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以下内容是小编根据各位的需求,为大家整理出的有关于校园预防地震安全教育教案9篇文档,欢迎各位阅读和借鉴。
一、教学设计说明
在教学活动中,以教师播放视频素材,学生搜集资料、交流汇报、发表看法、模拟体验等构成教学活动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强调“重过程、重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认知,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并习得相关技能。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开展组内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悟生命的脆弱,提高对珍爱生命、学会自我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
2、通过引导学生对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各类危险的关注,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形成正确的安全防范和自救意识。
3、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日常生活中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知识和技能,学会保护自己,为自己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三、教学过程
1、地球的构造(播放视频课件)
地球的内部好比一个煮熟的鸡蛋,最外层相当于蛋壳的部分叫做地壳,平均厚度为35.4千米,由各种岩石和土壤层组成。地球的中间层相当于蛋青,叫做地幔,厚度约为2900千米,由成分复杂的岩浆物组成,温度高达1000—2000℃。地球最内部相当于蛋黄的部分叫做地核,半径约为3470千米,由铁、镍等很“重”的物质构成,温度可达5000℃,压力高达几百万帕斯卡。多数地震发生在地壳的岩石层内,也有的发生在地幔的上部。
2、地震(学生汇报交流各自收集的材料)
地震,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地动。它像刮风、下雨一样,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地球表层的快速颤动。因此,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运动的一种表现。
3、地震时刻都在发生(学生汇报交流各自收集的材料)
全球每年平均要发生1500万次地震,每2秒就有1次地震发生。这些地震绝大多数都很小,只能用灵敏的仪器才能观测到。能够形成灾害的地震,全球每年只有1000次左右,其中能造成重大灾害的大地震,平均每年只有十几次。
4、几个常用的地震科学名词(播放视频课件)
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做震源。震中:地面上与震源相对的地方,叫做震中。震中距:地面上任一地点到震中的距离。震中区: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极震区。震源深度: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或者说震源到地面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我们把地震发生在60公里以内的称为浅源地震;60-300公里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为深源地震。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720公里。
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这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水波会向四周一圈一圈地扩散一样。
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是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几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一个警告,告诉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需要快速采取防备措施。
5、地震的大小分哪些?(学生汇报)
大地震:震级M≥7级的地震
强震:6≤M<7级的地震
中强震:4.5<M<6级的地震
有感地震:3≤M≤4.5级的地震
弱震:3<M级的地震
6、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课件展示)
震级反映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因此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烈度表示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因而烈度在地面不同的地点各不相同。烈度不仅与震级有关,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等多种因素有关。
四、教学总结:
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本节课,在课前准备和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你的收获和感想是什么?
校园预防地震安全教育教案2
为了认真做好“5.12”全市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周的各项工作,提高我园师生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结合我园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了以下的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开展防灾减灾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各类灾害基本知识和防灾避险、自救互救基本技能。深入推进防灾减灾知识进入学园和课堂,切实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确保校园的安全稳定。
二、活动主题
认识地震风险,掌握减灾技能
三、时间安排
20xx年5月8日至12日
四、活动内容
(一)成立“防灾减灾日”宣传周领导小组
组长:__
副组长:__
成员:__、__、__、__、__
(二)形式多样的活动
1、利用国旗下讲话对全园师生进行防灾减灾专题的国旗下讲话,对全园师生进行安全教育;召开全体教师会议,学习“防灾减灾日”宣传周的活动方案,并布置活动安排。
2、开展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整治,重点对教学楼、办公楼、食堂、大型玩具等建筑设施进行一次安全隐患排查,对发现的风险隐患,落实责任,立即采取防范治理措施,及时消除隐患。
3、各班老师和保育员与学生一起观看防灾减灾动画片《蟾童》,增强自身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救自护能力,并附上照片。
4、制作一期有关防震减灾的主题板报。
5、利用电子屏进行防震减灾教育周的宣传。
6、利用校讯通进行防震减灾教育周的宣传。
7、举行防震疏散演练,提高师生的安全警惕性,增强全园师生面对灾难的应对能力。
通过以上的活动方案,我们将能够全面提升师生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保障校园的安全稳定。
校园预防地震安全教育教案3
一、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地震的原因,以及预防地震伤害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Flash动画和图的启发下,想象地球内部的运动。
3.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
地震的成因.
三、教学难点:
地震的求生。
四、教学准备:
flash课件、ppt图片、记分牌。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想了解地震的有关知识吗?
(二)新授
1、了解地震成因:初步了解地震是由板块和板块之间的挤压造成的(也叫弹性回跳说)。
2.地震既然对人类和大自然造成了这么大的伤害,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预测地震,从而尽量减少地震灾害呢?
⑴东汉时的张衡就已经开始着手进行地震的预测了,现在的科学能使我们尽快了解地震的产生时间,但是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和现象也可以使我们提前知道地震即将发生。让我们一起观看Flash课件:“恐怖的地震 (求生篇前)”,并尝试一起讨论其他预示现象。
(了解地震的原理和地震的过程。使学生初步了解纵波、横波、体波和面波的基本知识。教师对这部分知识做相应讲解,使学生对引起地震灾难的纵波(P波)、横波(S波)、体波和面波有一个基本概念。)
纵波(P波):速度快,引起地面上下颠簸。
横波(S波):速度慢,引起地面水平(左右)方向摇晃。
体波:P波和S波统称体波,它们在地球内部传播。
面波:体波到达地表后激发的次生波——面波。它沿地表传播,速度慢,对地面的破坏作用较大。
⑵我们了解了地震的相关知识,那么我们遇到地震时该如何自救呢?
接着观看Flash课件:“恐怖的地震 (求生篇后)”,了解逃生的基本要领,学生和教师一起学习,相互讨论包括如何抓紧时间逃生,哪些地方相对安全等。
提问:
同学们相互讨论,地震来临时我们应该怎样自救?(看PPT课件)
3.知识竞赛。
使用PPT课件。
规则:题答对加分,答错不减分,其他组补答正确可以加分,每答对一题加十分。答题分为判断题和问答题。同学举手,教师叫到的小组才能回答,抽到同学回答正确才能加分,齐答题不加分。希望同学们注意答题的规则。
六、全课总结:
地震的形成。地震灾害的预防。
1.地震的形成:地震是由板块和板块之间的挤压造成的(也叫弹性回跳说)。
2.地震的求生方法:
⑴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一般有12秒钟的时间,此时要保持冷静,要在12秒钟内因地、因时地作出瞬间避险的决策;
⑵不要拥挤在楼梯和过道上;
⑶撤到室外或正在室外的人员要选择空旷地带避难;
⑷不要盲目破窗跳楼;
⑸不要在高楼、烟囱、高压电线、狭窄巷道、桥梁等处停留;
⑹避震时,要注意保护头部;
⑺地震发生时,应及时采取正确措施,进行紧急避险。如果来不及撤离,应该就近避险。
七、作业:
地震在汉中容易发生吗?请大家在课后去寻找答案。
校园预防地震安全教育教案4
为了进一步宣传防震减灾知识,传播防震减灾科学信息,增强广大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与能力,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决定在5月6日至12日开展以“认识地震风险,掌握减灾技能”为主题的“5.12”防震减灾宣传周活动。具体活动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我们将运用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手段,在园内进一步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我们将积极宣传国家有关防震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有效地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动员广大师生共同参与防震减灾活动,全面提高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努力构建和谐平安的校园环境。
二、成立防震减灾宣传领导小组
组长:___
副组长:___
成员:___
办公室主任:___
三、实施步骤
(一)学习动员阶段
1、认真学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刻领会“防震减灾宣传”的重要意义。
2、明确职责,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
(二)贯彻实施阶段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我们将使师生了解地震发生时的应急避震知识,掌握应对地震灾害发生时应采取的防护措施和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从而提高师生紧急避险、自救自护和应变的能力,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目的。我们将为防震减灾工作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并让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进入课堂、进社区、进家庭,使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真正成为一种自觉的需要和行为。
1.集中一周时间,开展以“认识地震风险,掌握减灾技能”为主题的地震科普进校园宣传活动。我们将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大力宣传地震科普知识,进一步加大幼儿园防震减灾宣传力度。同时,我们将认真开展校舍抗震安全排查,组织师生地震应急疏散演练,以提高全体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自救自护能力。
2.在活动中增强“防震减灾”教育
1、充分利用早谈、国旗下讲话、家教园地、校园网等载体,开辟“防震减灾”教育专辑。
2、将地震科普宣传教育作为幼儿安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进一步提高幼儿的预防、避险、自救能力。我们将努力发挥幼儿园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组织幼儿集中观看《应对地震灾害公众自救互救常识》、《直面地震》、《地震揭秘》等防震减灾科普视频。同时,我们还将组织、引导师生浏览各级地震部门网络及各类地震科学网站,学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通过组织早谈、集中教育等活动,在师生中宣传普及应急知识,让幼儿园师生进一步了解灾害发生的原因、灾害发生前的防范方法、灾害发生时的应急措施等。
3、制订幼儿园地震应急疏散预案,认真做好部署和分工。在演练中,老师要起重要作用,学校领导要亲临指挥。我们既要确保演练顺利进行,又要通过演练来提高幼儿的自救自护能力,确保师生在地震突发时能做到科学避震、有序撤离。
4、成立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兴趣活动小组。我们将定期对幼儿进行防震减灾的知识讲座,举行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观看录像、图片、逃生演练等。幼儿可以自主选择参与的项目,这种开放式的教育形式,更加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教育,争创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示范幼儿园。
四、总结深化阶段
幼儿园要认真贯彻落实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周活动,并及时总结经验,深化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措施。我们将不断探索创新,为提高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做出更大的贡献。
校园预防地震安全教育教案5
为了认真做好“5.12”全市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周各项工作,提高我园师生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结合我园实际,我们特制定了以下活动方案。
大家好,以下内容是小编根据各位的需求,为大家整理出的有关于校园预防地震安全教育教案9篇文档,欢迎各位阅读和借鉴。
校园预防地震安全教育教案1
一、教学设计说明
在教学活动中,以教师播放视频素材,学生搜集资料、交流汇报、发表看法、模拟体验等构成教学活动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强调“重过程、重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认知,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并习得相关技能。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开展组内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悟生命的脆弱,提高对珍爱生命、学会自我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
2、通过引导学生对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各类危险的关注,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形成正确的安全防范和自救意识。
3、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日常生活中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知识和技能,学会保护自己,为自己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三、教学过程
1、地球的构造(播放视频课件)
地球的内部好比一个煮熟的鸡蛋,最外层相当于蛋壳的部分叫做地壳,平均厚度为35.4千米,由各种岩石和土壤层组成。地球的中间层相当于蛋青,叫做地幔,厚度约为2900千米,由成分复杂的岩浆物组成,温度高达1000—2000℃。地球最内部相当于蛋黄的部分叫做地核,半径约为3470千米,由铁、镍等很“重”的物质构成,温度可达5000℃,压力高达几百万帕斯卡。多数地震发生在地壳的岩石层内,也有的发生在地幔的上部。
2、地震(学生汇报交流各自收集的材料)
地震,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地动。它像刮风、下雨一样,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地球表层的快速颤动。因此,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运动的一种表现。
3、地震时刻都在发生(学生汇报交流各自收集的材料)
全球每年平均要发生1500万次地震,每2秒就有1次地震发生。这些地震绝大多数都很小,只能用灵敏的仪器才能观测到。能够形成灾害的地震,全球每年只有1000次左右,其中能造成重大灾害的大地震,平均每年只有十几次。
4、几个常用的地震科学名词(播放视频课件)
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做震源。震中:地面上与震源相对的地方,叫做震中。震中距:地面上任一地点到震中的距离。震中区: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极震区。震源深度: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或者说震源到地面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我们把地震发生在60公里以内的称为浅源地震;60-300公里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为深源地震。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720公里。
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这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水波会向四周一圈一圈地扩散一样。
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是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几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一个警告,告诉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需要快速采取防备措施。
5、地震的大小分哪些?(学生汇报)
大地震:震级M≥7级的地震
强震:6≤M<7级的地震
中强震:4.5<M<6级的地震
有感地震:3≤M≤4.5级的地震
弱震:3<M级的地震
6、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课件展示)
震级反映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因此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烈度表示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因而烈度在地面不同的地点各不相同。烈度不仅与震级有关,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等多种因素有关。
四、教学总结:
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本节课,在课前准备和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你的收获和感想是什么?
校园预防地震安全教育教案2
为了认真做好“5.12”全市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周的各项工作,提高我园师生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结合我园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了以下的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开展防灾减灾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各类灾害基本知识和防灾避险、自救互救基本技能。深入推进防灾减灾知识进入学园和课堂,切实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确保校园的安全稳定。
二、活动主题
认识地震风险,掌握减灾技能
三、时间安排
20xx年5月8日至12日
四、活动内容
(一)成立“防灾减灾日”宣传周领导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