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突发公共舆情的管理与舆情应急措施,希望大家喜欢,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形式多样化且渠道广,导致公共事件频繁突发。
一件普通的突发社会事件经过新媒体助推极易引爆舆情成为公共事件。
若不及时对社会公共舆情事件监管理和处置,很容易影响到政府的执政和社会治理工作。
因此,为避免社会公共事件舆情愈演愈烈,各级政府部门亟需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共事件的舆情管理和处置。
突发公共舆情的管理与舆情应急措施:
1.及时、全面、科学地了解网络舆情是成功引导和应对社会舆论监督的前提。
面对海量的舆论信息,可以借助先进的社会舆论监测系统。
对微博、微信、网站、论坛、贴吧等舆情的主要载体进行监测和预警,并对监测内容进行专业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形成监测分析研究报告成果,使政府应对社会舆论监督有科学的依据。
2.在民众对政府的社会舆论监督中,除了社会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也包括政府的办事态度。
政府在处置社会问题或者面对民众的问题反馈时,若是态度麻木、拖怠,很容易激发民众的不满情绪,从而导致更大舆情危机的爆发。
3.快速响应既包括对民众反馈的监督信息进行调查,也包括在调查过程实时告知公众调查的进度,了解事件的真相。
若监督信息属实,则需快速解决;若是信息虚假,则要将事实真相查明告知公众。
4.由于互联网舆情发展状况复杂多变,所以在社会公共事件发生后,各级政府部门需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力度,做好重点事件实时监测分析,便于及时了解事件发展动态变化,把握好舆情发展趋势。
根据舆情发展情况,及时采取有针对性应对措施。
5.在处理好民众反馈的社会问题后,政府要组织对案例事件进行学习,分析事件背后透露的本质问题,主动整改,加以防范,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影响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同时,对合理如实反馈了社会问题的民众予以鼓励,提升民众对政府进行社会舆论监督的积极性,促进官民之间的良好互动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
6.社会公共事件的舆情产生后,极易引起社会舆论。
所以,为了避免事件的发生,带来信息巨大负面效应。
各级政府部门在进行舆情管理和处置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自身权威性做好舆论引导。
如借助政务新媒体作为信息回应渠道和为舆情响应、信息互动的主要阵地,及时发布事件处置进展,推进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做好释疑解惑工作,及时回应公众关切的问题,满足社会的知情权。
7.社会公共事件的舆情管理和处置时,为提高舆情处置精确度与效率。
各级政府部门可采用智能化的舆情监测软件,进行舆情监测和预警,减少负面舆论对社会正常运行的干扰。
如蚁坊软件互联网舆情监测管理系统,可自动实现负面舆情监测、预警,已发生舆情发展过程监测、舆情处置效果监测,有助于从大局上准确识别预警信息、预防和把握舆情热点发展倾向。
1.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主要特征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相对非网络形式的社会舆情,其表现特征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一定的特殊性。
这些特征包括,舆情突发多发、热点转换迅速、参与主体隐匿和信息传播失真。
一是舆情突发多发。
一方面,网络舆情的突发性来自于公共事件本身的突发性。
公共事件有一定的发展过程,在某一时点爆发具有突发性特征。
另一方面,网络舆情的生成过程也有突发性特征。
如网民对于某些突发事件引发的网上风波,都是在大量信息汇集后,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了压倒性、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迅速形成一波网络舆情。
二是热点转换迅速。
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的速度远非传统的信息传播渠道可比,网络传播速度不仅远远快于口口相传,也是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所不能及的。
这是由移动互联网的技术特征决定的,网络信息传播具有迅速、瞬时、实时的特点,技术进步使社会公众能够做到零延时地发布和接受海量网络信息。
迅速还表现为网络民意的非理性,事件中的热点话题来去匆匆,情绪化的宣泄压倒了持续和理性的讨论,社会公众很难长期关注某一网络舆情事件。
一个具有轰动、燃爆等特点的信息源一旦上网,经由微信、微博等自媒体渠道扩散,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新一轮网络舆情。
三是参与主体隐匿。
匿名性是网络信息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个人隐私保护等问题,网络实名制很难在所有新媒体和自媒体上实现,造成网络信息源在虚拟空间中处于隐匿状态,并由于传播渠道的复杂而难以追溯。
隐匿性是一把双刃剑,失去隐匿性或虚拟性将会打击互联网的发展,而不受控制的信息匿名发布行为,则可能纵容不良网络信息的肆意传播。
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发展的各个阶段,均会裹挟数量巨大的匿名网民参与跟帖评论,一些不明真相、不负责任的言论对事件发展和舆情动向,起到了或推波助澜或干扰处置的消极作用。
四是信息传播失真。
网络舆情折射出不同身份的参与者的知识结构、生存环境、人生际遇、精神状态等,是一个裹挟着正确和错误、理性和偏激、文明和野蛮等的复杂集合体。
网络舆情随时有朝着多个不明方向发展的可能性。
因此,网络舆情的失控,不仅来自于信息传播的迅速、隐匿性等,还会来自于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发生背离发布者意图的可能性。
在网络信息传播中,由原生信息经过加工改造,衍生出大量的派生信息,这些信息中裹挟着传言、迷信、臆断、谣言等不实信息,以及政治意图明显的错误引导信息。
一旦某种言论、观点激发了网民的共鸣,无论它是揭示了问题实质还是蒙蔽了社会公众,都有可能改变舆情的走向,形成新的网络和社会舆情。
2.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主要影响
突发公共事件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事件本身的危害性不言而喻。
社会公众出于对自身健康、生命、出行安全等考虑,某种特定网络信息的传播,容易集中性地激发社会紧张情绪。
公众对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质疑、对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不力的不满、对隐瞒欺骗误导等行为的愤怒等,都是网络舆情的激发因素。
一是冲击正确导向。
部分网络信息,或为蓄意造谣,或为不实信息,或为别有用心的误导,都是对真实信息的背离,基于这些信息所激发的社会情绪也是有害的,形成的网络舆论不利于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解决。
这些错误的网络舆情信息,冲击社会信任体系,对正确的舆论导向产生干扰,分散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力量,甚至扭曲突发事件处置的正确方向,造成不良的社会后果。
二是引发群体性事件。
信息本身并不具有危害性,网络信息所负载的是突发公共事件参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行为模式,如信息的相互传播、变异信息、扩大影响,并最终形成网络舆论。
负面网络信息的迅速传播,在线下的社会生活中,成为酝酿、爆发突发公共事件的诱因,并推动事件持续、升温、蔓延、变异、失控,并可能脱离网络世界,在现实生活中形成具有社会危害性的群体性事件。
三是争夺舆论阵地。
现代信息社会条件下,网络是重要的舆论阵地。
网络舆论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对势力就会占领。
经验表明,历史上每一次突发公共事件,都是敌对势力与我争夺大学生、争夺青年的激烈战场。
如果对网络舆情处置不力,一些青年被网上所谓的“意见领袖”牵着走,将会使我们在舆论战中处于不利地位,不利于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甚至可能面临失去青年的危险。
1.网络舆情形成的一般过程
突发公共事件有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但这是一个延续时间较长的周期。
在这个发展周期中,因各类焦点言论或标志性事件,将会出现若干轮次的网络舆情。
突发公共事件中所产生的网络舆情,大致可以概括为潜伏期、激发期、扩散期和消退期等四个阶段。
一是网络舆情潜伏期。
在这一阶段,早于或伴随着突发公共事件的爆发,发生一起或数起标志性事件,网络上已经传播一些相关信息,但因传播范围较小,尚未激起社会情绪,没有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
这一阶段,也是预防突发公共事件爆发的黄金期,但由于事件处于萌芽、酝酿的初始阶段,也是最容易被有关部门忽视的时期。
二是网络舆情激发期。
随着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性升级,网络信息传播范围相应呈几何级数扩大,期间有可能由于“意见领袖”的加入,各类言论、看法、观点等迅速趋向集中,激起与突发公共事件存在利益或非利益关系的人群的社会情绪。
从这一阶段开始,突发事件开始具备了公共性,影响的范围逐步扩大,但仍然局限于与初始事件关系较为密切的社会人群。
三是网络舆情扩散期。
在社会情绪被激发后,舆情达到一个高点,网络信息继续传播或者因谣言、信息噪音等发生变异,舆情管控部门开始介入,开展舆论引导、辟谣等工作。
随着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的进展,网络上的各类观点开始分化,逐步形成不同的关注点,网络舆情在波动中继续发展,这种情况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四是网络舆情消退期。
网络舆情的消退,与几种因素有关。
其中包括有关部门采取的处置行动开始收到效果,突发公共事件本身得到解决或趋于平息;出现新的舆论事件,原有的网络关注点发生转移,网络舆情信息被搁置。
即使突发公共事件仍未解决,也未发生新的事件,仅仅随着时间的推移,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也会逐渐淡出公众的视线。
但这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同时会降低有关部门的社会公信力,这种消极的网络舆情解决方式不足取。
2.网络舆情信息变异的内在机理
如前所述,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舆情,并不是一个线性发展过程,而是受到特别事件、特殊信息、特定情形的影响。
网络舆情信息的各种变异现象值得深入分析,其中应当特别关注网络谣言和“信息涡流”两种现象。
这两种现象,可能导致网络舆情朝着严重背离事件发展趋势的方向发展,产生不可预料的危害性后果。
第一,网络谣言。
在突发公共事件爆发伊始,往往即有各种谣言在网络空间传播,有的谣言或不实信息在传播短短几天甚至几小时后,即出现情形的反转,但总的来说,谣言“辟不胜辟”。
谣言现象自古有之,大量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不是网络信息传播的专利,但互联网对谣言传播起到了放大作用。
在突发公共事件中,一个谣言的生成传播,大致会经过造谣、信谣、传谣、辟谣等过程,最后归于消失。
造谣者的动机复杂,或由于缺乏相关知识,或出于某些政治目的,或为博取社会关注,或为单纯的恶作剧,有些则是无意识的猜测等。
如新冠肺炎疫情中,双黄连、吸烟、乳铁蛋白等可以预防病毒的谣言,来源于缺乏严谨科学论证的认知。
故意夸大确诊病例数量、假造大规模聚集感染案例、提前预告知名人士死亡等谣言。
由于人们的知识、阅历、心理等状况千差万别,任何谣言,无论其如何怪诞离奇、严重偏离事实,总会有一些人选择相信并传播,同时在传播过程中混入“人际信任”“亲测”等强化性因素,使各种谣言真伪难辨。
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发布者和传播者。
微信、微博、QQ、博客、贴吧、论坛等即时通信工具或网络平台,加快了谣言传播的速度。
零耗时、零成本的随手转发,使一些网民无意中加入了谣言传播群体,最终形成“病毒式传播”模式。
部分网民凭借自己的主观好恶和直观判断轻下结论,道听途说、夸大其词,这为接近事情真相制造了巨大障碍。
这些谣言容易造成社会认知的混乱,造成公众的恐慌情绪蔓延。
在这次疫情中,谣言几乎伴随着防控的全过程,产生了数以百计的各种蓄意谣言和不实之词,辟谣工作占用了有关部门相当一部分防控精力。
第二,信息涡流。
信息涡流也是网络信息变异的一种主要形式。
与网络谣言不同,它的危害性不在于主观故意或客观原因的信息失真、误导舆论,而是信息传播发生大幅度的转向。
所谓的信息涡流,是指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由于一个较小的事件或信息点,使当事人所关心的原有信息被导向其他主题的现象。
如,某些媒体为抢热点,发布了语焉不详的报道,引发了特定商品的抢购风潮。
突发公共事件中某利益关系人的非正常死亡,往往引发社会公众的猜测,使网络舆情焦点转到另一个方向。
这些都可称之为“信息涡流”现象。
显然,各类谣言是造成信息涡流的一种催化剂。
但信息涡流的形成还与其他一系列因素相关,包括群体无意识现象、信息噪音和信息碎片等。
一是群体无意识现象。
突发公共事件是一种非常态事件,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传播过程和机制也有违常态。
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个体往往存在有意识人格的消失和无意识人格的得势,思想和感情容易因暗示和相互传染作用而转向一个共同的方向,并有立刻把观念转化为行动的倾向,从而推动突发公共事件蔓延、升级以至失控。
二是信息噪音和碎片化。
所谓的信息噪音,就是网络参与者对于信息的不正确选择。
例如,网民往往对不合常态的特别信息更加关注,而对一般的常识性信息视而不见。
由于社会公众对病毒学知识缺乏了解,受某些信息的误导,一部分人选择相信新冠肺炎病毒来自于非自然界,偏信病毒是实验室制造泄露的结果,甚至认为病毒可能是生化武器。
信息碎片化,是指互联网的开放性使信息流动和选择更加自由,随着传播渠道的日益增多,各类信息的整合性逐渐被分散的信息所取代,网民根据自身信息获取渠道和知识接受能力,类聚为大量的碎片化群体。
信息碎片化导致舆情信息不对称、立场不一致,加深了各方的矛盾和误解,不利于形成权威的舆论宣传。
1.信息充分公开,阻断不良舆情传播
谣言止于信息公开,舆情管理的重要手段就是确保信息披露充分,引导形成正确的主流舆论。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条例》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突发事件,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国家建立突发事件举报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突发事件隐患,举报不履行或不按照规定履行应急处理职责情况。
管控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抵制各种网络谣言,最关键的是使公开、透明、真实、及时的信息成为网络舆论主流,提高社会公众的辨识能力。
一是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信息发布机制,明确信息发布的责任主体,信息发布标准、发布内容、信息时效,明确瞒报、缓报、谎报、误报信息的法律责任。
二是畅通社会公众举报渠道,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把信息发布和突发公共事件处置行为置于群众监督之下。
群众监督是最好的监督,一切依靠群众是此次抗击疫情被称之为人民战争的主要原因。
三是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信息公开的时效、广度,提高信息发布的权威性。
网络舆情的主渠道是互联网,是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传播形式。
2.快速果断处置,遏制舆情演变蔓延
时效性是网络舆情处置的关键。
网络舆情瞬息万变,如不能在关键时间窗口期进行及时有效的管控,网络舆情方向改变后,既有的舆情管控措施将丧失作用,使突发公共事件管控工作陷入被动局面。
一是加强舆情监测研判。
目前我国舆情监测系统存在一些问题,如数据采集不全、冗余信息过多等,舆情监测基本上采用技术加人工的模式。
应当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舆情监测,大数据用于挖掘数据背后的相关联性,可以精准体现舆情背后的事件、相关人员以及读者等要素内在逻辑和社会关联。
要建立完善舆情研判联席会议制度,协同开展网络舆情研判,及时发现热点、敏感和倾向性问题,进而提出预防和应对措施。
二是成立高级别处置机构。
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要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程度,由上一级政府或越级政府组建高级别的事件处置机构,吸收**部门主要负责人和相关领域专家参加。
我国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成立了高级别的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对于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全力遏制疫情起到了关键作用。
三是建立快速响应机制。
要完善快速响应机制,建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信息沟通渠道。
按照处置预案的要求,各部门各司其职,根据网络舆情实际,按照一般工作流程和特别响应流程分别处置,提高网络舆情的响应速度和处置效率。
四是抓住核心事件言论。
网络舆情信息复杂,各种信息鱼龙混杂,需要加强辨识。
重点是分析梳理,找出核心事件和关键言论。
如,此次疫情中对于一系列热点事件,有关部门抓住了关键问题和关键时间点,在最短时间内决策派出高级别调查组开展调查,赢得了社会公众的一致认可,快速平息了由各种猜测引发的网络舆情。
3.实施联防联控,强化舆情协同治理
系统性问题要靠系统性机制解决,联防联控机制是处理突发公共事件行之有效的制度设计。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舆情,覆盖范围广、涉及部门多,具有系统性特征,也应当建立舆情治理的联防联控机制。
舆情治理的依法处置、舆论引导、社会面管控“三同步”原则,对联防联控机制提出了要求。
一是网络舆情与突发公共事件联动处置。
在突发公共事件爆发后,即应开始监测与事件相关的网络舆情,特别是要关注在此过程中爆发的核心和节点事件,警惕形成网络舆情的可能,并同步开展敏感问题回应和舆论引导工作。
二是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协同。
舆情处置涉及网络信息安全、宣传教育、纪检监察、司法执法、综合治理等多个部门,要建立各部门之间标准化、流程型的联动工作制度。
通过联席会议等形式及时通报舆情发展,及时预警和处置网络舆情。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
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处置中,应当进一步研究推广联防联控机制,形成网络舆情管控的组织合力。
4.落细应急预案,规范舆情处置程序
突发公共事件具有突发性,事后处置固然重要,但必须按照一定的分工、程序、技术手段等进行。
各地方各部门应当根据实际,制定具有高度操作性的预防和处置预案。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突发公共舆情的管理与舆情应急措施,希望大家喜欢,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形式多样化且渠道广,导致公共事件频繁突发。
一件普通的突发社会事件经过新媒体助推极易引爆舆情成为公共事件。
若不及时对社会公共舆情事件监管理和处置,很容易影响到政府的执政和社会治理工作。
因此,为避免社会公共事件舆情愈演愈烈,各级政府部门亟需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共事件的舆情管理和处置。
突发公共舆情的管理与舆情应急措施:
1.及时、全面、科学地了解网络舆情是成功引导和应对社会舆论监督的前提。
面对海量的舆论信息,可以借助先进的社会舆论监测系统。
对微博、微信、网站、论坛、贴吧等舆情的主要载体进行监测和预警,并对监测内容进行专业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形成监测分析研究报告成果,使政府应对社会舆论监督有科学的依据。
2.在民众对政府的社会舆论监督中,除了社会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也包括政府的办事态度。
政府在处置社会问题或者面对民众的问题反馈时,若是态度麻木、拖怠,很容易激发民众的不满情绪,从而导致更大舆情危机的爆发。
3.快速响应既包括对民众反馈的监督信息进行调查,也包括在调查过程实时告知公众调查的进度,了解事件的真相。
若监督信息属实,则需快速解决;若是信息虚假,则要将事实真相查明告知公众。
4.由于互联网舆情发展状况复杂多变,所以在社会公共事件发生后,各级政府部门需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力度,做好重点事件实时监测分析,便于及时了解事件发展动态变化,把握好舆情发展趋势。
根据舆情发展情况,及时采取有针对性应对措施。
5.在处理好民众反馈的社会问题后,政府要组织对案例事件进行学习,分析事件背后透露的本质问题,主动整改,加以防范,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影响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同时,对合理如实反馈了社会问题的民众予以鼓励,提升民众对政府进行社会舆论监督的积极性,促进官民之间的良好互动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
6.社会公共事件的舆情产生后,极易引起社会舆论。
所以,为了避免事件的发生,带来信息巨大负面效应。
各级政府部门在进行舆情管理和处置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自身权威性做好舆论引导。
如借助政务新媒体作为信息回应渠道和为舆情响应、信息互动的主要阵地,及时发布事件处置进展,推进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做好释疑解惑工作,及时回应公众关切的问题,满足社会的知情权。
7.社会公共事件的舆情管理和处置时,为提高舆情处置精确度与效率。
各级政府部门可采用智能化的舆情监测软件,进行舆情监测和预警,减少负面舆论对社会正常运行的干扰。
如蚁坊软件互联网舆情监测管理系统,可自动实现负面舆情监测、预警,已发生舆情发展过程监测、舆情处置效果监测,有助于从大局上准确识别预警信息、预防和把握舆情热点发展倾向。
1.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主要特征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相对非网络形式的社会舆情,其表现特征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一定的特殊性。
这些特征包括,舆情突发多发、热点转换迅速、参与主体隐匿和信息传播失真。
一是舆情突发多发。
一方面,网络舆情的突发性来自于公共事件本身的突发性。
公共事件有一定的发展过程,在某一时点爆发具有突发性特征。
另一方面,网络舆情的生成过程也有突发性特征。
如网民对于某些突发事件引发的网上风波,都是在大量信息汇集后,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了压倒性、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迅速形成一波网络舆情。
二是热点转换迅速。
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的速度远非传统的信息传播渠道可比,网络传播速度不仅远远快于口口相传,也是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所不能及的。
这是由移动互联网的技术特征决定的,网络信息传播具有迅速、瞬时、实时的特点,技术进步使社会公众能够做到零延时地发布和接受海量网络信息。
迅速还表现为网络民意的非理性,事件中的热点话题来去匆匆,情绪化的宣泄压倒了持续和理性的讨论,社会公众很难长期关注某一网络舆情事件。
一个具有轰动、燃爆等特点的信息源一旦上网,经由微信、微博等自媒体渠道扩散,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新一轮网络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