、读情、读味、读韵。

(三)六步闯关

1、大声读——把诗歌读顺畅。学生自由读,小组内轮读,熟读成诵,毛遂自荐当堂背诵。

2、说读——读懂诗歌的意思。边读边说,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说出来。小组内轮流说,互相交流,派代表在全班发言。

3、默读——仔细阅读,摘录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用恰当的词语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

(银白的地面、熟睡的鸦雀、飘洒的冷露、芳香的桂花),抽查展示自学作业。

4、议读——体会诗中意境,理解作者感情。边读边议,小组互相讨论:(1)从以上景物描写概括诗歌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一幅安静、凄清的秋夜景色,为秋思创造伤感的氛围)(2)结合景物意境揣摩诗人在中秋之夜仰望夜空,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孤独寂寞,对家人、友人的深切思念),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5、品读——品析诗味。咬文嚼字,用比较换词法等品析诗中精美词句。小组互相讨论。

(1)诗人写望月,却没有写到月光,从何处体现?(“地白”:给人予积水空明、澄清清冷之感,从侧面突出了月色皎洁)

(2)“树栖鸦”从听觉还是视觉来写?写鸦雀有什么作用?(既是听觉也有视觉,烘托夜的寂静,衬托诗人内心的孤独)

(3)“冷露无声湿桂花”蕴含怎样的情感?(用寒意、清冷烘托诗人寂寞凄清的心理。)

(4)“落”换成“在”好吗?(“落”写出了愁思随着月光的泻落从上而下,富有动感,形象新颖)。小组充分讨论后,学生自由发言。

6、美读——读出诗歌的韵律。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感情基调、朗读语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

(四)课外延伸

收集有关咏月的诗歌。

板书设计:

景→境→情

银白的地面安静孤独寂寞

(皎洁的月色)凄清对亲人的

熟睡的鸦雀伤感的深切思念

飘洒的冷露秋色夜景

芳香的桂花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