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抗击新型肺炎疫情工作反思心得范文5篇,希望大家喜欢。
抗击新型肺炎疫情工作反思心得范文1
xx年的春天,注定难以释怀,我们以顽强的意志,打赢了一场前所未有、荡气回肠的绝地反击战,经受了一次刻骨铭心的思想洗礼。
从1月24日全面部署疫情防控工作,到3月X日疫情标准调整为三类;从1月X日确诊首例病例后的果断管控,到X月X日形势异常严峻后的绝地反击;从守好农村、社区、企业“三大阵地”,到打赢全域排查、精准流调、核酸检测“三大攻坚”;从“内防扩散、外防输入、严防输出”的寸土必争,到全面谋划启动复工复产的分秒必夺,县委、县政府泰山压顶不弯腰、越是艰险越向前,不仅迅速扭转了被动局面,全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更在捍卫城市尊严中,经受了一次全方位的锻炼和思想升华。
疫情既是一次兵临城下的危机,也是一次压力重重的考验。
受疫情的影响和冲击,全县经济一度处于停摆状态,主要经济指标大幅下滑;城市对外形象严重受损,“疫区”标签刺激着每一个XX人的“神经”;全县群众“宅”在家里,渡过了一个“最安静”的正月;广大医护人员和党员干部超负荷工作,承受着巨大的身体和心理“双重压力”。
全县各级各单位、每名党员干部都应该痛定思痛,认真总结,从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基层基础、能力作风各个层面深刻反思,变压力为动力、变坏事为好事,推动各项工作实现新的进步和提升。
一、疫情暴露出什么
这段时间,通过上级点、自己找,梳理出以下几方面的短板、漏洞和弱项。
1.组织协调不够顺畅。
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在XX地区XX是最先响应的,第一时间进行了安排部署,但疫情发生后,防控工作并没有按照我们预期的展开,协调脱节、各自为战、多头指挥。
比如,在初期密接者排查过程中,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活动轨迹推送不够及时。
在处置督办事项过程中,组与组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横向沟通,重复要求基层单位反馈情况等等。
2.应急体系亟待健全。
疫情防控是对处置能力、管理水平、运行效率等应急体系的全面考验。
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深入,处置不及时、磨合不充分、反应不灵敏等问题逐步显现。
例如,我县第X例确诊病例在X月X日出现了发热、咳嗽等症状,之后X天的时间里先后到村医、乡(镇)卫生院就诊,但无论是基层医疗机构,还是村、乡(镇)均没有第一时间上报,延误了处置时机。
再比如,X月X日,我县一天新增确诊病例X例,超出了社会各界的心理承受能力,但主动发声、正面引导、及时回应做的不够,社会上、网上的质疑声很多。
3.基层基础短板突出。
XX的城市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一直是我们引以为傲的亮点,但在疫情的考验下,暴露出“里子”上的很多问题。
比如,社区层面,老旧小区监控系统、门禁系统缺乏,物业管理不规范、不健全,增加了管控难度。
同时,社区人员力量严重不足,平均要服务管理X名居民,心有余而力不足。
比如,农村层面,早在疫情防控之初,我们就反复强调,最大限度减少人员聚集,但有的群众仍然置若罔闻、我行我素,聚餐聚会造成“家庭式”感染。
4.干部队伍结构不优。
疫情防控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综合性非常强的系统作战,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战“疫”队伍。
反观我县,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上存在明显短板……。
5.防控手段相对滞后。
疫情发生以来,先进地区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为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提供了有力支撑。
反观我县,排查主要靠“脚”、流调主要靠“问”、统计主要靠“表”、检测主要靠“枪”,采用的还是“人海战术”,现代化技术手段明显不足。
6.责任压力传导不到位。
这场疫情防控战役,我们并不缺思路,也不缺部署,更不缺举措,很多工作我们逢会必讲、逢会必说。
但是在压力传导上不够,责任链条没有形成闭环,很多问题就出在没落实上,出在“最后一公里”,甚至是“最后一米上”。
比如,我们开展了不间断的督导检查,但有些口罩乱丢、卡口不严的老问题还屡见不鲜。
二、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问题表现在事上,但根子在制度上、在人上。
在制度方面,我们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还任重道远。
同时,疫情防控是一场人民战争,但实际上,我们更多是政府在主导,群众没有真正参与进来。
人的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麻痹思想。
2003年“非典”,XX没有出现一例确诊病例,且连续多年不打大仗,部分党员干部滋生了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认为疫情“离得还远”“狼不会来”,工作按部就班、流于形式,初期排查不深不细,宣传不到位,存在不少“漏网之鱼”。
抢抓机遇,大力发展应急产业,提升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水平。
二是充分发挥XX等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继续深入开展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积极引导民营企业涉足新领域、谋划新项目,广泛开展“二次创业”活动。
三是积极引导企业变革图强,加快数字化应用,加强产业链协同,全面改进自身发展模式和组织管理方式,进一步发展壮大。
2.完善应急管理能力体系。
一是坚持底线思维。
加强重大风险的科学研判、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决策指挥、社会恢复等全过程应对,全面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应对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水平。
二是加强顶层设计。
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确保遇到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妥善处置。
三是突出未雨绸缪。
组织各行业常态化开展大排查大整治,抓牢风险预警和跟踪监管,同步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
超前布局一批抗灾防疫避难的基础设施,优化重要应急物资产能保障。
四是强化能力保障。
加强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等特殊行业、特殊领域的专业人才队伍储备,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
加强党员干部应急培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应急管理的意识素养、政策水平和实战能力。
3.完善智慧城市管理体系。
坚持“资源共享、规范管理、满足需求、适度超前”的原则,全面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
一方面,统筹“雪亮工程”、5G网络布局等硬件基础设施,整合公共信息资源,打破部门行业壁垒,建设全县性综合行政数据库,打造信息集成共享、指挥统一高效的“城市大脑”,构建智慧城管、智慧社区。
另一方面,充分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加强与华为、阿里等行业领军企业对接,把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手段,全面运用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去,提高综合治理效能。
4.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坚持问题导向,推动破解社会治理中的沉疴宿疾。
在社区,积极探索公职人员参与社区管理模式,建立以楼为“格”、以社区为“网”的城市社区网格化治理机制,着力解决人员力量不足问题。
全面加强老旧小区改造,进一步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坚持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重点、政府治理为主导、居民需求为导向,深化物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彻底解决社区物业管理难题。
在农村,加快推进乡村道路“五化”等基础设施提升工程,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积极推进文明创建向农村延伸,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新风新尚。
完善村“两委”基层干部选拔培养和任用体系,优化村干部年龄结构、学历水平。
在企业,完善领导干部分包联系企业制度,加强沟通指导,提高企业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
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主动参与社会治理工作。
同时,要积极拓宽联系群众的渠道,倾听群众的呼声意见,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切实做到解民忧、聚民智、增民情,打造“离群众最近的政府”。
5.完善干部队伍建设体系。
面对新挑战、完成新任务、打赢新战役,必须在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干部本领、鲜明用人导向上下功夫。
一是优化队伍结构。
坚持好干部标准,打破隐形台阶,破除排资论辈、平衡照顾,为优秀年轻干部成长打开空间、畅通渠道。
组织部门要结合疫情防控对镇乡、县直单位干部队伍现状进行综合研判,统筹考虑年龄梯次、专业结构、工作经历等,调优配强领导班子。
坚持“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逐步提高专业人员比例。
二是加强教育培训。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增强党员干部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确保令行禁止、政令畅通。
针对各单位各行业特点,建立专项培训机制,提升干部综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严格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使命担当意识。
三是完善考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