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些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整改措施6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欢迎阅读下载。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整改措施1

为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效地控制感染,避免菌群失调及防治药物的毒副作用,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规范,提高医疗质量,降低药品不合理支出费用,必须加强以下工作:

1、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

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纳入卫生院医疗质量管理,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监察、处方审核、分级管理及医生使用权限;尽可能确立病原学诊断,正确选用抗菌药物;熟悉选用药物的适应证、抗菌活性、药动学和不良反应等。

2、借用支援医生的知识切实加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宣传教育与知识培训,让医师掌握抗菌药物抗菌谱、适应证、禁忌证、联合使用及预防使用的指征、细菌学、药效学、药动学、药物经济学等相关知识;

3、加大宣传力度,让全民意识到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切实做到抗生素合理应用。

4、结合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和新农合切实加强合理用药的考核工作。

对抗菌药物的使用采取分级制度。

将抗菌药物分为一般使用、限制使用、特殊使用几个等级。

一线抗菌药物门诊所有医师均可使用;对第3代头孢菌素、第3代氟喹诺酮类药物等二线用药副主任医师职称以上才能使用;对头孢吡肟、万古霉素、加替沙星、亚胺培南等作用强大的药物主任医师才有权使用。

因医师在临床合理用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所以对医务人员加强常见感染的正确判断和处理的培训,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学习,使其严格掌握各类抗菌药物的临床适应证、用药剂量、用药途径、药物相互作用及易引起的不良反应,根据感染部位和性质选用有效的药物。

由专职的临床药师进入临床,及时与医师探讨有关问题,提高药物的合理应用。

加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建立临床用药信息网,对抗菌药物应用的流行病学和耐药性进行监测,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加大对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宣传力度,及时对患者和公众进行合理用药的教育,制作宣传栏,让公众真正明白滥用抗菌药物可能导致的细菌耐药性的严重后果,使其懂得感冒、喉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多为病毒感染,这类病应用抗菌药物治疗不仅无效,反而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会增加,以减少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二、合理应用抗菌药原则及对策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指在明确指征下选用适宜的抗菌药物,并采用适当的剂量和疗程,以达到杀灭致病微生物或控制感染的目的;同时采用各种相应措施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和防止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1严格掌握适应症。

制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指南、规范临床用药。

加强医院中抗菌药的管理和使用。

在治疗中遵守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制度

2尽早确立感染病学诊断,常规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中、重度感染住院病人入院第一天或开始发生感染时(使用抗生素前)即应作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轻度感染住院病人、门诊病人可酌情选择进行。

取材及送检方法要正确规范。

3加强对医药人员的培训。

应使各级临床医师和药剂科工作人员了解各种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作用特点、体内过程(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适应证、不良反应等,以便根据上述特点,结合患者临床特点(感染部位、病原菌种类、临床表现等)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4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出来之前,可在临床诊断基础上预测病原体种类,进行经验治疗;试验结果报告后应认真参考试验结果选用药物。

抗生素治疗2~3天后如未见效再更换其它药物。

5做好病情及用药记录。

使用抗生素时应在病历上记录患者感染的临床情况及抗生素应用的情况,包括用药原因、疗效、不良反应、耐药情况等。

6掌握预防用药的适应症和用药时间。

明确预防用药的用药时间及疗程。

手术预防用药一般用至术后24小时,最迟不超过72小时(有污染的大手术可至7天)。

治疗感染用药通常用药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2~3天。

7掌握联合用药的指征和原则。

二联用药的指征是: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和(或)混合感染;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需长期用药,为避免单一用药而致细菌耐药、二重感染或毒性者。

三联或四联用药的指征是:经二联用药疗效不明显的严重或混合感染;大型或污染手术。

结核等特殊疾病的联合用药按相应疾病的治疗方案进行。

8尽量避免在皮肤、粘膜等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因易引起耐药菌产生或变态反应。

宜多用主要供局部应用的抗菌药物如莫匹罗星等。

9密切监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

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对必须做过敏试验的药物要严格按规定进行,熟练掌握急性过敏反应的抢救措施,慎用有较明显毒副反应抗菌药物,执行医院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制度。

10注意特殊生理、病理状态下的用药。

儿童、老人、孕妇、肝肾功能减退者应慎用药物,尽量避免使用毒副作用较大的品种,如氨基糖甙类、氯霉素、四环素等。

并根据临床情况调整用药方案,如剂量、间隔时间、疗程等。

总之,治疗感染的同时还应重视综合性治疗措施。

必须充分认识到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性,在应用抗菌药物的同时,必须尽量使人体全身状况有所改善,各种综合性措施如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改善微循环,补充血容量,处理原发病和局部病灶等,均不可忽视,从而提高抗感染治疗效果。

不要过分依赖抗菌药物的防治作用而忽略必需的外科处理和综合措施。

如清创、排脓、提高机体免疫力等等。

抗感染是一项综合的治疗,抗菌药的应用只是其中一方面,需要各方面综合处理。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整改措施2

各临床科室:

现对卫生部督导组20xx年x月x日抗菌药物专项检查的问题,医院立即组织部署落实整改措施,上下联动,全员参与,积极整改,具体整改措施如下:

一、院长亲自抓,业务副院长具体抓,医务科、药剂科、感染管理科、护理部、门诊部等多部门联合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上。

二、加强组织保障,成立《XXX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改领导小组》及《XXX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技术指导小组》(见附件1)。

三、加大宣传和动员的广度与深度,明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问题严重性与重要性,同时明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执行与考核标准,以监督与考核作保障,确保取得实效。

1、补知晓广度。

医院立即召开了中层领导干部会议,摒弃了“家丑不外扬”观念,宣读了省厅《关于责成XXX医院限期整改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了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同时表明了医院整改的决心与力度。

2、促整改深度。

医院根据卫生部专家组反馈的问题,立即完善了《XXX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检查与执行标准》、同时制定了《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SOP》。

3、抓执行力度。

医院“四管齐下”抓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院长亲自带领业务副院长及各职能科室负责人进行抗菌药物专项的全院行政大查房1次,同时将抗菌药物的管理列入行政查房范畴;医务科组织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技术小组每周检查1次;医院临床的内、外科系统总值班增加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检查内容,每天的检查结果次日早7:45前向医院行政总值班汇报;临床药师根据负责科室,进行实时的抗菌药物应用检查、反馈与汇总分析。

4、保效果程度。

明确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各项指标,制定了《XXX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管理指标考核细则》,用指标做衡量,用考核做保障。

四、利用医院HIS系统,辅助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医院药剂科及采供办调控与监管抗菌药物在线分级,网络室根据医生抗菌药物使用级别设定权限,特殊使用实行审签程序。

五、继续开展抗菌药物处方、医嘱专项点评工作,着重加强对医院外科系统各科室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病例的点评,定期分析汇总,反馈各临床科室。

六、重视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定期发布细菌耐药信息,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针对不同的细菌耐药水平采取相应措施,抗菌药物耐药率统计发布频次由每半年改为每季度发布一次。

七、实行抗菌药物限期整改领导包干负责制,依据《XXX医院抗菌药物整改对接小组》的分工,负责抗菌药物管理的各机关职能科室人员与临床科室建立督查与帮扶关系,在20xx年x月x日前,定期到负责科室参加早交班及科室大查房,督查所有在院患者的抗菌药物应用情况。

八、责成统计室对医院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人均使用抗菌药物品种数、住院患者人均使用抗菌药物费用、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百分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病原学检查百分率、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百分率、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与我无人均用天数定期进行统计,上报医务科及临床药学室,为加强抗菌药物管理提供依据,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持续改进提供保障。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整改措施3

根据院长业务大查房出现的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面的问题,分析原因,制定一些整改措施。

1、加大培训力度和医院下发的文件的学习。

在全院范围内(特别是临床科室),针对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进行培训。

内容包括: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中应用。

2、指导临床科室建立相关的材料和自查评价。

3、制定统一抗菌药物的管理和使用标准、自查评价记录本(此本已经开始做了)。

4、调整我院临床科室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

此情况统计近两年的数据进行评价,真正计算出和临床科室的数据,在通过讨论制定我院各科室的指标。

5、临床各科室主任相互之间进行观摩每一个科室的抗菌药物使用记录和病例以及病历的记录等。

下面这些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整改措施6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欢迎阅读下载。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整改措施1

为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效地控制感染,避免菌群失调及防治药物的毒副作用,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规范,提高医疗质量,降低药品不合理支出费用,必须加强以下工作:

1、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

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纳入卫生院医疗质量管理,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监察、处方审核、分级管理及医生使用权限;尽可能确立病原学诊断,正确选用抗菌药物;熟悉选用药物的适应证、抗菌活性、药动学和不良反应等。

2、借用支援医生的知识切实加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宣传教育与知识培训,让医师掌握抗菌药物抗菌谱、适应证、禁忌证、联合使用及预防使用的指征、细菌学、药效学、药动学、药物经济学等相关知识;

3、加大宣传力度,让全民意识到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切实做到抗生素合理应用。

4、结合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和新农合切实加强合理用药的考核工作。

对抗菌药物的使用采取分级制度。

将抗菌药物分为一般使用、限制使用、特殊使用几个等级。

一线抗菌药物门诊所有医师均可使用;对第3代头孢菌素、第3代氟喹诺酮类药物等二线用药副主任医师职称以上才能使用;对头孢吡肟、万古霉素、加替沙星、亚胺培南等作用强大的药物主任医师才有权使用。

因医师在临床合理用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所以对医务人员加强常见感染的正确判断和处理的培训,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学习,使其严格掌握各类抗菌药物的临床适应证、用药剂量、用药途径、药物相互作用及易引起的不良反应,根据感染部位和性质选用有效的药物。

由专职的临床药师进入临床,及时与医师探讨有关问题,提高药物的合理应用。

加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建立临床用药信息网,对抗菌药物应用的流行病学和耐药性进行监测,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加大对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宣传力度,及时对患者和公众进行合理用药的教育,制作宣传栏,让公众真正明白滥用抗菌药物可能导致的细菌耐药性的严重后果,使其懂得感冒、喉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多为病毒感染,这类病应用抗菌药物治疗不仅无效,反而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会增加,以减少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二、合理应用抗菌药原则及对策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指在明确指征下选用适宜的抗菌药物,并采用适当的剂量和疗程,以达到杀灭致病微生物或控制感染的目的;同时采用各种相应措施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和防止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1严格掌握适应症。

制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指南、规范临床用药。

加强医院中抗菌药的管理和使用。

在治疗中遵守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制度

2尽早确立感染病学诊断,常规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中、重度感染住院病人入院第一天或开始发生感染时(使用抗生素前)即应作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轻度感染住院病人、门诊病人可酌情选择进行。

取材及送检方法要正确规范。

3加强对医药人员的培训。

应使各级临床医师和药剂科工作人员了解各种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作用特点、体内过程(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适应证、不良反应等,以便根据上述特点,结合患者临床特点(感染部位、病原菌种类、临床表现等)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4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出来之前,可在临床诊断基础上预测病原体种类,进行经验治疗;试验结果报告后应认真参考试验结果选用药物。

抗生素治疗2~3天后如未见效再更换其它药物。

5做好病情及用药记录。

使用抗生素时应在病历上记录患者感染的临床情况及抗生素应用的情况,包括用药原因、疗效、不良反应、耐药情况等。

6掌握预防用药的适应症和用药时间。

明确预防用药的用药时间及疗程。

手术预防用药一般用至术后24小时,最迟不超过72小时(有污染的大手术可至7天)。

治疗感染用药通常用药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2~3天。

7掌握联合用药的指征和原则。

二联用药的指征是: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和(或)混合感染;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需长期用药,为避免单一用药而致细菌耐药、二重感染或毒性者。

三联或四联用药的指征是:经二联用药疗效不明显的严重或混合感染;大型或污染手术。

结核等特殊疾病的联合用药按相应疾病的治疗方案进行。

8尽量避免在皮肤、粘膜等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因易引起耐药菌产生或变态反应。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