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2023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方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3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方案1

“走近文物触摸历史济水探源”

一、课程背景及设计思路

济源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是首批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河南省的文物大市。

济源曾为夏朝之都城,春秋战国时期先为韩都,后为魏之重镇,自隋朝设县,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

目前保留已确认不可移动文物有948余处,其中济渎庙、奉仙观、延庆寺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济渎庙是历代帝王供奉祭祀济渎水神的场所,是目前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四渎古建筑群,庙内碑碣石刻,是研究济源历史文化、皇家祭祀、名人书法的珍贵实物资料;庙内的小北海是济水东源。

延庆寺,济水西源龙潭旁边,“龙潭夜月”被誉为济源九景

一。

寺院里的舍利塔承袭了我国早期佛塔风格,是楼阁式塔和密檐式塔过渡时期的典型代表,寺内环境优美,人文故事丰富。

奉仙观主殿三清大殿大胆豪放的建筑手法,非常罕见。

立于院内的太上老君石像碑,记述了五帝、三代、秦汉至南北朝君王的功勋,更是称颂大唐盛世的功业。

本课程通过设计听旨、拓片、搭建、观柏、看阁、寻源、学艺、访塔、探绝等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网上查资料初学、实地观察验证、动手体验深化、互动交流探讨、成果展示评比等学习方式,探秘济水成因、济水水系,了解古建筑特色、碑刻文化和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让学生感悟济水之美,了解济水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美之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研学线路

西关学校---济渎庙---珍珠泉---延庆寺---龙潭泉----奉仙观---西关学校

三、适用学段

小学四五六年级

四、课程主题

走近文物触摸历史济水探源

五、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研学旅行之安全课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外出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2.在班会课上,由班主任组织学生观看《济源九景之济渎晨雾》《济源九景之龙潭月夜》,增加学生对济渎庙内景色和龙潭泉月夜景色的了解和喜爱。

3.通过查阅有关济水之源的资料、实地察看济水东源--济渎小北海、珍珠泉、济水西源—龙潭泉,听导游和学校教师讲述等形式了解济水水系及济水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4.通过现场拓片制作,让学生了解和学习拓片的制作过程,通过观察和听讲济渎庙、延庆寺和奉仙观内的碑刻内容,了解碑刻文化。

5.通过查阅济渎庙、舍利塔及奉仙观的建筑结构,了解古建筑的建筑特色。

(二)能力目标:

1.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让学生能够利用互联网进行查阅资料及整理信息。

2.通过学生自行编组、就餐、参观等,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3.在研学旅行课程前期准备中,要求学生要提前进行知识准备,挖掘书本,锻炼其搜集信息,探索求真的能力。

4.通过到景区实地参观,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辨别和验证的能力。

5.通过举行研学旅行成果展示,如征文比赛、办手抄报、研学美照展览、主题班会分享等,锻炼学生书写、绘画等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价值目标:

1.通过实地查看济渎庙、延庆寺、奉仙观三处实景,引导学生树立爱护和保护文物的意识。

2.通过探秘济水源头和济水古河道的研学,通过探秘济水成因、夏都城修建原因、文学欣赏、古建筑、碑刻欣赏等专题,让学生感悟济水之美。

3.通过来回10公里左右的徒步行走,磨练学生意志、健康学生身心。

4.通过此次研学旅行,让学生了解济源文物、历史,欣赏济源景区风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美之情,增强学生的家乡自豪感。

(四)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研学旅行活动,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文明意识、环保意识和探究意识,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4.济渎庙内有一棵柏树,相传是唐代大将军在济渎庙当监工时,曾经把钢鞭挂在这里,所以把它叫做将军柏。

5.古济水独流入海,与、、并称“四渎”。

6.济水作为我国古代的四大河之一,后来由于河改道

而逐渐消失。

7.济水流经的城市有(最少写四个)。

8.白居易写的《题济水》中有这样的诗句:自今称一字,高

洁与谁求?,。

9.王屋琴书是一门在济源土生土长的、属于济源人自己的民间艺术,她的演唱语言以的方言为基础,地方特色鲜明。

王屋琴书的主要乐器有、、、四弦等。

10.生于河南济源市武山镇(今思礼镇)的唐代诗人,被世人尊称为"茶仙"。

11.济源市济渎庙东侧的,自古就是济源名泉,因天然泉水呈状喷涌而出得名。

12.思考题:为什么济水被历代文人墨客称颂(围绕济水精神来写)?

“让文物活起来”研学小问号(二)——延庆寺篇

1.延庆寺始建于,因濒临济水西源龙潭,故又名。

2.延庆寺塔为面级楼阁式砖塔,高米。

3.紧邻延庆寺塔西有泉,叫,为济水西源,潭水清莹澄澈。

月夜,潭光塔影,清幽如画,被称为,为济源九景

一。

4.延庆寺舍利塔因塔埋而得名,又称龙潭寺塔。

5.你还知道中国哪些有名的佛塔,请写出几个吧!(最少四个)

6.思考题:你对延庆寺的开发和保护有什么好的建议?请写一写吧!

“让文物活起来”研学小问号(三)——奉仙观篇

1.奉仙观位于济源市,建于,又被人们称为。

2.奉仙观内三清大殿用、作梁,和作柱,故俗称。

3.奉仙观内主体建筑三清大殿是河南省现存5座代木构建筑中最重要的一座,也是全国重要的代单体木构建筑

一。

4.三清大殿内的四根梁柱分别取自济源市的村村、村和,县志、碑刻均有记载,木材产地皆因树木稀奇而改成现在的地名。

5.奉仙观内现留存有碑,系建观时立,其拓片年曾赴日本展出。

6.奉仙观现存建筑坐北朝南,依中轴线依次为、和,左右两侧为和。

7.思考题:请你简要叙述奉仙观三清大殿的“三绝”。

(二)行中研学

活动一:观大明圣旨学祭祀文化(约10分)

研学形式:倾听讲解、现场观察、师生互动

辅导老师:班主任、济渎庙内导游、庙街小学小讲解员

研学地点:大明诏旨碑前

研学目标:

1、通过讲解碑文的历史内容,观察实物,让学生对济水有初步的了解,让学生对明初的政治、祭祀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让学生对朱元璋以及明史有初步了解。

2、通过对祭祀文化的研究让学生知道古人在改造自然方面的成功和无奈,从而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改造自然的能力。

研学过程:

1.到大明诏旨碑前排队,听辅导员讲解(5分钟)

将宣纸润湿,然后自上而下将宣纸轻敷于拓文表面,再将湿宣纸上贴一层干宣纸

将四角四边固定,用毛刷敲捶宣纸,然后除去干宣纸

稍干后用扑子蘸取墨汁,轻轻扑打湿纸

风干后取干宣纸

活动三:体验斗拱搭建学做小鲁班(约20分)

研学形式:现场听讲、动手制作、互动展示

辅导老师:班主任、文物专家

研学地点:清源门后东侧方台

研学目标:

1.通过听讲和观察斗拱模型,让学生了解斗拱的内部结构,感受古人的智慧。

2.通过动手组装,让学生体验“斗拱结构”的巧妙之处。

3.通过研究深入学习,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古建筑知识。

研学过程:

1.到斗拱前排队,听文物专家介绍斗拱结构(3分钟)

2.以小组为团队动手制作(10分钟)

3.讨论还有哪些古建筑结构(2分钟)

a.榫卯b.斗拱c.飞檐

讨论古代著名的工匠和建筑物有哪些,并完成如下问题(2分钟)

(1)木匠的祖师爷是:,酿酒的祖师爷是:

(2)鲁班锁也叫锁,是一种高榫卯结构。

(相互讨论,生活中有见过的同学,一起分享交流)

附:斗拱:中国古代汉族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

作用: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在唐代发展成熟后,便规定民间不得使用。

榫卯结合:榫卯结构,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这种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刚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榫卯是在两个木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

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榫和卯咬合,起到连接作用。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家具及其它木制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

榫卯结构是榫和卯的结合,是木件之间多与少、高与低、长与短之间的巧妙组合,可有效地限制木件向各个方向的扭动。

最基本的榫卯结构由两个构件组成,其中一个的榫头插入另一个的卯眼中,使两个构件连接并固定。

榫头伸入卯眼的部分被称为榫舌,其余部分则称作榫肩。

榫卯结构广泛用于建筑,同时也广泛用于,体现出家具与建筑的密切关系。

榫卯结构应用于房屋建筑后,虽然每个构件都比较单薄,但是它整体上却能承受巨大的压力。

这种结构不在于个体的强大,而是互相结合,互相支撑,这种结构成了后代建筑和

中式家具的基本模式。

活动四:了解汉唐文化学习古柏精神(约15分)

研学形式:倾听讲解、实地观察、师生互动、诵读诗文

辅导老师:班主任、济渎庙内导游、庙街小学小讲解员

研学地点:济渎庙将军柏

王屋山的兴盛和道教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传轩辕黄帝大统天下后,于八月十五在天坛山重会西王母,欲求得道成仙之术,并在此建上访院,访寻四海仙人。

以后每年的八月十五,四方善士、各路神仙皆云集王屋山。

被称为道教鼻祖的老子李耳,也曾入王屋山修炼,天坛山绝顶至今尚有“老子炼丹池”遗迹。

道教早期的著名人物,如仙人王子晋、清虚真人王褒、著名方士于吉、南岳夫人魏华存、道教理论家葛洪等都曾修道于王屋山。

被称为我国“药王”的医学家孙思邈是唐代著名道士之一,晚年结庐于王屋山翠微庵,采药行医,济世救人,直至仙逝于此,现孙真人坟尚存。

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唐玄宗李隆基命司马承祯在王屋山自选形胜,建观而居,后又派胞妹玉真公主拜司马承祯为师,入王屋山修道,自此道风大盛。

由于玄宗皇帝特别青睐王屋山,拨付大量资金在王屋山修建了全国最大的皇家道观建筑群,为三清、四御、三官、十方、雷祖、西王母等先天元神均建立了宫殿,从天坛山的三清殿、玉皇殿、轩辕殿、王母洞到十方院、阳台宫、紫薇宫、清虚宫、迎恩宫、三官殿、玄台殿等方圆数十里,组成了庞大的道教宫院。

千百年来,王屋山不仅是道家人物修身、炼丹、成仙之所,还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来此寻幽探胜,陶冶情操。

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韩愈都先后来王屋山游历,并留下了许多名篇佳句。

长生阁:清代高台建筑,道家祈求长生不老之所。

台前天然生出的古柏虬枝盘曲、横斜逸出,与藤蔓倒垂、郁郁葱葱的何首乌均寓意长寿

活动六:探寻济水之源感悟济水精神(约20分)

研学形式:倾听讲解、实地参观、诵读诗文、拍照记录

辅导老师:班主任、研学辅导员、济渎庙内导游、庙街小学小讲解员

研学地点:小北海

研学目标:

通过倾听讲解,并对小北海的实地参观,加深学生对济水文化的了解,增加对济水文化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全身心地感受济水变迁历程,学习济水美德,传承济水文明,发扬济水精神;

研学过程:

1.学生代表讲解小北海。

(5分钟)

2.师生互动交流以下问题:(5分钟)

(1)“渎”意为,“四渎”分别为、、、。

(2)济水初源在,西源在,因东流成河,现称为;东源在,泉水喷涌,汇聚成河,现称,两河汇合后称,也称济河,即古时的济水。

(3)济水流经的城市有、、、等。

(4)你知道济水精神和济水美德是什么吗?(由研学辅导员李维松校长讲解)

3.班主任和班长组织学生集体诵诗:(5分钟)

(1)白居易《题济水》:自今称一字,高洁与谁求。

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

(2)《济源颂》

4、班主任带领学生参观、拍照留念。

附:1.小北海讲解词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的城市为什么叫“济源”吗?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一讲。

济就是指济水。

我们济源是古济水的发源地,所以叫济源。

渎是什么意思呢?《尔雅·释水》中记载“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

渎的意思就是独流入海的河流,因为古人认识范围的局限性,所以认为符合独流入海条件的河流只有江、河、淮、济。

济之为渎,非因水著,乃因其品。

其一:济水平地涌泉,三起三伏,经河南山东两省,绵延2500多里而独流入海,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

其二:济水今温县和荥阳附近横贯黄河,但流出后依然是非常清澈,古人因而认为济水具有永拒外污,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性。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