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整理了校园地震安全教育方案有哪些10篇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校园地震安全教育方案有哪些1

一、教学设计说明

在教学活动中,以教师播放视频素材,学生搜集资料、交流汇报、发表看法、模拟体验等构成教学活动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强调“重过程、重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认知,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并习得相关技能。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开展组内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悟生命的脆弱,提高对珍爱生命、学会自我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

2、通过引导学生对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各类危险的关注,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形成正确的安全防范和自救意识。

3、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日常生活中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知识和技能,学会保护自己,为自己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三、教学过程

1、地球的构造(播放视频课件)

地球的内部好比一个煮熟的鸡蛋,最外层相当于蛋壳的部分叫做地壳,平均厚度为35.4千米,由各种岩石和土壤层组成。地球的中间层相当于蛋青,叫做地幔,厚度约为2900千米,由成分复杂的岩浆物组成,温度高达1000—2000℃。地球最内部相当于蛋黄的部分叫做地核,半径约为3470千米,由铁、镍等很“重”的物质构成,温度可达5000℃,压力高达几百万帕斯卡。多数地震发生在地壳的岩石层内,也有的发生在地幔的上部。

2、地震(学生汇报交流各自收集的材料)

地震,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地动。它像刮风、下雨一样,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地球表层的快速颤动。因此,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运动的一种表现。

3、地震时刻都在发生(学生汇报交流各自收集的材料)

全球每年平均要发生1500万次地震,每2秒就有1次地震发生。这些地震绝大多数都很小,只能用灵敏的仪器才能观测到。能够形成灾害的地震,全球每年只有1000次左右,其中能造成重大灾害的大地震,平均每年只有十几次。

4、几个常用的地震科学名词(播放视频课件)

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做震源。震中:地面上与震源相对的地方,叫做震中。震中距:地面上任一地点到震中的距离。震中区: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极震区。震源深度: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或者说震源到地面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我们把地震发生在60公里以内的称为浅源地震;60-300公里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为深源地震。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720公里。

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这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水波会向四周一圈一圈地扩散一样。

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是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几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一个警告,告诉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需要快速采取防备措施。

5、地震的大小分哪些?(学生汇报)

大地震:震级M≥7级的地震

强震:6≤M<7级的地震

中强震:4.5<M<6级的地震

有感地震:3≤M≤4.5级的地震

弱震:3<M级的地震

6、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课件展示)

震级反映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因此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烈度表示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因而烈度在地面不同的地点各不相同。烈度不仅与震级有关,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等多种因素有关。

四、教学总结:

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本节课,在课前准备和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你的收获和感想是什么?

校园地震安全教育的方案有哪些2

为了认真做好“5.12”全市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周的各项工作,提高我园师生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结合我园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了以下的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开展防灾减灾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各类灾害基本知识和防灾避险、自救互救基本技能。深入推进防灾减灾知识进入学园和课堂,切实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确保校园的安全稳定。

二、活动主题

认识地震风险,掌握减灾技能

三、时间安排

2023年5月8日至12日

四、活动内容

(一)成立“防灾减灾日”宣传周领导小组

组长:__

副组长:__

成员:__、__、__、__、__

(二)形式多样的活动

1、利用国旗下讲话对全园师生进行防灾减灾专题的国旗下讲话,对全园师生进行安全教育;召开全体教师会议,学习“防灾减灾日”宣传周的活动方案,并布置活动安排。

2、开展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整治,重点对教学楼、办公楼、食堂、大型玩具等建筑设施进行一次安全隐患排查,对发现的风险隐患,落实责任,立即采取防范治理措施,及时消除隐患。

3、各班老师和保育员与学生一起观看防灾减灾动画片《蟾童》,增强自身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救自护能力,并附上照片。

4、制作一期有关防震减灾的主题板报。

5、利用电子屏进行防震减灾教育周的宣传。

6、利用校讯通进行防震减灾教育周的宣传。

7、举行防震疏散演练,提高师生的安全警惕性,增强全园师生面对灾难的应对能力。

通过以上的活动方案,我们将能够全面提升师生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保障校园的安全稳定。

校园地震安全教育的方案有哪些3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演习,训练教师和幼儿在地震的情况下,按照幼儿园的环境有序地通过安全疏散通道。

2.教育幼儿在遇到地震时能够听从老师和成人的指挥,做出基本的自救行为。

3.培养幼儿防震减灾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活动准备:

1.收集录像和图片

2.了解地震中自救的基本常识。

三、活动过程:

(一)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1.讲述地震来临时的情况。

观看录像,然后提问:小朋友看了什么?(幼儿回答如:幼儿说说自己的见识和感受)

再次观看录像,让幼儿明白遇到地震时不要慌张,要听从老师的指挥,有序地撤离可以避免危害的发生。

那地震来了我们要怎么办?(幼儿讨论)

2.观看录像(ppt)

展示人们安全撤离的图片(录像)

(二)教幼儿如何安全有效地撤离

1.学习正确的撤离动作。

提问:我们撤离的时候如何在运动的过程中保护自己?幼儿讨论并寻找最有效的保护方法。(例如双手抱头、上身向前弯曲,快速撤离)

2.出示班级撤离图(从后门到操场空旷的地方)

观察并找出班级在紧急情况下撤离的路径和位置。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撤离时要走图中标注的路径?使幼儿了解图中标注的撤离路径是离户外安全地带最近的一条通道。

3.启发幼儿讲述撤离方法和注意事项。例如按顺序撤离,不要拥挤;要听从老师的指挥等。

4.组织幼儿进行演习

5.让幼儿了解防震减灾的一些基本常识。(通过图片展示)

(1)大地震的危险振动期大约只有一分钟。强烈的地震发生时,人们可以暂时躲在较坚实的家具旁边,如床、桌子旁边(注意不是在下面),或者躲在跨度较小、刚度较强的小房间,如厨房、卫生间等。主震后应迅速撤离到户外,撤离时要注意保护头部,可以用枕头等软物将头部护住。还要注意关闭煤气,切断电源。住在高层建筑里的人不能使用电梯,也不要跑到阳台上,尤其是不能跳楼。

(2)正在上课的学生和幼儿园的小朋友应该躲在课桌和小床旁边(注意不是在下面)。要听从老师的安排,不要乱跑。在影剧院或其他公共娱乐场所的人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躲避到舞台下、乐池、桌子、柜台两侧,保护好头部,切不可一齐拥向出口。

(3)车上的乘客要抓住座椅或车上的牢固部件,不要急于下车。正在运行的车辆应减速停车,设法停在开阔处。

(4)如果正在过桥,则要紧紧抓住桥栏杆,主震后立即向靠近的岸边转移。

(5)在街道上行走的人员不要停留在狭窄的巷道,不要躲进电线、变压器、烟囱及高大建筑物附近。

(6)人还应该远离石化、化学、煤气等易燃有毒的工厂或设施,如遇到引起火灾或有毒气体泄漏的情况,应迅速向上风方向撤离。

校园地震安全教育的方案有哪些4

5月12日是第xx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为了充分利用这个时机,各校园将在5月8日至12日开展防震减灾宣传周活动。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的要求,我中心小学制定了本次活动的具体方案。

一、组织领导:

为了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中心小学成立了一个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学区工作人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同时,各校园也应成立领导小组,负责具体的活动开展工作。

二、活动时间:

本次活动将在5月9日至5月15日进行,共计一周的时间。

三、活动主题: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减少灾害风险,建设安全城市”。

四、活动内容:

1、悬挂“减少灾害风险,建设安全城市”的横幅标语,以提醒师生们关注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2、组织一次地震应急疏散演练,让学生们能够掌握正确的疏散方法和应对策略。

3、组织一场观看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片,通过影片的展示,让学生们了解地震的危害和应对措施。

4、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广播、国旗下的讲话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一次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地震常识等方面的宣传教育。

5、举办一次地震知识讲座,邀请专家给学生们讲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和应对方法。

6、组织学生们阅读一本关于防震减灾的书籍,并鼓励三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写一篇心得体会,以加深对防灾减灾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以上活动,我们希望能够提高学生们的防灾意识,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地震等自然灾害,为建设安全城市做出贡献。同时,我们也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防灾减灾工作,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校园地震安全教育的方案有哪些5

活动时间:

20__年05月12日

活动班级:

小一班

活动科目:

健康

活动名称:

《防震减灾》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地震前自然界的异常表现,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2、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演练遇到地震这种突发事件时有秩序地逃生自救的技能,让幼儿掌握来不及逃离的情况下如何躲避地震伤害的本领。

活动准备:

有关地震防震图片和视频。

活动过程:

“安全重于泰山”,安全工作最重要的。我们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及时在园开展防震知识普及和防震演练,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一)、通过学儿歌,让幼儿初步了解地震前自然界的异常表现,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1、观看视频(地震预兆)

2、震前井水变化的谚语:

井水是个宝,地震有前兆。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

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3、动物反常情形的谚语:

下面小编整理了校园地震安全教育的方案有哪些10篇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校园地震安全教育的方案有哪些1

一、教学设计说明

在教学活动中,以教师播放视频素材,学生搜集资料、交流汇报、发表看法、模拟体验等构成教学活动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强调“重过程、重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认知,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并习得相关技能。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开展组内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悟生命的脆弱,提高对珍爱生命、学会自我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

2、通过引导学生对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各类危险的关注,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形成正确的安全防范和自救意识。

3、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日常生活中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知识和技能,学会保护自己,为自己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三、教学过程

1、地球的构造(播放视频课件)

地球的内部好比一个煮熟的鸡蛋,最外层相当于蛋壳的部分叫做地壳,平均厚度为35.4千米,由各种岩石和土壤层组成。地球的中间层相当于蛋青,叫做地幔,厚度约为2900千米,由成分复杂的岩浆物组成,温度高达1000—2000℃。地球最内部相当于蛋黄的部分叫做地核,半径约为3470千米,由铁、镍等很“重”的物质构成,温度可达5000℃,压力高达几百万帕斯卡。多数地震发生在地壳的岩石层内,也有的发生在地幔的上部。

2、地震(学生汇报交流各自收集的材料)

地震,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地动。它像刮风、下雨一样,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地球表层的快速颤动。因此,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运动的一种表现。

3、地震时刻都在发生(学生汇报交流各自收集的材料)

全球每年平均要发生1500万次地震,每2秒就有1次地震发生。这些地震绝大多数都很小,只能用灵敏的仪器才能观测到。能够形成灾害的地震,全球每年只有1000次左右,其中能造成重大灾害的大地震,平均每年只有十几次。

4、几个常用的地震科学名词(播放视频课件)

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做震源。震中:地面上与震源相对的地方,叫做震中。震中距:地面上任一地点到震中的距离。震中区: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极震区。震源深度: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或者说震源到地面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我们把地震发生在60公里以内的称为浅源地震;60-300公里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为深源地震。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720公里。

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这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水波会向四周一圈一圈地扩散一样。

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是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几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一个警告,告诉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需要快速采取防备措施。

5、地震的大小分哪些?(学生汇报)

大地震:震级M≥7级的地震

强震:6≤M<7级的地震

中强震:4.5<M<6级的地震

有感地震:3≤M≤4.5级的地震

弱震:3<M级的地震

6、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课件展示)

震级反映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因此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烈度表示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因而烈度在地面不同的地点各不相同。烈度不仅与震级有关,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等多种因素有关。

四、教学总结:

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本节课,在课前准备和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你的收获和感想是什么?

校园地震安全教育的方案有哪些2

为了认真做好“5.12”全市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周的各项工作,提高我园师生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结合我园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了以下的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开展防灾减灾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各类灾害基本知识和防灾避险、自救互救基本技能。深入推进防灾减灾知识进入学园和课堂,切实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确保校园的安全稳定。

二、活动主题

认识地震风险,掌握减灾技能

三、时间安排

2023年5月8日至12日

四、活动内容

(一)成立“防灾减灾日”宣传周领导小组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