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文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物理期末考试试卷分析模板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物理期末考试试卷分析1
一、试题分析
(一)试卷结构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命题范围涵盖高中物理所考察的所有知识内容,力学占68%,电学占32%,试卷共18题,满分100分。其中:第一卷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第二卷共7题52分,其中2个实验题,共15分;2个计算题,共32分;选修部分每个模块2个小题,共15分。
(二)命题指导思想
试卷以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为指导,依据物理学科新课程《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结合高三一轮复习的基本任务和特点,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载体,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在注重考查学科核心知识的同时,突出考查考纲要求的基本能力,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知识考查注重基础、注重常规、不过多涉及综合性较强的问题、不过多涉及思维量较大的问题。
(三)试题特点
1.注重基础知识,突出能力考查。试题涉及的基础知识有:电场线、场强、电势和电势能、运动学、卫星、受力分析等,每个题目都有其考查的能力点。
2.注重主干知识,兼顾覆盖面。试题重点考查:牛顿运动定律、圆周运动、机械能、电场、电流、磁场、选修内容的主干知识,考查了较多的知识点,包括一些非主干知识。
3.注重常见物理模型、常用物理方法,体现学科基本要求。试题涉及的物理模型有:质点、斜面、同步地球卫星、交变电流、匀变速直线运动、圆周运动、平抛运动、氢原子的能级跃迁等;涉及的物理方法有:整体法和隔离法、正交分解法、图像法、程序法、假设法等。
4.呈现新情境、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第16、18、24题属于新情景问题,24题最后一问属于开放性问题,这些题目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数学计算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5.依纲扣本设置难易梯度,试题有较好的区分度。考试题目易、中、难比例结构合理,其中14、15、17、22、24属于容易题目,19、20、21、25属于较难题目,整卷有较好的区分度。
二、试卷分析
(一)答卷情况统计(Ⅱ卷答卷情况为抽样统计)
第一卷平均分19.33。第二卷抽样平均15.89分,总平平均分35.22。
(二)试题及答题情况分析
14.【说明】隔离法的运用,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答题情况良好。
15.【说明】本题主要考查对运动情景的理解和运动学推论,平时学生很少做这类题目所以正确率不高。
16.【说明】本题主要考查人造卫星运动与地表物体的模型,这道题学生审题没审好,错把距地面的高度理解为卫星的轨道半径导致计算失误。
17.【说明】本题主要考查整体法以及力与运动的关系,题目比较简单得分率较高。
18.【说明】本题主要考查了牛顿第二定律、竖直面内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动能定理等知识。考查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学生出错,很可能是对竖直面内圆周运动的基本情况未掌握,也可能是利用物理情景处理问题的能力差。
19.【说明】本题主要考查了电磁感应定律的力与能量转化等知识,也考查了学生受力分析的技能。考察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简单推理能力。学生出错主要是多选一项,说明知识掌握不熟练。
20.【说明】本题主要考查了线圈发电机的特殊值以及学生对中性面的认识。
21.【说明】本题主要考查了电场强度、电场线、电势、电势能、等基本概念。涉及如何利用电场线判断电场中电场强度的大小、电势的高低、电势能大小,以及力和运动的关系等基本技能。要求学生具有在掌握基本概念、规律的基础上,结合题目提供的具体情景进行合理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推理能力和应用能力。
22.【说明】本题主要考查了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由于学生对高中物理实验考点不熟悉,需要花费一定时间专题突破。
23.【说明】实验题23题主要考查了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此实验学生由于对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和利用图像获得信息能力不好导致丢分。
24.【说明】本题是一道运新物理情景问题,第一问学生的得分率比较高,第三问为一道发散性的问题学生对于处理物理情景中的文字描述不详识导致丢分。
25.【说明】本题考查带电粒子在重力场、电场、和复合场中运动的相关问题,包括带自由落体运动、带电粒子的偏转以及磁场中的临界问题。学生答题存在主要问题:(1)没有从第一问中获得带电粒子重力与电场力等大反向的信息。(2)不细心没有发现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临界,由于本题计算量大导致求解出错。
(三)答卷中暴露出学生存在的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基本概念掌握不准确,基本公式记错、理解不到位,最基本的问题没有掌握住,这是不少学生存在的问题。
2.常见题型解题思路步骤不熟悉。计算题涉及的基本上都是常见问题、常规题型,但是学生做的并不理想,有部分学生连第一个计算题还不会做。
3.常规方法掌握不熟练。如:第14、17、24题均考查了力与运动的关系,有不少学生出错,说明了对于这些知识这部分学生还没有很好的掌握。
4.未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还有不少学生,遇到力学问题不画受力分析图;解运动学题目不画情景草图;磁场中的圆周运动的题要么不做图、要么不规范作图,结果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
5.审题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解题熟练度需增强。比如,有的学生看见16题的距地面距离理解为轨道半径,稀里糊涂就把题做错了。还有的学生题也会做,或者是会做的题还没有做完,已经考试结束了,熟练度影响了解题速度。
6.解题缺乏规范性。试卷中有的学生题目结果还是运算式,就放那儿不管了;有不按要求作答的;有徒手画图的;有解计算题没有文字说明的;有不写方程,写综合式、变形式的;
三、教学建议
1.认真学习《考试大纲》、《考试说明》,更重要的是需要研究它们的变化。《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界定了高考命题的指向、范围、难度,我们一定要认真研讨。在此基础上,研究它们近几年的变化,尤其是这一学年的变化,从而更准确的把握考向,把握高考命题趋势,相信事出有因,《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的变化,一定会体现在高考试卷上,细节决定成败,这一点应该会更重要。
2.抓主干知识,狠抓重要的题型、基本物理方法。主干知识年年考,主干知识重点考,主干知识反复考,主干知识的重要性显而易见。那么怎样抓主干知识呢?这就需要从重要题型、基本物理方法入手,主干知识中基本题型的解题思路、步骤通过训练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主干知识涉及的物理方法依托题目,做为基本知识点帮助学生真正掌握,以重要的典型题、基本物理方法为载体,主干知识就可以很好的掌握。
3.注重实效,专题突破。课堂教学必须注重效果,一节课帮助学生弄清楚几个、甚至是一个问题,都比讲了很多,不求甚解强得多。这就要求每一节课都要挑选最重要的问题专题突破、重点突破,哪怕是其它的题目舍弃不讲,也要把讲的问题真正讲明白,当然挑选的问题应该是学生掌握不好的、有价值的,如:物理方法、物理模型、典型问题等。切记,一节课能够解决的问题是很有限的,重点不能多,否则主次不分,所有问题都是浅尝辄止,结果只能是出力不讨好。例如考试的第35题,就是平时练习题目的变式,平时该问题学生掌握的很不好,这一次重新考,又没做对,从中至少可以看出,这类问题老师讲过之后,绝大多数学生并未真正弄懂,我们老师应该反思这个问题。
4.注重学生的反思、总结,提高练习质量,增强教学效果。解题是理解概念、掌握规律的重要途径,学物理必须做题,但不是做的题越多越好,要引导学生养成解后反思的好习惯。即:经过解题对相关概念、规律的理解有哪些新的认识,对有关方法的掌握有哪些提高?哪些收获?该题条件、问题可以有哪些变化的情况?自己的学习还存在哪些问题?等等。通过反思、总结,让学生学会分析物理情境、建立物理模型并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思路方法,增强学科内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横向联系。
5.让学生走进实验室,让器材走进教室。高考一向重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这就要求教师对实验也要有足够的重视。对考纲要求的实验要让学生走进实验室重新做一遍,从而对相应实验的目的、原理、器材、实验步骤、数据处理、误差分析、注意事项等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对考纲要求的基本仪器,可以分批放在教室里,让学生能多看、多用,真正熟悉其操作、使用、读数等基本情况,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6.进行规范化训练,减少不规范失分。备战高考需要注重效果,教师要帮助学生抓最容易抓住的方面,那么规范化训练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增强规范性,可以让学生会做的题得满分,改变以往会做的题得不了满分,甚至不得分的情况。具体地,教师可以在课堂讲解规范解题的基本要求,展现规范解题过程给学生做榜样,展示学生规范解题的过程、不规范解题的过程(并指出问题所在)、经常在教室张贴栏张贴练习题规范解题过程、个别辅导等等。
物理期末考试试卷分析2
一、考试内容与能力要求:
1、考试内容:本次考试主要考查本学期学习的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共两章知识。涉及的知识并不多,有质点,参考系,时间和时刻,位移和路程,平均速度,打点计时器的简单知识,运动的图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包括自由落体运动)等。题量适中,但难题较多,本试卷特别注重对基本概念,还有追及相遇问题的考查和运用,纵观全卷,对于实验班和尖子班的考生,试题难度刚好,没能更好地体现出普通同学的综合能力。
2、能力要求:能力方面主要考查学生的审题、分析物理过程、建立物理模型、正确列方程式、应用简单的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
二、基本情况分析
期中考试主要考查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知识内容,题目难度较大,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是这次考试考查的重点。但学生在答题中存在的问题还是集中表现了出来。
1、答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审题和分析能力差:审题不细致,不准确,不全面,不按要求答;不会通过分析题目信息抓出问题的关键。②理解能力差:对概念的理解肤浅,答题时平着感觉答。③实验数据处理能力差④数理结合意识差:不会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简单运算失误太多。⑤表达能力差:作图不严格,计算题不规范,逻辑性差。
2、试卷的具体问题:
选择题:
1题:主要考查质点的概念和质点的性质。但学生掌握对A选项存在疑惑较大,正确率比较高。
2题:主要考查匀速运动的速度的概念,学生掌握良好,但学生由于没能很好的审题,对A选项没能注意到是x-t图像。
3题:考查学生对加速度概念的理解,选错的同学主要没能充分理解加速度与速度的方向的问题。
4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平均速度的计算,平均速度是总位移除以总时间,学生往往不能把握这个“总”字的含义。
5题:该题较简单,用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和平均速度公式做题便能很快的得出答案。
6题:学生对物理图像的理解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对图像所反应出的物理信息还不能够完全解读出来。学生对物体运动的速度方向和位移方向是一致的理解也有偏差。所以导致失分情况。
7题:和4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相通的,考查学生对平均速度概念的理解。但学生思考问题时,由于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不消化,往往思考不全面。
8题:考查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和位移关系的理解,难以适中,正确率较高。
9题:考查的是自由落体的运动模型的深一步理解,这是一道难度较大的题,是用来拉开学生层次的一道题。
10题:主要考查追及相遇的问题,考查学生对于追及相遇问题中两车速度相同时两车距离最大或最小的的理解。
11题:考查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深一步理解。除了对滑块运动过程要理解外,还要能够明白不同时间段小车速度和位移有怎样的联系。
填空题共2题,共15分。
13、14题主要考查的学生对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运动信息的分析。考查学生对瞬时速度和加速度概念的理解。学生在这道题目失分的原因主要作图题粗糙,还有对加速度概念的不够理解。
计算题
15题:考查学生对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运算,由于学生们对于题中说的第2s内位移没能充分理解造成计算错误,导致失分。
16题:这道题在考前的练习中做过,是一道原题。所以正确率也很高。主要考查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解。在应用公式的时候,个别学生没有把最后1s位移这个已知条件充分利用导致失分。
17题:属于分段考虑的题目,学生要清楚每一段的运动过程,并根据公式分段来进行考虑。
学生在失分的原因主要在于其中的麽个过程分析错误或者计算错误。
18题:是一道追击问题。主要考查学生在追击问题中各物理量关系的理解。速度相等的时候,两物体之间的距离是最近还是最小。在追上(或者相遇)时,他们之间的位移关系和时间关系是怎么样的。学生在理解这些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还存在着一定问题。追击问题也是运动学中比较难理解的问题。是一道拉开学生层次的题目。
三、试卷总评
总体来说,学生考出了应有的水平。也反应除了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1、学生对加速度的概念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对矢量性的理解还需要加强练习
3、对于运动学的运动规律,学生还不是完全理解。公式和运动过程还有些脱节,需要进一步巩固。
4、对于物理图像,和试验数据的处理还有待提高。
5、学生的解题过程还需要强化,加强学生解题过程的完整性。
6、物理的基本概念还需要提高。
下文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物理期末考试试卷分析模板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物理期末考试试卷分析1
一、试题分析
(一)试卷结构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命题范围涵盖高中物理所考察的所有知识内容,力学占68%,电学占32%,试卷共18题,满分100分。其中:第一卷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第二卷共7题52分,其中2个实验题,共15分;2个计算题,共32分;选修部分每个模块2个小题,共15分。
(二)命题指导思想
试卷以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为指导,依据物理学科新课程《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结合高三一轮复习的基本任务和特点,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载体,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在注重考查学科核心知识的同时,突出考查考纲要求的基本能力,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知识考查注重基础、注重常规、不过多涉及综合性较强的问题、不过多涉及思维量较大的问题。
(三)试题特点
1.注重基础知识,突出能力考查。试题涉及的基础知识有:电场线、场强、电势和电势能、运动学、卫星、受力分析等,每个题目都有其考查的能力点。
2.注重主干知识,兼顾覆盖面。试题重点考查:牛顿运动定律、圆周运动、机械能、电场、电流、磁场、选修内容的主干知识,考查了较多的知识点,包括一些非主干知识。
3.注重常见物理模型、常用物理方法,体现学科基本要求。试题涉及的物理模型有:质点、斜面、同步地球卫星、交变电流、匀变速直线运动、圆周运动、平抛运动、氢原子的能级跃迁等;涉及的物理方法有:整体法和隔离法、正交分解法、图像法、程序法、假设法等。
4.呈现新情境、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第16、18、24题属于新情景问题,24题最后一问属于开放性问题,这些题目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数学计算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5.依纲扣本设置难易梯度,试题有较好的区分度。考试题目易、中、难比例结构合理,其中14、15、17、22、24属于容易题目,19、20、21、25属于较难题目,整卷有较好的区分度。
二、试卷分析
(一)答卷情况统计(Ⅱ卷答卷情况为抽样统计)
第一卷平均分19.33。第二卷抽样平均15.89分,总平平均分35.22。
(二)试题及答题情况分析
14.【说明】隔离法的运用,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答题情况良好。
15.【说明】本题主要考查对运动情景的理解和运动学推论,平时学生很少做这类题目所以正确率不高。
16.【说明】本题主要考查人造卫星运动与地表物体的模型,这道题学生审题没审好,错把距地面的高度理解为卫星的轨道半径导致计算失误。
17.【说明】本题主要考查整体法以及力与运动的关系,题目比较简单得分率较高。
18.【说明】本题主要考查了牛顿第二定律、竖直面内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动能定理等知识。考查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学生出错,很可能是对竖直面内圆周运动的基本情况未掌握,也可能是利用物理情景处理问题的能力差。
19.【说明】本题主要考查了电磁感应定律的力与能量转化等知识,也考查了学生受力分析的技能。考察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简单推理能力。学生出错主要是多选一项,说明知识掌握不熟练。
20.【说明】本题主要考查了线圈发电机的特殊值以及学生对中性面的认识。
21.【说明】本题主要考查了电场强度、电场线、电势、电势能、等基本概念。涉及如何利用电场线判断电场中电场强度的大小、电势的高低、电势能大小,以及力和运动的关系等基本技能。要求学生具有在掌握基本概念、规律的基础上,结合题目提供的具体情景进行合理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推理能力和应用能力。
22.【说明】本题主要考查了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由于学生对高中物理实验考点不熟悉,需要花费一定时间专题突破。
23.【说明】实验题23题主要考查了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此实验学生由于对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和利用图像获得信息能力不好导致丢分。
24.【说明】本题是一道运新物理情景问题,第一问学生的得分率比较高,第三问为一道发散性的问题学生对于处理物理情景中的文字描述不详识导致丢分。
25.【说明】本题考查带电粒子在重力场、电场、和复合场中运动的相关问题,包括带自由落体运动、带电粒子的偏转以及磁场中的临界问题。学生答题存在主要问题:(1)没有从第一问中获得带电粒子重力与电场力等大反向的信息。(2)不细心没有发现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临界,由于本题计算量大导致求解出错。
(三)答卷中暴露出学生存在的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基本概念掌握不准确,基本公式记错、理解不到位,最基本的问题没有掌握住,这是不少学生存在的问题。
2.常见题型解题思路步骤不熟悉。计算题涉及的基本上都是常见问题、常规题型,但是学生做的并不理想,有部分学生连第一个计算题还不会做。
3.常规方法掌握不熟练。如:第14、17、24题均考查了力与运动的关系,有不少学生出错,说明了对于这些知识这部分学生还没有很好的掌握。
4.未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还有不少学生,遇到力学问题不画受力分析图;解运动学题目不画情景草图;磁场中的圆周运动的题要么不做图、要么不规范作图,结果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
5.审题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解题熟练度需增强。比如,有的学生看见16题的距地面距离理解为轨道半径,稀里糊涂就把题做错了。还有的学生题也会做,或者是会做的题还没有做完,已经考试结束了,熟练度影响了解题速度。
6.解题缺乏规范性。试卷中有的学生题目结果还是运算式,就放那儿不管了;有不按要求作答的;有徒手画图的;有解计算题没有文字说明的;有不写方程,写综合式、变形式的;
三、教学建议
1.认真学习《考试大纲》、《考试说明》,更重要的是需要研究它们的变化。《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界定了高考命题的指向、范围、难度,我们一定要认真研讨。在此基础上,研究它们近几年的变化,尤其是这一学年的变化,从而更准确的把握考向,把握高考命题趋势,相信事出有因,《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的变化,一定会体现在高考试卷上,细节决定成败,这一点应该会更重要。
2.抓主干知识,狠抓重要的题型、基本物理方法。主干知识年年考,主干知识重点考,主干知识反复考,主干知识的重要性显而易见。那么怎样抓主干知识呢?这就需要从重要题型、基本物理方法入手,主干知识中基本题型的解题思路、步骤通过训练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主干知识涉及的物理方法依托题目,做为基本知识点帮助学生真正掌握,以重要的典型题、基本物理方法为载体,主干知识就可以很好的掌握。
3.注重实效,专题突破。课堂教学必须注重效果,一节课帮助学生弄清楚几个、甚至是一个问题,都比讲了很多,不求甚解强得多。这就要求每一节课都要挑选最重要的问题专题突破、重点突破,哪怕是其它的题目舍弃不讲,也要把讲的问题真正讲明白,当然挑选的问题应该是学生掌握不好的、有价值的,如:物理方法、物理模型、典型问题等。切记,一节课能够解决的问题是很有限的,重点不能多,否则主次不分,所有问题都是浅尝辄止,结果只能是出力不讨好。例如考试的第35题,就是平时练习题目的变式,平时该问题学生掌握的很不好,这一次重新考,又没做对,从中至少可以看出,这类问题老师讲过之后,绝大多数学生并未真正弄懂,我们老师应该反思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