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进行之前都会提前做好计划,下面小编整理了驻村工作队制定共同缔造工作计划,欢迎阅读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驻村工作队制定共同缔造工作计划1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广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的实施意见》,打造环境整洁、设施完善、绿色生态、安全有序、管理规范、和谐宜居的社区,屏襄门街道决定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工作,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结合当前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党建为引领
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共同缔造活动全过程、各方面,切实加强党建引领,有效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基层党组织建成领导社区建设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
(二)坚持以社区为基础
把城市居民小区作为开展“共同缔造”活动的基本单元,深化基层治理体制改革,完善社区服务功能,着力建设完整的社区环境体系、服务体系和治理体系,营造持久稳定的社区归属感、认同感和社区文化,切实将社会治理的重心落到社区。
(三)坚持以群众为主体
以改善群众身边、房前屋后人居环境的实事、小事为切入点,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群众意愿,从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从“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四)坚持共建共治共享
统筹用好政府、社会、群众多元力量,推动社会治理方式由政府单向管理向社会多方参与转变,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形成各类主体合作、多种手段统筹、多方资源融合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二、工作路径
(一)决策共谋,达成共识
结合“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开展,坚持问需于民,共同查找社区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党组织领导下的共谋载体,搭建居民理事会、群众评议会、专业协会等群众沟通平台,畅通政府与群众交流通道。
通过座谈走访、入户调研、开群众会等形式,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基层协商,全面激发群众参与决策共谋热情,共同发现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研究回题解决方案。
(二)发展共建,共担责任
坚持以居民为主体,汇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城市社区建设。
要协调辖区机关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社区下沉党员、志愿者队伍、专业社工机构等各方力量,为社区建设提供人力、物力、智力和财力支持;鼓励群众通过出资、出力、出点子、参与社区活动等方式,共同解决社区建设发展中的难题,并以此促使居民更加珍惜共建的劳动成果。
(三)长效共管,激发活力
发动居民个体、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参与共建成果的维护管理,积极推动建立内部竞争良性机制,促进长效管理。
要引导居民通过居委会,共同确定民主议事规则、居民公约等;针对公共空间管理、生活垃圾分类、小区安全隐患后续管理等内容,共同商议拟订管理模式、管理规约并监督执行。
鼓励群众居民积极参与城市社区共管组织,认领共管区域和事项,共同维护良好环境和建设成果。
(四)效果共评,人人满意
要组织群众建立全过程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对“共同缔造”活动实效进行评价和反馈,使各项工作始终在群众的监督评价下开展,按照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进行改进。
树立“共同缔造”典型社区、先进组织、个人并示范推广。
(五)成果共享,人人受益
要引导社区居民建立和完善成果共享规则,让全体居民平等享有完整居住社区的设施与服务,平等享有良好的精神风尚与温馨友好的社区氛围,自觉维护“共同缔造”成果,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良好局面,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三、重点任务
充分运用共同缔造的理念和方法,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根据不同类型社区人居环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因地制宜确定实施载体、建设内容和整治重点,推动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一)大力推进完整居住社区建设
依据十五分钟生活圈规模及建设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幼儿园、老年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健全综合超市、邮件和快件寄递服务设施及其他便民商业网点等便民商业服务设施;提档升级水、电、路、气等设施,完备停车及充电设施、无障碍设施和环境卫生设施等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充足小区公共活动场地和公共绿地等公共活动空间;全覆盖物业服务和物业管理服务平台;健全社区管理机制、综合管理服务和社区文化。
进一步推进居民居住社区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
(二)大力推进智慧治理体系建设
进一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体制现代化,加强党建引领网格管理,提升社区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把社区内的党建和政法综治、民政、信访、综合执法、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等各类网格统一整合成“一张网”;建立健全,信息收集、问题、任务分办、协同处置、结果反馈工作机制;推进社区工作者开展日常性走访巡查,社区做好梳理汇总,街道根据问题性质和管理权限“吹哨派单”,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主动承接、限时办理并反馈。
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智慧小区建设、一站式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建设等工作,形成组织高效、信息畅通、反应迅速、网上网下融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共建共治的组织体系。
(三)大力推进基础设施短板提升
积极争取各方力量支持,做好破损路面修缮、背小街巷硬化、主干路面改善等工作;合理利用闲置空地,做好停车场建设、停车位划定等工作,有效增加停车泊位;完善小区内路灯、楼道灯、消防栓、无障碍通行等设施建设;完善供水、排水、污水、供电、燃气、通信等设施及管网建设,积极开展“飞线整治”工作,实施管线入地改造项目;采用微改造、微更新等方式,利用门口塘、文化广场、休闲绿地等公共空间建设富有特色的“口袋公园”。
全面探索推行社会化、专业化的管理模式,建立综合参与机制,激励广大居民、家庭、个体经营户、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积极参与城市环境的共建共管。
八、项目运营管理
项目建成后,产权归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由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负责经营。
九、利益联结机制
项目建成后,可提升页沟村乡村旅游品质,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乡村旅游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
十、项目建设期限
20xx年5月—12月
驻村工作队制定共同缔造工作计划3
为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的新期待,认真贯彻区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充分发挥李家沱街道区位、文化、生态优势,持续推进李家沱“五地”建设。
街道办事处将在辖区范围内开展“全民动手共同缔造山城美丽家园”市容环境整治主题活动(以下简称主题活动),动员广大市民参与美丽家园建设,共同缔造美好环境,提升城市品质,现结合辖区实际制定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城市管理在推动绿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政府主导、辖区实施、市民参与,推进城市环境“平面”“立面”一体化整治,全域打造城市特色亮点,持续深化“大城三管”及“马路办公”,在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中发挥更大作用,把李家沱建设成为“近悦远来”美好城区。
二、工作任务
(一)提升“平面”环境品质。
以“我为城市扮靓装”为主旨,按照“谁建设、谁使用、谁管理、谁整治”原则,开展市容环境大整治、城市品质大提升,重点整治坡坎崖滩、背街小巷及其他环境薄弱区域,补齐环境卫生短板,进一步擦亮城市底色,让城市更加干净整洁靓丽。
1.整治环境卫生。
在街道全域范围内,以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跨江大桥下、农贸市场、学校周边、一江一河消落区等为重点,在群众反映集中的热点区域,开展环境卫生整治,着重解决热点难点问题,补齐薄弱区域短板、强化环境管理弱项,做到辖区一盘棋,确保全域环境干净整洁。
牵头单位:城市管理服务中心
责任单位:社会事务办、规建环办、经发办、各村(社区)
擦亮坡坎崖滩底色。
在全区建成区,以城市主次干道沿线、城市综合体周边、公共广场周边、交通枢纽周边坡坎崖滩等为重点,统筹企事业单位、物业小区周边坡坎崖滩及城市建设中新增坡坎崖滩区域,着力消除白色暴露垃圾、堆放杂物、占用公共绿地种菜等现象,提升市容市貌整体水平。
牵头单位:城市管理服务中心
责任单位:各村(社区)
治理垃圾污染。
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加大分类设施投入力度,促进市民习惯养成,提高分类投放准确率;不断完善生活垃圾焚烧、厨余垃圾资源化应用和建筑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促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规范垃圾站场、公厕、环卫车辆等管理,消除脏、乱、臭现象;常态化开展水域清漂保洁,全面清理消落区垃圾,实现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牵头单位:城市管理服务中心
责任单位:党政办、社区事务服务中心、各村(社区)
(二)提升“立面”环境品质。
以“我为城市织挂毯”为主旨,系统开展城市立面美化,展现“站立”城市的独特魅力。
重点包括坡坎崖滩品质提升、绿地补缺提质、夜间风貌营造等,进一步提升城市颜值,让城市更加宜业宜居宜游。
1.推进坡坎崖滩绿化美化。
以一江一河、窗口地区及其他城市核心区为重点,坚持自然为美,把文化融入环境,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提倡因形就势布局,因地制宜建设,注重适地适树,精选树种、培植花境、保育生态,丰富林相色相季相品相,将坡坎崖滩项目打造成为山水城市特有的“立体挂毯”。
牵头头单位:城市管理服务中心
责任单位:规建环办、经发办、社区事务服务中心、各村(社区)
统筹绿地补缺提质。
以城市未开发的坡地、堡坎、崖壁、滩涂等“秃斑”为重点,加强现有绿化项目的管护,定期开展植物体检、科学修剪、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等工作,消除绿化缺株死株、违规种菜等现象,增加城市绿量。
充分利用山地地貌特征,建设有山地特色的崖线公园、山城阳台等,展现山城立体美景。
牵头单位:城市管理服务中心
责任单位:规建环办、社区事务服务中心、各村(社区)
3.完善夜间照明功能。
加强对城市照明设施巡查维护,重点整治社会单位建设未移交路段和市政道路施工区域等照明暗盲区,提升设施完好率。
工作进行之前都会提前做好计划,下面小编整理了驻村工作队制定共同缔造工作计划,欢迎阅读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驻村工作队制定共同缔造工作计划1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广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的实施意见》,打造环境整洁、设施完善、绿色生态、安全有序、管理规范、和谐宜居的社区,屏襄门街道决定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工作,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结合当前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党建为引领
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共同缔造活动全过程、各方面,切实加强党建引领,有效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基层党组织建成领导社区建设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
(二)坚持以社区为基础
把城市居民小区作为开展“共同缔造”活动的基本单元,深化基层治理体制改革,完善社区服务功能,着力建设完整的社区环境体系、服务体系和治理体系,营造持久稳定的社区归属感、认同感和社区文化,切实将社会治理的重心落到社区。
(三)坚持以群众为主体
以改善群众身边、房前屋后人居环境的实事、小事为切入点,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群众意愿,从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从“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四)坚持共建共治共享
统筹用好政府、社会、群众多元力量,推动社会治理方式由政府单向管理向社会多方参与转变,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形成各类主体合作、多种手段统筹、多方资源融合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二、工作路径
(一)决策共谋,达成共识
结合“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开展,坚持问需于民,共同查找社区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党组织领导下的共谋载体,搭建居民理事会、群众评议会、专业协会等群众沟通平台,畅通政府与群众交流通道。
通过座谈走访、入户调研、开群众会等形式,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基层协商,全面激发群众参与决策共谋热情,共同发现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研究回题解决方案。
(二)发展共建,共担责任
坚持以居民为主体,汇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城市社区建设。
要协调辖区机关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社区下沉党员、志愿者队伍、专业社工机构等各方力量,为社区建设提供人力、物力、智力和财力支持;鼓励群众通过出资、出力、出点子、参与社区活动等方式,共同解决社区建设发展中的难题,并以此促使居民更加珍惜共建的劳动成果。
(三)长效共管,激发活力
发动居民个体、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参与共建成果的维护管理,积极推动建立内部竞争良性机制,促进长效管理。
要引导居民通过居委会,共同确定民主议事规则、居民公约等;针对公共空间管理、生活垃圾分类、小区安全隐患后续管理等内容,共同商议拟订管理模式、管理规约并监督执行。
鼓励群众居民积极参与城市社区共管组织,认领共管区域和事项,共同维护良好环境和建设成果。
(四)效果共评,人人满意
要组织群众建立全过程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对“共同缔造”活动实效进行评价和反馈,使各项工作始终在群众的监督评价下开展,按照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进行改进。
树立“共同缔造”典型社区、先进组织、个人并示范推广。
(五)成果共享,人人受益
要引导社区居民建立和完善成果共享规则,让全体居民平等享有完整居住社区的设施与服务,平等享有良好的精神风尚与温馨友好的社区氛围,自觉维护“共同缔造”成果,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良好局面,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三、重点任务
充分运用共同缔造的理念和方法,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根据不同类型社区人居环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因地制宜确定实施载体、建设内容和整治重点,推动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一)大力推进完整居住社区建设
依据十五分钟生活圈规模及建设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幼儿园、老年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健全综合超市、邮件和快件寄递服务设施及其他便民商业网点等便民商业服务设施;提档升级水、电、路、气等设施,完备停车及充电设施、无障碍设施和环境卫生设施等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充足小区公共活动场地和公共绿地等公共活动空间;全覆盖物业服务和物业管理服务平台;健全社区管理机制、综合管理服务和社区文化。
进一步推进居民居住社区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
(二)大力推进智慧治理体系建设
进一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体制现代化,加强党建引领网格管理,提升社区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把社区内的党建和政法综治、民政、信访、综合执法、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等各类网格统一整合成“一张网”;建立健全,信息收集、问题、任务分办、协同处置、结果反馈工作机制;推进社区工作者开展日常性走访巡查,社区做好梳理汇总,街道根据问题性质和管理权限“吹哨派单”,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主动承接、限时办理并反馈。
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智慧小区建设、一站式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建设等工作,形成组织高效、信息畅通、反应迅速、网上网下融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共建共治的组织体系。
(三)大力推进基础设施短板提升
积极争取各方力量支持,做好破损路面修缮、背小街巷硬化、主干路面改善等工作;合理利用闲置空地,做好停车场建设、停车位划定等工作,有效增加停车泊位;完善小区内路灯、楼道灯、消防栓、无障碍通行等设施建设;完善供水、排水、污水、供电、燃气、通信等设施及管网建设,积极开展“飞线整治”工作,实施管线入地改造项目;采用微改造、微更新等方式,利用门口塘、文化广场、休闲绿地等公共空间建设富有特色的“口袋公园”。
全面探索推行社会化、专业化的管理模式,建立综合参与机制,激励广大居民、家庭、个体经营户、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积极参与城市环境的共建共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