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方案范文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方案1
为进一步深入推进我乡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提升环境治理水平,巩固治理工作成效,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治理,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垃圾“出口”问题,为全乡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生态环境,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改善民生,保护环境。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要围绕改善和提高城乡人居环境、降低生活垃圾污染,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展开,努力构建“城乡统筹、结合实际、技术合理、环保达标”的生活垃圾治理机制。
(二)统一规划、因地制宜。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设施的设计和规划,要与我乡各村经济产业发展规划、自然地理条件、人口密集度、生活垃圾成分、性质和日产量等实际情况紧密结合,按照方便群众、宜于清运的原则进行规划建设。
(三)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要坚持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鼓励和推广垃圾分类收集、生态治理,鼓励垃圾资源回收再利用。
二、目标任务
力争通过垃圾分类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垃圾分类治理机制建立,初步形成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及分类治理的管理和运行体系,先期以村为试点,在5月1日前完成试点工作,随后在全乡范围内展开,5月底全面完成建设工作。
逐步建立起“户(组)分类、村(组)收集、分类处置,乡(村)转运、县集中治理”的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工作目标。
三、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方式和设施布局
(一)治理方式
我乡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原则是:分类治理和集中清运相结合,片区治理与就近简易治理相结合。
(1)分类治理:①户分类:每户农户配置分类垃圾桶两个,分别标注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在垃圾装桶时进行初分。
②分类收集。
由群众自行将初分后的垃圾投放至垃圾生态治理池中或定时沿线收集的垃圾车。
③村(组)分类处置。
垃圾生态治理池中三类垃圾(可降解垃圾、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由垃圾分类员分类处置:可降解垃圾在堆肥治理后在村组确定的生态治理区就地填埋;可回收垃圾交由再生资源公司收购或废品收购站回收;不可回收垃圾转运至乡垃圾转运站。
④转运。
我乡将垃圾中转站中的不可回收垃圾集中转运至县垃圾治理厂。
⑤集中治理。
县垃圾治理厂对不可回收垃圾进行集中科学治理。
乡卫生院、村卫生室和街道医疗机构的医疗废弃物处理必须遵守环保标准要求,并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尽量减少有害有毒废弃物和带传染性废弃物的数重,有利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处理,生活垃圾按一般生活垃圾处理原则进行处理。
(2)就近简易治理。
在地域偏远、交通不便的行政村设置垃圾分类池,垃圾收集分类后就近进行“无害化”治理和填埋。
在河流和邻近水源地附近不得搞集中填埋,防止污染水源(如铜岭村、桅杆村、断桥村)。
(二)设施布局
(1)建立村垃圾分类治理池、收集转运站,配备垃圾清运员、垃圾分类员和垃圾清运车。
在各村人口密集处,根据实际设置垃圾分类治理池和分类收集转运房。
每村至少设置1个垃圾收集转运站,人口密度较大或行政区域较大的村,可结合实际设置多个垃圾收集转运房。
原则上按照不低于每50户配备1个垃圾分类治理池,不低于每500人配备分类治理员1名,不低于每1000人配备垃圾清运员1名。
在平杨公路沿线建立3个垃圾分类收集池,在桅杆村活动室周围建立垃圾中转站1座,各分类分类垃圾池的垃圾运到中转站后由我乡垃圾清运车运至县垃圾治理厂治理。
保洁员、分类员、清运员要分工协作、互为补充、相互联动,各村要结合实际,大力推行保洁员、分类员和清运员“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实行身兼数职,兼职兼薪;实行“一岗多责”保洁员、分类员和清运员既要负责自身的环卫保洁工作,同时要承担环境监督、分类治理知识宣传和乡村道路安全监管的职责,实现“人员减量化、职责多样化”的目标。
(2)户分类垃圾桶。
按每户2个分类垃圾桶的标准配置。
(3)运输工具配备。
结合实际,在交通方便,地域较小、人口相对较少的村原则上配置机动三轮垃圾收集车,巡回收集、清运;在交通便捷、地域较广、人口相对较多的村,原则上配置小型垃圾收集车,巡回收集、清运;每个垃圾中转站配置大型垃圾清运收集车,鼓励采取对外承包、租赁、社会融资等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式解决。
1.可降解垃圾:主要包括泥土尘灰、厨余垃圾、坚果皮屑、植物枝叶、废旧木屑、厨余垃圾等。
由农民自己在沤肥窖或沼气池处置或挖坑深埋。
2.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废旧金属、废旧塑料、废旧纸类、废旧织物、废旧橡胶、废旧玻璃等。
由保洁员按市价收购再由废品收购公司统一处置。
3.有害垃圾:主要包括各种废旧灯管、灯泡、电池、农药瓶、油漆桶以及卫生网点的医疗垃圾等。
由保洁员收集,集中贮存,再由镇乡集中送到有分解、处理资质和能力的单位处理。
4.其它垃圾:主要包括建筑垃圾和各类不可回收的废纸、废玻璃等。
由保洁员就地填埋或收集运至镇垃圾中转站统一由环卫部门处理。
(三)垃圾处理流程。
见附件:市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流程。
(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实施、市场运作”的原则,按照“回收龙头企业(集散中心)+乡村回收站(点)+保洁员(农户)”联动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对各回收站(点)实行规划、管理、标志、价格、经营“五统一”管理。
(五)设施建设。
按照“重点优先、分期推进”的原则,建设完善农村垃圾处理设施。
主要公路沿线和经政府确定的示范村,严格按照区指挥部确定的标准,由社会事业服务中心指导进行规范化建设。
其余的各村的农户要置备生活垃圾桶、有害垃圾桶和沤肥窖(简称:“两桶一窖”)。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
(六)队伍建设。
各村应结合当地实际,建立村组垃圾处理工作队伍。
每个村根据户籍人口规模确定1-2名清运人员,每个组确定1名保洁人员(主干道公路沿线各社单设1-2名保洁人员)。
村清运人员和组保洁员兼当废品收购员。
可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方式从五保户、低保户等困难户中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优先选聘。
镇人民政府对村清运人员和组保洁员进行监管,并根据履职情况进行动态管理。
(七)资金保障。
推行垃圾处理有偿服务机制,实行“区财政补一点、乡镇补一点、村民筹一点,企业集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多方筹措渠道。
经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指挥部办公室审核同意的垃圾分类收集池、生态处理池等建设经费,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各村(居)要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通过“一事一议”的办法,充分发动广大群众筹资参与。
四、责任分工
(一)农户。
负责家庭(庭院)卫生保洁工作,将垃圾分类投入“两桶一窖”,实行分类收集、分拣、处理。
(二)村组。
负责村内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对可降解垃圾进行生态处理,对村组清运保洁队伍进行监督,加强对村民的教育培训指导。
(三)镇。
负责本辖区内的保洁工作,在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建设和管理垃圾处理设施,培训、管理保洁人员和清运人员,将垃圾转运到指定地点。
(四)镇级部门和有关企业。
经发办:负责安排专项资金,协助相关部门审核个村居的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确保垃圾处理工作顺利实施;以及对各级回收站(点)进行科学布点。
学校:加强对中小学生卫生的教育,组织广大师生积极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清洁活动;
卫生院:负责对医疗垃圾处理进行指导和农村公共卫生的监督、检查、指导工作;处理中心卫生院家属区、中心卫生院周边的环境卫生;
治理办和社会事业服务中心:负责垃圾分类收集的指导,农村垃圾池的选址和规划,制定培训方案和计划;
农业服务中心:负责指导对可降解垃圾进行堆肥处理,负责沼气技术指导,推进沼气服务体系建设,辖区内的环境卫生工作;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方案范文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方案1
为进一步深入推进我乡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提升环境治理水平,巩固治理工作成效,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治理,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垃圾“出口”问题,为全乡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生态环境,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改善民生,保护环境。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要围绕改善和提高城乡人居环境、降低生活垃圾污染,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展开,努力构建“城乡统筹、结合实际、技术合理、环保达标”的生活垃圾治理机制。
(二)统一规划、因地制宜。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设施的设计和规划,要与我乡各村经济产业发展规划、自然地理条件、人口密集度、生活垃圾成分、性质和日产量等实际情况紧密结合,按照方便群众、宜于清运的原则进行规划建设。
(三)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要坚持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鼓励和推广垃圾分类收集、生态治理,鼓励垃圾资源回收再利用。
二、目标任务
力争通过垃圾分类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垃圾分类治理机制建立,初步形成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及分类治理的管理和运行体系,先期以村为试点,在5月1日前完成试点工作,随后在全乡范围内展开,5月底全面完成建设工作。
逐步建立起“户(组)分类、村(组)收集、分类处置,乡(村)转运、县集中治理”的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工作目标。
三、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方式和设施布局
(一)治理方式
我乡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原则是:分类治理和集中清运相结合,片区治理与就近简易治理相结合。
(1)分类治理:①户分类:每户农户配置分类垃圾桶两个,分别标注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在垃圾装桶时进行初分。
②分类收集。
由群众自行将初分后的垃圾投放至垃圾生态治理池中或定时沿线收集的垃圾车。
③村(组)分类处置。
垃圾生态治理池中三类垃圾(可降解垃圾、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由垃圾分类员分类处置:可降解垃圾在堆肥治理后在村组确定的生态治理区就地填埋;可回收垃圾交由再生资源公司收购或废品收购站回收;不可回收垃圾转运至乡垃圾转运站。
④转运。
我乡将垃圾中转站中的不可回收垃圾集中转运至县垃圾治理厂。
⑤集中治理。
县垃圾治理厂对不可回收垃圾进行集中科学治理。
乡卫生院、村卫生室和街道医疗机构的医疗废弃物处理必须遵守环保标准要求,并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尽量减少有害有毒废弃物和带传染性废弃物的数重,有利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处理,生活垃圾按一般生活垃圾处理原则进行处理。
(2)就近简易治理。
在地域偏远、交通不便的行政村设置垃圾分类池,垃圾收集分类后就近进行“无害化”治理和填埋。
在河流和邻近水源地附近不得搞集中填埋,防止污染水源(如铜岭村、桅杆村、断桥村)。
(二)设施布局
(1)建立村垃圾分类治理池、收集转运站,配备垃圾清运员、垃圾分类员和垃圾清运车。
在各村人口密集处,根据实际设置垃圾分类治理池和分类收集转运房。
每村至少设置1个垃圾收集转运站,人口密度较大或行政区域较大的村,可结合实际设置多个垃圾收集转运房。
原则上按照不低于每50户配备1个垃圾分类治理池,不低于每500人配备分类治理员1名,不低于每1000人配备垃圾清运员1名。
在平杨公路沿线建立3个垃圾分类收集池,在桅杆村活动室周围建立垃圾中转站1座,各分类分类垃圾池的垃圾运到中转站后由我乡垃圾清运车运至县垃圾治理厂治理。
保洁员、分类员、清运员要分工协作、互为补充、相互联动,各村要结合实际,大力推行保洁员、分类员和清运员“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实行身兼数职,兼职兼薪;实行“一岗多责”保洁员、分类员和清运员既要负责自身的环卫保洁工作,同时要承担环境监督、分类治理知识宣传和乡村道路安全监管的职责,实现“人员减量化、职责多样化”的目标。
(2)户分类垃圾桶。
按每户2个分类垃圾桶的标准配置。
(3)运输工具配备。
结合实际,在交通方便,地域较小、人口相对较少的村原则上配置机动三轮垃圾收集车,巡回收集、清运;在交通便捷、地域较广、人口相对较多的村,原则上配置小型垃圾收集车,巡回收集、清运;每个垃圾中转站配置大型垃圾清运收集车,鼓励采取对外承包、租赁、社会融资等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式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