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全球变暖的防治和治理措施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供大家参考。
全球变暖的防治和治理措施1
今天,我们面临着全球变暖的严峻挑战。
全球变暖对地球的气候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得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人类的健康也受到威胁。
因此,应对全球变暖是我们当今社会的共同责任。
首先,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
应采取有效的措施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其中包括减少燃料的燃烧,改进工厂的污染控制,更加有效地使用能源,以及采用农业技术以更加有效地收集利用秸秆等。
第二,我们应该增加生物多样性及植被覆盖率。
随着温度的上升,部分物种可能会遭受到巨大的影响,从而对整个生物多样性水平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生物多样性,比如保护重要的生态系统,加强森林管理,增加绿化面积,以及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等。
此外,我们也应该努力提升气候适应能力。
人类社会的发展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来增强社会的适应能力,比如提高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加大气候变化适应技术的投入,研究相关服务措施,完善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以及优化气候变化的规划布局等。
最后,我们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应加强与所有受全球变暖影响的国家的协作,积极参与地球系统研究,并通过国际谈判努力达成一致,采取有效措施构建全球性的合作机制,加强全球治理体系,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全球变暖的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应对全球变暖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
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积极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人类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以及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变暖的挑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有效地应对全球变暖,维护地球生态系统,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祉。
全球变暖的防治和治理措施2
地球温室效应是由于人类在长期消费和生活中,不断向大气层大量排放各种各样有害气体而造成的。
在这些有害气体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
此外,还有氟、氯化碳、臭氧、甲烷、氢氧化物、氯化物等40多种微量气体。
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不能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而让太阳辐射热顺利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而且它们可以吸收大部分地面长波辐射,而使地面辐射热无法散发到外层空间去,像温室的作用一样,从而导致地面和低层大气温度逐渐升高。
这就是地球温室效应。
因气温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效应气体。
一、全球变暖的原因
〔一〕人为因素
1、人口增长迅速
近几年,人口增长过快。
每人每天所释放的二氧化碳量就是一个庞大的数值。
2、工业开展迅速
工业在迅速的开展,燃烧大量的煤和碳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在大气中迅速积累。
氟氯烃、甲烷等气体的排放也大量增加,这些温室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
3、毁林严重
由于社会进步,对土地的需求增大,占用了大多的林地。
同时也由于生活程度的进步,对木材的需求量增大,导致毁林伐木的现象日益频繁。
〔二〕自然因素
主要由于太阳的活动,黑子,黑洞等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二、温室效应可能造成结果
〔一〕从数字看全球气候变化
〔1〕实行森林分类经营
根据社会经济开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以及森林的立地条件,将已有森林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两类,分别经营。
生态公益林遵照“生态效益优先,兼顾社会、经济效益〞的原那么经营;商品林根据“经济效益为主,兼顾生态、社会效益〞的原那么经营。
〔2〕采用科学、可持续的方式与技术经营森林
在“近自然林业理论〞指导下,森林经营要坚持以生态建立为主、制止砍伐天然林的方针。
森林抚育间伐要不影响森林郁闭度和生物多样性,促进森林安康生长。
森林采伐要抛弃皆伐作业方式,公益成熟林必须采用渐伐、择伐的作业方式进展采伐更新;用材林成熟采伐时也要按照永续利用的原那么,尽可能地防止大面积皆伐,采用择伐方式作业。
通过森林经营使林地的消费力和更新才能不断进步,森林生态系统保持良好的生物多样性,并稳定持续地开展。
〔三〕以二氧化碳为原料消费的碳基肥料
1、开发复合型碳基钾肥、碳基氮肥、碳基磷肥
一般碳基可溶性化肥都能作为养分被植物吸收,肥料利用率高于非碳基化肥。
碳基钾肥有碳酸钾、碳酸氢钾、钾碳铵等无机钾肥以及乙酰丙酸钾、柠檬酸钾、腐殖酸钾等有机(酸)钾肥。
碳基钾肥除了供应钾元素以外,还可以提供大量的二氧化碳营养,它的成品最后是白色的结晶体,可以替代我国农民目前使用最广泛的钾——氯化钾。
不管从环境保护角度,还是作物营养需要,碳基钾肥应是钾肥丁业开展的方向。
2、开发饱和的二氧化碳水溶液肥料
在阳光强烈、无风时喷施或滴灌、渗灌均可,假设将此水溶液参加适量的钾、镁元素,可以进一步促进光合作用的进展,效果更好。
滴灌、渗灌的二氧化碳水溶液进入土壤以后,与土壤中的矿物质结合,形成更为丰富的营养溶液,利于植物生长发育。
3、直接使用二氧化碳
就是将二氧化碳搜集、储藏于钢瓶或大型气柜内,直接供应温室大棚。
4、将气体二氧化碳压缩成液体肥料深埋
假设碳基肥料能取代传统化肥,不仅能防止使用传统化肥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还能变废为宝,充分利用二氧化碳,大幅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到达开展低碳农业的目的。
〔四〕水土保持减缓温室效应造成的危害
全球变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在各种外力作用下的侵蚀,造成的水土流失的现象。
假设可以做好水土保持工程与生物工程的结合工作,可以有效地通过进步森林的覆盖率,保持土壤养分,丰富物种的多样性,通过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可以更好地给养森林,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同时水土保持工程可以通过让碳固定于林木的方式,减少二氧化碳。
水土保持工程减少水分和养分流失,使更多的土壤为“肥沃土〞,防止在开发时,进一步占用林地和有限的耕地,从而更好地保护林木和农田。
土地沙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也是如今人类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越来越多的地区正在受沙化的威胁或将要面临沙化的处境,这也急需水土保持工程的治理。
对于气候变暖造成的土地沙化,可以充分利用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加以预防和治理,从一定程度进展治理,减缓侵蚀的速度,尽可能保证土地的消费力。
四、总结
目前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环境情势,我们一定要采取积极对策,开展好农业,林业,水利等相关产业,建立一个系统的开展方案,建立一个平衡和谐的地球环境,使人类自己真正成为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安康的生灵。
全球变暖的防治和治理措施3
1、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为此注意以下几方面:
(1)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进而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的使用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2)采用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核能、氢能等;也可以提高常规能源中水能的利用比重,间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3)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取长补短,共享先进经验。
2、植树造林,使森林在吸收、固定二氧化碳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尊重大自然,从身边事做起
“只有充分尊重自然规律,自然才会尊重我们。
科学研究表明:林木每生长1 m3,平均吸收二氧化碳1.83 t,放出氧气1.62 t。
全球森林对碳的吸收和储量占全球每年大气和地表碳流动量的90%。
国内专家研究指出,在中国种植1 hm2森林,每储存1 t二氧化碳的成本约为122元人民币,这与非碳汇措施减排每1 t碳成本高达数百美元形成了鲜明反差。
据专家测算:一个20万kW机组的煤炭发电厂每年约排放87.78万t二氧化碳,可与3.2万hm2人工林在1年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当量抵消;1驾波音777飞机从北京到上海来回旅程约4 h,1 d进行1个来回,1年约排放28 032 t二氧化碳,可与1 000 hm2人工林在1年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当量抵消;1辆奥迪A4汽车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20.2 t,可与0.7 hm2人工林在1年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当量抵消。
2.3森林固碳已经成为缓解气候变化的根本措施之一
恢复和保护森林作为减排的重要措施,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并被写入了《*****************》。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xx0年的第四次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指出:与林业相关的措施,可在很大程度上以较低成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增加碳汇,从而缓解气候变化。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已在实行森林间接减排。
如,日本承诺减排6%,其中3.9%由森林固碳间接减排,2.1%由工业直接减排。
围绕后京都议定书的国际谈判,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推动森林间接减排政策的制定,以进一步发挥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作用。
3我国传统植树造林的弊端
建国以来,我国营造的大量人工林已成为经济建设所需木材的主要来源,并对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面积营造单一树种的造林方式,逐渐显露出弊端。
人工林在我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经济建设所需木材的主要来源,对保护生态环境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多年来我国对营造人工林十分重视,目前全国人工林的面积大约有4 139万hm2,其中大多数是用材林,防护林只占很少部分。
总结我国几十年来营造人工林的作法,有些很明显的特点:人工林主要分布于山区和重要河流的中上游;树种以针叶树为主,全国人工林针叶树占68%、阔叶树占32%,而南方各省针叶树的比例更大,在90%以上,而且集中连片,大面积连片种植单一树种、品种的人工林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
南方一些杉木产区县,杉木人工林面积占森林总面积的70%~80%。
有些平原地区还存在着单一无性系连片造林的状况。
这些人工林采伐后又常常更换同一树种,造成多代连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人工林的营造方法显露出不少弊端,目前已造成许多不良后果。
除了病虫害的严重威胁外,单一树种和成片连作造成地力严重衰退,这已在杉木、桉树、柳杉及落叶松人工林中有明显表现。
杉木人工林由于土壤肥力下降,2代和3代20年内人工林损失蓄积量30~45 m3/hm2。
在花岗岩发育的土壤上地力衰退情况更为严重。
天然森林的植被是复杂而多样化的,一个山坡上可以出现多种森林植被类型。
任何一片森林都是多树种混交,如贵州梵净山的栲树林,参与构成乔木层的就有182种,整个森林有4个层次构成,维管束植物有407种。
这种环境为多种生物提供了栖息地,也使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等多种功能。
但现在单一树种或少数几个树种的大面积人工林,由于生物多样性严重下降,林区的生态环境恶化,森林各种功能与生产力得不到充分发挥,森林的适应能力和稳定性也大大下降。
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与生物多样性严重下降。
4科学植树造林的措施
4.1营造由多树种组成的混交林
首先要转变人们的观念,特别是领导者的认识,科学地对待植树造林,每个工程都要因地制宜做好规划,适地适树,采用多树种营造各种方式的混交林,逐渐恢复自然界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3]。
因经济建设的需求是多方面的,经济林同样不能搞单一品种,其不能适应多方面的需要。
4.2提高造林工程的科技含量
植树造林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程,不能认为造林是简单的挖坑栽树,高标准的造林工程,从前期规划到选种育苗、培育养护,每个环节都要有先进技术和科学方法做支撑[4]。
另外,还应改进人工林的育林方法。
目前采用的高强度林地清理、整地等措施既不经济,也不符合生态系统管理的要求,要逐渐推广不炼山或小穴整地造林,提倡局部抚育和割草抚育,以减少水土流失。
人工林的密度应适当降低,使人工林形成多层结构的森林群落,这样才有利于人工林多种功能的发挥,提高人工林维护地力稳定性的能力。
4.3提倡封山育林
还应充分利用自然力发展森林,保护好现有的次生阔叶林。
我国南北方的用材林基地,都存在着许多天然更新能力很强的次生阔叶林,这些次生阔叶林树种组成多,群落结构复杂,生产力高,对保护物种资源有重要价值。