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就快要过完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就业形势的现状总结,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2022年就业形势的现状总结1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不仅对宏观经济产生较大影响,对大学生就业市场也造成了冲击。

为分析疫情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讨论所联合智联聘请公司,通过网络大数据和网络调查数据,从毕业生总体就业形势、择业期望、求职经受、疫情冲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数据分析说明,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结构性矛盾突出,受疫情冲击毕业生的期望行业、岗位、工作地点等发生转变;单位就业是毕业生主要去向,新经济行业受到青睐,而薪酬福利、职业进展和工作生活平衡是求职者主要关注因素;实习经受有助于毕业生胜利就业,线上聘请面试成为疫情期间求职的主流方式。

值得留意的是,单位就业成为毕业生主要去向。

其中,选择单位就业的比例最高,为75.8%;其次,为自由职业和国内/外升学,所占比例分别为7.7%和7.5%;而选择创业或其他的毕业生比例最低,仅占2.8%;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选择"拟考研'"拟出国'及"暂不就业'等形式的慢就业,比例为6.2%。

分学历来看,不同学历的学生就业去向有所差异。

硕士生主要选择单位就业,这一比例接近90%;本科生更倾向于国内/外升学,尤其对于双一流院校的学生而言,选择升学深造的比例更高;而大专生在自由职业、慢就业、创业或其他等就业去向的占比要高于其他群体。

从期望就业城市来看,一线、新一线城市及部分省会城市成为毕业生首要选择。

具体来看,期望去北京、广州、成都、上海、深圳、杭州、南京、西安、重庆、郑州等城市就业的学生比例最高,这些城市的知名企业数量及就业机会较多,同时人才竞争也相对激励。

另外,一些二线城市,例如石家庄、沈阳、太原、南宁、长春、呼和浩特、南昌等,这些城市以省会城市为主,近年来进展快速,也渐渐成为毕业生期望就业的首选之地。

从期望就业行业来看,毕业生更倾向于新经济行业就业。

具体来看,期望就职于IT/通信/电子/互联网、文化/传媒/娱乐/体育、商业服务(咨询/财会/法律/广告)、金融业等行业的比例相对较高,分别为25.1%、10.7%、9.2%和8.1%,这些行业主要为新经济行业,薪酬待遇优厚,科技含量较高、进展空间较好,与当下新一代求职者择业需求相契合。

从期望就业的企业类型来看,更多毕业生期望进入国有、民营企业。

具体来看,期望进入国有企业的比例最多,为36.0%;其次,为民营企业,所占比例为25.1%;再次,为三资企业和事业单位,比例分别为16.0%和14.0%;而选择国家机关和其他类型企业的比例相对较少。

分学历来看,硕士生选择进入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和国家机关的比例要高于其他群体;专科生选择进入事业单位、民营企业的比例相对较高。

据教育部统计,2020年高校毕业生将再创新高,达874万人。

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一季度大学生聘请需求人数削减了16.77%,但求职申请人数增加69.82%。

因此,在疫情突发事件冲击下,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需两端均受到肯定影响,使得一季度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大学生就业形势

报告》分析说明,当前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受疫情冲击毕业生的期望行业、岗位、工作地点等发生转变;单位就业是毕业生主要去向,新经济行业受到青睐,而薪酬福利、职业进展和工作生活平衡是求职主要关注因素;实习经受有助于毕业生胜利就业,线上聘请面试成为疫情期间求职的主流方式。

与去年同期相比,一季度大学生聘请需求人数削减了16.77%,求职申请人数增加69.82%,CIER指数低于去年同期的2.82。

在供给方面,1月和2月求职申请人数同比增幅分别为5.85%和12.30%,3月份毕业生开始进入春季聘请市场,求职申请人数同比增幅高达143.25%。

在需求方面,1月份对大学生聘请需求人数同比增加了1.83%,2月和3月聘请需求人数同比下降了21.67%和26.69%

从重点地区大学生的CIER指数来看,京津冀地区大学生就业形势相对较差,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大学生就业形相对较好。

与去年同期相比,各经济圈大学生的聘请需求人数的同比也有削减,CIER指数同比下降。

值得留意的是,京津冀地区的大学生供求改变与其他地区不同,无论是环比还是同比,其聘请需求人数和求职申请人数均有所下降。

从调研数据来看,选择就业的比例最高,为75.8%;其次,为自由职业和国内/外升学,所占比例分别为7.7%和7.5%;而选择创业或其他的毕业生比例最低,仅占2.8%;

从总体来看,单位就业为毕业生主要去向。

其中,选择单位就业的比例最高,为75.8%;其次,为自由职业和国内/外升学,所占比例分别为7.7%和7.5%;而选择创业或其他的毕业生比例最低,仅占2.8%;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选择"拟考研'、"拟出国'及"暂不就业'等形式的慢就业,比例为6.2%。

分学历来看,不同学历的学生就业去向有所差异。

硕士生主要选择单位就业,这一比例接近90%;本科生更倾向于国内/外升学,尤其对于双一流院校的学生而言,选择升学深造的比例更高;而大专生在自由职业、慢就业、创业或其他等就业去向的占比要高于其他群体。

从期望就业行业来看,毕业生更倾向于新经济行业就业。

期望就职于IT/通信/电子/互联网、文化/传媒/娱乐/体育、商业服务(咨询/财会/法律/广告)、金融业等行业的比例相对较高,分别为25.1%、10.7%、9.2%和8.1%,这些行业主要为新经济行业,薪酬待遇优厚,科技含量较高、进展空间较好,与当下新一代求职者择业需求相契合。

大学生平均期望薪酬约6930元。

毕业生期望薪酬的分布状况,主要集中在5000元-6000元和4000元-5000元两个区间,经测算平均期望薪酬约6930元。

不同学历、不同学校类型毕业生的期望薪酬分布状况有所差异。

分学历来看,硕士生的期望薪酬均值和中位数均要高于本科生和专科生;分学校类型来看,科研院所毕业生的期望薪酬最高,其次为双一流院校学生,再次为一般本科院校学生,最终为专科院校学生。

由于本次疫情,毕业生期望行业、工作地点和期望岗位发生的改变较为明显。

根据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大学生招聘需求人数为1237万,占全国需求的10.19%,求职申请人数为896万,占全国共计的10.56%。

与2022年第四季度相比,2022年第一季度全国大学生招聘需求人数有所下降,而求职申请人数则有所增加。

与2022年第一季度相比,在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下行的影响下,大学生招聘需求人数同比下降16.77%,而求职人数增加了69.82%。

高校毕业生市场结构矛盾明显

从大学生就业行业来看,大学生群体在不同行业之间的就业景气程度分化严重。

2022年第一季度,高效毕业生就业景气较好的行业与全国行业情况基本一致。

其中,医药生物工程在疫情背景下就业形势较好。

而大学生在网络游戏、交通运输、电力电器等行业的就业景气度较低,竞争激烈。

从大学生就业行业形势来看,大学生就业市场行业结构矛盾较为明显。

从职业来看,高校毕业生在房地产开发/经纪/中介、销售业务、教育培训等职业的就业前景较好,表明在这些职业中存在人才短缺的现象。

在就业景气度较差的行业中,主要是管理/项目协调、硬件开发、公关/媒介等。

同时,由于财务/审计/税务、律师/法务等职业的大学毕业生较多,但受到疫情影响,企业招聘需求下降,导致这些职业的竞争较为激烈。

一线城市就业竞争激烈

2022年第一季度,新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高效毕业生招聘需求人数减少,但同时求职人数在增加,而一线城市的招聘和需求都有所减少,且求职申请人数求职降幅小于招聘需求人数。

从具体城市来看,2022年第一季度,大庆、咸阳、洛阳等中部和东北三线城市,以及沿海地区的二三线城市,大学生就业形势较好。

北京、上海、成都等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就业竞争较为激烈。

从就业方向来看,从总体来看,单位就业为毕业生主要去向。

其中,选择单位就业的比例最高,为75.8%;其次,为自由职业和国内/外升学,所占比例分别为7.7%和7.5%;而选择创业或其他的毕业生比例最低,仅占2.8%;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选择

“拟考研”、“拟出国及“暂不就业”等形式的慢就业,比例为6.2%。

分学历来看,不同学历的学生就业去向有所差异。

硕士生主要选择单位就业,这一比例接近90%;本科生更倾向于国内/外升学,尤其对于双一流院校的学生而言,选择升学深造的比例更高;而大专生在自由职业、慢就业、创业或其他等就业去向的占比要高于其他群体。

2022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都说2022大学生就业形势难,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就业压力日趋增加。

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仅有114万人,而到了2022年,这一数字已达660万人,并在此后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

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95万人。

数据显示光2022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共计820万人,与2022年相比增长了160万人,简直是创历史新高了。

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

就业创业面临复杂严峻的形势,就业难上加难。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一个国家实体经济走势的信号灯。

人社部网站刊文表示,“十三五”时期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年均超过800万人,再加上500万左右的中职生,青年就业规模将继续扩大。

我国每年新成长劳动力中高校毕业生超过一半,农民工群体中80、90后新生代已占据主体。

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人数连年实现双增长,年底总体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

2022—2022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连续6年保持1300万人以上,2022年末全国就业人员总量达7.76亿人,失业率保持低位运行。

二是就业结构持续优化。

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显著增强,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占比从2022年的31.4:30.1:38.5,调整为2022年的26.1:27.6:46.3,“倒金字塔型”就业结构形成。

三是城乡就业格局发生历史性转变。

2022年城镇就业人员比重首次超过乡村,2022年占比达56.0%,比2022年提高7.6个百分点。

四是重点群体就业保持稳定。

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人数连年实现双增长,年底总体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

年均帮扶超过550万失业人员再就业,超过170万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