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1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完成后面的题目。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太丘舍去

③下车引之

④元方入门不顾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陈元方小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4)读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哪些为人处世的启示?

【答案】(1)约定;离开;拉,牵拉;回头看

(2)①(你父亲)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丢下我离开了。

②对着小孩子的面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3)C

(4)例:为人处世要讲礼貌,讲诚信;要知错就改。(答到一点即可)

【解析】【分析】(1)①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期”是一词多义:约定;期盼;期限;日期。②太丘舍去: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去”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离开;今义是到某地。③下车引之:下车去拉元方。“引”是一词多义:拉;声音的延长。④元方入门不顾: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顾”是一词多义:回头看;顾及;照顾。

(2)注意:①非,不。期,约定。行,出行。委,放弃。去,离开。②子,儿子。则,就。礼,礼貌。

(3)A.结合“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可知无信的是友人,非是陈太丘。故A错误。B.结合“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元方反驳是为了维护父亲,而且有理有据,并非是傲慢、目中无人。故B错误。D.结合“友人惭,下车引之”可知“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表达自己的惭愧,请求原谅,因此D错误。故选C。

(4)①结合“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启示人们做事要守信,为人要守礼。②结合“友人惭,下车引之”可知为人要知错就改。

故答案为:⑴约定;离开;拉,牵拉;回头看;

⑵①(你父亲)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丢下我离开了;②对着小孩子的面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⑶C;

⑷例:为人处世要讲礼貌,讲诚信;要知错就改。(答到一点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即可;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结合关键语句即可做出回答。

【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9.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

种花

丁立梅

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2

10.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最后一堂语文课

曾颖

①对于我们这些家电专业的学生,语文课颇有点儿像火锅边放的瓜子,可有可无。但黄老师并不这么看,他说:“即使你今后是一个修电视机、收音机的,多知道一点儿祖先传下来的文字之美,也是没有坏处的!”

②这句话与其说是开导学生,倒不如说是在开导自己——作为一位老语文教师,他像一个上错了船的游客,明明是要到上海,却被拉到了湖北,那种不安与不甘可想而知。

③黄老师上课,可以用一个“酷”字来形容。他通常是左手捻一本语文书,右手揣在裤兜里,上半身最常穿的,是一件蓝底却洗得灰白,看着旧却很齐整的中山装,头发散着灰白的光泽。老师年轻时,应该是帅气的,这种帅气,穿透岁月,留在他的眉眼、言辞和举手投足之间。

④黄老师上课,通常是不怎么看课本的。他要讲的课文早已烂熟于心,张口即吟,抬手即写,举手投足间,有一种不容阻断的气韵,即使平常最不喜欢学习的同学,在那抑扬顿挫的诵读和讲解中,也体会到了文字的美感与魅力。

⑤然而,走得最急的总是最美的时光。当我们度过漫长的暑假升到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喜爱的语文课,已离开了课程表。

⑥关于语文课的取消,有多种传说。有说是因为新近要开电工基础等专业课程,有说是因为黄老师的语文课有喧宾夺主之嫌,还有阴谋论说学校教导主任原来也是教语文的,想来接手过把瘾。不管哪一种原因,都指向了我们并不情愿的结果。于是我们展开了一场有声的反抗,开学第一堂课,不知是谁发起,整个教室里哼起了《国际歌》的旋律,就像某电视剧里苏联战俘们在德国军官视察时的场景,不动嘴,只是让声音在喉头低沉地哼。这种声音整齐地汇聚在一起,其震撼和共鸣的感觉可想而知,无怪乎电视里那位不可一世的德国将军,感到了无比的恐惧。

⑦我们那位无辜的不知就里的电工基础老师,神经当然没有将军那么粗,被墙一样厚重的歌声一挡,仿佛头撞在岩壁上的小鹿,负痛仓皇逃去。不一会儿,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闻风而来,消防车一般匆忙而焦急。

⑧从校领导到班主任,一个个轮番上阵,从学校的办学宗旨,到专业课程设置的紧迫性,再到黄老师的健康等,都做了苦口婆心的解释。为了增加可信度,还特意安排黄老师回学校一趟。

⑨那天,黄老师依旧穿着那件熟悉的旧衣服,只是头发和脸上的皱纹似乎更白更深了些。9月的阳光,在他身后,把他镀成了一个披满金光的雕塑。他几乎是以背诵的样式,重述了学校希望我们的一二三四。同样的内容,被他一说,我们毫无排斥感地完全接受了。

⑩接下来,他又说:“同学们,听到你们为挽留语文课……所做的,我感到……万分……荣幸。我很荣幸,你们通过我,看到了文字之美、文化之美。但我的学养有限,只给你们开了一扇小小的窗,你们通过这扇窗,看到一点一滴的星空与苍穹,那是一个你完全想象不到的广阔世界。一辈子很长,有很多东西需要坚持!即使你是一个修收音机的师傅……”

⑪那是黄老师最后一次在讲台上说话,也是我的最后一堂语文课。

⑫但那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是让我把语文和写作,不再当成一门课程,而是将它当成望向世界的小窗的开始。从那天起,三十多年时间,没有一天止息。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如果对第⑨段作如下批注,请摘录出与之对应的句子。

①写出了黄老师的不安:。

②看得出黄老师的不甘:。

(2)读完全文,你觉得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至少写出两条)。

(3)下面是文章结尾删减的一段,请结合对文章的理解,接着写几句。

我的同学里,多年以后,他们有人成了央视主持,有的成了书法家或画家,还有的成了公务员、商人或工人,但不管当下在做什么,

【答案】(1)那天,黄老师依旧穿着那件熟悉的旧衣服,只是头发和脸上的皱纹似乎更白更深了些。;他几乎是以背诵的样式,重述了学校希望我们的一二三四。

(2)黄老师是一个质朴,热爱自己本职工作,热爱语文,有情怀,个性,坚守等的普通老师。例子:热爱自己本职工作他希望自己的学生不论干什么,都能感受语文的魅力。

(3)示例:语文都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只要你不忘却她,时不时和她有个亲密接触,她就会和你分享快乐,排解忧伤;陪伴你成长,帮助你翱翔!(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分析】(1)第⑨段写黄老师的不安的语句是“那天,黄老师依旧穿着那件熟悉的旧衣服,只是头发和脸上的皱纹似乎更白更深了些”;表现黄老师不甘的语句是“他几乎是以背诵的样式,重述了学校希望我们的一二三四”。

(2)本题从第④段“黄老师上课,通常是不怎么看课本的。他要讲的课文早已烂熟于心,张口即吟,抬手即写”可以看出黄老师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从第⑩段“一辈子很长,有很多东西需要坚持!即使你是一个修收音机的师傅……”可以看出黄老师是一个热爱自己本职工作,热爱语文,热爱学生的普通老师。

(3)本题需要注意的是补写的是结尾句,首先要读懂文章,再联系上下文。可以从语文对生活的意义的角度作答,尽量借助修辞,把语言表达得生动流畅。比如,语文是我最亲密的伙伴,时时与我分享快乐,排解忧愁,指引方向,树立目标和信心,一路伴我成长。

故答案为:⑴那天,黄老师依旧穿着那件熟悉的旧衣服,只是头发和脸上的皱纹似乎更白更深了些;他几乎是以背诵的样式,重述了学校希望我们的一二三四。

⑵黄老师是一个质朴,热爱自己本职工作,热爱语文,有情怀,个性,坚守等的普通老师。例子:热爱自己本职工作他希望自己的学生不论干什么,都能感受语文的魅力。

⑶示例:语文都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只要你不忘却她,时不时和她有个亲密接触,她就会和你分享快乐,排解忧伤;陪伴你成长,帮助你翱翔!(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题意,整体感知文章,找准关键语句,提取信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注意文中对人物进行描写的语句和相关的事例,要结合文中抒情或议论的语句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补写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要联系上下文,选取好角度作答,注意语言要生动,可用一定的修辞。

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青青庭院

故乡青青的庭院是我儿时的乐园。

宽大的庭院到处都染满了绿,除了北边屋前,四壁倒有三面被绿簇拥着,中间被父亲的花草和母亲的菜畦装点起来,并不显得空旷。因为庭院的绿太浓,于是在我的意识里,庭院仿佛一年四季都是绿的。而这绿又是摇曳多姿的,空灵而深邃的,总在你不经意的时候探到你的心里。

每到六月的时候,北屋前的石榴树就急急地缀满了火红火红的花朵,躲在油亮的深绿里逼着你的眼。蜂儿嗡嗡地闹着,贪婪地吮着花蜜。儿时的我总是很馋,却不晓得蜂蜜要经过蜜蜂的酿造才可以吃,以为捉到一只蜜蜂就可以吃到甜甜的蜂蜜。常常寻一只敞口不是太大的玻璃瓶子,轻手轻脚地靠近树身,耐心地等待蜜蜂停落到花儿上,钻进花心,然后悄悄地把瓶口移近,猛的一扣,蜜蜂一惊,就会落入瓶底,接着迅速旋紧盖子。怕蜜蜂死掉,就在瓶盖儿上扎个眼儿,且看蜂儿在瓶中辗转,腹部一鼓一鼓的,淡淡的黄的翅风车一样的振动,找不到出去的路。看到后来,却觉得蜂儿可怜,索性打开瓶盖儿,看蜂儿飞走,吃蜜的念头早已忘掉了。有时手指被蜇得又红又肿,就翻来清凉油抹上。但很快就忘了,就再去捉,再被蜇。

柿子,色艳味美,博得了历代文人雅士的厚爱:唐代白居易有“柿树绿阴合,王家庭院宽”之赞叹;唐代李益留下“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的佳句;清代查慎行钟情柿饼,赞其“齿疏宜软美,喉润觉清空”。

国画大师齐白石喜画柿子,因其与事、世、市等字谐音,寓意吉祥。柿子以没骨画出,叶筋和枝杈勾勒较淡,凸显叶片中的柿子。画作构图饱满,色彩热烈,显示出一种喜庆、乐观的情绪。

喜欢老树画中题诗:“空山绝人迹,柿子挂枝头。秋风一过耳,无喜亦无愁。”柿子红艳在庸常的平民生活里,姿态温婉清美,在月光小院里,在清浅时光里,恣意安然,自在妖娆。如一盏盏红灯笼,灵动了恬淡而喧嚣的日子。让我们的乡愁汩汩流淌,让我们重拾遗落在岁月深处的诗性和唯美、淳朴和恬淡。

(1)围绕柿子,母亲做了哪些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结合文章语境,完成下面的对话。

(3)文中说柿子“透着质朴而温馨的气息,一如母亲的气息。”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4)文本中多次出现“月光小院”,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1)种柿子树;将焐得熟透的柿子送人;做柿饼。

(2)示例: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赋予柿子以喜悦的情感,同时把“满树的红柿子”比作“一盏盏红灯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红柿子的映衬下,秋天变得分外美丽,小院里到处是温馨的,喜气洋洋的,表达了“我”对柿子及柿子映衬下小院的、秋天的喜爱之情。

(3)示例:柿子到了秋天,它的叶子稀疏,如其他树木一样质朴、平凡,但挂在枝头“红艳光鲜”的柿子却在无私奉献,带给人们以美好、温馨的感受。文中的母亲种柿树,将焐熟的柿子先送给乡邻,再分给家人,虽质朴、平凡,但以自己的默默付出带给人以美好和温暖。所以说柿子“透着质朴而温馨的气息,一如母亲的气息。”

(4)示例:月光映照下的小院营造了恬静、亲切、温馨的氛围;月光映照下的小院承载了“我”浓浓的乡愁和对过去美好、温馨生活的回忆;月光映照的小院蕴含着“我”对质朴、温馨、默默奉献的母亲的思念;月光小院是本文的一条暗线,从贯穿全文,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升华了文章主旨。

【解析】【分析】(1)阅读文本,理清故事情节,根据题目要求找到答题区间,筛选相关的词句概括作答。第二自然段“母亲在庭院里栽种的柿子树”;第三自然段“每年此时,母亲总会摘下半熟的柿子焐得透熟,然后以一种秋天的姿势送给四邻亲友,余下的再让家人品尝。”第七自然段“母亲做的柿饼特甜特香。”结合以上语句概括即可。

(2)“满树的红柿子灿烂地微笑着,一盏盏红灯笼照耀着农家小院”中“灿烂地微笑着”运用拟人修辞手法,赋予柿子以人的情感,“一盏盏红灯笼”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满树的红柿子比作红灯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红柿子熟透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柿子的喜爱和对秋天的喜爱。

(3)“透着质朴而温馨的气息,一如母亲的气息。”这句话出现在第五自然段末尾,结合上下句理解句意。质朴:是指秋天到了,柿树叶子愈见稀疏,温馨:指所剩无几的柿子更加红艳光鲜,带给人们新鲜红艳,丰硕果实让人们享受,这是一种无私奉献精神。而母亲身上有着柿子树的品质,母亲慷慨热情,质朴温馨,如“母亲总会摘下半熟的柿子焐得透熟,然后以一种秋天的姿势送给四邻亲友,余下的再让家人品尝。”母亲心灵手巧,聪明能干。如“母亲做的柿饼特甜特香。”

(4)解答此题首先找到出现“月光小院”段落,结合上下文和文章主旨理解其作用。阅读全文可知,文章以柿子为明线贯穿全文,以月光小院为暗线,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第一段引用徐志摩的诗句,营造,一种恬静安谧的氛围;第八自然段又一次出现“月光小院”,写一家人围坐在小院,品尝着母亲做的柿饼,这是作者对过去美好、温馨生活的回忆,“小院里的那份亲切、那份温馨,静静地弥漫开来,笛声一样悠远。”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最后一段“在月光小院里,在清浅时光里,恣意安然,自在妖娆。”“让我们的乡愁汩汩流淌,让我们重拾遗落在岁月深处的诗性和唯美、淳朴和恬淡。”点明主旨,升华感情,表达了作者浓浓的乡愁,对过去美好的回忆和对亲情的思念。

故答案为:⑴种柿子树;将焐得熟透的柿子送人;做柿饼。

⑵示例: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赋予柿子以喜悦的情感,同时把“满树的红柿子”比作“一盏盏红灯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红柿子的映衬下,秋天变得分外美丽,小院里到处是温馨的,喜气洋洋的,表达了“我”对柿子及柿子映衬下小院的、秋天的喜爱之情。

⑶示例:柿子到了秋天,它的叶子稀疏,如其他树木一样质朴、平凡,但挂在枝头“红艳光鲜”的柿子却在无私奉献,带给人们以美好、温馨的感受。文中的母亲种柿树,将焐熟的柿子先送给乡邻,再分给家人,虽质朴、平凡,但以自己的默默付出带给人以美好和温暖。所以说柿子“透着质朴而温馨的气息,一如母亲的气息。”

⑷示例:月光映照下的小院营造了恬静、亲切、温馨的氛围;月光映照下的小院承载了“我”浓浓的乡愁和对过去美好、温馨生活的回忆;月光映照的小院蕴含着“我”对质朴、温馨、默默奉献的母亲的思念;月光小院是本文的一条暗线,从贯穿全文,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升华了文章主旨。

【点评】⑴本题考查事件的归纳与概括。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理清作者写作思路,找出有关母亲的事件,按题干给出的提示,对相关事件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可从修辞和人物描写的角度入手。

⑶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解答时,要注意在理解文章内容和把握主题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写写自己的想法,能对句子的意思进行拓展即可。

⑷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结构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上下文内容及文章主旨去判断。

1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夏日原野上的追赶

①从上学开始,老师就不止一次地在黑板上写下“最有意义的事”这样的作文题目。什么是最有意义的事呢?现在想来,那时写的几乎都是一些好人好事,什么捡钱包、让座位、扶老人过马路…这当然是有意义的。然而,如果要把它们说成是我们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事,似乎也并不准确。因为人生最有意义的事将会对我们产生恒久的影响,会成为我们一生中一直闪亮的灯塔,会影响到我们人生的航线和生命的质量。

②我常常在想,生命里最有意义的事,往往就静默于你的生命之中,然而却会在你生命的某一时刻。呈现出强烈的意义来。

③那是一年夏天的事。我在山里放羊。山坡下有一块瓜地。酷烈的阳光将西瓜熟透的气息一丝一丝地逼入我的体内。看瓜的是一个老人,他一直闭着眼晴躺在一个草棚子下面。我想他一定是睡着了。这大夏天的正午,太阳把人身体里的力气一点点都蒸发了,连那把根扎了不知有多深的老树,都像在开水锅里煮过一般,叶子卷得扯都扯不开,他不睡着才怪呢!瓜地里的西瓜像一个个孩子一样顽皮地瞪着我,如果能抱着一个大西瓜狼吞虎咽一气,那该有多爽啊!

④我终于鼓足了勇气,一个猛子扎进瓜地摘下一个大西瓜,但就在这时,我的背后传来一声大喝,我抱上瓜就跑。虽然他的大喝带给我极大的恐惧,但当我抱着瓜开始跑的时候,我充满了自信。想想吧,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要追上一个十二岁的孩子,那简直就是龟兔賽跑!我抱着瓜回头看看那个追过来的老人,他腿脚不太利索,跑起来的样子很好笑。我心里在笑他,他怎么就不想一想,他怎么可能追上我呢?

⑤夏日的田野是富有的,到处是绿色。我就在这样的田野里像一只被追赶的兔子一样奔跑着,并不时回过头去看看那追赶我的老人。他一瘸一拐地追着。我跑一段,就停下来向他举举手中的西瓜,然后继续往前跑。耳边的风掠过我的头发,像母亲手中的梳子梳过一样轻柔而舒适。我的奔跑将深藏于绿色之中的兔子、狐狸、山猫惊动起来了,野鸡、麻雀、鸽子也从草地上翔起。整个田野更显得繁华而富有,我甚至有些喜欢这种被追赶下的奔跑了。

⑥我跑出老远,心想他一定停下来了吧。可回头一看,他依然一瘸一拐地追着。我只得又将西瓜向他举了举,继续往前跑。

⑦在夏日的炎阳下长时间奔跑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已经气喘吁吁,嗓子像吃过辣子一样干涩燥热,衣裤像水洗过一样贴在了身上。我有些支持不住了,但老人依然在一瘸一扔地追赶。看得出来,他没有放弃的意思,仿佛他丢失的不是一个瓜,而是别的什么东西;而且似乎他也乐意在这夏日里无遮无拦的田野上做一个追赶者。

⑧我开始困惑了,他要追到什么时候才算个尽头呢?但有一点我很明白,只要他不放弃,就会追上我的,一定会追上我的!

⑨西瓜地离我们已经很远了,但他的追赶像一片巨大的云彩投下的阴影笼罩着我,我跑不出去。这就像马在风中跑,马比风的速度快,但马永远跑不出风的世界。我害怕起来了,人一害怕骨头就酥了。我不得不放弃。我将瓜放在了路上,跑到远处大口大口喘着粗气,看着他一步一步逼近,最终到达西瓜跟前。他抬起头看看我,然后像一个将军拎起敌人的首级一样将西瓜拎起来看看,又将西瓜放回原地,转过身一瘸一拐地归去了。

⑩他归去的样子颇有些凯旋的意味。

⑪这件事已经很遥远了。这些年来在社会上东奔西忙,我会时不时想起那场夏日原野上的追赶,想起看瓜老人那永不放弃的一瘸一拐的身影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按照记叙的顺序,梳理“我”在被追赶时心理、行为的变化过程。

充满自信→暗自嘲笑→喜欢被追→①→②→③→④

(3)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按要求分析其表达效果。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