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食源性疾病突发事件报告制度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食源性疾病突发事件报告制度1

一、目的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及其危害,规范开展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迅速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蔓延和事态的扩大,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特制定本方案

二、编制依据

依据《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三、管理原则

属地管理,分级响应。

四、食品安全事故分级

根据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中毒人数、死亡人数、发生场所和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将食品安全事故由重到轻划分为特别重大(I级)、重大(Ⅱ级)、较大(III级)和一般(Ⅳ级)4个等级。

(一)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Ⅰ级)。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1、事故危害特别严重,对全省及其他省(区、市)造成严重威胁,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的;

2、发生跨境跨国食品安全事故,造成特别严重社会影响的;

3、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Ⅱ级)。

1、事故危害严重,影响范围涉及省内2个以上市级行政区域的;

2、超出XX政府应急处置能力水平的;

3、造成伤害人数100人以上,并出现死亡病例的;

4、造成10例以上死亡病例的;

5、需要由省人民政府或其他有关部门负责处置的其他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三)较大食品安全事故(Ⅲ级)。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食品安全事故:

1、事故影响范围涉及市内2个以上县(市、区),给公众饮食安全带来严重危害的;

2、造成伤害人数100人以上,或者出现死亡病例的;

3、XX人民政府认定的较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四)一般食品安全事故(Ⅳ级)。

1、事故影响范围涉及本市行政区域内2个以上镇(街道),给公众饮食安全带来严重危害的;

2、造成伤害人数30~99人,未出现死亡病例的;

3、市人民政府认定的一般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2组织体系和职责

2.1组织体系

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后,XX疾控中心成立“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调查处理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组、信息组、现场调查与处置组、检验组、后勤保障组、健康教育组。

2.2职责

(1)负责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做好全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网络直报工作;

(2)负责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做好全市一般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调查处理工作;

(3)总结、统计分析全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上报XX人民政府、XX卫生局及上级部门;

(4)协助开展全市较大、重大及特别重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调查处理工作。

如怀疑是以食物为载体的投毒案件,应提请食品药监行政部门通知公安部门处理。

3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预警、报告

一键签署,让合同签署更简单,在线签署电子合同 汇信电子合同 https://www.365ess.com

2)临床病例:具有该疾病的典型临床特征,但未经实验室确认。

3)疑似病例:仅具有该疾病的少数或不典型的临床特征。该病例定义的灵敏度很高。

4.2.3.2搜索病例

最初对暴发事件进行调查的病例只是所有病例中的一小部分,因此要对病例进行主动搜索。

每起暴发事件搜索其余病例的方法不尽相同。许多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都有早期可识别的人群(如所有参加婚宴的人),因此寻找病例相对比较明确。一般情况下,病人自己可能知道周围哪些人也有相同的症状,尤其是家庭成员、同事、同学、朋友或邻居。而有些暴发事件,尤其是潜伏期较长,或有轻型或隐性感染的疾病,寻找病例可能较为困难。

还可以借助对实验室监测数据的分析发现有类似症状的病人,推断暴发事件的原因。在流行病学上与暴发事件有联系的病例通常可以通过对病原体独特的亚型、生化或分子生物学特征来确定,这对于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确定很有帮助。

4.2.3.3个案调查

一旦病例确定下来,可以设计统一的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以获得有关详细信息。如有条件的话,也可采用电话调查。

4.2.3.4资料分析

建立病例一览表。将病例或共同暴露者的信息为纵标目,以病例为横标目,建立病例信息一览表,并根据调查所获得信息,及时更新修正,用于流行病统计分析。

4.2.3.4.1临床资料

计算某种症状或体征的百分比,并将其按降序排列,对这些信息的统计分析可以帮助判断暴发事件是否由中毒、肠道感染还是普通疾病引起。

4.2.3.4.2流行曲线

对于潜伏期长的疾病只需掌握发病日期。对于潜伏期短的疾病(如大多数食源性疾病)则需要掌握发病日期与时间。

X轴上的时间单位通常根据疾病的潜伏期及病例分布的时间长度来确定,首要原则是时间单位的长度不能超过疾病平均潜伏期的四分之一(如果暴发事件的发生时间持续较长,则该原则不适用)。如果疾病和(或)疾病的潜伏期未知,可以绘制多条不同时间单位的流行曲线,以寻找出描述数据的最佳曲线。

如果流行曲线呈单峰型,即陡峭上行再逐渐下降的趋势,且曲线宽度与病原体平均潜伏期长度相近,则提示该暴发事件为点源暴发。

如果流行曲线呈不规则连续多峰,病例数持续高位时间长,后又长长拖尾,可能是持续性同源暴发,也可能是食源性位染病继发传播流行。如果病原体来源单一,呈间隔多峰型,疾病的流行可能是间歇性同源暴发。

持续流行是指病原体从某一易感者传播到另一个易感者所引起的疾病流行。传播可直接发生(人与人传播),也可通过中间宿主传播。持续流行的曲线有一系列不规则峰型,可反映感染的“代”数。两峰相距的时间与疾病的平均潜伏期大致相等。

混合流行既包括同源流行,也包括继发性连续传播。

4.2.3.4.3计算潜伏期

描述暴发特征最好应计算暴发潜伏期的中位数。

1、如果已知暴露时间和发病时间,可以直接计算病例潜伏期并经汇总求得中位数。

2、如果仅知道发病时间,且流行曲线提示为点源暴发,可通过平均潜伏期从流行曲线上推算暴露时间:(1)计算发病时间的中位数。(2)计算从第一个病例到最后一个病例的时间(即流行曲线的宽度)。(3)从中位数向后划出这一时间段,得到可能的暴露时间。

3、如果已知病原体及暴发时间,且流行曲线的峰型提示为点源暴发,则可根据流行曲线推断暴露时间。

4、如果已知病原体和发病时间,可能的暴露时间范围计算如下:(1)查找该疾病的最长及最短潜伏期。(2)确定该起暴发事件的最后一个病例,在x轴上将其发病时间向后推一个最长潜伏期。(3)找出首发病例,在x轴上将其发病时间向后推一个最短潜伏期。从理论上讲上述两个日期相近似,代表可能的暴露时间。但如果存在二代病例或暴露时间延长,那么这些方法并不适用。

4.2.4分析流行病学调查

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调查最常用的两种分析流行病学方法是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

4.2.4.1回顾性队列研究

回顾性队列研究适合于对暴露人数较少、易确定人群范围的暴发事件的调查。通过比较暴露和未暴露于某种可疑危险因素的人群发病率,可计算食用和未食用某种食物的疾病罹患率,并进行统计学显著性检验。

相对危险度(RR)=食用过食物A的罹患率/未食用过食物A的罹患率,同时计算其95%或99%可信区间。

4.2.4.2病例对照研究

与队列研究不同,病例对照研究不能计算罹患率和相对危险度。但病例对照研究可以计算另一个描述关联的指标-OR(比值比),并同时计算其95%或99%可信区间。

4.2.4.3对照的选择

对照不能患所调查的疾病,且应该代表产生病例的人群。常用的对照组选择包括:病例的邻居;来自同一医疗机构的非该病病例;病例的家庭成员或朋友;参加了某一相关事件而未得病者;暴露期间在可疑饮食服务场所进食而没有得病者等。

对照的调查人数取决于有可能患病的暴露人群的数量。如果不超过100人的,应当尽量调查所有人员,如果共同进餐人数有数百人的,对未发病者的调查可随机选择,但应注意调查对象必须数量充足、正确、有代表性,一般对照组调查人数不应少于病例组,以病例组的1-3倍为宜。

4.3现场卫生学调查

暴发事件被确定后,应及早进行现场卫生学调查。

4.3.1调查内容

4.3.1.1一般情况

详细记录被调查单位名称、法人或主要负责人姓名、单位地址、生产经营食品种类与规模、有无有效卫生许可证、卫生许可证许可范围及许可证编号和发证机关、联系电话等。如果是家庭或家庭聚餐发生的食源性疾病暴发,则应记录家长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成员情况、家庭地址、联系方式等。

一键签署,让合同签署更简单,在线签署电子合同 汇信电子合同 https://www.365ess.com

通常采用多支灭菌棉签,蘸灭菌生理盐水在物品表面反复擦拭后,以消毒剪刀将棉签柄去除,棉签头置入盛有少量灭菌生理盐水的灭菌容器内。抹布,也可用消毒剪刀剪下一块;菜板(墩),可用消毒刀刮其表面;剪下的抹布、菜板(墩)刮下的木屑,分别用灭菌工具采取,置入不同的装有少量灭菌生理盐水的试管内。

(6)生活饮用水的采集

应根据水源和供水方式的具体情况采集样品。以自来水形式供水的,主要采集管网末梢水;必要时还应采集水源水、蓄水池水、管道水;有二次供水设施的,则应采集地下及楼顶储水池水。分散式供水,可采集井水、泉水、塘水或水库水样。用做细菌培养的水样,应以无菌操作的方法采样,样品装进无菌容器内,每个样品的水量为250-500ml。检测有毒化学物质的水样,多用聚乙烯塑料桶或玻璃瓶采样,水量3000-5000ml,可供检测多种毒物。检测金属类毒物的水样应添加适量硝酸,检测氰化物、酚类等的水样加适量氢氧化钠,作为保存剂。

4.4.3注意事项

(1)采样前应通知实验室做好充分准备。

(2)要填写采样记录,可疑食品填写《产品样品采样记录》,患者样品、生产经营人员样品和工用具涂抹样品填写《生物样品采样记录》,采样记录中的采样目的项要填写具体的检验项目。采样记录要有卫生调查人和被采样人的签名。

(3)样品须贴上标签,填写名称或编号、时间、地点、数量、现场条件、采样人等。

(4)做到严密封闭包装,置冰箱内保存,温度通常控制在4℃左右,并应在4小时内送至实验室,如无条件时,在样品采集和运送途中应用冰壶冷藏。

(5)样品容器最好是清洁的玻璃器皿,也可用无色塑料制品,切勿使用金属或陶土器皿。如发现容器可能影响检验结果时,应在检验报告上注明。

(6)食品样品采集尽量采取中毒患者食用后的剩余食品;无直接剩余食品时,采集可疑中毒食品的包装或者用灭菌生理盐水洗涤盛过可疑中毒食品的容器,取洗涤液;必要时采集半成品或原料,若是化学性、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采集食品原料尤为重要。

(7)可疑细菌性食物中毒或原因不明时,要用无菌采样方法进行。

(8)可疑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或原因不明时,尽可能采集未用药患者的样品,但用药后的样品仍可能有价值。

(9)大便样品采集必须用采便管采集腹泻病人大便,若让中毒病人自行留便可能影响致病菌的检出率。

(10)当怀疑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时,应根据对食品加工人员带菌情况调查结果进行采样,可用采便管对厨师进行肛拭。对患有呼吸道感染或皮肤病从业人员,应对其咽部皮肤病灶处进行涂抹采样。

(11)拟不采样的剩余食品可采取证据先行登记保存。

4.5食品追溯调查

如果食品调查没有确定食品加工制作场所的污染来源(如受感染的食品加工人员或交叉感染),调查人员重点关注食品或配料到达加工场所之前可能已经受到的污染上,食品溯源调查需要分析食物采购日期、数量、来源等详细信息,收集最初使用的运输容器、标签或其他相关资料以及批号、相关企业及生产日期等类似信息,调查的每个步骤(流行病学、实验室和环境调查)都务必做到彻底、完整和正确。

4.6样品检验

调查人员应尽快将现场采集到的样品送实验室检验。承担检验任务的单位可以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要时也可送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具有检验技术特长的单位进行检验。调查人员应根据疾病性质、临床表现分析、临床鉴别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线索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向检验人员提供可能性较大的检验项目。

4.6.1实验室检验

(1)按照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及时对采集的样品进行检验;

(2)检出致病菌或毒素的,应对致病菌及毒素进行分型,并按规定进行鉴定并长期保存菌株;

(3)必要时,对可疑中毒食品样品进行动物毒性实验;

(4)加强与其他实验室的联系与合作,当遇到困难时,及时请求支持。

检验人员接到食源性疾病暴发样品后,应作为紧急情况立即进行检验,以最快的速度出具检验报告,根据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程序》的规定,一般应在5日内出具检验报告,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出具检验报告时限时,应报卫生行政部门决定。

食品检验样品保存期不应少于1个月或按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时间保存样品,检出致病菌时应保留菌种1个月。当估计到实验室条件不足时应果断请求上级机构进行指导或送有条件的单位进行检验,以免贻误送检时机。

对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有毒动植物应送相应专业部门鉴定。

4.6.2现场快速检验

为快速查明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致病物质和中毒食品,以便及时采取针对性控制措施和指导救治病人,可在现场进行快速检验,必要时进行简易动物试验。

快速检验主要适用于化学性食源性疾病暴发,当怀疑鼠药、亚硝酸盐、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醇、砷、汞、矿物油、桐油等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时可在现场进行快速检测,初步明确中毒食品和致病物质,但由于某些快速检验方法还不够成熟,样品还应送实验室进一步按照标准检验方法进行确认。同时,进行快速检验时一定要设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并由有一定检验经验的调查人员操作。

简易动物试验对快速查明含有毒性很强致病物质的中毒食品可以起到很大帮助,选用的动物应根据现场可以选用的动物确定,如鸡、鸭、猫、狗等均可。

5控制措施

采取的控制措施一要科学实用,二要依法进行,三要及时果断。

5.1食品污染来源的控制

一旦调查证实某种特定的食品或食品企业或食品经营单位或食品加工人员与可疑病原体的传播之间存在关联,就应立即对发病来源采取控制措施。具体包括:(1)清除市场上的可疑食品(食品召回,食品封存);(2)调整食品生产或加工制作流程;(3)禁止食品销售与使用或暂停企业经营活动;(4)在调查过程中如发现感染或携带可经食品引起疾病传播的某种病原体的食品加工人员,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其从事食品加工制作的操作活动进行必要的限制,并及时采取其他相关的控制措施;(5)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根据实际情况对感染者采取隔离措施。

5.2传播方式的控制

如果食品的污染来源无法控制,需要采取措施消除或减少病原体进一步传播的机会。包括:(1)受微生物污染的水应煮沸饮用或避免饮用受化学物污染的水;(2)正确加工制作食物的建议;(3)食物处置的建议;(4)强调个人卫生措施。

5.3保护易感人群

某些人群是食源性疾病暴发后所致严重疾病和不良疾病结局的高危人群。对于这些人群,应着重强调安全的食品加工操作,特别是与彻底洗手紧密相连的操作。在某些情况下,还应考虑对高危人群提供具体建议。

5.4消毒处理

一键签署,让合同签署更简单,在线签署电子合同 汇信电子合同 https://www.365ess.com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