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精心整理了《医院核酸采集检测方案精选6篇》,希望能帮到大家,欢迎阅读参考。

医院核酸采集检测方案1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为科学应对国内外疫情风险,守牢疫情防控底线,结合我区医疗机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医疗机构重点人群核酸检测范围

(一)发热门诊(哨点)、急诊科、核酸采样、核酸检测、承担发热病人等转运的专用车辆工作人员等重点岗位工作人员。

作业期间每2天进行1次核酸检测;

(二)感染性疾病科、重症医学科、呼吸科、口腔科、耳鼻喉科、内镜室、血透室、手术室等重点科室工作人员。

作业期间每7天进行2次核酸检测;

(三)其他人员。

作业期间每7天进行1次核酸检测。

二、医疗机构重点场所核酸检测范围

设有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环境。

每14天进行1次环境核酸检测。

三、重点人群核酸检测要求

(一)采样点设置

医疗机构内部采样点应为独立空间,具备通风条件,划分清洁区和污染区,配备手卫生设施或装置。

采样点需设立清晰的指引标识,明确采样流程和注意事项。

设立独立等候区,尽可能保证人员单向流动,落实“1米线”间隔要求,严控人员密度。

(二)采样人员

应具备生物安全培训合格证,熟练掌握标本种类、采集方法、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规范做好标本信息的记录,确保标本质量达标、标本及相关信息可追溯。

(三)人员防护

采样人员应采取二级防护标准:一次性医用帽子、医用N95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医用防护服、双层医用乳胶手套、一次性医用鞋套。

(四)院感消毒

现场配备含氯消毒剂(84消毒剂)、75%酒精及含酒精成分免洗手消剂。

1.75%酒精消毒:采用喷壶喷洒或湿巾擦拭,可用于小面积或小物品消毒等。

2.含氯消毒剂:现用现配,采用喷洒或浸泡消毒。

1000mg/l含氯消毒剂消毒:用于环境、物体表面、医疗废物、医废暂存处、样本及样本装运箱、样本转运车辆、大面积区域消毒等。

5000mg/l含氯消毒剂消毒:用于检测人员呕吐物(一次性吸水材料或干毛巾完全覆盖消毒30分钟后再清理)。

3.含酒精成分免洗手消剂:液体类手消剂酒精含量不低于60%,凝胶类手消剂酒精含量不低于52%,样本采集时需“一人一手消”、脱防护服时需“一步一手消”。

(五)采样及样本转运

1.对医疗机构人员采集咽拭子样本。

2.采样部位要深入到咽后壁和两侧扁桃体处,不得接触受检人口唇等部位。

3.采集过程中,采样管应保持无菌。

拭子不得触及无菌拭子采样管管口及其他部位,避免标本被污染而影响检验结果。

4.样本采集后,经核对无误,立即暂存生物安全转运箱。

样本存放要严格落实“三层包装、两次消毒”(“三层包装”即样品管、生物转运袋或双层黄色垃圾袋、转运箱包装;“两次消毒”即生物转运袋包或双层黄色垃圾袋包装后消毒、转运箱外部消毒)。

样本采集后室温放置不超过4小时,应在2~4小时内送到检测实验室。

(六)注意事项

1.从事新冠疫苗接种人员需完成接种工作后,更换工作服,经规范消毒后,方可到采样点采集核酸样本。

2.医疗机构内从事新冠疫苗接种人员不得同时兼任核酸采样人员。

各地要完善采样、运输、检测、结果报告、阳性样本跟踪等全环节的信息化建设,保证指挥调度高效、畅通,确保阳性病例得到及时监控和治疗。

(三)配齐人员,备足物资。

各地要根据采样人员数量需求,强化对辖区内所有医护人员的核酸采样培训,确保随时执行采样任务。

根据采样点的设置,建立包括采样人员、公安民警、机关干部、志愿者等若干采样工作小组,提前划分到采样点。

按照“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的原则,在充分考虑雨雪、低温、高热等特殊天气情况的基础上,储备全员核酸采样检测所需的各类物资,就近就便保管。

四、工作内容

(一)完善信息登记。

在全员核酸检测工作准备阶段,以社区(村)为工作单元,通过多种方式提前对辖区内居民采样信息进行收集、登记,至少包括居民姓名、身份证号、家庭住址(具体到门牌号)和联系电话。

同时,要做好居民信息安全保护。

(二)规范设置采样点。

一个采样点可由多个采样单元组成,一个采样单元应包含采样人员、信息采集员、志愿者等相关工作人员及相关必要物资。

1、人员准备。

(1)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负责前期采集人员信息录入,引导人员分组、分时段有序采样,避免人员聚集,严格落实“1米线”间隔要求,严控人员密度。

合理设置等待采样区域或人员通道,加强现场秩序维护,采样区域中每个采样单元每次进入人员不超过10人。

(2)每个采样单元应当配备1—2名采样人员。

合理安排采样人员轮替,原则上每2—4小时轮岗休息1次。

2、空间准备。

采样点应当为独立空间,具备通风条件,内部划分相应的清洁区和污染区,配备手卫生设施或装置。

采样点需设立清晰的指引标识,并明确采样流程和注意事项。

设立独立的等候区域,保证人员单向流动。

3、物资准备。

(1)基本设施:帐篷、桌、椅或凳等保障采样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物资。

(2)采样物资:专用的采样拭子、合格的采集管、足量的试管架、运输车辆和运输箱(B类包装)以及采样人员防护物资。

(3)信息采集系统:各地应当建立专用信息采集系统,提高采样效率,加强核酸采样信息化管理,避免出现人工填报的情形。

4、采集方法:按照《关于印发医疗机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工作手册(试行第二版)的通知》(联防联控机制医疗发〔20xx〕313号)执行。

5、相关要求:

(1)人员要求。

从事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样本采集的人员应当为医生或护士,熟悉样本种类和采集方法,熟练掌握样本采集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做好样本信息的记录,确保样本质量符合要求、样本及相关信息可追溯。

(2)采集管要求。

管帽和管体应当为聚丙烯材质,螺旋口可密封,松紧适度,盖内有垫圈、耐冷冻。

管体透明,可视度好。

保存液应当带有易于观察、辨识的颜色(如粉红色),并保持一定的流动性,方便取样。

(3)采集拭子要求。

宜选用聚酯、尼龙等非棉质、非藻酸钙材质的拭子,且柄部为非木质材料。

折断点位于距拭子头顶端3cm左右,易于折断。

(4)采样人员防护装备要求。

按照《关于印发医疗机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工作手册(试行第二版)的通知》(联防联控机制医疗发〔20xx〕313号)执行。

(5)信息采集系统要求。

样本采集前,采样人员应当对受检者身份信息进行核对。

信息采集系统应当至少可以包括以下信息和功能:

所有试剂应当严格按照要求条件妥善保存,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七)规范检测、及时上报结果。

1、样本检测。

实验室接收样本后,应当立即进行检测。

检测前进行充分震荡洗脱,之后进行核酸提取及扩增实验。

2、质量控制。

性能验证、室内质控、室间质评等按照《医疗机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工作手册(试行第二版)》相关要求执行。

3、检测报告

新冠病毒核酸定性检测报告应当包括检测结果(检出/阳性、未检出/阴性)、方法学及其检测限、检测时间等。

依据所用扩增试剂说明书,判断检测结果为未检出/阴性或者检出/阳性。

4、明确时限。

检测结果应当及时上报,重点地区重点人群6小时、其他人群12小时,原则上不得超过24小时。

(八)规范阳性病例报告处置程序。

1、单采检测样本结果阳性报告处置程序。

检测样本结果为阳性的,检测机构应当立即上报所在地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并由法定报告机构在2小时内将相关信息进行传染病网络直报。

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第一时间派出负压救护车将阳性病例转运至定点医院进行隔离治疗,组织开展流调、环境消杀和密接追踪。

2、混采检测样本结果阳性报告处置程序。

混采检测结果为阳性、灰区或单个靶标阳性的,由检测机构立即上报所在地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混采数量第一时间派出相应数量应急采样队(如5混1同时派出5支应急采样队,10混1同时派出10支应急采样队),同时对样本涉及人员进行复采,并通知疾控部门对该采样管所涉人员暂时单独隔离。

复核单管核酸检测如均为阴性,则按照阴性结果回报,暂时隔离人员即解除隔离;如检测结果阳性,锁定阳性人员,其余人员解除隔离。

同时,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在第一时间派出负压救护车将阳性病例转运至定点医院进行隔离治疗,组织开展流调、环境消杀和密接追踪。

3、应急保障措施。

各区县应当成立至少10支应急采样队,对混采阳性结果及时进行复采复检。

应急采样队应当由采样人员、信息采集人员、司机组成,并配备车辆。

公安、社区(村委)等相关人员应当配合应急采样人员入户采样,采用鼻咽拭子方式,所采样本送原检测机构检测。

(九)医疗废物处理。

核酸检测各环节均产生医疗废物,做好医疗废物收集、包装、无害化处理、暂存、交接和转运等工作,使用双层包装袋盛装医疗废物,有效封口,确保封口严密,确保医疗废物包装无破损、无渗漏。

1、基本要求。

新冠病毒样本采集场所和开展核酸检测的实验室应当制定医疗废物处置流程。

所有的危险性医疗废物必须按照统一规格化的容器和标示方式,完整且合规地标示废物内容。

应当由经过适当培训的'人员使用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和设备处理危险性医疗废物。

2、医疗废物的处理措施。

医疗废物的处理是控制采集场所和检测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关键环节,必须充分掌握生物安全废弃物的分类,并严格执行相应的处理程序。

(1)在采样场所,应设置医疗废弃物收集装置,做到及时清运,对场地定时消毒,杜绝环境污染。

由各街道(乡镇)组织人员,按每个采样场所3—5人配备,负责采样场所的终末消毒和医疗废弃物转运。

(2)实验室废液、固体废物的处理按照《医疗机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工作手册(试行第二版)》相关要求执行。

(3)样本检测完成后,检测结果为阳性时,需将生物安全柜和实验核心区的医疗废物在产生地点进行高压蒸汽灭菌,然后按照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如检测结果为阴性,确认检测结果无误后可立即将阴性样本检测产生的医疗废物进行规范包装,按照医疗废物处理流程进行处置,可不再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4)基因扩增检测结束后,扩增后反应管不要开盖,直接放于垃圾袋中,封好袋口,不再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处理,按一般医疗废物转移出实验室处理。

(5)实验室每次高压均需采用化学法进行消毒效果验证并保存消毒和验证记录。

根据生物风险评估,可以每月或每季按照操作要求进行一次高压灭菌效果的生物监测。

3、医疗废物清运。

下面小编给大家精心整理了《医院核酸采集检测方案精选6篇》,希望能帮到大家,欢迎阅读参考。

医院核酸采集检测方案1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为科学应对国内外疫情风险,守牢疫情防控底线,结合我区医疗机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医疗机构重点人群核酸检测范围

(一)发热门诊(哨点)、急诊科、核酸采样、核酸检测、承担发热病人等转运的专用车辆工作人员等重点岗位工作人员。

作业期间每2天进行1次核酸检测;

(二)感染性疾病科、重症医学科、呼吸科、口腔科、耳鼻喉科、内镜室、血透室、手术室等重点科室工作人员。

作业期间每7天进行2次核酸检测;

(三)其他人员。

作业期间每7天进行1次核酸检测。

二、医疗机构重点场所核酸检测范围

设有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环境。

每14天进行1次环境核酸检测。

三、重点人群核酸检测要求

(一)采样点设置

医疗机构内部采样点应为独立空间,具备通风条件,划分清洁区和污染区,配备手卫生设施或装置。

采样点需设立清晰的指引标识,明确采样流程和注意事项。

设立独立等候区,尽可能保证人员单向流动,落实“1米线”间隔要求,严控人员密度。

(二)采样人员

应具备生物安全培训合格证,熟练掌握标本种类、采集方法、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规范做好标本信息的记录,确保标本质量达标、标本及相关信息可追溯。

(三)人员防护

采样人员应采取二级防护标准:一次性医用帽子、医用N95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医用防护服、双层医用乳胶手套、一次性医用鞋套。

(四)院感消毒

现场配备含氯消毒剂(84消毒剂)、75%酒精及含酒精成分免洗手消剂。

1.75%酒精消毒:采用喷壶喷洒或湿巾擦拭,可用于小面积或小物品消毒等。

2.含氯消毒剂:现用现配,采用喷洒或浸泡消毒。

1000mg/l含氯消毒剂消毒:用于环境、物体表面、医疗废物、医废暂存处、样本及样本装运箱、样本转运车辆、大面积区域消毒等。

5000mg/l含氯消毒剂消毒:用于检测人员呕吐物(一次性吸水材料或干毛巾完全覆盖消毒30分钟后再清理)。

3.含酒精成分免洗手消剂:液体类手消剂酒精含量不低于60%,凝胶类手消剂酒精含量不低于52%,样本采集时需“一人一手消”、脱防护服时需“一步一手消”。

(五)采样及样本转运

1.对医疗机构人员采集咽拭子样本。

2.采样部位要深入到咽后壁和两侧扁桃体处,不得接触受检人口唇等部位。

3.采集过程中,采样管应保持无菌。

拭子不得触及无菌拭子采样管管口及其他部位,避免标本被污染而影响检验结果。

4.样本采集后,经核对无误,立即暂存生物安全转运箱。

样本存放要严格落实“三层包装、两次消毒”(“三层包装”即样品管、生物转运袋或双层黄色垃圾袋、转运箱包装;“两次消毒”即生物转运袋包或双层黄色垃圾袋包装后消毒、转运箱外部消毒)。

样本采集后室温放置不超过4小时,应在2~4小时内送到检测实验室。

(六)注意事项

1.从事新冠疫苗接种人员需完成接种工作后,更换工作服,经规范消毒后,方可到采样点采集核酸样本。

2.医疗机构内从事新冠疫苗接种人员不得同时兼任核酸采样人员。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