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又迎来了一个全新的起点,请写一份计划吧,那么计划怎么拟定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8篇2022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2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1

一、指导思想:

四年级要完成由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通过学习,要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年段的教学目标,为高年级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个基础除了扎实的语言文字的基础外,还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特别是学生在低年级、中年级养成的学习习惯,不管好与坏,到了高年级是不大容易改变的。所以说,四年级是很关键的一个学年。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基本结构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5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共40篇。

教材设计了8个专题。依次是:走遍千山万水、以诚待人、大自然的启示、战争与和平、热爱生命、田园生活、执著的追求、故事长廊。其中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和第六单元“田园生活”还安排有综合性学习内容,使专题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个专题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3篇,略读课文1—2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提供课文的背景资料,并丰富学生的阅读。

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有4个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这四项内容分别在全册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本册是在四年级上册基础上编写的,教材的结构及思路是共同的,体现整套教材的一致性。现就本册几个主要方面作重点介绍。

1、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材

(1)导语导学,整合单元内容。

在本册8个单元导语中,提示学习内容,点明专题,布置学习任务。在内容上,力求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单元学习;在语言叙述上,体现文学色彩,强调感染力。

(2)精读与略读课文的联系和整合。

为了体现单元整合,加强在精读与略读课文中间的联系。本册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安排有“连接语”,这段文字承上启下,内容突出,过渡自然,明确地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体现学习方法的迁移,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的整体感更强。

(3)单元学习活动的贯通和整合。

单元整合不仅体现在课文内容上,还体现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学习活动上。本册教材继续加强专题内学习活动的整合,力求设计的各项活动贯通、严密。全面推进语文各项能力的训练。

2、安排“综合性学习”,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

3、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作为中年级的最后一册,本册仍然采用第一人称“我”的语言叙述方式,继续强调自主学习意识。同时,为了体现文本交流,精读课文中仍然以泡泡的形式出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质疑问难能力。

4、丰富课本内容,拓宽学习资源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语文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三、教学目标

本册学习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个,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3、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来表现事物的,并从中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教育。

3.能⽤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4.学会默读(修订的课程标准把原来在低年级的默读要求提到了中年级,即“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养成好的默读习惯应该从低年级开始,到了四年级,应该训练学⽣默读要有⼀定的速度。

5.能初步把握⽂章的主要内容,体会⽂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中不理解的地⽅提出疑问。理解含义深刻的句⼦,体会课⽂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

6.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意,感受作品中⽣动的⼈物形象和语⾔。

7.积累课⽂中的优美词语、精彩⽚段,诵读优秀诗⽂,我校校本课程包含的古诗⽂诵读训练内容,正切合这⼀教学⽬标,必须常抓不懈,保证学⽣从⼩具备⾜够丰富的诗⽂积累量。

8.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使⽤⼯具书的习惯;课外阅读要有⼀定的量的要求(课程标准提出,中年级的阅读字数总量不少于40万字,引导他们进⾏课外阅读)。

9.听话时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这是与阅读教学的训练⽬标相⼀致的,由读到说)。能清楚明⽩地讲述见闻,并说出⾃⼰的感受和想法。

10.能不拘形式地写下⾃⼰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能把内容写清楚、写具体。能修改习作中有错误的句段(整篇习作的修改,安排在⾼年级进⾏训练,中年级的习作训练,可以引导学⽣进⾏句⼦的修改)。尝试写读后感、读书笔记(⼀些课⽂后安排了⼩练笔,要求学⽣写感受、写体会)。

11.能在综合活动中,提出问题,有⽬的地搜集资料;初步学会对搜集到的资料进⾏整理与运⽤(⾼年级教材中每册安排了⼀个⼤的综合性学习单元,需要学⽣具备⼀定的搜集资料与处理资料的能⼒)。

具体措施:

(⼀)、⽣字新词和句⼦的学习

⼀、⼆年级基本实现独⽴识字,三年级基本实现独⽴学词,四年级上学期学习写摘录笔记,⾃学⽣字词语和重点句⼦、精彩句⼦,⼀⾄四年级背诵古诗⽂、名⾔警句,第⼋册后不再单独提这⽅⾯的要求,第⼋册仅给以⼀些简单的指导。教学时要抓好两点:

1.学⽣是否养成了认真⾃学词语句的习惯。

2.检查(⽼师查,学⽣互查)⾃学的效果。

第⼋册字、词、句的学习仍然是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应由学⽣独⽴完成,教材不再提统⼀要求,⽽是逐渐趋向根据学⽣⾃⼰的⽔平和需要⾃学。这个⽬标主要通过记摘录笔记的途径来实现。摘录笔记必须写,经常写,随时写,要养成习惯。“语⽂天地”中的第⼀项就是“我的摘录笔记”,语⽂教学彰显⼯具性,摘录的重点在语⾔材料,主要是⽣词佳句和名⾔警句。摘录有⽤的信息资料可以另设⼀个摘录笔记本。帮助学习⽣字新词之外,摘录笔记还能培养学⽣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要把它作为评价阅读能⼒和阅读习惯的重要途径。

评价字、词、句的学习掌握情况,⼀是识字保底的部分还需要有统⼀的测试,思路与前⼏册相同,但权重应有所下降;⼆是这⼀阶段使⽤汉字的问题凸现出来了,应结合阅读、习作活动消除错别字,不⾛加⼤练习量的⽼路;三是要结合语⽂实践测试独⽴识字和学词学句的能⼒,巩固提⾼多种识字学词的⽅法,形成独⽴识字的习惯;四是名⾔警句、佳作积累的权重不能低于三年级。

(⼆)、阅读

本册教材共有27篇主体课⽂,篇⽬较少,篇幅不长,但⾃读课⽂的篇⽬较多,阅读量较⼤。课⽂内涵丰富,⽂化含量加⼤,弹性内容增多,阅读的要求相对较⾼,需要师⽣深⼊开掘。

1.不求⼀下⼦学深学透,⽽看重积累,积累名篇佳作于⼼底。

2.不是传达教师、教参编写者阅读的结论,⽽是教会学⽣⾃⼰去阅读,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培养他们阅读的良好习惯。

3.不为统⼀思想认识,统⼀表达阅读体会的语⾔,⽽是为个性化学习开辟⼴阔的空间。

阅读的评价内容,应突出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法、阅读量,以及整体感受这样⼏个⽅⾯。

(三)、习作

升⼊四年级,愿意写、有内容写仍然是学⽣写作最基本的⽭盾。本册教材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强调习作与阅读结合,与活动结合,与⽇记结合,引导学⽣在表达过程中学会表达。

1.可以在列出的题⽬中⾃由选择,⽼师要适时地点拨引导,不要让学⽣⼀学期总写想像内容;

2.四年级学⽣必须练习写真实的内容,可以写长写短,可以成⽂,可以只是⽚断,题⽬也可以⾃⼰拟定;

3.修改,对提⾼表达能⼒有⾮常重要的意义,本册教材安排了专项内容。教师要特别重视修改,把它看作提⾼学⽣表达能⼒的重要实践活动,要引导学⽣重视修改,尤其是当堂修改,在交作⽂前再读再改,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要少点理性分析,多做具体指导,每学期保证对所有学⽣⾯批⼀次。

(四)、⼝语交际

课改以来,语⽂教学呈现出空前的活跃状况,学⽣彼此愿意交流,有⾃信,对事物有⾃⼰的看法,不少地区和学校的学⽣能够合作学习……这都是应该肯定的可喜现象。

在这样的基础上,教材第⼋册引导学⽣有效地进⾏交流。

1.做讨论的主持⼈,使交流能有组织有⽅向地进⾏。

2.与不同意见交流(态度;认识)。

3.做讨论⼩结。

(五)、综合性学习

前三年综合性学习教学重点在于使全体学⽣积极参与。从第七册开始,要求学⽣有计划地⾏动,⾸先是制订个⼈活动计划。第⼋册学习制订⼩组活动计划。计划不仅是⼀种实⽤⽂体,它涉及⽬标、想像⼒、⾏为、对时间的⽀配、⼈尽其才等多⽅⾯的元素。

有计划地做事,才能从有为提升⾄⾃为。

综合性学习活动可⼤可⼩,⼋册仍然本着这样的精神来安排。教师应当结合本地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的意愿和能⼒安排综合性学习活动。考虑到教学时数,全学期⼤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应掌握在4次左右。

随着年级的增⾼,活动的综合性越来越强。要整体安排每个单元的学习时间,整体设计每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把“语⽂天地”的活动与主体课⽂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畅所欲⾔”的内容,组织好,可能是⼀次辩论会,也可能是⼀次故事会,或者演讲会,可以视为⼀次⼤的综合性活动。

2022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4

一、教材名称:

我们又迎来了一个全新的起点,请写一份计划吧,那么计划怎么拟定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8篇2022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2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1

一、指导思想:

四年级要完成由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通过学习,要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年段的教学目标,为高年级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个基础除了扎实的语言文字的基础外,还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特别是学生在低年级、中年级养成的学习习惯,不管好与坏,到了高年级是不大容易改变的。所以说,四年级是很关键的一个学年。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基本结构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5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共40篇。

教材设计了8个专题。依次是:走遍千山万水、以诚待人、大自然的启示、战争与和平、热爱生命、田园生活、执著的追求、故事长廊。其中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和第六单元“田园生活”还安排有综合性学习内容,使专题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个专题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3篇,略读课文1—2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提供课文的背景资料,并丰富学生的阅读。

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有4个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这四项内容分别在全册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本册是在四年级上册基础上编写的,教材的结构及思路是共同的,体现整套教材的一致性。现就本册几个主要方面作重点介绍。

1、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材

(1)导语导学,整合单元内容。

在本册8个单元导语中,提示学习内容,点明专题,布置学习任务。在内容上,力求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单元学习;在语言叙述上,体现文学色彩,强调感染力。

(2)精读与略读课文的联系和整合。

为了体现单元整合,加强在精读与略读课文中间的联系。本册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安排有“连接语”,这段文字承上启下,内容突出,过渡自然,明确地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体现学习方法的迁移,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的整体感更强。

(3)单元学习活动的贯通和整合。

单元整合不仅体现在课文内容上,还体现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学习活动上。本册教材继续加强专题内学习活动的整合,力求设计的各项活动贯通、严密。全面推进语文各项能力的训练。

2、安排“综合性学习”,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

3、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作为中年级的最后一册,本册仍然采用第一人称“我”的语言叙述方式,继续强调自主学习意识。同时,为了体现文本交流,精读课文中仍然以泡泡的形式出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质疑问难能力。

4、丰富课本内容,拓宽学习资源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语文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三、教学目标

本册学习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个,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3、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来表现事物的,并从中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教育。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