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通用8篇,希望大家喜欢。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雷电颂

【教学思路】

本文是历史剧《屈原》的一个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长篇独自,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要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正确把握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点,从而在诵读中品味作品的深刻内涵,感悟主人公的激情和斗志。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征展开想像,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发战斗激情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目标:

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①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②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朗诵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②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了解屈原,了解郭沫若,并联系课文P67的参考资料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③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学生利用多媒体展示郭沫若、屈原的相关资料,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流水岸边的仰天长问,(设置情境)简介历史剧《屈原》写作的时代背景。指出《雷电颂》是屈原斗争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全剧高潮中最有力的一个音符。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二、整体感知:

(一)课堂范读:(多媒体)指出课文在形式上并不押韵,但节奏分明,声调铿锵有力。

(二)要求学生自行朗读,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章气势,并谈感受。

(三)明确本文是屈原的内心独白,在语言表达上要感情澎湃,气势雄浑。

(四)要求学生按自然力声威的发展和屈原的感情脉络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层(1~3段),呼唤风暴怒吼,由衷赞美“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

第二层(4~6段),呼唤风、雷、电,表达憎恨黑暗、渴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第三层(7~8段),赞颂闪电的光明与火花,并决心与之一起烧毁一切黑暗势力。

第四层(9—12段),义正辞严地诘责“土偶木梗”,表示与污秽、邪恶势不两立。

第五层(13段),表现屈原的坚强意志与必胜的信心。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三、品味语言:

(一)选读喜爱的句子,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雷电颂》这段独白,大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风、雷、电的期待与歌颂,一是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诗人呼唤风,由雷及电;由诅咒黑暗,再到追求光明;由歌颂火进射出光明,再到烧毁一切偶像。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一气呵成,使诗人的满腔怒火和对光明的渴望追求得以充分表现。

颟顸:糊涂而又马虎。

渊薮:比喻人或事物集中的地方。(颟顸的渊薮→糊涂和马虎集中的地方→糊涂虫)

错过:失去时机或对象。

过错:过失、错误。(意识到错过却不加以补救,这样的错过就是错误)

2、用一句话说说你自己的“错过”

可用文中的词句来个点评。

三、梳理课文,认识“错过”

1、默读,圈画,用文中的话说说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和对待“错过”

第4-6小节、第7-13小节,第14-15小节各一句

明确:错过是人生的常态-对“错过”的认识;习惯、品味-对待;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警示。

师小结课文脉络,完成板书:课文开头的第1-3小节是引出“错过”这个话题。

2、做一件有意思的事:写课文浓缩文。

对课文的重要信息进行筛选和概括,将较长的课文压缩成短文,这就是浓缩文。浓缩文是一种很好的把握文意的办法。

可自己另写,也可采用选词选句进行重组。

3、出示教师做的浓缩文,练读。

人生之路,充满了错过。

错过,一般来说,属于人生的常态,只要我们回顾来路,有所得,就应感到欣慰。

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

人生如奔驰的列车,可以错过观赏窗外的美景、奇景,绝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练读:劝慰你错失良机的同学(即-就是;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也可以转化为得);祖父语重心长地与你谈心……

四、品析课文,把握“错过”

1、“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

默读课文第7-13小节,画一画,议一议:品味“错过”,作者有哪些“得”?

交流,明确:正反对比说理

①能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什么,在追悔中产生出一种真切而细微、深入而丰富的情愫,则意味着灵魂具备了升腾的能力。

②因为对错过有了痛切的感受,当机遇再次呈现时,你便会有高度的应变力与把握力。

③善于细细咀嚼这错过的苦果,竟能从惆怅中升华出憬悟,乃至于酿出诗意与哲理……你的生命,或许反更有厚度;你的心灵,或许反更有虹彩。

教师小结:作者将意识到错过与没意识错过、意识到错过积极驾驭与意识到错过行动迟滞相对比,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了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错过”。“因为”、“与其……不如……”等关联词语的运用,使句子结构更紧密,突出了正确对待“错过”的意义。

过渡:诗意与哲理的结合

2、品味一个生动、含蓄的哲理句

出示: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赏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读一读,抓住加点的词,说说自己的理解(抓“预定的到站”,联系“错过观赏窗外的美景、奇景”。这一句中还有哪些比喻?)。

明确:比喻说理

把人生比喻为“奔驰的列车”,把“错过观赏窗外的美景、奇景”比作小的错过,把“预定的到站”比作人生的阶段性追求。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生有一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不能错过人生最关键最美好的。

教师小结:“预定的到站”是人生的阶段性目标,指的是那些对人生起着关键作用的目标,我们一定不能错过。因为……齐读最后一段。

五、运用积累,表达“错过”

1、默读课文第8-11小节,在适当的地方补充一个事实材料,使得这个层次的内容更有说服力。

这个事实材料,可以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可以是他人的错过的经历。

老师补充事实材料:

一念之差,失之交臂了吗?有时我们虽然错过,只要我们立刻意识到了,并立刻追上前去,力挽狂澜于既倒,我们多半也还可以使错过转化为掌握。亚历山大·弗莱明错过了实验本身的目标,注意到培养皿中长出了青绿色霉菌,立刻进行分析,从而发现了青霉素这种惠利万世的抗菌素。

B.为屿(yu3)为堪(kan1)怡然(yi2)

C亻叔尔(chu2)翕忽(灯)差互(cha1)

D.寂寥(1iao2)悄怆(chuang4)幽邃(sui2)

(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做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怡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3.齐读课文。

四、引导讨论,完成目标

(彩屏显示以下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彩屏显示。)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

(彩屏显示。)

学习目标:

1.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二、学习讨论,完成目标、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彩屏显示。)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