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查报告是一个单位或部门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对执行某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一种自我检查方式的报告文体,下面小编整理了药品和医用耗材网上采购情况自查报告,欢迎阅读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药品和医用耗材网上采购情况自查报告1
为保障医疗安全,确保医用耗材的合理采购及使用,切实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按照《***************》文件要求,我中心认真扎实的开展了医用耗材采购和使用情况摸底调查工作,组织人员对我中心医用耗材采购和使用情况对照标准进行了认真的自查,现将自查报告报告如下: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制度,增强依法采购的自觉性。
中心建立了依法采购领导机制,采购医用耗材由主任负总责,分管副主任具体负责,药房负责人负责实施,并按照政府规定采购要求进行采购,建立健全了相关管理制度,中心领导还对采购人员组织了目录遴选、关键岗位、关键环节风险控制、相关招投标法规规章等相关制度规定的学习,做到知法、懂法、用法,掌握政府采购的相关规定。
积极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学习培训班,将学习要求列入工作目标考核。
(一)为保障本中心医用耗材供应,规范医用耗材使用行为,杜绝医用耗材购销领域不正之风,根据相关文件规定,中心医用耗材必须在广东省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平台采购,具体工作由药房负责,其他科室或个人不得自购、自销。
(二)凡是我中心使用的医疗耗材,每月初由药房负责人根据临床用量并征求临床意见后出具采购计划,经分管领导审核、主管领导审批后,由采购员通过广东省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平台及时发布采购清单,医用耗材配送企业在规定时间内配送到位后,药房员负责药品的验收、登记、入库,填写药品入库记录,包括医用耗材的通用名、剂型、规格、单位、数量、生产企业名称、配送企业名称等内容。
二、积极开展清理整顿工作,确保医用耗材合理使用。
中心医用耗材管理委员会对审定医院目录进行审核、审查,审查医用耗材采购计划,监督、检查医用耗材的采购和供应情况;对中心合理医用耗材情况进行考核,并提出改进意见。
同时,中心财务对整个采购活动实行财务监管,防止财务漏洞。
对于高值医用耗材我中心按照上级文件要求进行了清理整顿工作,从耗材进入医院前就把好源头关,严格审查相关耗材公司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医疗器械注册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及合格证明等资质,我中心所有高值医用耗材实施三证齐全,同时也加强了耗材出入库及索证管理,并对使用高值医用耗材的医务人员实施了授权制,严格掌握高值医用耗材的使用指征,尽最大限度减低使用医用耗材导致的不良反应。
经本次自查,我中心将建立医用耗材长期自查自纠机制,及时整改到位,以保障我中心医疗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药品和医用耗材网上采购情况自查报告2
当铺地卫生院药剂科根据我区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实施的《*********》的要求,从事药品使用活动。按《实施药品质量管理规范现场检查项目》逐一自查,逐一对照,认真实施自查工作。
自查报告如下:
一、药剂科概况
当铺地卫生院是一所非营利医疗机构,地址位于松山区当铺地满族乡。
中西药房位于门诊楼一层大厅正对门处。
药品品种有: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抗生素、生化药品、生物药品等。
二、药品质量机构组织
分管院长:
质量负责人:
三、药品管理储存
根据药品储存条件和要求储存于相应的库区,将药品与非药品、内用药与外用药、处方药与非处方药之间分开存放。
药品按批号、有效期集中堆放按批号及效期远近依次或分开堆放,对近效期药品每月填报效期表。
在库药品养护严格按养护管理制度和标准操作程序执行。
四、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的定义:一种有害的和非预期的反应,这种反应是在人类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或为了改变生理功能而正常使用药物剂量时发生的。
开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成立管理机构,在促进临床用药的同时,指导了新药研发的方向和思路,有利于提高药物治疗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对纳入《抗菌药物采购供应目录》的采购品种要进行临床评价,由临床医师、药师填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反馈意见,内容包括该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结果,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临床用量等情况;不良反应发生频率高、安全性低、效价低的品种,根据临床医师或者临床药师填写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调查评估,决定是否继续应用。
五、合理用药
其基本要素包括:安全性,作为诊断、预防、治疗疾病的药物,由于其特殊的药理、生理作用而具有两重性,即有效性和不安全性,包括毒副作用,不良反应等;有效性,“药到病除”是药物的治疗目的;经济性,尽可能少的药费支出换取尽可能大的治疗收益,合理使用有限医疗卫生资源,减轻患者及社会的经济负担。
在选择用药时,必须考虑以下几点:
1、是否有用药的必要。
在可用可不用的情况下无需用药。
2、若必须用药,就应考虑疗效问题。
为尽快治愈病人,在可供选择的同类药物中,应首选疗效最好的药。
3、药物疗效与药物不良反应的轻重权衡。
大多数药物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副作用或其他不良反应,以及耐药、成瘾等。
四、存在的问题:
1、采购环节执行不力:
由于我院骨科大部分手术以急诊手术为主,无法严格执行采购流程,大部分高值医用耗材都是以补录的形式进行采购监督。
2、验收环节难以履行:
主要面临的2个难题,即科室的自行采购和必须手术跟台才能确定的高值耗材。
前者直接规避验收,后者则难以验收。
3、使用环节监管困难:
管理部门很难对使用环节进行直接监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专科部门的配合。
4、追溯机制有待完善
追溯机制包含:物的追溯和人的追溯。
这2类信息的记录有待完善,可追溯机制也有待完善。
五、整改措施:
1、采购管理:对于急诊手术的,应于手术完成后,及时进行补录手续,不应集中一个月补录一次;对于非急诊手术的,由骨科提出采购申请后,应及时按照流程进行采购;
2、验收管理:对可在使用前定型确认的高值耗材,其验收由相应管理部门完成,核对产品的四证一报告,核对送货单是否与实物相符,核对包装及产品外观是否完整无损、无污染、产品包装中是否无杂物,检查灭菌时间、有效期及产品批号,验收合格后,填写验收记录并由验收员签字确认。
对需在使用中才能定型确认的高值耗材,其验收需由使用科室及手术室共同完成,经销商将产品直接送到手术室,由手术医师及手术室相关人员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填写验收合格后,填写验收记录并由手术医师及手术室相关人员共同签字确认。
3、使用管理:对可在使用前定型确认的高值耗材,使用科室下达请领申请,科室负责人签字,管理部门提取请领申请进行发放确认。
科室使用时签字同时完成出库流程。
对需在使用中才能定型确认的高值耗材,在产品经手术医师及手术室相关人员验收合格后,由供应商根据手术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开具发票和耗材使用清单、供应商、手术医师及手术室相关人员核对无误后,三方签字确认。
耗材使用清单一式三份,手术室一份保存备用,供应商、发票一起送到管理部门办理入出库手续。
管理部门在其中一份耗材使用清单贴条形码,由手术室进行计费,同时完成出库流程,另一份留存备查。
4、追溯管理:建立完善高值耗材可追溯性管理制度,登记高值耗材产品名称、规格型号、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号、生产许可证号、供应商、制造商、批号编码、使用患者姓名、ID号、手术日期、手术医师、供货人等信息,为每一件高值耗材从进入医院、临床使用到术后跟踪整个过程都建立了一份完整的档案,既为以后的统计分析提供了翔实的数据基础,有落实了对高值耗材全过程的跟踪监管。
一旦高值耗材出现质量问题,即可方便地追溯查询,从而保障了患者和医院的权益。
药品和医用耗材网上采购情况自查报告5
一、规章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方面
1.大型乙类医用设备
(1)能按照卫生部及北京市卫生局下发的《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进行医院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取得配置后购买。
(2)医院实行院领导、医疗器械管理部门和临床科室三级管理制度,有专门的医疗器械管理部门,配有专业技术人员,并进行培训,同时对临床科室进行设备使用培训。
(3)医疗设备处置按照海淀区财政局固定资产管理的要求执行,不随意划转、捐赠、出售、报废等。
(4)对应急设备能定期进行巡检,有安全隐患的设备停止使用,及时维修和更换。
但对质量控制没有具体标准,执行的难度较大。
2.医用耗材
(1)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加强植入性医疗器械临床使用监管工作的通知》和《北京市卫生局关于加强医疗机构医用耗材采购与使用管理的通知》要求,我院成立了医用耗材采购管理委员会,对进院耗材建立了严格的准入制度。
对每一项耗材,临床科室在提出新增使用耗材前,要经过医务、物价、医保、护理等部门的审核,提交耗材管理委员会集体讨论通过才能使用。
(2)对植入性医疗器械经销商的资质审核非常严格,对高值耗材,进行专人管理,每月科室将高值耗材汇总,由专人抽查使用情况。
(3)通过此次自查发现,我院缺少《植入性医疗器械临床使用评估制度》。
此次自查后,需要把相应的制度完善。
二、医疗机构资质情况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含有所配置的乙类大型设备对应的科目,DSA相关介入诊疗项目已通过医学会、医师协会的审核。
三、上岗人员资质情况
乙类大型医用设备所在临床科室持有《大型医用设备上岗证,人员数量和职称资历与配置的乙类大型医用设备数量和档次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