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关于疫情期间环卫消杀方案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下载。

关于疫情期间环卫消杀方案1

一、个人防护

1、环卫工人在作业时要做好防护及消毒

(1)体温监测:每日上班测量体温,原则上每日不少于2次,发现疑似状况要第一时间向属地卫生健康部门及环卫工人所属单位报告,并做好相关人员的隔离或医学观察工作。

(2)一线保洁人员:穿工作服(或防护服),戴口罩、手套,作业时不得徒手捡拾垃圾,作业完成后,要及时洗手,换洗工作服。

条件允许时,为保洁人员配备消毒液、喷壶及洗手液。

(3)中转站操作工、填埋场作业人员、环卫设备维修工、巡查人员:穿工作服,戴口罩、手套、帽子,必要时戴护目镜、穿一次性雨衣/防护服、雨鞋/鞋套。

作业时不得徒手捡拾垃圾,作业完成后,要及时洗手,换洗工作服。

各站点场所须配备消毒剂、喷壶、背式喷雾器、洗手液、75%酒精。

(4)转运车驾驶员:穿工作服、戴口罩、手套,车上配备一次性雨衣/防护服、洗手液,作业时不得徒手捡拾垃圾,作业完成后,要及时洗手,换洗工作服。

(5)环卫工人脱防护用品应遵循的顺序:摘手套、洗双手→摘护目镜→脱鞋套/雨鞋→脱一次性雨衣/防护服→摘帽子→摘口罩(确保环境安全)→洗手。

特别注意每个步骤之间的手卫生,严防污染。

用后物品分别专门放置。

2、环卫工人佩戴防护用品的注意事项

(1)一线工作人员:一次性口罩的有效使用时间一般为4小时,遇污染或潮湿,应及时更换;其他人员:未接触过疑似或确诊患者且外观完好、无异味或脏污的口罩,回家后可放置于居家通风干燥处,以备下次使用。

(2)一次性雨衣/防护服,如被血液、体液、污物污染或者出现破损时,应及时更换。

(3)离开一线作业场所应对佩戴的眼镜、护目镜等进行消毒。

(4)口罩是防护的核心,要正确选择,合理穿戴,不能随意摘除。

二、一次性口罩

1、一次性口罩佩戴方法

(1)口罩有正反面,颜色深的是正面,应该朝外,而且口罩上有鼻夹金属条。

(2)正对脸部是口罩反面,即颜色浅的一面。

带有金属条的部分应该在口罩上方,不要戴反了。

(3)分清楚口罩的正面、反面、上端、下端后,先将手洗干净,确定口罩正确之后,将口罩两端的绳子挂在耳朵上。

(4)最后,将口罩佩戴完毕后,用双手压紧鼻梁两侧的金属条,使口罩上端紧贴鼻梁,向下拉伸口罩,贴紧面部,覆盖住鼻子、嘴巴和下颌,形成封闭的环境,让通气经过口罩而不是四周的缝隙。

2、一次性口罩摘除方法

(1)不要接触口罩前面(污染面)。

(2)先解开下面的系带,再解开上面的系带。

(3)用手仅捏住口罩的系带丢至专门的口罩垃圾桶内。

(4)切记必须在安全区域摘除口罩。

三、手套

1、戴手套的方法

(1)打开手套包,一手掀起口袋的开口处。

(2)另一手捏住手套翻折部分(手套内面)取出手套,对准五指戴上。

(3)掀起另一只袋口,已戴着手套的手指插入另一只手套的翻边内面,将手套戴好。

然后将手套的翻转处套在工作衣袖外面。

2、脱手套的方法

(1)用戴着手套的手捏住另一只手套污染面的边缘将手套脱下。

(2)戴着手套的手握住脱下的手套,用脱下手套的手捏住另一只手套清洁面(内面)的边缘,将手套脱下。

该消毒剂对正常皮肤无毒无刺激,安全高效。

使用时直接喷洒在手部,无须用水冲洗,即可达到消毒净手的目的。

关于疫情期间环卫消杀方案2

为进一步做好我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的消毒处置工作,消灭传染源,确保防控效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xx)和《疫源地消毒总则》(GB19193-20xx)等相关法律法规等的要求,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预防性消毒

(一)适用范围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医疗机构、学校、商场等各类人群密集场所应做好预防性消毒,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二)消毒对象及方法的选择。

针对消毒对象和消毒现场的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与消毒剂开展消毒工作,一般情况下消毒剂有效氯含量500mg/L即可。

所用消毒产品应当符合国家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管理要求,以确保消毒效果。

1.环境物体表面,可选择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消毒剂等擦拭、喷洒或浸泡消毒。

2.手、皮肤的消毒,建议选择有效的消毒剂如碘伏和过氧化氢消毒剂等手皮肤消毒剂或速干手消毒剂擦拭消毒。

3.室内空气消毒,可选择过氧乙酸、二氧化氯、过氧化氢等消毒剂喷雾消毒。

4.污水,一般采用投加含氯消毒剂的方法消毒,通过总余氯量确保消毒效果。

5.污染物(血液、分泌物、呕吐物和粪便等),可选择投加漂白粉、消毒粉或含氯消毒剂的方法消毒。

(三)个人防护用品及消毒设备

预防性消毒需要以下物品:

1.KN95/N95颗粒物防护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

2.长袖橡胶手套

3.长筒胶靴

4.护目镜(防护面屏)

5.手消毒剂

6.医用手套

7.常量喷雾器

8.超低容量喷雾器

(四)消毒工作程序

按照规定穿戴好个人防护用品,采用常量喷雾器、超低容量喷雾器对室内环境物体表面和空气进行消毒;消毒顺序首先为地面物体表面先外后内,先上后下、从左到右,其次再进行空气消毒由内到外,再边打边退出,密闭作用1小时以上,通风30分钟以上即可。

二、特定场所消毒

(一)集中隔离点消毒。

1.按《疫源地消毒总则》(GB19193-20xx)中的消毒方法开展相关场所的空气消毒和物体表面消毒等工作。

2.污染物(患者血液、分泌物、呕吐物和排泄物)消毒《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20xx)。

少量污染物可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如纱布、抹布等)沾取5000mg/L-10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或能达到高水平消毒的消毒湿巾/干巾)小心移除。

大量污染物应使用含吸水成分的消毒粉或漂白粉完全覆盖,或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完全覆盖后用足量的5000mg/L-10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浇在吸水材料上,作用30分钟以上(或能达到高水平消毒的消毒干巾),小心清除干净。

清除过程中避免接触污染物,清理的污染物按医疗废物集中处置。

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等应有专门容器收集,用含20000mg/L含氯消毒剂,按粪、药比例1:2浸泡消毒2小时。

清除污染物后,应对污染的环境物体表面进行消毒。

盛放污染物的容器可用含有效氯5000mg/L的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30分钟,然后清洗干净。

3.污水消毒处理。

有集中污水处理系统的集中医学观察场所可直接利用现有污水系统;无污水处理系统的,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要用专门容器收集并及时消毒处理。

集中医学观察场所应具有独立化粪池,污水在进入市政排水管网前,进行消毒处理,定期投放含氯消毒剂,消毒1.5小时后,总余氯量不低于10mg/L;如无独立化粪池,则用专门容器收集排泄物,消毒处理后再排放。

稀薄粪便:每升粪便加25g漂白粉,搅匀放置2小时或每升粪便加入1L的浓度为20g/L有效氯消毒剂溶液,混匀后,作用2小时。

成型粪便:每公斤粪便加入2L的浓度为50g/L有效氯消毒剂溶液,混匀后,作用2小时,或者集中无害化处理。

(四)个人防护

1.防护用品穿戴要求。

管理人员进入办公区域相关场所时采取一级防护,穿戴医用外科口罩、工作服,必要时戴手套;终末消毒前进入监管区域各监区时采取二级防护,穿戴KN95/N95颗粒物防护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防护服、手套、鞋套、护目镜或防护面屏。

消毒人员采取二级防护,穿戴KN95/N95颗粒物防护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防护服、长袖橡胶手套、长筒胶靴、护目镜。

评价人员采取二级防护,穿戴KN95/N95颗粒物防护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防护服、一次性手套(双层)、鞋套、护目镜。

2.手卫生。

相关工作人员应加强手卫生措施,按六步洗手法勤洗手,每次用流动水洗手不少于15秒。

必要时可选用含醇速干手消毒剂或醇类复配速干手消毒剂,或直接用75%乙醇进行擦拭消毒;醇类过敏者,可选用季铵盐类等有效的非醇类手消毒剂;特殊条件下,也可使用3%过氧化氢消毒剂、0.5%碘伏等擦拭双手。

低温消毒

(一)低温消毒剂特性

1.低温消毒剂(-18℃)。

(1)主要成分:包括二氯异氰尿酸钠、氯化钙和乙醇。

现场使用时,-18℃低温消毒剂中有效氯浓度为0.3%(3000mg/L),无水氯化钙的含量为25%,乙醇的含量为9.5%(详见表1)。

(2)剂型:二元包装,粉剂和液体。

A剂为二氯异氰尿酸钠粉剂,B剂是氯化钙和乙醇的混合溶液。

2.低温消毒剂(-40℃)。

(1)主要成分:包括二氯异氰尿酸钠、氯化钙、乙醇、乙二醇和苯扎氯铵。

现场使用时,-40℃低温消毒剂中有效氯浓度为0.5%(5000mg/L),无水氯化钙的含量为30%,乙醇9.5%,乙二醇9.9%,苯扎氯铵0.09%(详见表2)。

(2)剂型:二元包装,粉剂和液体。

A剂为二氯异氰尿酸钠粉剂;B剂是氯化钙、乙醇、乙二醇和苯扎氯铵的混合溶液。

(二)低温消毒剂使用范围

低温消毒剂(-18℃)适用于-18℃及以上低温环境和物品外包装表面消毒;低温消毒剂(-40℃)适用于-40℃及以上低温环境和物品外包装表面消毒。

(三)低温消毒剂配置方法

低温消毒剂为二元包装,剂型为粉剂A和液体B,严格按照配方进行配比,低温消毒剂(-18℃)生产时先将氯化钙溶于水,充分溶解后过滤,再加入乙醇,充分搅拌、混匀、过滤,形成液体B剂;低温消毒剂(-40℃)生产时先将氯化钙溶于水,充分溶解后过滤,再加入乙醇、乙二醇、苯扎氯氨,充分搅拌、混匀、过滤,形成液体B剂。

原料和配置过程是生产合格的关键,加强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把好原料质量关,严格按照配方配制,确保低温消毒剂高质低价。

(四)低温消毒剂使用方法

现用现配,使用时将A剂用适量水充分溶解后,加入B剂,搅拌均匀,形成澄清透明液体,无析出,无沉淀。

1.高寒地区环境与大型物体表面。

用常量喷雾器进行喷洒消毒,喷洒量约200~300mL/m2,确保低温消毒剂足量全覆盖消毒对象,消毒作用10min。

2.冷链运输车(含集装箱)。

冷链运输车保温车厢内壁和冷链集装箱内壁,用常量喷雾器进行喷洒消毒,喷洒量约200~300mL/m2,确保低温消毒剂足量全覆盖消毒对象,消毒作用10min。

车厢门把手和集装箱把手等特殊部位可进行擦拭消毒,确保低温消毒剂足量全覆盖消毒对象,消毒作用10min。

3.冷库。

用常量喷雾器进行喷洒消毒,喷洒量约200~300mL/m2,确保低温消毒剂足量全覆盖消毒对象,消毒作用10min。

4.冷冻货品外包装。

(1)喷洒消毒:用常量喷雾器进行手工喷洒消毒,或与合适的消毒设备配套使用,喷洒量约200~300mL/m2,确保低温消毒剂足量全覆盖货品外包装,消毒作用10min。

(2)浸泡消毒:体积较小且耐潮湿的货品外包装,可直接放入低温消毒剂中,确保货品外包装全部浸没,消毒作用10min。

(3)擦拭消毒:根据实际需求,也可对外包装六面进行消毒,确保低温消毒剂足量覆盖货品外包装,消毒作用10min。

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关于疫情期间环卫消杀方案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下载。

关于疫情期间环卫消杀方案1

一、个人防护

1、环卫工人在作业时要做好防护及消毒

(1)体温监测:每日上班测量体温,原则上每日不少于2次,发现疑似状况要第一时间向属地卫生健康部门及环卫工人所属单位报告,并做好相关人员的隔离或医学观察工作。

(2)一线保洁人员:穿工作服(或防护服),戴口罩、手套,作业时不得徒手捡拾垃圾,作业完成后,要及时洗手,换洗工作服。

条件允许时,为保洁人员配备消毒液、喷壶及洗手液。

(3)中转站操作工、填埋场作业人员、环卫设备维修工、巡查人员:穿工作服,戴口罩、手套、帽子,必要时戴护目镜、穿一次性雨衣/防护服、雨鞋/鞋套。

作业时不得徒手捡拾垃圾,作业完成后,要及时洗手,换洗工作服。

各站点场所须配备消毒剂、喷壶、背式喷雾器、洗手液、75%酒精。

(4)转运车驾驶员:穿工作服、戴口罩、手套,车上配备一次性雨衣/防护服、洗手液,作业时不得徒手捡拾垃圾,作业完成后,要及时洗手,换洗工作服。

(5)环卫工人脱防护用品应遵循的顺序:摘手套、洗双手→摘护目镜→脱鞋套/雨鞋→脱一次性雨衣/防护服→摘帽子→摘口罩(确保环境安全)→洗手。

特别注意每个步骤之间的手卫生,严防污染。

用后物品分别专门放置。

2、环卫工人佩戴防护用品的注意事项

(1)一线工作人员:一次性口罩的有效使用时间一般为4小时,遇污染或潮湿,应及时更换;其他人员:未接触过疑似或确诊患者且外观完好、无异味或脏污的口罩,回家后可放置于居家通风干燥处,以备下次使用。

(2)一次性雨衣/防护服,如被血液、体液、污物污染或者出现破损时,应及时更换。

(3)离开一线作业场所应对佩戴的眼镜、护目镜等进行消毒。

(4)口罩是防护的核心,要正确选择,合理穿戴,不能随意摘除。

二、一次性口罩

1、一次性口罩佩戴方法

(1)口罩有正反面,颜色深的是正面,应该朝外,而且口罩上有鼻夹金属条。

(2)正对脸部是口罩反面,即颜色浅的一面。

带有金属条的部分应该在口罩上方,不要戴反了。

(3)分清楚口罩的正面、反面、上端、下端后,先将手洗干净,确定口罩正确之后,将口罩两端的绳子挂在耳朵上。

(4)最后,将口罩佩戴完毕后,用双手压紧鼻梁两侧的金属条,使口罩上端紧贴鼻梁,向下拉伸口罩,贴紧面部,覆盖住鼻子、嘴巴和下颌,形成封闭的环境,让通气经过口罩而不是四周的缝隙。

2、一次性口罩摘除方法

(1)不要接触口罩前面(污染面)。

(2)先解开下面的系带,再解开上面的系带。

(3)用手仅捏住口罩的系带丢至专门的口罩垃圾桶内。

(4)切记必须在安全区域摘除口罩。

三、手套

1、戴手套的方法

(1)打开手套包,一手掀起口袋的开口处。

(2)另一手捏住手套翻折部分(手套内面)取出手套,对准五指戴上。

(3)掀起另一只袋口,已戴着手套的手指插入另一只手套的翻边内面,将手套戴好。

然后将手套的翻转处套在工作衣袖外面。

2、脱手套的方法

(1)用戴着手套的手捏住另一只手套污染面的边缘将手套脱下。

(2)戴着手套的手握住脱下的手套,用脱下手套的手捏住另一只手套清洁面(内面)的边缘,将手套脱下。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