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等为一体,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2022年医养结合工作年终总结精选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2年医养结合工作年终总结精选1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农村独生子女不断增多,导致老年人的养老和
医疗问题尤为突出。医院不能养老,传统的养老机构又不方便及时就医,不少入住养老机构
的老人一旦患病,便时常往返于医院和养老机构间,不但耽误了老人的治疗,同时也增加了
不少家庭的负担。
为解决这一困难,我院结合与镇办敬老院较近为契机,积极探索施行医养结合这一新模
式,养老机构负责老人的传统生活护理等,卫生院则提供健康检查、疾病诊治、大病康复等
医疗康复保健服务,除了能盘活闲置医疗资源,对养老机构的未来发展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让公益性体现得更为充分。现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1、为每位入住老人进行每年一次全面健康体检;
2、为每位入住老人建立规范化健康档案;
3、每月一次由责任医生定期为老人进行医疗保健讲座、健康咨询等医疗服务;
4、根据需要可不定期为老人上门医疗技术服务和中医技术服务;
5、为入住老人根据季节变化提供医疗、康复、护理等技术指导和健康教育活动;
6、为老人就医开通绿色通道,优先在卫生院就诊、检查、住院等医疗服务;
7、对所有入住老人提供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各项优惠活动;可到卫生院进行预约挂号或办
理转诊手续,使入住老人能优先接待、优先检查、优先安排入院、优先安排手术等服务。
二、存在的问题
1、受现有的医、养体制和机制制约,医养难“结合”。现有的体制和机制是民政系统“管
养老不医护”,而卫生医疗系统则是“管医疗不养老”,养老和医护两张皮,经费专列,专款
专用,治病的“医保钱”只能花在医院,老年人在养老机构中就医费用,则无法在医保报销。
2、乡镇卫生院、养老服务机构缺乏优质医疗资源。在养老中,老年人除日常护理、慢性
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以及中医保健服务外,急需的是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在生活
照料和康复护理等多方面服务。但是乡镇卫生院医疗资源仅能开展院内医疗服务,均没有深
入居家养老服务,不能满足患慢性病的老年人的康复疗养需求。养护人员技术水平也不高,
且没有和医疗机构对接。
3、大多机构养老医护专业人才缺乏,专业水平有限,加上医疗设备简单,只能进行一般
医护处理,不能进行专业医疗和急病抢救服务。特别是失能老人的专业护理和处置慢性病,
目前养老机构医护人员医技远跟不上需要。
4、医疗机构支持养老服务困难。医疗机构本身医疗资源十分紧张,老年病人康复治疗时
间长,周转慢,效益低,加之医患关系、医疗纠纷等潜在风险,医院开展老年病疗养,经济
效益远低于正常医治,又得不到民政部门的床位补贴,难以收治老年康复病人。“医养结合”
关系如不建立,医疗机构很难为养老提供全面、及时、有效的医疗支持。
三、下一步打算
1、进一步加强与养老机构的合作。规范开展转诊和预约服务,畅通就诊绿色通道,提升
服务能力,切实做好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服务工作。
2、进一步深化与老年人家庭医疗契约服务。通过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家庭医生服务
水平,切实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保健等服务
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新型养老打破传统:大众对养老院的观念问题存在着不少分歧。部分人认为,如果送自己
的父母去养老院,担心父母误解,也害怕被别人误解为不孝。一部分认为,如果老人到养老
院能够过得更加舒适,那样去养老院是很正常的事情。
医养结合也许正是打破传统误区的突破口。起初,很多老人对养老院很抗拒。很多人一
提到养老院,联想到的就是那种破落的景象以及老人们些许悲惨的晚景,但事实并非如此。”
医养结合:解决失能老人养老问题医养结合,可以免去老人患病在医院、养老机构、家庭之间
的奔波之苦,又可以将一级医院空置的床位、富余的人力充分利用,缓解养老院专业养老护
理员短缺的现状。通过“养老机构把医院请进来、养老院走出去与医院合作、基层医疗结构
增设养老服务”三种方式加快推进“医养结合”。推广“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是解决失
能老人养老问题的有效途径,而目前本市虽已启动医养结合试点,但出现了社会效应好、经
济效益差,标准及管理亟待规范和专业人员短缺等问题。建议将现有部分设有病房的一级医
院(包括一些二级医院)和社区医院,改造成为专门提供医养结合服务的老年护理院;制定医
养结合养老产业发展的标准和规范,明确统一的入院、出院规范标准,确保“医养结合”持
续发展;民政部门应对有意愿开设医养护一体化病房,且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在行政审批
方面给予支持。
“分类养老”为不同层次的老人“量体裁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养老模式已
经不能满足老人对生活品质的高水平需求。民建市委会建议,推行“分类养老”,结合不同层
次的老人开设不同特色服务。
目前的养老人群没有进行分类,对年龄、兴趣、自理、收入等各不相同的老年人实行混
养模式,无法做到“量体裁衣”的养老服务,而“分类养老”,通过结合老年人健康状况、自
理能力、经济条件等因素进行分类,可以有针对性地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建议对有机构
养老需求的老人进行全面客观的调研摸底,从收入、兴趣、年龄、健康等方面建立个人养老
信息库,并基于调研数据来引导养老机构的设立;细化养老机构服务对象,公办养老机构,
为无赡养人、经济困难的老年人提供服务;社会办养老机构,可以根据老年人需求开设不同
特色的服务。
2022年医养结合工作年终总结精选4
随着中国进入快速老龄化,医养结合需求增大,多地出台了扶植政策,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是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服务纳入医保,另一种则是直接对此类机构进行补贴支持。
今年三月,上海出台扶持政策,全市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且正常投入使用的,
最高可获50万元一次性补贴。此外,北京之前出台的《关于加快本市养老机构建设的实施办
法》,明确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可申请纳入医保定点范围。2016年推出的长期护理险对于
养老医疗的市场也代表着长期的利好,有助于护理服务市场的增长。
中国的老龄化有几个特点。第一是快速老龄化,2015年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而2050
年则可能有三分之一为老龄人口,老龄化速度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第二是空巢老龄化,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2014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显示,空
巢老人已经到达50%。这对老年人护理、精神关怀都带来巨大压力。
第三,失能老人和慢性病患者快速增加,2013年我国已经有超过3700万失能老人和超
过1亿慢性病老人。2020年,我国失能老年人将持续增长到的4200万,80岁以上高龄老年
人2900万,空巢和独居老年人18亿。
电煤等方面的优惠,而各地落实力度不同,要推进民营化养老机构的发展就很难。
而养老医疗则不同,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量大而且持续,如果政府可以支持医保支
付,服务费可能成为养老医疗的主要收入来源。这里的前提是医保对服务费用的定价能够合
理地反应服务者的劳动价值。
未来我们将持续面临劳动力不足,供少于求将逼迫市场调整服务价格,尤其在养老服务
上,目前的劳动力成本被严重低估,服务者没有动力。未来机构化的同时,人力成本也会快
速上涨,如果医保的覆盖比例不能反应这种价格变动,养老医疗就很难做起来。
相比定位地产项目的投资者,在医疗服务产业布局的民营资本进入养老医疗可能会更有
利,他们可以将基础医疗资源嫁接在养老服务上,甚至建立一个平台,让养老机构选择需要
哪种服务包,比如专业康复、定期坐诊、慢性病管理、远程医疗等。大的养老机构可能会选
择内设医疗机构,但有很多不具备这样能力的机构,则可能会通过某个平台获取医疗服务。
而有雄厚资金的地产投资方也可能为了提升养老项目的医疗价值,选择医疗平台嫁接服务。
养老医疗服务的关键是要标准化、服务一致。比如老年人需求很大的康复,需要专业的
康复师和器材。大部分养老机构缺乏这些。未来的机构养老需要配备统一培训的康复师,并
且通过器材租赁满足基层需求。要单个养老机构去培训康复师或者去雇佣康复师可能很贵,
但集中的提供打包服务的机构就可以以量取胜,同时保证康复服务标准的统一。
当养老和医疗接起来之后,信息的机会也随之而生。目前的养老机构信息管理基本是空
白,非常不利于嫁接医疗服务。老年人的就诊记录、疾病管理需求、用药等可以组成一个健
康档案,在此基础上,养老机构和医疗服务机构的互通才有可能。这还将直接有助于远程医
疗在养老机构的展开。如果说内设和平台化的医疗服务定位基础医疗和疾病管理,那么对于
术后、大病、突发情况则需要远程医疗配合,而完整的健康档案是有效进行远程服务的前提。
这类信息体系同样是云技术的机会,向后可以衍生到老年人的用药管理、医疗器械和日
常生活需求。这些属于产品范畴,也会是养老医疗机构的机会。但这里的用药管理并不是卖
药,卖药更应该由第三方进行,而不是由医疗服务者进行,这避免了药品和服务挂钩引起的
费用浪费和药品不足。这里的用药管理更多是一种服务,包括定期药效评估,送药上门,会
员跟踪等。由于老年用药很多是长期的,提供药品管理将有助于提高用户忠诚度,并获取病
人信息,对服务也是有利的。
老年人在器械和日常生活上的需求也很大。由于很多康复项目、老年人护理器械等很多
需要自费,不属于医保报销范畴。有些项目价格还偏贵,用起来需要专业人士辅助,比如中
风后的专业康复,现在只有少数病人得到这种服务,一方面是理念和缺乏理解引起的,另一
方面则是服务不到位,服务机构很少。这些项目未来需求很大,可以通过租赁加专业服务包
的形式提供给老年人,有助于做大整个养老产业的蛋糕,跑量也有助于价格调整。
一个大踏步进入老龄化的社会需要的养老医疗服务的迫切的,民营资本的机会在于从卖
床位卖地产,转向卖医疗服务,且必须是有标准、专业化的服务,这才能体现养老医疗的核
心价值。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支付方式——医保和护理险对养老服务的定价可以反映市场劳动
力的成本,缺乏这一点做前提,养老服务将难以改变缺乏人才的困境,难以迈开步伐。
2022年医养结合工作年终总结精选5
“医养结合”是一种更为充实的新型养老模式,即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养老与医疗相
结合,其特点在于融合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两部分的资源,不仅为老人提供传统的生活、心
理及文化方面的服务,还增加了医疗保健康复服务,配备专业的医疗护理团队,为老年人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