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抗疫归来发言材料精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下载。
抗疫归来发言材料精选1
尊敬的市委领导、院领导、同事们:
你们好!
我是临沂市中医医院庄**。
我们山东援助湖北医疗队第一批临沂队员4人,随队援助湖北黄冈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圆满完成了救治任务,今天安全回到了家乡。
感谢各位领导在百忙之中来迎接我们回家。
临近春节,武汉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武汉在召唤,湖北在召唤,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大年初一万家团圆的日子,我和董**、李**、吴*三位护士长作为山东第一批援鄂医疗队的队员,忍受着与家人的离别之情,毅然选择逆行。
到达湖北黄冈,投入了救治患者的工作中。
在武汉疫情暴发后,与武汉人员来往密切的黄冈市感染人数急剧上升,大有变成“第二个武汉”之势。
1月28日,黄冈市新增确诊患者突破两位数,达到111人,累计达324人,除黄州区外,红安、浠水、蕲春等县数据激增,前期从武汉返回的潜伏患者,进入集中爆发期。
同时,随着政府系列防控措施的落实到位、检测能力跟进等,确诊病例数激增。
1月29日,新增172人,累计496例;2月1日,新增突破200,达到276例,累计确诊患者达到1002人。
1月29日晚,在湖北省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晓东表示,绝不能让黄冈成为第二个武汉。
在危急关头,山东第一批医疗队驰援黄冈,挺进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开辟首个病区,收治危重患者,治愈首批新冠患者,堵住了黄冈疫情“风眼”,被当地称为扭转黄冈危局的“尖刀”医疗队。
山东援助湖北第一批医疗队自1月25日驰援湖北黄冈,我们是踩着工地的泥浆,亲手参与了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病房的建设工作。
1月28日开始接收患者,在不到48小时的时间里,我和李善超所在的普通组收治了88位危重患者,董艳艳、吴鹏所在的ICU收治了12位垂危患者。
在这最初的48小时中,我作为医疗组组长,反复进入隔离病房奋战,中间只休息了5个小时。
虽然我也感到疲劳,但是看到在病床上呻吟的病人,我立刻又打起精神投入了战斗。
山东医疗队共在当地奋战了57天,山东第一批医疗队经历了遭遇战、狙击战再到阵地战、歼灭战,虽然步步惊心,但无憾而归。
刚刚到达黄冈时,黄冈市已有医务人员感染,但医院和医疗队入住的宾馆尚无任何防护和消杀措施。
在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运转后,山东医疗队制定防院感、救治、护理等工作流程,我们所有队员按军事化管理严格执行,且不容商量,这保障了山东医疗队医务人员全程零感染。
而此时的黄冈市政府,也再度升级防控措施的落实,从预防和救治两条线并重推进,按照应收尽收、不漏一人的原则展开防控,按照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的要求展开救治,城市整体运转和调度更加科学有效。
惊险接管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前,我们指挥部已明确黄冈救治思路:开病房、救病人、防院感、保物资。
医疗救治模式包括集中优势资源和技术力量,成立由重症、呼吸、护理、院感等专家组成的多学科、专业化医疗小组,在符合国家诊疗规范的前提下,我们结合临床经验,持续优化完善形成本土化、个性化的诊疗细则,制定了包含20多项临床操作规范和流程的《山东省医疗卫生队工作手册》,其中由我主持制定了中医治疗方案和病房的各种规章制度。
我们围绕加强重症救治,发挥中医特色,注重防治结合和人文关怀。
但是仅有规则还不够,要缓解患者的群体性恐慌情绪,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救治疗效。
病人只有感觉到临床症状减轻,才是减轻焦虑的最主要办法。
在医疗工作中,我们坚持中西医结合的方向,为工作方便,我和队友建立了中医医疗组,并担任副组长。
在工作中我大力推广中医药在临床治疗上的各种应用。
在国家颁布的中医诊疗方案的基础上,我与队友结合临床实践工作,对中医治疗方案进行了调整,制定了山东医疗队自己的具有独立特色的治疗方案。
第一批医疗队的中药使用率高达95%以上,基本上患者2-3天就有明显的症状缓解,也正是疗效,让这些患者慢慢安静下来,救治工作开始有条不紊地往前推进。
2月4日,经我治疗的21岁的患者王某出院,她是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第一位治愈的患者。
2月14日,黄冈市新增确诊病例降为26人,从此前的三位数逐步降为两位数,直至新增为零。
3月18日,在山东医疗队在黄冈坚守的第54天,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最后2名患者被转移到其他定点医疗机构,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正式清零,山东医疗队完成使命。
作为援助黄冈各医疗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主战场”,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的启用成为扭转黄冈战“疫”局面的关键。
我们第一支队伍共收治患者148人,这是黄冈市最严重的的患者,其中危重症66例,他们中的很多人的家人或朋友、同事都在这场疫情中已经失去了生命,入院时,在他们中间蔓延着严重的恐慌情绪。
但在我们的治疗下,这些患者大部分病情很快治愈出院,他们纷纷给我们书写了各种形式的感谢信!在我们撤离黄冈时,市民夹道20余公里欢送我们,其中不乏我们亲手治愈的患者,他们以呼喊、拱手、鞠躬甚至叩头的方式向我们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直到现在,很多病人一直在和我们通过微信、电话进行联系,汇报他们的生活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