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应急预案是为了在遇到无法预料的突发事故时,可以及时作出应急响应,下面小编整理了医院甲流防控工作应急预案,欢迎阅读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医院甲流防控工作应急预案篇1
为进一步指导医疗机构做好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减少和避免甲型H1N1流感在医疗机构内的交叉感染,规范医务人员的防护行为,根据甲型H1N1流感流行病学的特点和疫情进展情况,特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医务人员甲型H1N1流感防治知识的培训,提高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能力。
(二)指定医疗机构应在易于隔离的地方设立相对独立的发热门(急)诊、隔离留观室,定点收治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专门病区,环境布局符合隔离要求。
(三)医疗机构应当根据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病学特点,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建立并落实岗位责任制。
(四)医疗机构应当重视和加强消毒隔离和防护工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等措施落实到位,保证工作效果。
二、隔离技术
(一)隔离的原则.
1.对甲型H1N1流感疑似患者和确诊患者应当及时采取隔离措施,甲型H1N1流感疑似患者和确诊患者应当分开安置,疑似患者进行单间隔离;确诊患者可以同时置于多人房间,床间距〉1米。
患者的活动应尽量限制在隔离病房内,原则上不设陪护。
与患者相关的诊疗活动尽量在病区内进行。
2.根据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途径,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飞沫隔离与接触隔离措施.具体措施包括:
(1)应将患者安置在具备有效通风条件的隔离病房内。
(2)隔离病房的门必须随时保持关闭。
(3)隔离病房应设有专用的卫生间、洗手池。
(4)用于疑似患者的听诊器、温度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实行专人专用。
非专人专用的医疗器具在用于其他患者前,应当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
(5)隔离病房配置消毒剂。
(6)隔离病房应当设立明确的标识.
3.对患者应当进行培训和指导。
具体内容包括:
(1)病情允许时,患者应当佩戴外科口罩.
(2)在咳嗽或者打喷嚏时用卫生纸遮掩口鼻,然后将卫生纸丢入医疗废物容器。
(3)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应当使用清洁剂洗手或者使用消毒剂消毒双手。
4.指定医疗机构根据实际工作条件设置隔离病区。
具体要求包括:
(1)将整个病区分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
清洁区包括医务人员的值班室、卫生间、男女更衣室、浴室以及储物间、配餐间等,潜在污染区包括医务人员的办公室、治疗室、护士站、内走廊等,污染区包括病室、处置室、污物间等.
(2)在清洁区和潜在污染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之间应当分别设立缓冲间,并有实际的隔离屏障(如隔离门)。
(3)分别设立医务人员和患者的专用通道。
(4)个人防护用品置于不同区域,医务人员在不同区域穿戴和脱摘相应的防护用品。
(5)整个病区应当通风良好,保证空气流向从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不能逆流.
(二)不同部门的隔离措施.
1.发热门(急)诊
医疗机构应当按规定设立发热门(急)诊,建立预检分诊制度,及时引导相关患者到发热门(急)诊就诊.发热门(急)诊应采取如下措施:
(1)独立设区,出入口与普通门急诊分开,标识明显.
(2)候诊区应当通风,其空间应能够满足患者候诊需要。
(3)有备用诊室.
穿戴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①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换工作鞋后→进入潜在污染区。
手部皮肤破损的戴乳胶手套。
②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穿隔离衣→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戴手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
脱摘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①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前:摘手套、消毒双手→脱隔离衣→脱鞋套→摘护目镜/防护面罩→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
用后物品分别放置于专用污物容器内。
②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摘医用防护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
③沐浴、更衣→离开清洁区.
注意事项:
1)医用防护口罩可以持续应用6小时-8小时,遇污染或潮湿,应及时更换。
2)离开隔离区前应对佩戴的眼镜进行消毒。
3)医务人员接触多个同类传染病患者时,隔离衣可连续应用。
4)隔离衣被患者血液、体液、污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5)戴医用防护口罩应进行面部密合性试验。
6)隔离区工作的医务人员应每日监测体温两次,体温超过37.5℃及时就诊。
(四)医务人员的健康管理.
1.医务人员在接诊、救治和护理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时,应做好个人防护.
2.可根据实际需要,为医务人员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和甲型H1N1流感疫苗。
3.在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工作的医务人员要每日接受体温监测和流感样症状排查。
4.医务人员出现发热或流感样症状时,要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并接受排查,被诊断为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的医务人员,应立即接受隔离治疗。
5.医疗机构应当合理安排医务人员的工作,避免过度劳累,并及时对其健康情况进行监测。
四、消毒技术
甲型H1N1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
典型病毒颗粒呈球状,有囊膜,为单股负链RNA病毒。
病毒对乙醇、碘伏、碘酊敏感;对热敏感,56℃30分钟可灭活。
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甲型H1N1流感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医疗机构必须采取适宜的消毒技术。
(一)空气消毒。
1.开窗通风,加强空气流通,并根据气候条件适时调节。
必要时安装通风设备,加强通风.
2。
可采用循环风式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不必常规采用喷洒消毒剂的方法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
(二)医疗器械、污染用品、物体表面、地面等的清洁和消毒。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常规处理。
具体方法按照《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处理.
五、医疗废物的管理
在诊疗甲型H1N1流感患者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根据《医疗废物处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和管理.
医院甲流防控工作应急预案篇2
自我场甲型h1n1流感疫情发生后,我院领导高度重视迅速行动,认真落实**场党委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会议精神,把防控甲型h1n1流感作为当前工作重点并就此项工作进行了安排和部署,认真执行流感疫情监测报告、病例诊治、免疫接种、防病知识宣教等工作,配合上级卫生部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落实农场专业防控措施。
一.在发现本场第一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之后我院立即行动,启动甲型h1n1流感防控预案,做好防控工作.二.提高认识健全组织.根据农场党委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会议精神我院领导迅速召开全员及基层医务人员工作会议.成立了甲型h1n1流感防控领导小组及村卫生室疫情联络员.采取以加强疫情监测、重症病例发现和转诊、减少人员聚集和流动为主导的综合性防控措施。
本预案适用于我院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治应对准备和应急处置工作。
1.4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外堵内防。提高全院对甲型H1N1流感的防范意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对储备工作。及时了解境外甲型H1N1流感疫情趋势, 掌握从疫区归国人员信息,严格疫情的各项外堵措施。在院内要加强疫情的监测、报告、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和早治疗。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根据甲型H1N1流感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分部管理的原则。院卫生防疫科在学院领导的指导下,当好参谋,做好协调,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信息沟通,共同做好防控工作。
(3)依法规范、积极应对。我院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建立完善甲型H1N1流感应急处置体系,建立健全系统、规范的甲型H1N1流感应急预案、技术方案和工作制度,对可能发生的甲型H1N1流感加强监测、预警,一旦出现疫情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科学有效处置。
(4)联防联控、科学处置。学院各处室及分院通力合作,联防联控,有效应对甲型H1N1流感。要严密监控甲型H1N1流感疫情,根据疫情特点和发展趋势,采取科学防控措施。
(5)加强宣教、学生参与。加强合作,广泛开展甲型H1N1流感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要组织动员教职工及学生广泛参与,加强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社会防控水平。
2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2.1应急组织指挥机构的组成及职责
2.1.1组织指挥机构
为科学、有效、及时应对我院可能出现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我院成立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由学院党政一把手为组长,分管副院长为副组长,党办、院办、宣传统战部、监审处、计财处、学生处、团委、保卫处、后勤产业处、各分院(校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院保卫处办公室。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2.1.2院领导小组职责
(1)在学院领导下,组织协调全院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拟定防控工作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与学院有关部门的协调与沟通。
(2)负责全院卫生系统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制定甲型H1N1流感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对全院防控工作开展督导。
(3)根据学院内外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发展态势,组织做好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应对准备和应急处置工作。
(4)向市教育局、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本院甲型H1N1流感疫情信息以及应对准备和应急处置情况。
(5)对全院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和责任制落实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1.3院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1)在院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具体组织实施全院甲型H1N1流感应对准备和应急处置工作。
(2)做好院内相关科室的协调工作,加强与学院有关部门联络员的信息沟通与工作联系,及时汇总有关疫情信息,做好上报工作。
(3)对甲型H1N1流感应对准备和应急处置工作进行评价与总结,制定完善预案并组织培训演练。
(4)承担院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2.1.4各职能部门职责
(1)应急物资准备(消毒药品、防护用品)。(责任处室:后勤产业处)
(2)实施学生每日上午第一节课和下午第一节课两次体温测试。由当节任课教师负责,提前10分钟进行。出现异常情况先报院部,然后报卫生防疫科,每天实行零报告制度。(责任处室:教务处)
(3)对检查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时处置。学院卫生防疫科负责处置37-38°的学生,超过38°学生直接送医院就医,并凭医院医生开具的康复证明才能复课。(责任处室:后勤产业处)
(4)以班级为单位,指定2名学生为卫生员,协助教师,每天对班级成员进行2次体温测试并做好记录,负责收发温度计。(责任处室:学生处)
(5)后勤、物管部门负责做好消毒、清扫、保洁工作,消除卫生死角,通风。学院所有教室、办公室、实训室等开门开窗,禁开空调。(责任处室:后勤产业处)
(6)辅导员做好学生因病缺勤的上报及追踪工作,首先报卫生防疫科备案,卫生防疫科做好随访工作。(责任处室:学生处)
(7)教职工每天自测体温,一旦发现有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到医院就医。实行每天零报告制度。(责任处室:工会)
(8)做好食品卫生和食堂从业人员的健康监控工作。做好餐饮、炊具等的消毒工作,防止流行病传播。(责任处室:后勤产业处)
(9)搞好宣传工作,做好预防甲流感的知识普及教育,印制预防甲流感知识手册并发给每一位师生员工。(责任处室:宣传统战部)
(10)加强门卫监控,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校。凡入校人员一律做好体温测试,登记工作。(责任处室:保卫处)
(11)室内聚集性活动实行严格控制审批。做好图书馆等公共场所的通风换气,物管要随时巡查,做好登记,及时报告,妥善处理。(责任处室:后勤产业处、保卫处)
(12)对住校生加测一次晚间体温。(责任处室:学生处)
(13)与高新区卫生防疫部门联系,请他们到校检查、指导工作。(责任处室:卫生防疫科)
2.2院卫生防疫科职责
制定应急预案是为了在遇到无法预料的突发事故时,可以及时作出应急响应,下面小编整理了医院甲流防控工作应急预案,欢迎阅读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医院甲流防控工作应急预案篇1
为进一步指导医疗机构做好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减少和避免甲型H1N1流感在医疗机构内的交叉感染,规范医务人员的防护行为,根据甲型H1N1流感流行病学的特点和疫情进展情况,特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医务人员甲型H1N1流感防治知识的培训,提高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能力。
(二)指定医疗机构应在易于隔离的地方设立相对独立的发热门(急)诊、隔离留观室,定点收治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专门病区,环境布局符合隔离要求。
(三)医疗机构应当根据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病学特点,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建立并落实岗位责任制。
(四)医疗机构应当重视和加强消毒隔离和防护工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等措施落实到位,保证工作效果。
二、隔离技术
(一)隔离的原则.
1.对甲型H1N1流感疑似患者和确诊患者应当及时采取隔离措施,甲型H1N1流感疑似患者和确诊患者应当分开安置,疑似患者进行单间隔离;确诊患者可以同时置于多人房间,床间距〉1米。
患者的活动应尽量限制在隔离病房内,原则上不设陪护。
与患者相关的诊疗活动尽量在病区内进行。
2.根据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途径,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飞沫隔离与接触隔离措施.具体措施包括:
(1)应将患者安置在具备有效通风条件的隔离病房内。
(2)隔离病房的门必须随时保持关闭。
(3)隔离病房应设有专用的卫生间、洗手池。
(4)用于疑似患者的听诊器、温度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实行专人专用。
非专人专用的医疗器具在用于其他患者前,应当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
(5)隔离病房配置消毒剂。
(6)隔离病房应当设立明确的标识.
3.对患者应当进行培训和指导。
具体内容包括:
(1)病情允许时,患者应当佩戴外科口罩.
(2)在咳嗽或者打喷嚏时用卫生纸遮掩口鼻,然后将卫生纸丢入医疗废物容器。
(3)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应当使用清洁剂洗手或者使用消毒剂消毒双手。
4.指定医疗机构根据实际工作条件设置隔离病区。
具体要求包括:
(1)将整个病区分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
清洁区包括医务人员的值班室、卫生间、男女更衣室、浴室以及储物间、配餐间等,潜在污染区包括医务人员的办公室、治疗室、护士站、内走廊等,污染区包括病室、处置室、污物间等.
(2)在清洁区和潜在污染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之间应当分别设立缓冲间,并有实际的隔离屏障(如隔离门)。
(3)分别设立医务人员和患者的专用通道。
(4)个人防护用品置于不同区域,医务人员在不同区域穿戴和脱摘相应的防护用品。
(5)整个病区应当通风良好,保证空气流向从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不能逆流.
(二)不同部门的隔离措施.
1.发热门(急)诊
医疗机构应当按规定设立发热门(急)诊,建立预检分诊制度,及时引导相关患者到发热门(急)诊就诊.发热门(急)诊应采取如下措施:
(1)独立设区,出入口与普通门急诊分开,标识明显.
(2)候诊区应当通风,其空间应能够满足患者候诊需要。
(3)有备用诊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